依体学文涵泳得味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minsi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特有的教学内容,它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篇篇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散文。长期以来形成的诸如诗文对照、借文学诗、诗文共赏等教学策略指引着我们借助文本更好地触摸诗的内核。而涵泳之法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千百年来品味诗文的传统方法。
  一、融通历史背景,在涵泳中明意悟情
  文包诗中的古诗,往往是传颂千古的经典,意蕴深远,含蓄简约,必须进行深入的理解、探索、感悟,否则,恐怕难有深刻的体会。传统古诗来自于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下,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存活于特殊的语言系统,以相对封闭独立的形态流传下来。面对学生,我们既要保护它,又要拆解它。怎样在这个矛盾当中寻找一种平衡,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接近古诗的本真状态,理解诗意,把握情感?笔者认为,唯有最大限度地还原古诗产生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加真实地触摸到古诗的意蕴。
  1.挖掘文化背景。
  语文,语言和文学的统一,蕴含着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经典古诗是进行文化涵泳的最好载体。
  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古诗是以重阳节为创作背景的,关于重阳节,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是老人节,而这是近年来才确定下来的,至于王维生活的年代,重阳节又有怎样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文中也有一定的介绍:“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这是文包诗的“文”中所作的必要补充。教学中,教师通过必要补充,介绍了重阳节的历史演变,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最初有驱邪避灾之意,到唐朝时,经过千年的演变、传承,重阳节已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各种传统风俗盛行。此时,补充一些儿歌以及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重阳节在当时已然成为家人团圆、祈求平安长寿的重要节日。而正是这种节日的团圆和热闹气氛,反衬出王维孑然一身的孤独和浓烈的思乡之情,从而引发“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强烈的心灵震撼。重阳节的传承和文化意义,就像一条打通历史的隧道,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近诗人的生活环境和情感生发的文化土壤,从而更加真切地触摸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2.介绍创作背景。
  经典古诗意蕴深厚,它是社会现实和诗人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诗人将自己的经历、情感、理想等都融入字里行间。我们不可能毫无偏差地还原诗人当时的心境,但是我们也绝不能模式化地将古诗定性、分类,甚至用近乎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并强加给学生。唯有清楚地了解到詩人是在什么时间、地点,什么特殊情境之下写下诗篇,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诗人的内心真实。
  以教学《黄鹤楼送别》为例。这篇文包诗中包含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提起这首诗,人们会习惯性地将之定性为送别诗,从而将诗人的情感惯性地落入悲伤、不舍的窠臼。然而,送别诗也会因人、因时、因事的不同而呈现出情感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文包诗的“文”中,作者也在有意流露这种“诗意”:“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两位大诗人就是在这样明媚美好的情景之下离别的。我们又该如何深入领会这种“依依惜别”之情呢?此时,不妨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正是他年轻快意的时候,此时,李白眼中的孟浩然,已经名满天下。这场离别,正值开元盛世,天下太平而又繁荣,又恰逢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孟浩然顺江东下,一路上繁花似锦,而李白又是一个浪漫、爱好游历之人,对扬州充满向往,对于孟浩然的这次行程,李白的心中有着无限的畅想和浓郁的诗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诵读古诗,感受盎然的春景,对诗人心中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多维的解读。
  二、品析词句意象,在涵泳中体情入境
  一首首古诗,为我们打开一个个奇妙的世界。文包诗的“文”为我们理解诗意架设了通道,但是它绝不能止于对古诗背景资料的罗列和对诗句意义的译注,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文”走进“诗”,深入涵泳其词句和意象,从而领略诗的深厚意蕴。
  1.品词析句。
  古诗的语言凝练,作者往往经过反复推敲,才得以锤炼成经典佳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教学时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口诵心惟,最终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即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
  以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为了突出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其实暗含了几处对比,重阳节别人兴高采烈的场景与王维内心孤独的对比,过去生活的快乐与现实忧伤的对比以及以写兄弟思念“我”来反衬诗人对兄弟的真挚怀念。“诗”是核心,如何让学生借助“文”,深入涵泳古诗特有的遣词造句的艺术和作者别具匠心的思量,那就要在“文”与“诗”中反复诵读、比较、品味,从而获得领悟。例如,理解首句诗,对照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适度拓展,补充王维离开家乡年龄之小,时间之长,距离之远,充分感受到王维内心的孤独,在品读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之后,教师追问:“王维的孤独、寂寞都藏在了哪些字里面?”学生便将目光聚焦到“独、异、异”这些字眼,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作者用字的精妙,领悟到下文的“倍思亲”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强赋新愁,而是有了足够的情感铺垫,因而显得更加绵远悠长,耐人寻味。除此之外,诗中的“忆”“倍”“少一人”等字眼都需要在“文”与“诗”的穿行中反复涵泳、体味。
  2.品味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中国人说话讲究含蓄美,多用意象表达,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适当渗透意象的表达,读懂意象的含蓄之美,便于学生生发联想,入情入境,触摸诗人情感的脉搏。
  以教学《黄鹤楼送别》为例。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古诗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却没有一个字写“思”,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学生以“文”的景物描写入手,“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感受到作者是将情感融入黄鹤楼、长江等物象之中。接着引导学生想象:登上高楼,你有什么感觉?站在江边,你又是什么心情?体会作者登高思远的情怀。再回到古诗,深情诵读,此时的诵读,诗中的景物就不仅仅是客观的存在,而是成为了凝聚情感的意象,文我之间传递着深情的告白。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拓展,介绍历代带有“楼”“长江”的诗词佳句,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意象在诗歌表达中含蓄蕴藉的特点。随后,诵读文中古诗,一唱三叹,学生的理解必然步步升华。这样的涵泳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涵泳语文的课堂中,借助古诗特有的诵读、感受、体验、领悟等方式学习文包诗,培养学生涵泳的能力,一定可以将文包诗的学习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推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目的是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全面提升听和说、读和写方面的语文本领。而听、说和写的本领的提升依仗于阅读技能的高低,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又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说,阅读教学就需要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进行强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的编排特色和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激发,教会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在
期刊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笔者扎根教学实践阵地,结合先进理念和优秀课例,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探索和突破。从教课程、备学情、学方法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教学一线的实践和优秀课例的分析,让学生在轻负高质的语文课堂里,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从教课文到教课程  1.指向核心素養确定目标。语文课上学生真正需要提高的就是语文能力,指向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很关键。笔者在参加一次课堂教学评比中,讲授了《趵突泉》一课
期刊
英语课堂探究性活动的实施,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重点,升华乐学情境,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探究,怎样才能走出低效、平淡、无序的窠臼?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更不能为了探究而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探究性活动,将互助学习、共享学习融入其中,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一、探究性活动的设置——找准契机  课堂教学并非单纯地呈现知识,而是将教学作为艺术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
期刊
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是整个计算教学的基础,教师应遵循《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小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自主探究,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培养兴趣,这才是理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向着这一目标努力探索,也逐渐摸索到一些有效的做法。  一、在自主探究中研究算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预留较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并与同伴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与引导,使学生体验并掌握
期刊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是开展德育的重要平台,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和永恒课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特点,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德育渗透,起到
期刊
美术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优异的教育情境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还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童话里的小屋》这篇课文时
期刊
交际教学法与其他的语言教学方法不同,它强调语言的交际能力,并将各种交际目的作为语言学习的目标。在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已经明确指出,初中英语学习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教授,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英语作为交际语言来学习。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引入交际教学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交际教学法的概述  交际教学法指的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将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进行学习和掌握,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前三项能力的发展,最终是指向“创新”,思维能力居中,其中思维要贯穿于学习和实践之中,并对学习和实践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此,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获得发展,他们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必将更加高效,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依据教学实例,就科学课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具体探析。  一、挖掘教材中的思维训练因
期刊
美术的基本质地是情感。美术课是培养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责任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创造生活的愿望和技能的学科。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得以提升,从而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一、重视情境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美术教学情境的设置,并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才能在身临
期刊
以问题驱动的教学秉持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学生展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探究圆的面积的内在需要,突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通过估、数、算、剪、拼等活动,将探究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体悟数学思想的价值,提升数学学习的品质。  一、挖掘生活资源,树立问题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