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健全人格、良好品行的必由之路。而小学生们就像是一张白纸,这时期的他们需要被指引、被传授,去认识自我、感受世界,其产生的一系列主观上的意识情感变化会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本文就对小学生良好品行培育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品行;方法;教师
引言
一种好品行对人的影响是深远且巨大的。因为“它”是我们在为人处世过程中重要的存在,它间接决定了人会有怎样的格局、有怎样的机遇、有何种精彩的人生。品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不仅受性格的影响,而跟着人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在实际生活中品行就是这样,它在不经意间形成,又会在不经意间带给我们“意外之喜”,而小学正是品行形成的关键期。为此,不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抓住小学启蒙教育这次良机,努力将孩子培养成更优秀的人。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通常来说,教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孩子们会在本性趋势下模仿他们认同、欣赏的人的语言、行为,而与学生有着密切接触的教师作为引导者,就很容易成为学生们模仿行为的参照对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在讲解知识时需要画图,但多年教学经验所形成的肌肉记忆致使其不需要借助工具也能短時间内画出所需图形,这种品行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也会认为画图快是好的、画的标准是好的,可唯独意识不到用工具画图是对的。当然我们的教师常常会说,“我可以画这么好,但是你们一定要用工具。”即便教师对学生有进行说明,但是有时候教师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便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让他们在不正确的方向上渐行渐远。因为教师之所以画的这么好,也是在工具的帮助下经过一次次锻炼得来的,而学生意识中却直接跳跃式的忽略了对工具的硬性需求,所以在后续学习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出现盲目图快的问题,这种看似有些“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其日后成长较为不利。
为此,教师要以身作则,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身,平日里多思考自己有哪些品行或行为可能会让孩子“误入歧途”,多找找自己的问题。在某些时候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初学者,从源头开始一步步的认真研习,思考学习的步骤与阶段,在学生面前以实际行为进行集中展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有耐心
教育本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长期性、系统性工作,而品行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既寄存于教育却又超脱教育,是一种更为高级的主观意识活动,是一种打破主体与客体间孰强孰弱、孰对孰错的矛盾格局,上升到主体与世界高度的全新范畴。如果说教育就是让人听懂你说的、学会你说的、能运用你说的,那么品行就是无数次教育的总和。教育本身就是一件难事,更别提品行的养成了。由此我们不难得知,学生品行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教师仅进行一两次指导或示范无法达到的高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耐心地搜集学生的具体信息并加以分析、耐心地进行一次次教导、耐心地寻找学生现有品行中的潜在问题等、耐心的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等等。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哪种思想或行为不符合自己脑海中的正确标尺就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干预,像是语气过激、强制要求改正等消极外在行为,我们不对其是否适合孩子施以过多评价,但这些行为从原动力上来说都是不耐烦、不耐心的表现。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耐心地了解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与集体中所出现的特性问题,全面的掌握特性的成因与表现,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有耐心地加以辅导,针对性教育引导,有耐心地对引导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有耐心地选择适用于学生群体不会伤害其自信、自尊的引导方式,有耐心地与孩子们一同成长。
三、教师要多安排训练
从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一般性规律而言,潜移默化是一种好的方式,但学生的成长期如此可贵,我们对处于这时间段的孩子是否能自主观察学习、总结经验等没有绝对把握,所以基于教育理念的“强制性”引导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品行的养成是多次作用于实践的成果,只有思想意识领域内的“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缺乏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的学生首先需要做的是学习、是掌握,这样才能为品行养成奠定必要基础。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课堂上我们教授一些与“听课”有关的“规矩”,如正确坐姿、正确的举手发言方式等。在学生初步掌握后加以监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在学生心中逐步树立“哪种行为是对的”、“哪种行为是错的”评价标尺;在课下我们则可以安排一些具有生活联系的内容,如教给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清洁工具、如何保持仪容整洁等相关的技巧、窍门等,并在学生群体中寻找正面的典型个例,发挥榜样、标杆作用,对其由自身好品行衍生出的好行为进行着重表扬。在全班范围内营造一种“我劳动、我光荣、我快乐”的氛围,让学生在求胜欲的趋势下先加入到劳动中,再去培养良好行为品行,一步一个脚印,让孩子们在相互竞争、互相帮助的欢愉氛围下健康成长。除此之外,教师要深化家校共育,教师要做到多与家长沟通,对孩子的陋习、改变策略、新好品行养成策略进行共同探讨与研究。教师要在在尊重家长的意见的前提下,从专业教育工作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看法,引导家庭教育工作展开。同时,以课后作业的方式打开家庭教育之门,通过课上、课下,为学生及家长创造更多快乐相处的亲子时光,与家长一道为孩子的未来撑起一片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着重培养小学生品行是重要且必要的,相关工作者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与发现,从现有的问题入手,有耐心地按部就班地解决,注重学生品行养成的过程性规律,以采取更具正对性的引导策略,倾注自身的全部精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郑小调.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品行的养成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7,30:179-180.
[2]孙泽文,李晗,谢小平.小学生行为品行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02:5-8.
[3]倪丽斌.小学生良好行为品行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8:7-9.
关键词:小学生;品行;方法;教师
引言
一种好品行对人的影响是深远且巨大的。因为“它”是我们在为人处世过程中重要的存在,它间接决定了人会有怎样的格局、有怎样的机遇、有何种精彩的人生。品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不仅受性格的影响,而跟着人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在实际生活中品行就是这样,它在不经意间形成,又会在不经意间带给我们“意外之喜”,而小学正是品行形成的关键期。为此,不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抓住小学启蒙教育这次良机,努力将孩子培养成更优秀的人。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通常来说,教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孩子们会在本性趋势下模仿他们认同、欣赏的人的语言、行为,而与学生有着密切接触的教师作为引导者,就很容易成为学生们模仿行为的参照对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在讲解知识时需要画图,但多年教学经验所形成的肌肉记忆致使其不需要借助工具也能短時间内画出所需图形,这种品行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也会认为画图快是好的、画的标准是好的,可唯独意识不到用工具画图是对的。当然我们的教师常常会说,“我可以画这么好,但是你们一定要用工具。”即便教师对学生有进行说明,但是有时候教师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便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让他们在不正确的方向上渐行渐远。因为教师之所以画的这么好,也是在工具的帮助下经过一次次锻炼得来的,而学生意识中却直接跳跃式的忽略了对工具的硬性需求,所以在后续学习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出现盲目图快的问题,这种看似有些“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其日后成长较为不利。
为此,教师要以身作则,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身,平日里多思考自己有哪些品行或行为可能会让孩子“误入歧途”,多找找自己的问题。在某些时候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初学者,从源头开始一步步的认真研习,思考学习的步骤与阶段,在学生面前以实际行为进行集中展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有耐心
教育本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长期性、系统性工作,而品行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既寄存于教育却又超脱教育,是一种更为高级的主观意识活动,是一种打破主体与客体间孰强孰弱、孰对孰错的矛盾格局,上升到主体与世界高度的全新范畴。如果说教育就是让人听懂你说的、学会你说的、能运用你说的,那么品行就是无数次教育的总和。教育本身就是一件难事,更别提品行的养成了。由此我们不难得知,学生品行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教师仅进行一两次指导或示范无法达到的高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耐心地搜集学生的具体信息并加以分析、耐心地进行一次次教导、耐心地寻找学生现有品行中的潜在问题等、耐心的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等等。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哪种思想或行为不符合自己脑海中的正确标尺就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干预,像是语气过激、强制要求改正等消极外在行为,我们不对其是否适合孩子施以过多评价,但这些行为从原动力上来说都是不耐烦、不耐心的表现。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耐心地了解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与集体中所出现的特性问题,全面的掌握特性的成因与表现,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有耐心地加以辅导,针对性教育引导,有耐心地对引导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有耐心地选择适用于学生群体不会伤害其自信、自尊的引导方式,有耐心地与孩子们一同成长。
三、教师要多安排训练
从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一般性规律而言,潜移默化是一种好的方式,但学生的成长期如此可贵,我们对处于这时间段的孩子是否能自主观察学习、总结经验等没有绝对把握,所以基于教育理念的“强制性”引导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品行的养成是多次作用于实践的成果,只有思想意识领域内的“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缺乏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的学生首先需要做的是学习、是掌握,这样才能为品行养成奠定必要基础。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课堂上我们教授一些与“听课”有关的“规矩”,如正确坐姿、正确的举手发言方式等。在学生初步掌握后加以监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在学生心中逐步树立“哪种行为是对的”、“哪种行为是错的”评价标尺;在课下我们则可以安排一些具有生活联系的内容,如教给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清洁工具、如何保持仪容整洁等相关的技巧、窍门等,并在学生群体中寻找正面的典型个例,发挥榜样、标杆作用,对其由自身好品行衍生出的好行为进行着重表扬。在全班范围内营造一种“我劳动、我光荣、我快乐”的氛围,让学生在求胜欲的趋势下先加入到劳动中,再去培养良好行为品行,一步一个脚印,让孩子们在相互竞争、互相帮助的欢愉氛围下健康成长。除此之外,教师要深化家校共育,教师要做到多与家长沟通,对孩子的陋习、改变策略、新好品行养成策略进行共同探讨与研究。教师要在在尊重家长的意见的前提下,从专业教育工作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看法,引导家庭教育工作展开。同时,以课后作业的方式打开家庭教育之门,通过课上、课下,为学生及家长创造更多快乐相处的亲子时光,与家长一道为孩子的未来撑起一片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着重培养小学生品行是重要且必要的,相关工作者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与发现,从现有的问题入手,有耐心地按部就班地解决,注重学生品行养成的过程性规律,以采取更具正对性的引导策略,倾注自身的全部精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郑小调.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品行的养成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7,30:179-180.
[2]孙泽文,李晗,谢小平.小学生行为品行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02:5-8.
[3]倪丽斌.小学生良好行为品行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