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娇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7042500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词家,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以理想的勇气和坚毅的决心,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和世界历史的进程。而且其气势磅礴的诗词、极富个性的书法,感动和征服了全世界。尤其是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漫长的革命征程中,一路征战、一路抒怀所留下“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的诗词,可谓气魄雄伟豪迈、格调阳刚恢弘、意境高远壮阔,能够于其后的几代人心灵深处激起强烈共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知名山水画家傅抱石与李可染、关山月、潘天寿、黎雄才、钱松嵒、陆俨少、何海霞等人,当时就深深地被毛泽东诗词所感染。他们心怀崇敬、深刻揣摩、反复绘画,创作了一大批毛泽东诗意、词意山水佳品,并令其成为了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山水画品类。其中最早探索毛泽东诗意、词意山水画创作的傅抱石,以他惯用且轻车驾熟的表现手法,将毛泽东诗词中激动人心的篇章“移植”至其画面之中,从而构成了他后期创作的中国画中较为独特之部分,并由此成为全国画坛“开毛泽东诗意、词意画风气第一人”,堪称一代大家。
  1950年至1965年这一时期,为了“笔墨当随时代”,傅抱石几乎将当时毛泽东发表的37首诗词,全部进行了图解与诠释,可谓将其全身心精力投入了“毛泽东诗意、词意图”的创作。而因某种精神上的契合,毛泽东诗词亦确实为傅抱石的个人创作提供了一个适合、丰富的舞台。故在傅抱石晚年的这十五载,他创作了近200件“毛泽东诗意、词意图”,且成为了创作此类作品最多的画家。同时他通过展览、出版等传播途径,将“毛泽东诗意、词意图”引入到大众化审美领域;并把扩展的题材、大胆的手法、丰富的想象,构成他后期“毛泽东诗意、词意图”绘画创作中颇为新颖而又极具特色的一部分,从而为当时的山水画家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本文取南京博物院部分藏品,以此诠释1950年至1965年傅抱石所绘的“毛泽东诗意、词意图”。
  1950年至1958年傅抱石创作的“毛泽东诗意、词意图”
  傅抱石最早创作的《毛泽东词意图》,为1950年9月20日所作的《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图》(南京私人藏)。因是最初的尝试作品,故画家在此图中基本保持了其一贯之风格,即以独特的“抱石皴”、改良的“石涛树”画法,仅绘制山坡上红军长征时若隐若现的队伍、远处一群南飞的大雁,以此点明“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何时缚住苍龙”的词义。至1953年,傅抱石为参加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国画展览”,特别选择了红军长征时过雪山的事迹,于当年7月精心创作了《毛泽东〈更喜岷山千里雪〉词意图》(图1)。图中千里冰封、連绵不绝的雪山虽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但其轮廓却以数笔勾画。左图由大块面的、浓淡相间的墨色,体现出山势的变化。画的右下角,则绘有通往天际的一条雪坡;远方那寂静无声的千山万壑、淡墨烘染的阴霾天气,以及人影如豆、艰难跋涉的红军队伍,更使得银白色冰雪世界的画面中渗透着侵人的寒气,同时亦突出了主题,十分精彩。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以长词《蝶恋花》的形式,答杨开慧青年时期的挚友、时任长沙十中的语文教师李淑一,后长词在北京中南海广为流传。同年8月21日,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东欧的傅抱石回国并暂留北京,且受邀前往爱好诗词的陈毅元帅家中做客。席间陈毅深情诵读了主席的《答李淑一》,令画家于感慨之余颇受启发,并开始了此《毛泽东词意图》的构思。1958年4月,画家在接受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的创作任务时,即毫不犹豫地以《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意图》为创作题材。为此他不敢有丝毫松懈,最终于同年7月底完成了“以浩大壮观的胸襟,激情挥洒的笔墨气韵”的创作(图2),让长词“使天上人间情融意汇,为革命烈士和人民革命奏起了一曲赞歌”。
  1958年7月3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送瘟神二首》。同年9月中旬,在中共江苏省委指示下,傅抱石为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亲率杨建侯、谭勇、杜重划、伍霖生及华采真、陈道顺等人以主席的《送瘟神二首》为题,以江南水乡灭钉螺、铲除血吸虫病害的场景描绘为画面,完成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题材的创作。同年11月,傅抱石绘《毛泽东〈送瘟神之一〉诗意图》(图3),总体风格精细有余;其后旋即又在基本沿袭集体创作图式的基础上,创作了《毛泽东〈送瘟神之二〉诗意图》,好评如潮。
  傅抱石第一次创作《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意图》(图4),是在1958年的11月。图中的近景以墨调和赭石设色,居画面中央的山、石,凸显山势险峻;队形略呈倒“之”字行走的红军,由下而上行军,基调沉暗厚实。图中的远景以朱砂涂抹,从而刻画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意境。而傅抱石同期创作的《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词意图》(图5),则全部以破笔泼墨与散锋乱麻皴,绘画出群山叠嶂、丛林如织,从而造就出莽莽苍苍的丰富世界。
  充分彰显出毛泽东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开拓的伟大抱负之《沁园春·雪》,是主席1936年2月所作的诗词,其自上世纪40年代末即广为传颂。1958年11月,傅抱石以词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入画,绘《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图》(图6)。图中高耸云端的千里雪山,一望无际;而雪山的山顶上红旗飘扬,意气风发的主席和手握红旗的战士正眺望着远方。尽管主席和红军战士仅为底边上的一些画面,而远方的雪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部分,但图中人物却“以小见大”般仿佛在欣赏更远的浪漫险境,可谓胸怀世界、气吞山河。
  1959年至1960年傅抱石创作的“毛泽东诗意、词意图”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1959年,首都北京落成了十大建筑,其中的人民大会堂可谓最为宏伟。当时傅抱石、关山月历时四个月联袂为人民大会堂绘制了庄重典雅、笔墨淋漓、气势磅礴的煌煌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亲自为此作题句。这幅在中国画史上空前、尺寸之大创下了历史记录的巨幅山水画,不但表现出新中国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且是《毛泽东词意图》中的杰出代表作,故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章。而1959年7月傅抱石所作的《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词意图》(图7),则是他提前绘制的作品,更能展现出画家的个人艺术特色。   1959年6月6日,傅抱石来到毛泽东故乡韶山写生绘画并创作了《韶山图》横卷。随着“韶山组画”的持续发表和公开展览,他的“韶山图式”获得了广泛认同且得到了迅速传播。1960年5月,画家依托主席的《七律·到韶山》,还创作了《毛泽东〈到韶山〉词意图》(图8)。此图将原先的《韶山图》横卷构图,转变为立轴式构图;并将远景韶峰“山”作为最高点,而近景中韶山的梯田、农舍、学校、牌楼,及毛泽东故居、机关、招待所等景物则一应齐全,“水”则绘有横穿画面的一条小溪。整图虽刻画细致工整,但笔墨却较原《韶山图》显得更加成熟。同时因《到韶山》运用了大面积的深绿色,故作品较前者创作风格更凸现清朗郁茂,视觉效果更显得诗意韵致,氛围营造更加温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傅抱石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因此他对南京有着极深的感情。同时他常以1949年4月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题材,进行锲而不舍的创作。其中1960年5月,画家还利用散锋用笔的手法,精心创作了《毛泽东〈龙蟠虎踞今胜昔〉词意图》(图9)。此图充分表现了南京的钟山草、石结合之地理特色,笔墨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统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图右下角还钤盖了傅抱石刻“换了人间”朱文印,足见画家对新中国的热爱。
  1960年傅抱石所作的《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意图》扇面(图10),是画家在其作多幅的《北戴河》词意图中,可谓最简练、最成熟的一种图式。图左绘明艳而深沉的几枝红叶近景,其下有数块乌黑的礁石;图右绘空阔的大海之中,远处数艘机械化的渔船群。画家凭借娴熟雨、水绘画技巧,以淡墨干皴绘出大海,以几笔斜刷绘出大雨,即勾勒出“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之意境;再将散锋侧笔绘出波涛水纹,大块浓墨点染乌黑礁石,大笔水墨刷染“及时好雨”,就刻意渲染了“大雨落幽燕”“萧瑟秋风”之氛围。而远方众多的现代化渔船,则表现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新时代气象。
  1964至1965年傅抱石创作的“毛泽东诗意、词意图”
  由于傅抱石充分发挥了善于营造整体氛围的绘画语言技巧,从而令其创作的“毛泽东诗意、词意图”极富浓郁的个人特色。同时作为国内“毛泽东诗意、词意图”创作经验系统总结的第一人,他还提出了创作此类作品的若干体会并给他人予以启示,把个人经验上升至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如果我们阅读新中国美术史,不难发现1960年后、尤其是他生命最后两年即1964年至1965年的“毛泽东诗意、词意图”创作,几乎无不出自他的心得和体会。由此可见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词意图”创作及其理论总结具有特殊贡献,且此种理论还让他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中永葆领先地位。
  在傅抱石于1964年1月所作的《毛泽东〈井冈山〉词意图》中(图11),画家就通过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展现出词意所呈现出来的豪迈、激越、磅礴、浪漫的审美意象与精神意绪,其山水形象非常富有创意。画面的近景,是以宿墨、浓墨、焦墨来塑造山川物象的,几乎呈90 直插顶部的峰峦、山坡,突出了坡陡、林密、谷深的井冈山奇險景象。画面的中景,则采用了糅合披麻、荷叶、乱柴等各种皴法的“抱石皴法”,并加以乱笔点苔,绘于云雾缭绕中高峰巨壑向远处延伸,使山势的险要、山谷的幽深得到了进一步凸显。此图以精微的勾勒点景、笔墨的精微与写意特点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傅抱石才情的过人之处。
  而1964年3月1日傅抱石所作的《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乾坤赤)词意图》(图12),则以夸张的手法来表达主席诗词的基本精髓。此图中的松树、山石画家以花青绘之,倾盆而下的大雨以白粉扫出,于云雾缭绕间有一红色的“地球”悬挂,右下角还有枯叶在空中分飞;这些图景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气势恢弘。
  傅抱石首次创作《毛泽东〈答友人〉诗意图》,是在1964年2月5日。图中他以较为工细的笔墨和鲜艳的色彩,展现了美丽富饶的三湘大地:左上角的远景,绘山上白云飘飞、山下翠竹成阴的九嶷。画面的中景,绘水上船只穿梭、两岸工厂林立的洞庭湖。右下角的近景,绘红旗招展、果实累累的橘子洲头。而点出“芙蓉国里尽朝晖”主题的,则是整幅图中所绘的万朵红霞。此图为画家的得意之作,曾经创作多幅。本文中的这幅《毛泽东〈芙蓉国里尽朝晖〉诗意图》(图13),是傅抱石为迎接国庆15周年,于同年8月所作的此类题材大幅。
  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是傅抱石乐此不疲、一再创作的题材,其形式既有册页、横幅,又有立轴、扇面。在1964年10月他作的《毛泽东〈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诗意图》中(图14),画家通过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意境,将主席词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精神意象极为自然地呈现开来。全图以中景为主笔,焦墨、浓墨、湿笔、干笔并用,且以画家特有的“抱石皴法”,将壁立千仞的雄伟山势淋漓尽致地画出。娄山关的奇险和幽深,则以画面中山岚弥漫的水气、掩映在峰峦顶部无数的红旗和人流来营造。而与中景的红旗相映衬的,是图上角天际间一抹红霞的远景。作品豪放激越,壮美雄浑,非常形象地再现了主席的词意境像。
  毛泽东作于1929年的《采桑子·重阳》,是当年在闽西征战途中,恰逢重阳佳节时触景生情而作,其思想深度可谓在古往今来的重阳词中独步词坛、无往无来。在1964年傅抱石所作的《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诗意图》中(图15),画家以“寥廓江天万里霜”入画。图中的树木枝干以清拔刚劲的线条勾画,树叶则以破笔点染,于浓淡相间、色墨相融中,彰显出苍莽蓊郁、气势开阔的画面,令傅抱石泼墨散锋完美结合的娴熟画技得以充分体现,具有大气象。
  早在1959年1月,傅抱石即探索性地选择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入画。因不再囿于景色,故较之前的作品笔法洒脱了不少,意境亦显得更为开阔。当年12月,由于撰述《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学习毛主席诗词笔记》的教学需要,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吴天石恳请傅抱石绘制插图。画家应其要求,提供了《毛泽东词意画》6幅,此图式即在其中。而这幅《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意图》(图16),是画家在1965年1月所作的。作品远景绘群山层林、洒满红光,以“万山红遍”的视觉语言完成图解。中景绘茫茫湘江,百舸争流。近景则绘舟船一艘,船中满载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同学少年”。全图诗意盎然,画面境界寥廓。
  根据优美的诗词意境入画,历来是中国画的重要创作方式之一。而傅抱石“毛泽东诗意、词意图”的创作主题之确立、绘画题材之拓展,则为现代中国画的创作,开辟出了新的空间和范畴,并使其成为了上世纪后半叶中国画最为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作为将毛泽东诗词最早引入中国画创作、创作数量最多、艺术影响力和传播力最广的画家,将此类题材创作引向高峰,傅抱石居功至伟,可谓是“毛泽东诗意、词意图”创作的开启者和集大成者。
  再纵观南京博物院藏品,我们不难看出傅抱石在“毛泽东诗意、词意图”的绘制过程中,能够熟练地利用他所掌握的传统绘画技法与文化知识,进行划时代的艺术创作。同时通过他自身的绘画创作实践,还强调了中国画为社会主义和新时代服务的功能。在民族虚无主义抬头、西方绘画观念和技法冲击中国画的年代,此举无疑在实质上起到了维护中国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国画大师钱松嵒是以其山水画而闻名于世的,且有着当代中国“新山水画”代表名家的誉称。但大师被人称道的人物画,却鲜为人知。其实钱松嵒与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一样,在国画中于山水、花鸟、人物“三者并举”。不同于他人的,是大师在旧社会“三者并举”;新中国后则以山水为主,上世纪50年代兼画花鸟、人物;上世纪60年代以后仍兼画花鸟,少画人物;到了晚年,其人物画则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 臻于高妙的
期刊
东汉以来越地盛产青瓷,品类丰盛,及至宋代越窑鸟类纹饰独树一帜,或刻画于器物、或烧制成鸟塑飨于时人,概因这一时期养鸟之风盛行,唤得青鸟飞渡十万人家。据《东京梦华录》“相国寺内万姓交易”这一段记载,北宋汴京已有专门的鸟市,“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百姓交易,大三门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异兽,无所不有。”在《西湖老人繁胜录》中,对南宋临安驯养禽鸟种类的记载有几十种之多,常见的有百灵、画眉、相思、绣眼、倒挂儿、
期刊
黔西南居于贵州西南部,与滇、桂相接,历史上曾为夜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郎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国,存在时间大约300年。西汉武帝时期,归附汉朝,“其地分隶犍为郡和牂牁”。(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黔西南地区发掘清理以交乐墓群和万屯墓群为主的东汉时期墓葬约30座,出土的随葬器物种类颇为丰富,陶明器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汉代黔西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具有重要
期刊
在安徽全境尚未解放之时,中共中央已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的相关人事作出安排。但是鉴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复杂形势,没有马上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而是把安徽省沿长江划为皖北行署区和皖南行署区。随着形势转变,1952年8月,中央批准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随即撤销。安徽博物院藏三方“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印”“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印”即是对那段历史的见证。  1949年三大战役胜
期刊
同为早期海派工笔仕女画名家,潘振镛和钱慧安可谓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有多件作品见藏于代表中国书画最高收藏级别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都在晚清海派工笔九大名家(改琦、潘振镛、沈燧、胡锡珪、任熏、任熊、沈心海、冯超然、钱慧安)之列,还同为上海豫园书画善会的创始人之一(钱慧安为首任会长),都曾师法清代中期仕女名家费丹旭而仕女艺术风格相近……作为同时代(晚清民初)、同地域(生活或寓居于上海)、同画种(仕女画)、同师
期刊
2013年7月4日上午,台州学院离休教授蒋文韵将其珍藏多年的好友贺鸣声的版画作品捐赠给台州市博物馆,堪称善举。台州市博物馆此次接受捐赠的贺鸣声绘画作品共8件,其中木刻作品《鲁迅先生像》于1958年参加“全国第三届版画展”。  ● 贺鸣声生平  贺鸣声(1915-1984),原名普森,笔名老六,台州海门水门村人,师从倪贻德教授。  贺鸣声幼年时由椒江尚德小学毕业后考入海门东山中学,1930年失学做钱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徐州楚王汉墓出土的盘铭和器型,进一步论证认为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同类铜器命名为铜炒锅是不可取的,应命名为铜盘,其用途是沐浴,年代有可能是汉代。  《阜阳博物馆文物集萃》收录了一件“宽缘折腹圜底铜炒锅”,并记载了该器的形制:“口径69.7、高11.5厘米”“盘通体素面,直口竖壁,口缘宽平,折腹圜底”,器型如图1。  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名称为“宽缘折腹圜底铜炒锅”,介绍其形制却说是
期刊
以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中国画流派之一。而笔者曾经采访过的钱松嵒先生,无疑是“新金陵画派”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他那创造性的劳动,构建出山水画的雄伟画面,开拓出山水画创新的广阔前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他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和写意精神,已成为宝贵的传统资源,亟待我们回顾、研究、继承和发展。  ● 笔墨精神循规蹈矩  19
期刊
【摘要】忍冬纹是我国北朝时期佛教装饰中极为流行的装饰纹样之一,随佛教文化的一次次渗入而不断发展演化。及至东魏北齐邺城地区,其造型愈加成熟圆润,结构愈加繁复完满,类型之多样,内容之丰富,集中代表了公元6世纪独特的“邺城风格”。本文以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单体造像的忍冬纹为例进行分类探讨,解读北朝晚期成熟阶段忍冬纹的造型特质。  【关键词】东魏北齐;邺城;佛造像;忍冬纹  2019年8月6日至10
期刊
1949年10月1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在众多描绘“从此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当中,“新浙派”第一代画家中的健将周沧米(1929-2011),即为最成功的名家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其致力于工笔人物画的创作;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他又多作意笔人物画,并有笔墨酣畅、画风奔放、书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