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5月,“海洋平台981”南海首钻,是我国首次独立进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也预示着南海油气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2012年6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其网站上登出公告,宣布将对南海海域的部分区域进行对外联合油气资源开发,并公开对外招标,标志着中国启动大规模南海油气开发战略。
南海开发的号角已经在356万平方公里的海疆上吹响,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参考,只能在探索中努力前行。在伟大的战略开发中,行业将如何调整应对,企业又将如何抢占先机?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思考的话题。——对于南海之滨的广东而言,敢为天下先,乐为天下先。
回顾——展望
迅速崛起的30年
——聚焦南海油气田勘探与开发
1983年6月29日,“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 (CONHE,现更名海东部石油管理局)正式成立以来,已近30年了。这30年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迅速发展与崛起的30年! 南海东部海域油气田勘探与开发,无论是海水深度、产量、开发工程方案(生产设施)还是新技术的应用,均能代表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技术水平,均能代表这个飞速跨越的时代!
一、概况
南海东部海域位于东径113°10′至118°,法定作业区海域面积约13.1万平方公里。公司自1982年成立以来,经过多轮招标与谈判,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挪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家石油公司开展友好合作,进行海上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签定了合作合同与协议50多个。当时全球颇负盛名的“七姊妹”除海湾(Gulf)、美孚(Mobil)外,其它如:埃克森(Exxon)、雪佛龙(Chevron)、德士古(Texaco现被雪佛龙兼并)、英国石油公司(bp)和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 均在合作之列 。签订合同的还有阿莫科东方石油公司(现被bp兼并)、菲里普斯国际石油公司(现ConocoPhlipps康菲)、安波列斯有限公司(Amplex)、派克顿东方公司、阿吉普(Agip现Eni)、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JHN石油公司(由Japax,New Huanan与Japan Mining组成联合作业体)、丹文能源公司、柏林顿资源中国有限公司、哈斯基石油中国有限公司(Husky Oil China Ltd)等外国石油公司。迄今为止,南海东部海域巳有24个油田建成投产。自1990年笫一个建成100万吨级产能的油田(HZ 21-1)投产,1996年原油产量上千万吨,到2010年年底,南海东部海域油田已经连续15年年产量超过1000万方油当量,累计生产油气超过2亿方油当量,成为中国海上油气主要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领域对外合作的主战场。
据资料介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 自对外合作开发南海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以来,先后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51家公司签订石油合同和协议70多个,引进利用外资超过70亿美元(包括南海西部海域,即东径113°10′以西海域)。
二、主要采用的油气田开发工程方案与生产设施
谈到南海油气勘探与开发不能不谈到惠州油田。惠州油田有油田又有气田,海上生产设施采用了井口平台、综合平台、工艺处理平台、单点系泊与生产贮油轮(FPSO) 以及陆地输气终端;人工举升方法有电潜泵釆油与气举釆油;完井方法有平台完井(干式)与水下完井(湿式)等等,它极具代表性。部分油田开发工程方案与生产设施简单介绍如下:
惠州21-1油田水深110米, 它是南海东部海域第一个投入开发的油田,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100米以上水深开发的油田,还是中国海上第一个年产百万吨级的油田。惠州油田的发展史是一部滚动勘探、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史。即勘探、开发、回收;边勘探、边开发、边回收;再勘探、再开发、再回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逐步建成中国海上开发的最大油田群。惠州油田开发根据油田大小, 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开发工程方案与人工举升方法, 工程方案百花齐放,使边际油田、卫星油田适时地得到开发,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1990年9月13日惠州21-1油田投产后, 用了20年时间,相继完成26-1、32-2、32-3、32-5、26-1N、19-1/19-2/19-3 、25-3与25-4等12个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工作。一共建造8座固定平台、一艘生产贮油轮(FPSO),两组水下生产系统(4座水下釆油树),约100口油气开发井。形成目前中国开发的最大的海上油气田群(见图一)。新技术应用包括釆用世界首座转台系泊系统 (BTM)、高压电旋转接头、多通道生产旋转接头等;首先引进预钻井与辅助钻井船设计慨念。2000年,惠州油田年产原油三千九百万桶(620万方),高峰期日产原油12.5万桶,再次刷新其生产纪录。
陆丰13-1油田水深146米,釆用固定钢结构综合平台与一艘贮油轮(FSU) 开发。该平台曾号称“亚洲巨人”;
西江24-3、30-2与23-1油田、番禺4-2、5-1与11-6油田均釆用井口平台与一艘生产贮油轮(FPSO) 开发;
流花11-1油田釆用半潜式井口平台(由半潜式钻井平台改装) 、水下生产系统(底盘、湿式釆油树、生产管汇、生产立管与控制管汇等) 以及一艘生产贮油轮(FPSO) 开发(见图2)。该项目开发了湿式电接头(WMEC),对电动潜油泵(ESP)应用技术进行了一次革命,开创了电动潜油泵水下完井的先河;
陆丰21-1油田得天独厚,边水活跃,水体无穷大,地层能量充足,只需要在海底进行增压將原油举升到平台。因此只釆用一艘生产贮油轮(FPSO) 与海底増压泵(Subsea Boost Pump) 开发(见图3)。为此,挪威Framo公司为该项目成功地开发出海底增压泵。
三、南海油气田开发里程碑与中国纪录
1990年, 惠州 21-1油田釆用固定钢结构井台平台+FPSO开发, 通过海底电缆与高压电旋转接头从FPSO供电,安装水深110米。开发了转台系泊系统、高压电旋转接头与多通道生产旋转接头; 1992年, 陆丰13-1油田釆用固定钢结构平台与FPU开发,安装水深146米;
1993年, 流花11-1油田釆用半潜式生产平台(SEMI)+FPSO+水下生产系统开发, 安装水深310米。开发水下湿式电接头(WMEC) ,首次应用水下电动潜油泵(ESP)釆油技术;
1996年, 陆丰 22-1油田釆用FPSO与水下生产系统开发,安装水深324米。开发海底增压泵;
2009年釆用钢结构固定平台开番禺30-1气田,安装水深200米(导管架高213米,自重19200吨,加上钢桩总重达25200吨);
荔湾3-1气田釆用钢结构平台+水下生产系统开发,预计2013年投产,水下生产系统安装水深约1300米,平台安装处水深约200米。
四、南海油气田开发远景
据资料介绍: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初步估计石油地质储量大约在230~300亿吨,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约占中国总资源总量的1/3。南海大陆架已知的主要含油盆地有十余个,面积约85.24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到南海大陆架总面积的一半。中国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南海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 按照最为乐观的估计,南海地区潜在石油总藏量约为550亿吨,天然气20万亿立方米。而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石油的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仅为20亿吨,天然气也仅为2.4万亿立方米。中国一贯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而事实上, 周边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加快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步伐,蚕食我海疆, 掠夺我海洋资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充分利用我国海上资源,向南、向海、向深水进军是唯一的出路!
目前,通过对外合作,中国已成功的开发了324米水深以下的油田,同时,与哈斯基合作开发的1300米水深以上的气田正在开发建设之中。“海洋石油720”物探船、“海洋石油981” 鉆井船、“海洋石油708” 工程地质勘察船、“海洋石油201”舗管船、“海洋石油681” 深水多功能工作船等3000米超深海勘探、开发装备巳配套服役,且在流花29-2-1探区初试牛刀。现巳进入1500米水深海域(荔湾6-1) 进行勘探作业。“中海油” 巳基本具备超深海勘探、开发作业能力。随着运输、补给与基地设施的配套与完善,中国才真正具备超深海勘探、开发作业的条件。无论是走合作勘探、开发的道路,还是走自营勘探、开发的道路,我们都期待着拓荒者扬帆远航!
抢滩——登陆
再向深海,老牌船厂新亮点
——黄埔造船
南海油气开发对国内自主研发的高技术含量海洋工程船舶和海洋石油勘探装备需求极为迫切。黄埔造船积极开拓海工市场,通过多型海工产品的修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生产、管理经验,并在技术研发、人才储备等方面做了许多充足的准备。
海工产品的建造技术改革和人才的培养
在过去的十年间,黄埔造船在海工产品设计及建造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成功建造了小水线面船、6500马力电力推进油田守护船、8000马力油田多用途工作船、8000千瓦海洋救助船、14000千瓦海洋救助船、400吨起重铺管船、5万吨半潜船、环保工作船、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等一系列海工产品。而通过批量承建多型号海工产品与积极开展海工装备技术专题研究和工艺试验,黄埔造船已基本掌握了自升式平台的关键建造技术,超高强度钢焊接工艺,钛合金、铝合金、镍铜合金焊接技术,动力定位系统的安装调试技术,压载水管理系统的安装和调试技术,多用途工作船设计及建造中的关键技术,并成功解决了大型海工装备如重型海洋起重机、大型液压拖缆机、铺管设备、锚泊定位系统安装和调试,海上钻井设备安装等难题。同时,黄埔造船还在高强厚板焊接工艺和焊接变形控制、海洋工程船舶大拖力试验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船舶的C3V3设计、设备选型、集成设备安装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
此外,在建造海工产品的过程中,黄埔造船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尤其在海工专门人才所需的知识、技术、综合能力等方面加强了培训力度,不仅提升了建造水平与管理水平,还由此培养、锻炼了一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素质较高的年轻海工人才队伍。
“海洋石油228”“海洋石油286”助力南海油气的开采
南海石油开发需要的深水工程船舶技术含量非常高,建造一艘深水工程船舶或是深水装备对于国内的船企都是不小的考验,黄埔造船自然也是如此。去年建造的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海洋石油708”是黄船公司第一次“试水”深水装备,该船配置了众多高精度设备,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须满足水下噪音规范、压载水处理等最新规范要求。同时,它还安装有钻井装备、150吨波浪补偿深海作业吊机、水合物取样设备等多个专业系统,全船设备的布置、安装及调试的复杂程度远非一般船舶能比拟,不少困难都是黄埔造船首次接触的。此外,该船的钻井系统非常庞大,专业性极强,因此建造中遇到的困难相当多。黄埔造船集中了最优秀的技术力量,探索、合作,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点。接下来要建造的“海洋石油286”,同样也是一艘深水工程船舶,技术难度甚至超过“海洋石油708”。深水船舶和装备的建造难度众所周知,而且没有完全相同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参考,因此每一个项目都是极具挑战的。目前黄埔造船虽然通过一些海工产品的建造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生产、管理经验,但面对功能多样的海工产品,仍然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应对新的挑战。
日前,黄船为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两型海工船——“海洋石油228”、“海洋石油286”已经开工。“海洋石油286” 是我国首艘作业能力达到3000米水深的世界顶级技术难度的海洋工程船舶,是我国打造国产化深水船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该船建成后,可以满足在南海、东南亚、中东、墨西哥湾等世界主要海区的作业要求,总体作业能力在国际同类船舶中将处于一流水平。“海洋石油228”则是中国海油“深海舰队”中的辅助船,建成后将与海油工程公司现有辅助船组成下水驳船船队,有效解决其在组块浮托和导管架下水驳船上的资源紧张问题。此外,公司目前还在积极争取其他高水平海工船舶和海洋平台的项目,不断为南海油气开发提供更多有力“武器”。 将海工市场拓展为产业市场
“十二五”期间,黄埔造船将继续以国内海工市场为基础,逐步拓展国际市场,通过做大做强半潜船、深水工作船、铺管船、救助船、平台供应船等的建造业务,成为国内重要的海洋工程辅助船建造基地。同时,公司将花大力气抓好龙穴厂区海工预留区建设,尽快形成海工规划产能,做好海工技术储备工作,积累项目管理经验,为最终进入海洋平台建造领域夯实基础。为此,黄埔造船将从修造自升式平台入手,逐步进入高端半潜式海洋平台建造领域,力争到2012年,使龙穴厂区海工预留区建设项目基本建成投产,形成大型海工组块的生产能力;到2015年,基本建成龙穴海洋工程基地,形成年产2座半潜式钻井平台、6艘海洋工程辅助船舶和1座大型海工组块的能力,并确保海工业务产值占总产值比例逐年增大。
与时俱进的黄埔造船
随着南海油气开发步伐的加快,中国需要更多自主研发的高技术含量的深水工程船舶和海洋工程重型装备。2011年,黄埔造船成功为中海油建造了全国首制的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作为我国实施南海深水油气开发、打造“深水大庆”船队战略的重大装备,该船的建造具有重大意义,并开启了黄埔造船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大发展之门。接下来,黄埔造船还有一批高技术含量的海工船和海洋平台推出,公司将乘势而上,从造修自升式平台和半潜式平台入手,稳步进入高端半潜式海洋平台建造领域,打造优秀的海工品牌和华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海工产品建造基地。
“苟日新,日日新”
——广新海工的以变应变,以新制新
致力于海洋工程船和特种用途船的研发、设计、制造和经营的广新海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刚健日新”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在一个个不同发展时期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广新有了前进的思想源泉。今年的南海油气开发让企业对生产管理、技术的提升面临着挑战 ,也蕴育着有希望的未来。
多功能的海洋工程装备
在目前用于油气开发的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有钻井平台、钻井装备水下设备、生产平台、油气外输系统和海洋工程船及辅助船,产品定位是海洋工程船和特种用途船,广新海事重工建厂以来一直致力于海洋工程船和特种用途船的研发、设计、制造和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生产的海洋工程船58.7m DP2 AHTS、60.5 m DP2 AHTS、70m DP2 AHTS 、76 m DP2 AHTS、70m DP2 PSV、78m DP2 PSV等具有锚作、拖曳、供应、对外消防、海上救助、浮油回收等多功能。
深水开采技术是海洋工程装备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广新海事重工已掌握深海动力定位技术,并研制了系列产品。从2008年与国外设计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共同研发海洋工程船和特种用途船关键技术,并于2011年成功研发、制造了具备二级动力定位(DP2)技术的深海动力定位工作船,该项目通过经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评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中山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时该型深海动力定位工作船获批2011年度省高新技术产品。
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
现在材料、设备价格普遍上涨,生产成本压力巨大,但是这并不影响广新海事重工想参与油气开发的信心。现在公司正在加强研发、全面细化管理、练好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在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深入挖潜,达到各方面降本增效。例如:①加大高海况下深海作业并适应船东个性需求的船型研发,优化生产设计。采用数字造船模式,整船三维建模,提前将建造过程中的问题消化,降低修改、废返成本,同时按现代造船模式细化出图,提高工效,缩短建造周期。②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做到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目前与国际知名AVEVA 公司合作开发的AVEVA MARS系统已正式运营,主要以物资模块和计划模块为系统平台,将设计、采购、仓储、生产、管理有效整合,提高运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③重视科技创新及工法研究,提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发动全员参与工法研究与产学研相结合,对关键流程、工艺、工装进行研究,在流程再造、精度管理、快速搭载、工装工具创新方面取得了进步,有效地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
使命与责任
广新海事重工在2007年2月获批建立,2008年4月份开始生产基地建设,2009年交付第一艘船。这几年,公司一直立足于海洋工程船和特种用途船,客户遍及欧洲、美国、东南亚、中东和国内市场,目前已交付一批高技术海洋工程船、平台服务船、油轮及浮船坞等海洋工程船产品,凭借良好的信誉、可靠的质量、专精的技术,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在未来几年,还将逐步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逐步向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加速进军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制造和经营领域,全力打造“技术领先、管理卓越、效率一流、世界知名的海工企业”。目前广新海事重工逐步细化发展的轨迹,做出以下的发展策略:
①整合公司资源,加强国际合作
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例如钻井平台、生产平台等属于高投入、高风险产品,并且目前欧美国家垄断了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的设计和高端制造领域,国内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广新海事重工公司一方面深化与国内知名院校、企业的横向合作,还充分利用国家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实施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共同开展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工作。
②加强科技创新,形成自主技术力量w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深度的增加,开发难度也随之骤增,要用到当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机械、电机和液压技术、现代环保和防腐蚀技术等综合性科技,但是这些技术是买不来的,广新海事重工要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如果只引进而不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因此在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中,形成了国际核心的竞争力。 ③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科研队伍上台阶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要加强科技创新,就要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广新海事重工将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培养一批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人才。招聘外国专家,吸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公司进行技术开发,多方式、多渠道培养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人才。同时还构建有利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调动科技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一支与海洋油气开发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逐步走向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提供充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④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为了以信息化推进造船数字化、集成化、精细化的现代化造船管理模式,使企业管理逐步走向IT固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广新海事重工于2011年2月引进全数字生命周期的现代船舶管理ERP专业系统——AVEVA MARS系统。AVEVA—MARS系统的物资管理模块于2011年8月份正式上线启用,生产计划管理模块于2012年8月份正式上线运行。公司借助MARS系统搭建起了现代化造船管理平台,实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公司将继续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规范公司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建立现代化造船管理模式和“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使管理逐步迈向世界先进水平。
小部件带来的大商机
——精铟机械“锁紧”客户心
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式,全球海工装备制造队伍阶梯分布明显。全球海工装备制造商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美国、欧洲等国以研发、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术平台装备为核心,垄断着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新加坡和韩国则以建造技术较为成熟的中、浅水域平台为主,在总装建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而中国在海工装备领域起步较晚,仅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总体处在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梯队,以赚取加工费用为主。因为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垄断优势,他们的产品不仅价格高、供货周期长,而且会产生巨额的售后服务费用。
而广东精铟机械有限公司在创业初期,就成功地把握住了机遇,先从自主设计研发自升式钻井平台锁紧装置入手,一举打破国外垄断,成功实现产品的国产化。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较,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首创动态负荷转移功能,并兼有解锁时间短、维护成本低等明显优势。这类产品的出现不仅能为客户节约成本、节省外汇支出,还能拉动下游协作商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锁紧装置的应用与前景
到目前为止,精铟机械公司的锁紧装置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100%,已在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海洋石油931平台,海洋石油92X系列200英尺平台、宝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建造的DSJ300系列300英尺平台、辽河石油装备制造总公司建造的CP300系列300英尺平台等十余条平台上获得成功应用,为国家的海洋工程装备的升级与产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时至今日,各型锁紧装置已获得国家6项发明专利及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获得5项发明专利受理。在本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下,精铟机械公司又结合用户的反馈意见,对锁紧装置进行优化设计。
升降系统在深海开采中的功用
升降系统是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的关键设备。借助升降系统,自升式平台才能实现在海上插桩、升降和站立。不仅如此,升降系统还能为平台提供更大的风暴保持力,从而使平台能够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稳稳地站在海底。
精铟机械公司在2008年始就承接了多型海洋平台升降系统的维修及系统升级等技术工作,还积累了电动齿轮升降系统维修和制造的丰富经验。其中包括:中石化“勘探二号”爬升齿轮的更新制造;中海油“南海四号”、“渤海八号”升降系统延长寿命改造技术分析;生活平台901、902升降系统技术改进;CJ46系列钻井平台升降系统单元整体维修制造等。
研发的JYM-J200系列升降系统它广泛地适用于200英尺、300英尺及400英尺各型自升式海洋平台。2012年6月上旬,在中国船级社与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专家组共同见证下,JYM-J200/54型升降系统的升降单元在精铟机械公司JY-JS450升降单元试验机中顺利完成负荷试验,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现在已经和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正式签订合同,到明年年初第一批设备安装应用到钻井平台上时,将再次填补国内空白。
国家高新科技扶持企业成长
作为一个以销售自主研发产品为主的科技型企业,精铟机械公司通过积极的研读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已先后申报并获得各级政府审批的多项荣誉并获得相应的资金扶持。尤其在专利申报方面,已累计申报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并已经获得6项发明专利证书、17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余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受理,建立起属于公司自己的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专利群。
克服深水区域石油开采的难度
海洋工程装备是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的特点,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产业辐射能力强,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因此,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已成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我国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的重要方向。在2013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重点支持领域中,就包括了面向海洋资源开发的海洋工程装备。
但区别于传统意义上陆地石油开发和近海、浅海石油开发,我国南海石油储备大都位于深水区域,而深水区域石油开采所需要的钻采装备与浅水有本质上的区别。从技术层面来讲,为了面对更恶劣的自然环境,深水装备就要满足更复杂的设计参数,这就对精铟机械公司产品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海洋石油981”代表了我国到目前为止最先进的深水钻采装备水平,但对于南海石油开发的大环境而言,仅仅一个“981”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预见的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越来越多的“981”将在南海海域作业。面对这一广阔的市场前景,对精铟机械公司而言何尝不是挑战又是际遇呢!
编后语:南海油气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油气开发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前景是广阔的,机会是广泛的,我们会持续关注,继续发挥主流媒体平台的建设性作用,为企业牵线搭桥。
2012年6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其网站上登出公告,宣布将对南海海域的部分区域进行对外联合油气资源开发,并公开对外招标,标志着中国启动大规模南海油气开发战略。
南海开发的号角已经在356万平方公里的海疆上吹响,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参考,只能在探索中努力前行。在伟大的战略开发中,行业将如何调整应对,企业又将如何抢占先机?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思考的话题。——对于南海之滨的广东而言,敢为天下先,乐为天下先。
回顾——展望
迅速崛起的30年
——聚焦南海油气田勘探与开发
1983年6月29日,“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 (CONHE,现更名海东部石油管理局)正式成立以来,已近30年了。这30年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迅速发展与崛起的30年! 南海东部海域油气田勘探与开发,无论是海水深度、产量、开发工程方案(生产设施)还是新技术的应用,均能代表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技术水平,均能代表这个飞速跨越的时代!
一、概况
南海东部海域位于东径113°10′至118°,法定作业区海域面积约13.1万平方公里。公司自1982年成立以来,经过多轮招标与谈判,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挪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家石油公司开展友好合作,进行海上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签定了合作合同与协议50多个。当时全球颇负盛名的“七姊妹”除海湾(Gulf)、美孚(Mobil)外,其它如:埃克森(Exxon)、雪佛龙(Chevron)、德士古(Texaco现被雪佛龙兼并)、英国石油公司(bp)和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 均在合作之列 。签订合同的还有阿莫科东方石油公司(现被bp兼并)、菲里普斯国际石油公司(现ConocoPhlipps康菲)、安波列斯有限公司(Amplex)、派克顿东方公司、阿吉普(Agip现Eni)、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JHN石油公司(由Japax,New Huanan与Japan Mining组成联合作业体)、丹文能源公司、柏林顿资源中国有限公司、哈斯基石油中国有限公司(Husky Oil China Ltd)等外国石油公司。迄今为止,南海东部海域巳有24个油田建成投产。自1990年笫一个建成100万吨级产能的油田(HZ 21-1)投产,1996年原油产量上千万吨,到2010年年底,南海东部海域油田已经连续15年年产量超过1000万方油当量,累计生产油气超过2亿方油当量,成为中国海上油气主要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领域对外合作的主战场。
据资料介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 自对外合作开发南海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以来,先后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51家公司签订石油合同和协议70多个,引进利用外资超过70亿美元(包括南海西部海域,即东径113°10′以西海域)。
二、主要采用的油气田开发工程方案与生产设施
谈到南海油气勘探与开发不能不谈到惠州油田。惠州油田有油田又有气田,海上生产设施采用了井口平台、综合平台、工艺处理平台、单点系泊与生产贮油轮(FPSO) 以及陆地输气终端;人工举升方法有电潜泵釆油与气举釆油;完井方法有平台完井(干式)与水下完井(湿式)等等,它极具代表性。部分油田开发工程方案与生产设施简单介绍如下:
惠州21-1油田水深110米, 它是南海东部海域第一个投入开发的油田,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100米以上水深开发的油田,还是中国海上第一个年产百万吨级的油田。惠州油田的发展史是一部滚动勘探、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史。即勘探、开发、回收;边勘探、边开发、边回收;再勘探、再开发、再回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逐步建成中国海上开发的最大油田群。惠州油田开发根据油田大小, 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开发工程方案与人工举升方法, 工程方案百花齐放,使边际油田、卫星油田适时地得到开发,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1990年9月13日惠州21-1油田投产后, 用了20年时间,相继完成26-1、32-2、32-3、32-5、26-1N、19-1/19-2/19-3 、25-3与25-4等12个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工作。一共建造8座固定平台、一艘生产贮油轮(FPSO),两组水下生产系统(4座水下釆油树),约100口油气开发井。形成目前中国开发的最大的海上油气田群(见图一)。新技术应用包括釆用世界首座转台系泊系统 (BTM)、高压电旋转接头、多通道生产旋转接头等;首先引进预钻井与辅助钻井船设计慨念。2000年,惠州油田年产原油三千九百万桶(620万方),高峰期日产原油12.5万桶,再次刷新其生产纪录。
陆丰13-1油田水深146米,釆用固定钢结构综合平台与一艘贮油轮(FSU) 开发。该平台曾号称“亚洲巨人”;
西江24-3、30-2与23-1油田、番禺4-2、5-1与11-6油田均釆用井口平台与一艘生产贮油轮(FPSO) 开发;
流花11-1油田釆用半潜式井口平台(由半潜式钻井平台改装) 、水下生产系统(底盘、湿式釆油树、生产管汇、生产立管与控制管汇等) 以及一艘生产贮油轮(FPSO) 开发(见图2)。该项目开发了湿式电接头(WMEC),对电动潜油泵(ESP)应用技术进行了一次革命,开创了电动潜油泵水下完井的先河;
陆丰21-1油田得天独厚,边水活跃,水体无穷大,地层能量充足,只需要在海底进行增压將原油举升到平台。因此只釆用一艘生产贮油轮(FPSO) 与海底増压泵(Subsea Boost Pump) 开发(见图3)。为此,挪威Framo公司为该项目成功地开发出海底增压泵。
三、南海油气田开发里程碑与中国纪录
1990年, 惠州 21-1油田釆用固定钢结构井台平台+FPSO开发, 通过海底电缆与高压电旋转接头从FPSO供电,安装水深110米。开发了转台系泊系统、高压电旋转接头与多通道生产旋转接头; 1992年, 陆丰13-1油田釆用固定钢结构平台与FPU开发,安装水深146米;
1993年, 流花11-1油田釆用半潜式生产平台(SEMI)+FPSO+水下生产系统开发, 安装水深310米。开发水下湿式电接头(WMEC) ,首次应用水下电动潜油泵(ESP)釆油技术;
1996年, 陆丰 22-1油田釆用FPSO与水下生产系统开发,安装水深324米。开发海底增压泵;
2009年釆用钢结构固定平台开番禺30-1气田,安装水深200米(导管架高213米,自重19200吨,加上钢桩总重达25200吨);
荔湾3-1气田釆用钢结构平台+水下生产系统开发,预计2013年投产,水下生产系统安装水深约1300米,平台安装处水深约200米。
四、南海油气田开发远景
据资料介绍: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初步估计石油地质储量大约在230~300亿吨,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约占中国总资源总量的1/3。南海大陆架已知的主要含油盆地有十余个,面积约85.24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到南海大陆架总面积的一半。中国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南海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 按照最为乐观的估计,南海地区潜在石油总藏量约为550亿吨,天然气20万亿立方米。而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石油的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仅为20亿吨,天然气也仅为2.4万亿立方米。中国一贯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而事实上, 周边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加快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步伐,蚕食我海疆, 掠夺我海洋资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充分利用我国海上资源,向南、向海、向深水进军是唯一的出路!
目前,通过对外合作,中国已成功的开发了324米水深以下的油田,同时,与哈斯基合作开发的1300米水深以上的气田正在开发建设之中。“海洋石油720”物探船、“海洋石油981” 鉆井船、“海洋石油708” 工程地质勘察船、“海洋石油201”舗管船、“海洋石油681” 深水多功能工作船等3000米超深海勘探、开发装备巳配套服役,且在流花29-2-1探区初试牛刀。现巳进入1500米水深海域(荔湾6-1) 进行勘探作业。“中海油” 巳基本具备超深海勘探、开发作业能力。随着运输、补给与基地设施的配套与完善,中国才真正具备超深海勘探、开发作业的条件。无论是走合作勘探、开发的道路,还是走自营勘探、开发的道路,我们都期待着拓荒者扬帆远航!
抢滩——登陆
再向深海,老牌船厂新亮点
——黄埔造船
南海油气开发对国内自主研发的高技术含量海洋工程船舶和海洋石油勘探装备需求极为迫切。黄埔造船积极开拓海工市场,通过多型海工产品的修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生产、管理经验,并在技术研发、人才储备等方面做了许多充足的准备。
海工产品的建造技术改革和人才的培养
在过去的十年间,黄埔造船在海工产品设计及建造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成功建造了小水线面船、6500马力电力推进油田守护船、8000马力油田多用途工作船、8000千瓦海洋救助船、14000千瓦海洋救助船、400吨起重铺管船、5万吨半潜船、环保工作船、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等一系列海工产品。而通过批量承建多型号海工产品与积极开展海工装备技术专题研究和工艺试验,黄埔造船已基本掌握了自升式平台的关键建造技术,超高强度钢焊接工艺,钛合金、铝合金、镍铜合金焊接技术,动力定位系统的安装调试技术,压载水管理系统的安装和调试技术,多用途工作船设计及建造中的关键技术,并成功解决了大型海工装备如重型海洋起重机、大型液压拖缆机、铺管设备、锚泊定位系统安装和调试,海上钻井设备安装等难题。同时,黄埔造船还在高强厚板焊接工艺和焊接变形控制、海洋工程船舶大拖力试验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船舶的C3V3设计、设备选型、集成设备安装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
此外,在建造海工产品的过程中,黄埔造船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尤其在海工专门人才所需的知识、技术、综合能力等方面加强了培训力度,不仅提升了建造水平与管理水平,还由此培养、锻炼了一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素质较高的年轻海工人才队伍。
“海洋石油228”“海洋石油286”助力南海油气的开采
南海石油开发需要的深水工程船舶技术含量非常高,建造一艘深水工程船舶或是深水装备对于国内的船企都是不小的考验,黄埔造船自然也是如此。去年建造的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海洋石油708”是黄船公司第一次“试水”深水装备,该船配置了众多高精度设备,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须满足水下噪音规范、压载水处理等最新规范要求。同时,它还安装有钻井装备、150吨波浪补偿深海作业吊机、水合物取样设备等多个专业系统,全船设备的布置、安装及调试的复杂程度远非一般船舶能比拟,不少困难都是黄埔造船首次接触的。此外,该船的钻井系统非常庞大,专业性极强,因此建造中遇到的困难相当多。黄埔造船集中了最优秀的技术力量,探索、合作,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点。接下来要建造的“海洋石油286”,同样也是一艘深水工程船舶,技术难度甚至超过“海洋石油708”。深水船舶和装备的建造难度众所周知,而且没有完全相同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参考,因此每一个项目都是极具挑战的。目前黄埔造船虽然通过一些海工产品的建造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生产、管理经验,但面对功能多样的海工产品,仍然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应对新的挑战。
日前,黄船为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两型海工船——“海洋石油228”、“海洋石油286”已经开工。“海洋石油286” 是我国首艘作业能力达到3000米水深的世界顶级技术难度的海洋工程船舶,是我国打造国产化深水船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该船建成后,可以满足在南海、东南亚、中东、墨西哥湾等世界主要海区的作业要求,总体作业能力在国际同类船舶中将处于一流水平。“海洋石油228”则是中国海油“深海舰队”中的辅助船,建成后将与海油工程公司现有辅助船组成下水驳船船队,有效解决其在组块浮托和导管架下水驳船上的资源紧张问题。此外,公司目前还在积极争取其他高水平海工船舶和海洋平台的项目,不断为南海油气开发提供更多有力“武器”。 将海工市场拓展为产业市场
“十二五”期间,黄埔造船将继续以国内海工市场为基础,逐步拓展国际市场,通过做大做强半潜船、深水工作船、铺管船、救助船、平台供应船等的建造业务,成为国内重要的海洋工程辅助船建造基地。同时,公司将花大力气抓好龙穴厂区海工预留区建设,尽快形成海工规划产能,做好海工技术储备工作,积累项目管理经验,为最终进入海洋平台建造领域夯实基础。为此,黄埔造船将从修造自升式平台入手,逐步进入高端半潜式海洋平台建造领域,力争到2012年,使龙穴厂区海工预留区建设项目基本建成投产,形成大型海工组块的生产能力;到2015年,基本建成龙穴海洋工程基地,形成年产2座半潜式钻井平台、6艘海洋工程辅助船舶和1座大型海工组块的能力,并确保海工业务产值占总产值比例逐年增大。
与时俱进的黄埔造船
随着南海油气开发步伐的加快,中国需要更多自主研发的高技术含量的深水工程船舶和海洋工程重型装备。2011年,黄埔造船成功为中海油建造了全国首制的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作为我国实施南海深水油气开发、打造“深水大庆”船队战略的重大装备,该船的建造具有重大意义,并开启了黄埔造船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大发展之门。接下来,黄埔造船还有一批高技术含量的海工船和海洋平台推出,公司将乘势而上,从造修自升式平台和半潜式平台入手,稳步进入高端半潜式海洋平台建造领域,打造优秀的海工品牌和华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海工产品建造基地。
“苟日新,日日新”
——广新海工的以变应变,以新制新
致力于海洋工程船和特种用途船的研发、设计、制造和经营的广新海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刚健日新”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在一个个不同发展时期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广新有了前进的思想源泉。今年的南海油气开发让企业对生产管理、技术的提升面临着挑战 ,也蕴育着有希望的未来。
多功能的海洋工程装备
在目前用于油气开发的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有钻井平台、钻井装备水下设备、生产平台、油气外输系统和海洋工程船及辅助船,产品定位是海洋工程船和特种用途船,广新海事重工建厂以来一直致力于海洋工程船和特种用途船的研发、设计、制造和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生产的海洋工程船58.7m DP2 AHTS、60.5 m DP2 AHTS、70m DP2 AHTS 、76 m DP2 AHTS、70m DP2 PSV、78m DP2 PSV等具有锚作、拖曳、供应、对外消防、海上救助、浮油回收等多功能。
深水开采技术是海洋工程装备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广新海事重工已掌握深海动力定位技术,并研制了系列产品。从2008年与国外设计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共同研发海洋工程船和特种用途船关键技术,并于2011年成功研发、制造了具备二级动力定位(DP2)技术的深海动力定位工作船,该项目通过经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评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中山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时该型深海动力定位工作船获批2011年度省高新技术产品。
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
现在材料、设备价格普遍上涨,生产成本压力巨大,但是这并不影响广新海事重工想参与油气开发的信心。现在公司正在加强研发、全面细化管理、练好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在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深入挖潜,达到各方面降本增效。例如:①加大高海况下深海作业并适应船东个性需求的船型研发,优化生产设计。采用数字造船模式,整船三维建模,提前将建造过程中的问题消化,降低修改、废返成本,同时按现代造船模式细化出图,提高工效,缩短建造周期。②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做到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目前与国际知名AVEVA 公司合作开发的AVEVA MARS系统已正式运营,主要以物资模块和计划模块为系统平台,将设计、采购、仓储、生产、管理有效整合,提高运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③重视科技创新及工法研究,提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发动全员参与工法研究与产学研相结合,对关键流程、工艺、工装进行研究,在流程再造、精度管理、快速搭载、工装工具创新方面取得了进步,有效地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
使命与责任
广新海事重工在2007年2月获批建立,2008年4月份开始生产基地建设,2009年交付第一艘船。这几年,公司一直立足于海洋工程船和特种用途船,客户遍及欧洲、美国、东南亚、中东和国内市场,目前已交付一批高技术海洋工程船、平台服务船、油轮及浮船坞等海洋工程船产品,凭借良好的信誉、可靠的质量、专精的技术,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在未来几年,还将逐步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逐步向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加速进军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制造和经营领域,全力打造“技术领先、管理卓越、效率一流、世界知名的海工企业”。目前广新海事重工逐步细化发展的轨迹,做出以下的发展策略:
①整合公司资源,加强国际合作
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例如钻井平台、生产平台等属于高投入、高风险产品,并且目前欧美国家垄断了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的设计和高端制造领域,国内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广新海事重工公司一方面深化与国内知名院校、企业的横向合作,还充分利用国家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实施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共同开展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工作。
②加强科技创新,形成自主技术力量w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深度的增加,开发难度也随之骤增,要用到当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机械、电机和液压技术、现代环保和防腐蚀技术等综合性科技,但是这些技术是买不来的,广新海事重工要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如果只引进而不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因此在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中,形成了国际核心的竞争力。 ③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科研队伍上台阶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要加强科技创新,就要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广新海事重工将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培养一批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人才。招聘外国专家,吸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公司进行技术开发,多方式、多渠道培养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人才。同时还构建有利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调动科技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一支与海洋油气开发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逐步走向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提供充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④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为了以信息化推进造船数字化、集成化、精细化的现代化造船管理模式,使企业管理逐步走向IT固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广新海事重工于2011年2月引进全数字生命周期的现代船舶管理ERP专业系统——AVEVA MARS系统。AVEVA—MARS系统的物资管理模块于2011年8月份正式上线启用,生产计划管理模块于2012年8月份正式上线运行。公司借助MARS系统搭建起了现代化造船管理平台,实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公司将继续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规范公司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建立现代化造船管理模式和“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使管理逐步迈向世界先进水平。
小部件带来的大商机
——精铟机械“锁紧”客户心
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式,全球海工装备制造队伍阶梯分布明显。全球海工装备制造商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美国、欧洲等国以研发、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术平台装备为核心,垄断着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新加坡和韩国则以建造技术较为成熟的中、浅水域平台为主,在总装建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而中国在海工装备领域起步较晚,仅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总体处在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梯队,以赚取加工费用为主。因为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垄断优势,他们的产品不仅价格高、供货周期长,而且会产生巨额的售后服务费用。
而广东精铟机械有限公司在创业初期,就成功地把握住了机遇,先从自主设计研发自升式钻井平台锁紧装置入手,一举打破国外垄断,成功实现产品的国产化。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较,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首创动态负荷转移功能,并兼有解锁时间短、维护成本低等明显优势。这类产品的出现不仅能为客户节约成本、节省外汇支出,还能拉动下游协作商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锁紧装置的应用与前景
到目前为止,精铟机械公司的锁紧装置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100%,已在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海洋石油931平台,海洋石油92X系列200英尺平台、宝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建造的DSJ300系列300英尺平台、辽河石油装备制造总公司建造的CP300系列300英尺平台等十余条平台上获得成功应用,为国家的海洋工程装备的升级与产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时至今日,各型锁紧装置已获得国家6项发明专利及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获得5项发明专利受理。在本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下,精铟机械公司又结合用户的反馈意见,对锁紧装置进行优化设计。
升降系统在深海开采中的功用
升降系统是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的关键设备。借助升降系统,自升式平台才能实现在海上插桩、升降和站立。不仅如此,升降系统还能为平台提供更大的风暴保持力,从而使平台能够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稳稳地站在海底。
精铟机械公司在2008年始就承接了多型海洋平台升降系统的维修及系统升级等技术工作,还积累了电动齿轮升降系统维修和制造的丰富经验。其中包括:中石化“勘探二号”爬升齿轮的更新制造;中海油“南海四号”、“渤海八号”升降系统延长寿命改造技术分析;生活平台901、902升降系统技术改进;CJ46系列钻井平台升降系统单元整体维修制造等。
研发的JYM-J200系列升降系统它广泛地适用于200英尺、300英尺及400英尺各型自升式海洋平台。2012年6月上旬,在中国船级社与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专家组共同见证下,JYM-J200/54型升降系统的升降单元在精铟机械公司JY-JS450升降单元试验机中顺利完成负荷试验,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现在已经和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正式签订合同,到明年年初第一批设备安装应用到钻井平台上时,将再次填补国内空白。
国家高新科技扶持企业成长
作为一个以销售自主研发产品为主的科技型企业,精铟机械公司通过积极的研读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已先后申报并获得各级政府审批的多项荣誉并获得相应的资金扶持。尤其在专利申报方面,已累计申报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并已经获得6项发明专利证书、17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余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受理,建立起属于公司自己的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专利群。
克服深水区域石油开采的难度
海洋工程装备是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的特点,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产业辐射能力强,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因此,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已成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我国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的重要方向。在2013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重点支持领域中,就包括了面向海洋资源开发的海洋工程装备。
但区别于传统意义上陆地石油开发和近海、浅海石油开发,我国南海石油储备大都位于深水区域,而深水区域石油开采所需要的钻采装备与浅水有本质上的区别。从技术层面来讲,为了面对更恶劣的自然环境,深水装备就要满足更复杂的设计参数,这就对精铟机械公司产品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海洋石油981”代表了我国到目前为止最先进的深水钻采装备水平,但对于南海石油开发的大环境而言,仅仅一个“981”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预见的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越来越多的“981”将在南海海域作业。面对这一广阔的市场前景,对精铟机械公司而言何尝不是挑战又是际遇呢!
编后语:南海油气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油气开发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前景是广阔的,机会是广泛的,我们会持续关注,继续发挥主流媒体平台的建设性作用,为企业牵线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