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儿童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规律,让儿童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一、拥抱大自然——引领学生轻松学习。二、选取特定场景——潜心启迪学生智慧。三、课堂拓展延伸——着力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引领;启迪;培养
引言:
大自然和谐而美丽,通过引导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渐次地认识周围世界,让儿童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启迪了智慧,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加强了审美教育。
正文:
大自然和谐而美丽。根据儿童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规律,在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注重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从求近、求美、求宽的角度去优选周围世界的生动场景,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渐次地认识周围世界,让儿童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儿童智慧的火花在其间被点燃,对周围世界表象的丰富的感知,启迪了智慧,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加强了审美教育。
一、拥抱大自然——引领学生轻松学习。
周围世界是一个相对的空间,一个由大自然和社会构成的光怪陆离的天地。其中大自然以它特有的风姿,无与伦比的美感,成为对儿童特别富有魅力的场景。但大自然不宜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必须渐次地在儿童眼前揭开它的面纱。
对于校门口的小河来说,怎么经常带学生去,而又不至重复,只有逐一地渐次地进行。一年级开学后,教师把学生带到学校前面的吉利河边,帮助他们认识“这是一条小河”、“一条弯弯的小河”、“河上”“有一座桥”、“河两岸”“有树”、“有庄稼”,让儿童认识小河的形体,空间位置及岸边的主要景物;让学生坐在小河边静静地听着小河水哗哗地向前流去,看着鱼儿悠闲地在水中游着,小鸭子也在水中嘎嘎地叫着;再利用河两岸的树木、河上的鸭子,让儿童进行现场数学游戏,为数与形的教学做了必要的而且是带有感情色彩的铺垫。然后让学生从河上的景物猜想河底还会有什么。于是,小蚌蛤、小鱼、小石子、小螺蛳、小乌龟,一下子闪现在学生的眼前——“小鱼巧遇小虾”的故事,“乌龟与螺蛳比赛跑”的童话就在这诗一般的小河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诞生了。一篇“弯弯的小河,穿过石桥,饶过田野,哗哗地向远方流去”的带有八个生词的小文,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竟然轻而易举地学会了,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色彩与音响进入了学生的意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视觉记忆。倘若不在小河旁,不通过感官认识小河,文中的“石橋”、“田野”、“远方”以及动词“穿”、“绕”、“流”该费多大的劲向学生讲解,就是讲了,学生还可能不知所云。
这充分证明,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提供“资源”,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思维发展才有基础。基础丰厚,发展必迅速。在这小河边再进行《小河上滚水桥的不平常经历》、《我们沿着小河走》、《小河边的青蛙音乐会》、《小蝌蚪到哪里去了》、《小河边的芦苇丛里》、《小河结冰了》、《小河畔的野花》的认识,仅从某个小角落,儿童就可以去感受周围自然的美、趣、情。其他的许多场景也都如此渐次地进行,大自然的美貌在儿童的心灵上就永远是新鲜的,富有诱惑力的,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情,也在这有意无意间日积月累地积累起来。
二、选取特定场景——潜心启迪学生智慧
周围世界的某一场景虽然是广阔天地的一隅,但此物与彼物,甲现象与乙现象的变化,及因与果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考。面对具体情境,感觉真切,思维就有了材料,推理就易于找到依据。这对学龄期儿童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发展更为合适。
三年级进行《野花冠军》的情境作文时,由于学生亲眼看到了满山遍野那烂漫的野花,又闻到了那浓艳的或淡淡的花香,进入了花的世界。鲜明的形象,使感觉获得丰富的源泉,思维活动积极展开,他们提出“野花比赛,谁作裁判?”又是他们自己做主:“请蝴蝶和蜜蜂作裁判。”在田野上,学生们像一群小鸟叽叽喳喳、欢快地讨论开来,各说各的理由以证明自己的观察。“野花遍地都是,她与小草一样,生命力是顽强的——野火是不会烧尽的。”有的学生甚至在抒情言志。“野花比赛”变成了孩子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运用语言本领的比赛。
自然山水和山间的风雨是陶冶品性、砥砺性格的好“资源”,生长于原野上的花草树木可以培养孩子发现、欣赏的眼光,斑斓的自然界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天晴时站在家乡磊石山的磊石崮上可以眺望大海,聆听障日山上那美妙的传说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看到上沟村的山鸟多得出奇,烂漫的山花印记在学生心灵中的都是一幅幅美丽画卷。这样的生活化大课堂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又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三、课堂拓展延伸——着力培养学生能力。
周围世界源源不断的思维“材料”是课堂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并随着视野的拓宽,思维的领域也日益扩大。“周围世界”使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我们在实验班教学中,生活化大课堂拓展延伸的主要方法如下:
一是延伸型。延伸型就是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某一问题加以延伸,并与社会生活、科技等相联系,将某一知识延伸为课题进行生动有趣的探究,从而打开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之门。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对一些长期形成的习惯性说法,象“人定胜天”、“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出污泥而不染”等,可从环境角度出发,辨证地理解其含义,联系生活并广泛收集资料(论据),以撰写“驳论文”的形式去有理有据地揭示现实生活中对其存在的一些片面理解等等。二是课题型。如在社会科学习中,针对家乡的环境状况(河流、街道、土地、大气污染等)、水土流失等问题可立为小研究课题。在调查“水污染”状况时有的学生搜集到:有关专家呼吁,环境继续污染下去,体内重金属倍增的青蛙会由千百年来的温驯而变得凶恶、残忍,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科学预言,小学生们以“保卫母亲河,保护青蛙”为己任,以“小学者”的姿态研究家乡水污染状况,并有组织地向社会宣传、向家长宣传。三是联想型。包括通过研究对某一特定问题的独到见解,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主动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想出最多的想法,积极参与,将各自的想法进行讨论、简评。如:以“地膜覆盖”一词进行快速联想,当联想到“若连续使用地膜覆盖若干年后,土地将连草都不能生长,你的看法如何?”时,有的说,用一种可分解的特殊肥料制成地膜,等到地温升高完全不需地膜时再化解入土或分解为无害灭虫剂,问题就解决了;有的说,发明一种降解能力极强的地膜,当庄稼收获时自然分解成有机肥,问题就解决了;有的说,发明一种能耐用若干年的地膜,当庄稼收获时再完整取下以备来年再用,问题也就解决了。联想型活动能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联想能力和判断能力。四是艺术创造型。主要在艺术课教学中进行。如:在标本采集与制作中,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大胆创造,启发学生根据标本的纹理、肌理与形状特征,对各种标本进行巧妙地加工、取舍和拼贴,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标本艺术”。这些学习成果有学生自己干的,也有与他人合作的,他们忙在其中,乐在其中。
在以“生活化大课堂”的学习中,孩子们既分工,又合作;既动脑,又动手;既发现又创造;既广泛收集信息,又独自处理信息;既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又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引领;启迪;培养
引言:
大自然和谐而美丽,通过引导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渐次地认识周围世界,让儿童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启迪了智慧,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加强了审美教育。
正文:
大自然和谐而美丽。根据儿童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规律,在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注重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从求近、求美、求宽的角度去优选周围世界的生动场景,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渐次地认识周围世界,让儿童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儿童智慧的火花在其间被点燃,对周围世界表象的丰富的感知,启迪了智慧,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加强了审美教育。
一、拥抱大自然——引领学生轻松学习。
周围世界是一个相对的空间,一个由大自然和社会构成的光怪陆离的天地。其中大自然以它特有的风姿,无与伦比的美感,成为对儿童特别富有魅力的场景。但大自然不宜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必须渐次地在儿童眼前揭开它的面纱。
对于校门口的小河来说,怎么经常带学生去,而又不至重复,只有逐一地渐次地进行。一年级开学后,教师把学生带到学校前面的吉利河边,帮助他们认识“这是一条小河”、“一条弯弯的小河”、“河上”“有一座桥”、“河两岸”“有树”、“有庄稼”,让儿童认识小河的形体,空间位置及岸边的主要景物;让学生坐在小河边静静地听着小河水哗哗地向前流去,看着鱼儿悠闲地在水中游着,小鸭子也在水中嘎嘎地叫着;再利用河两岸的树木、河上的鸭子,让儿童进行现场数学游戏,为数与形的教学做了必要的而且是带有感情色彩的铺垫。然后让学生从河上的景物猜想河底还会有什么。于是,小蚌蛤、小鱼、小石子、小螺蛳、小乌龟,一下子闪现在学生的眼前——“小鱼巧遇小虾”的故事,“乌龟与螺蛳比赛跑”的童话就在这诗一般的小河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诞生了。一篇“弯弯的小河,穿过石桥,饶过田野,哗哗地向远方流去”的带有八个生词的小文,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竟然轻而易举地学会了,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色彩与音响进入了学生的意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视觉记忆。倘若不在小河旁,不通过感官认识小河,文中的“石橋”、“田野”、“远方”以及动词“穿”、“绕”、“流”该费多大的劲向学生讲解,就是讲了,学生还可能不知所云。
这充分证明,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提供“资源”,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思维发展才有基础。基础丰厚,发展必迅速。在这小河边再进行《小河上滚水桥的不平常经历》、《我们沿着小河走》、《小河边的青蛙音乐会》、《小蝌蚪到哪里去了》、《小河边的芦苇丛里》、《小河结冰了》、《小河畔的野花》的认识,仅从某个小角落,儿童就可以去感受周围自然的美、趣、情。其他的许多场景也都如此渐次地进行,大自然的美貌在儿童的心灵上就永远是新鲜的,富有诱惑力的,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情,也在这有意无意间日积月累地积累起来。
二、选取特定场景——潜心启迪学生智慧
周围世界的某一场景虽然是广阔天地的一隅,但此物与彼物,甲现象与乙现象的变化,及因与果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考。面对具体情境,感觉真切,思维就有了材料,推理就易于找到依据。这对学龄期儿童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发展更为合适。
三年级进行《野花冠军》的情境作文时,由于学生亲眼看到了满山遍野那烂漫的野花,又闻到了那浓艳的或淡淡的花香,进入了花的世界。鲜明的形象,使感觉获得丰富的源泉,思维活动积极展开,他们提出“野花比赛,谁作裁判?”又是他们自己做主:“请蝴蝶和蜜蜂作裁判。”在田野上,学生们像一群小鸟叽叽喳喳、欢快地讨论开来,各说各的理由以证明自己的观察。“野花遍地都是,她与小草一样,生命力是顽强的——野火是不会烧尽的。”有的学生甚至在抒情言志。“野花比赛”变成了孩子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运用语言本领的比赛。
自然山水和山间的风雨是陶冶品性、砥砺性格的好“资源”,生长于原野上的花草树木可以培养孩子发现、欣赏的眼光,斑斓的自然界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天晴时站在家乡磊石山的磊石崮上可以眺望大海,聆听障日山上那美妙的传说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看到上沟村的山鸟多得出奇,烂漫的山花印记在学生心灵中的都是一幅幅美丽画卷。这样的生活化大课堂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又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三、课堂拓展延伸——着力培养学生能力。
周围世界源源不断的思维“材料”是课堂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并随着视野的拓宽,思维的领域也日益扩大。“周围世界”使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我们在实验班教学中,生活化大课堂拓展延伸的主要方法如下:
一是延伸型。延伸型就是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某一问题加以延伸,并与社会生活、科技等相联系,将某一知识延伸为课题进行生动有趣的探究,从而打开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之门。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对一些长期形成的习惯性说法,象“人定胜天”、“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出污泥而不染”等,可从环境角度出发,辨证地理解其含义,联系生活并广泛收集资料(论据),以撰写“驳论文”的形式去有理有据地揭示现实生活中对其存在的一些片面理解等等。二是课题型。如在社会科学习中,针对家乡的环境状况(河流、街道、土地、大气污染等)、水土流失等问题可立为小研究课题。在调查“水污染”状况时有的学生搜集到:有关专家呼吁,环境继续污染下去,体内重金属倍增的青蛙会由千百年来的温驯而变得凶恶、残忍,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科学预言,小学生们以“保卫母亲河,保护青蛙”为己任,以“小学者”的姿态研究家乡水污染状况,并有组织地向社会宣传、向家长宣传。三是联想型。包括通过研究对某一特定问题的独到见解,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主动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想出最多的想法,积极参与,将各自的想法进行讨论、简评。如:以“地膜覆盖”一词进行快速联想,当联想到“若连续使用地膜覆盖若干年后,土地将连草都不能生长,你的看法如何?”时,有的说,用一种可分解的特殊肥料制成地膜,等到地温升高完全不需地膜时再化解入土或分解为无害灭虫剂,问题就解决了;有的说,发明一种降解能力极强的地膜,当庄稼收获时自然分解成有机肥,问题就解决了;有的说,发明一种能耐用若干年的地膜,当庄稼收获时再完整取下以备来年再用,问题也就解决了。联想型活动能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联想能力和判断能力。四是艺术创造型。主要在艺术课教学中进行。如:在标本采集与制作中,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大胆创造,启发学生根据标本的纹理、肌理与形状特征,对各种标本进行巧妙地加工、取舍和拼贴,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标本艺术”。这些学习成果有学生自己干的,也有与他人合作的,他们忙在其中,乐在其中。
在以“生活化大课堂”的学习中,孩子们既分工,又合作;既动脑,又动手;既发现又创造;既广泛收集信息,又独自处理信息;既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又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