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半音化的广泛运用是音乐调性拓展的一种常见方式,在决定音乐风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和声功能和传统调式思维被逐渐打破,作曲家在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当中,半音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法之一。而沃尔夫在秉承与阐扬传统作曲技法的同时,又融合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本文主要以沃尔夫《莫里克歌曲集》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艺术歌曲进行半音化的诠释与探究。通过了解作曲家在处理半音化技法方面的应用,也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
关键词:半音化 沃尔夫 莫里克歌曲集
胡戈·沃尔夫(Hugo Wolf,1860-1903)在浪漫主义音乐史上,他是以创作艺术歌曲而闻名的奥地利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他吸收了浪漫主义的传统精髓,并对现代艺术歌曲的新思维具有重要启示,既包括传统的浪漫主义思维,也包括现实主义创作新思想,对后世进行现代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沃尔夫受瓦格纳的影响很大,他将瓦格纳的诗乐结合原则运用在自己歌曲的创作实践中,并展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
艺术歌曲在沃尔夫的音乐创作当中占据主导地位。沃尔夫短暂的一生创作了三百多首艺术歌曲。在19世纪下半叶,沃尔夫无疑是德语艺术歌曲创作数量最庞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作曲家。代表作品有:《西班牙歌曲集》《意大利歌曲集》《天鹅之歌:三首米开朗基罗诗篇》等。其中《莫里克歌曲集》的创作是沃尔夫歌曲创作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沃尔夫第一次接触到莫里克的诗是在1878年,十年后的1888年,他开始为莫里克的诗歌创作音乐,这表明沃尔夫研究莫里克诗作在他的诗歌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沃尔夫的文学素养极高,这与他的教育环境背景是分不开的,他自幼就喜欢诗词,而这种爱好直接影响了他此后创作的方向与动力,这种卓绝的才能受到了人们的称赞:“他有着独特的音乐创造才能,擅长用令人信服的音乐来表达诗歌全部的气质、神韵和精致的诗意的美”①。
在《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一书中,桑桐先生将半音化界说为:“音乐中运用非自然音的、半音的声部进行与半音和声的手法与风格的总称,它的基础是变音与半音进行,二者相互结合”②。在Herbert Westerby发表的《“Chromaticism”in Harmony》一篇会刊中指出:“半音化”这个词是“Chromatic”,来自希腊,在音乐中可以用来描述四弦琴的调律而产生出的各种音响效果的变化,而如今被经常使用来形容相对于常用调性以外的外来音乐元素③。在《杰苏阿尔多半音化和声风格探微》一文中刘诚指出:“半音化,指音乐中非自然半音运用的普遍化,需要指出,这里的“非自然半音”,是指由音阶的自然音级临时升高或降低半音而产生的变化音级,以此区别于自然音阶中原本存在的半音进行和由于转调、移调增加变音符号而产生的自然半音进行”④。
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形式、范围、情感内容等方面都有所拓展,随着十二平均律的推广及应用,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半音化和声技法的应用与音乐色彩化高度融合,表现出作者不同情感的抒发。与此同时,大小调功能和声的明确与建立、调性频繁转换也使得在处理半音化技法的方式上有了新的特点。半音化的使用在力度、节奏、和声结构上,赋予了鲜明的对比效果,产生了丰富的和声色彩和调式色彩的变化。加强了音乐的流动性,使和声更加充满了向前推进的动力,在音乐作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莫里克歌曲集》半音化技法谱例的分析中探究其特征。
一、《莫里克歌曲集》半音化技法分析
半音化的广泛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沃尔夫为了深刻表达出诗歌本质的含义,常采用半音化这一手法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用它来刻画人物的心灵和内心世界,使他的声音更加优美,充满了戏剧性。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半音化无时不刻充斥在和声进行与各声部的运动过程中。本文主要通过离调类和弦、变音类和弦、调式交替类和弦、以及装饰性半音化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1.离调类和弦及其运用
(1)副属离调和弦
沃爾夫在创作艺术歌曲中,以功能和声为基础之上常采用副属和弦来体现激动的音乐情绪, 使和声更具色彩性,体现了沃尔夫所处时代的作曲风格。参见《莫里克歌曲集》第6首《春来了》,沃尔夫通过采用副属和弦来体现作品情绪的变化, 钢琴右手部分是分解和弦, 低音声部形成了连续的半音进行, 力度一直保持pp, 此曲半音化色彩, 描绘出柔和而甜蜜的画面。
(2)副下属离调和弦
副下属和弦即副调中下属功能组的和弦,例如副调中的下属和弦、下属七和弦、VI级三和弦等,副下属离调和弦的使用增强了离调和弦下属—主的变格进行韵味。
例1:
该片段节选自《莫里克歌曲集》第11首《寄语风神琴》22-24小节,沃尔夫通过采用一系列大量的减小七和弦连锁进行,使调中心变得模糊与复杂化,凸显出浪漫派晚期所独特的和声手法,这一手法的应用极大程度的扩展了副调的使用范围。钢琴伴奏声部与旋律相呼应,以半音进行为主,更加强调了诗句的抒情性效果。
(3)离调模进
参见《莫里克歌曲集》第49首《警告》前两小节,钢琴部分右手呈规则向下二度模进,使调性更加模糊,既扩大了调式音列,又大大增强了色彩性和感染力。和声上出现的增三和弦、减七和弦等,使得音乐色彩性发生改变。在前五拍的时值里,十二个半音依次出现,这在当时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并不常见。
2.变和弦及其运用
将和弦中的某音加以半音变化,增加声部的倾向性,使其变得尖锐化。从而形成新的音响效果,这样的和弦我们称之为变和弦。变和弦的使用增加了声音的色彩性与和声的张力,使歌曲更加丰富多彩。在《莫里克歌曲集》中所使用的变和弦有以下两种:
(1)属和声组变和弦
参见《莫里克歌曲集》第51首《在婚礼上》10-15小节,歌曲旋律以完整的问答方式出现,带有朗诵般的叙述性。三个旋律动机非常相似,每一句的最后一个音都与下一句的开头呈现半音下降的趋势。而伴奏部分采用带有半音的增三和弦,使得调性变得模糊。沃尔夫运用这种半音化和声来体现歌词内涵。 (2)下属和声组变和弦
参见《莫里克歌曲集》第48首《送子鸟报信》9-12小节,歌声旋律简单,钢琴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半音阶级进下行, 描写出夜晚门外怪声连连的阴森感。为了映现出不同的意蕴,沃尔夫对变和弦的使用增加了音响尖锐冲突的效果,通过半音过渡句的冲击, 最终引出了主和弦, 与歌词交相呼应。
3.调式交替类和弦及其运用
沃尔夫通过对同主音大调、小调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其艺术歌曲的调式对比和丰富的色彩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增加调式色彩的对比,丰富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歌曲艺术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段之一。
(1)同主音大、小调调式交替
例2:
该片段节选自《莫里克歌曲集》第50首《捎信》14-18小节,这部作品的音乐形象有趣生动。该片段从d小调交替到D大调上。通过使用调式交替类和弦,色彩由暗淡转为明亮,调式之间的对比也十分明显。作曲家常使用这一手法来进行创作,使调式的色彩性增强、和声语言变得更加多样化,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促进了乐思的发展。
(2)平行大、小调调式交替
平行大小的交替,主要表现在从大调借来小调的特征和弦,或反之。同时,沃尔夫采用带有倾向性质的半音化来进行平行大、小调的交替。参见《莫里克歌曲集》第16首《精灵之歌》34-41小节,由bE大调进行到g小调,为了突出调式的变化,沃尔夫在第四小节交替使用平行大调bB大调的属和弦上,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原本暗淡的色调变得更加鲜明,为诗歌增添了别样色彩,形成了调式风格对比。
(3)等音转调
参见《莫里克歌曲集》第15首《漫游所见》1-3小节,沃尔夫采用增六和弦作为中介和弦,这一中介和弦即由等音变化而来,低音声部为主持续音,同时钢琴伴奏右手的声部为半音级进上行。半音的使用在纵向上使得钢琴和声乐组成了不断的大小七和弦与减小七和弦,并且始终不予解决, 加强了钢琴声部与整个音乐的紧张感,成为沃尔夫艺术歌曲钢琴部分的另一特点。
4.装饰性半音化技法及其运用
(1)半音和弦外音
参见《莫里克歌曲集》第34首《蓓瑞格丽娜》5-8小节,沃尔夫用半音的旋律和情感的音乐语言,形象的表现诗歌中描写的情景,表达了对逝去情人的深情。伴奏部分是半音下行的乐句,基本上是跟着诗律变化。在这首歌曲中,沃尔夫采用了大量的经过性半音,营造出一种压抑的、充满无奈的内心感受。
(2)半音阶
沃尔夫的一些描绘超自然现象的歌曲中多采用半音阶手法表现,构成不断展开、连绵不断的效果,给大众带来听觉享受的同时,也烘托出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与内涵。例如在第16首《精灵之歌》、第44首《火焰骑士》、以及第47首《鬼湖幽灵》中都有采用半音阶这一表现手法。
例3:
该片段节选自《莫里克歌曲》第16首《精灵之歌》1-9小节,这是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该曲没有前奏,钢琴与开始时歌声以八度平行上行,随后音乐变得轻巧、灵动,伴奏则以十六分音符交替出现,调性也转为降B大调,而这轻巧的十六分音符就是全曲的基本音色,沃尔夫采用半音阶这一表现手法使得歌声旋律轻松活泼,用来表达精灵活泼、可爱的样子。
二、《莫里克歌曲集》半音化技法特征
沃尔夫赋予艺术歌曲新的艺术生命力。他追求音乐与诗歌的融合,强调钢琴的诗性描绘,使艺术歌曲既具有可理解性又具有交响性,同时又表现出戏剧化的效果,这对我们来说更好的表达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沃尔夫在艺术歌曲方面的创新在于将传统旋律的线条美转化为诗歌的语调和语言主旋律的抒情旋律使艺术歌曲更接近原诗的“客观抒情性”,从而更接近原诗诗意的魅力。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热爱诗歌,对诗歌有独特的把握,用音乐表达自己达的巧妙运用,创作出了丰富细腻的艺术歌曲,丰富了音乐内容,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视野。
1.在内容方面
由于沃尔夫所处的年代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所以沃尔夫选取的题材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较广,以歌词内容将其分为九大類。大多数艺术作曲家选择名诗作为作曲的歌词。歌词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吸引了观众,诗意的歌词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自然成为音乐表演的灵魂。对于歌曲中所表达的题材内容的不同,创作技法也不尽相同,利用半音化所呈现出的方式效果及刻画出的音乐形象为其他作曲家作品中少见。沃尔夫在进行艺术歌曲创作的同时,将诗歌内容、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用旋律曲调来表现诗词的意境,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呈现出不同的戏剧性。
例4:
2.在声乐旋律与钢琴伴奏方面
沃尔夫采取朗诵式的旋律特色,与钢琴伴奏相结合形成交响性的音响效果。我们不光要注意旋律的简洁,更要注意思想感情和语言音调的准确表达和提炼。沃尔夫的艺术歌曲是在原德国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歌唱节奏与歌词的有机结合,要求演唱者在学会唱歌之前,必须能熟练地背诵歌曲歌词,然后按照旋律唱,仿佛吟诗一般,歌曲自然从嘴里唱出来。他的歌不像舒伯特那样依靠优美的旋律,而是靠朗诵原诗的韵脚与旋律紧密结合,使诗更加和谐微妙的情感变化。声乐旋律与钢琴伴奏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沃尔夫将钢琴地位提升,喜欢在歌曲结束之后通过钢琴伴奏来延长故事的结尾,音效非常生动有力,充满乐趣。如《莫里克歌曲集》第6首《春来了》,这首歌曲的最大特色就是沃尔夫在歌曲的最后部分,通过长达20小节的后奏,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春天带来的兴奋和欢乐,也通过这一表现形式拓宽钢琴在歌曲中的表现力。
3.在和声与调性方面
沃尔夫在大小调和声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半音化风格的艺术作品创作。通过不断探索与风格变幻莫测的尝试,来摆脱传统大小调的思维模式。沃尔夫通过对半音化的广泛运用,使传统的和声语汇变得复杂多样,将调性扩张手法发展到极端化。变格功能的运用与发展;副调和声功能的成熟与繁衍;不协和和弦的大量运用及调性的频繁转换,使和声的紧张度与色彩性增强,充分发挥了乐曲的表现力,对乐思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使音乐在色彩与力度上产生出更多效果。沃尔夫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调性,含蓄而深刻的情感,这也是德国诗人的创作风格:庄重细腻,不局限于传统,继承了同样的浪漫抒情同时,它与现代创作精神融为一体。 结语
通过半音化技法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继承浪漫主义抒情性的基础上,沃尔夫的艺术歌曲在曲调、情感和风格上都独具一格,具有不同于古代的时代特征。音乐与文化始终密不可分,而浪漫主义文学始终对浪漫主义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浪漫主义文学中,音乐总是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幻想精神,以及一种现实感。它是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希望以文学的形式来表现美丽的画面和风景出来。由于对大自然的敬仰和热爱使沃尔夫完全陶醉在浪漫主义的文学诗中。从音乐创作者作品的内容来看可见他们对文学作品理想状态的深刻思考。沃尔夫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背景下,创作了大量的知名作品。沃尔夫在创作风格上依旧继承德、奥艺术歌曲的传统风格,但为之不同的是,沃尔夫的艺术歌曲创作,在思想和创作手法上较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来说,更加的奇思妙想与大胆。沃尔夫将歌词与音乐相结合,重视诗歌本质的语言与内容。将钢琴伴奏地位提升,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情绪与意境。在半音化的运用与无调性处理手法上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同时,深受瓦格纳音乐思想的影响,吸收瓦格纳戏剧音乐表现手法,追求艺术严谨,致力于丰富和發展传统调式和声,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个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注释:
①D.Ossenkop:Hugo Wolf:A Guide to Reserach,Garland Pub.Ins.1988,导言xxi.
②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③Herbert Westerby.“Chromaticism”in Harmony[C].Proceedings of the Musical Association,1900(1).
④刘诚.杰苏阿尔多半音化和声风格探微[J].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4).
参考文献:
[1]席慕德.沃尔夫歌曲集“莫里克诗篇”之研究[M].世界文物出版社,1997.
[2]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斯坦利·萨迪,约翰·泰瑞尔.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4]刘小令.沃尔夫艺术歌曲中音高组织关系之探析[J].乐府新声,2013:(1).
关键词:半音化 沃尔夫 莫里克歌曲集
胡戈·沃尔夫(Hugo Wolf,1860-1903)在浪漫主义音乐史上,他是以创作艺术歌曲而闻名的奥地利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他吸收了浪漫主义的传统精髓,并对现代艺术歌曲的新思维具有重要启示,既包括传统的浪漫主义思维,也包括现实主义创作新思想,对后世进行现代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沃尔夫受瓦格纳的影响很大,他将瓦格纳的诗乐结合原则运用在自己歌曲的创作实践中,并展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
艺术歌曲在沃尔夫的音乐创作当中占据主导地位。沃尔夫短暂的一生创作了三百多首艺术歌曲。在19世纪下半叶,沃尔夫无疑是德语艺术歌曲创作数量最庞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作曲家。代表作品有:《西班牙歌曲集》《意大利歌曲集》《天鹅之歌:三首米开朗基罗诗篇》等。其中《莫里克歌曲集》的创作是沃尔夫歌曲创作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沃尔夫第一次接触到莫里克的诗是在1878年,十年后的1888年,他开始为莫里克的诗歌创作音乐,这表明沃尔夫研究莫里克诗作在他的诗歌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沃尔夫的文学素养极高,这与他的教育环境背景是分不开的,他自幼就喜欢诗词,而这种爱好直接影响了他此后创作的方向与动力,这种卓绝的才能受到了人们的称赞:“他有着独特的音乐创造才能,擅长用令人信服的音乐来表达诗歌全部的气质、神韵和精致的诗意的美”①。
在《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一书中,桑桐先生将半音化界说为:“音乐中运用非自然音的、半音的声部进行与半音和声的手法与风格的总称,它的基础是变音与半音进行,二者相互结合”②。在Herbert Westerby发表的《“Chromaticism”in Harmony》一篇会刊中指出:“半音化”这个词是“Chromatic”,来自希腊,在音乐中可以用来描述四弦琴的调律而产生出的各种音响效果的变化,而如今被经常使用来形容相对于常用调性以外的外来音乐元素③。在《杰苏阿尔多半音化和声风格探微》一文中刘诚指出:“半音化,指音乐中非自然半音运用的普遍化,需要指出,这里的“非自然半音”,是指由音阶的自然音级临时升高或降低半音而产生的变化音级,以此区别于自然音阶中原本存在的半音进行和由于转调、移调增加变音符号而产生的自然半音进行”④。
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形式、范围、情感内容等方面都有所拓展,随着十二平均律的推广及应用,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半音化和声技法的应用与音乐色彩化高度融合,表现出作者不同情感的抒发。与此同时,大小调功能和声的明确与建立、调性频繁转换也使得在处理半音化技法的方式上有了新的特点。半音化的使用在力度、节奏、和声结构上,赋予了鲜明的对比效果,产生了丰富的和声色彩和调式色彩的变化。加强了音乐的流动性,使和声更加充满了向前推进的动力,在音乐作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莫里克歌曲集》半音化技法谱例的分析中探究其特征。
一、《莫里克歌曲集》半音化技法分析
半音化的广泛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沃尔夫为了深刻表达出诗歌本质的含义,常采用半音化这一手法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用它来刻画人物的心灵和内心世界,使他的声音更加优美,充满了戏剧性。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半音化无时不刻充斥在和声进行与各声部的运动过程中。本文主要通过离调类和弦、变音类和弦、调式交替类和弦、以及装饰性半音化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1.离调类和弦及其运用
(1)副属离调和弦
沃爾夫在创作艺术歌曲中,以功能和声为基础之上常采用副属和弦来体现激动的音乐情绪, 使和声更具色彩性,体现了沃尔夫所处时代的作曲风格。参见《莫里克歌曲集》第6首《春来了》,沃尔夫通过采用副属和弦来体现作品情绪的变化, 钢琴右手部分是分解和弦, 低音声部形成了连续的半音进行, 力度一直保持pp, 此曲半音化色彩, 描绘出柔和而甜蜜的画面。
(2)副下属离调和弦
副下属和弦即副调中下属功能组的和弦,例如副调中的下属和弦、下属七和弦、VI级三和弦等,副下属离调和弦的使用增强了离调和弦下属—主的变格进行韵味。
例1:
该片段节选自《莫里克歌曲集》第11首《寄语风神琴》22-24小节,沃尔夫通过采用一系列大量的减小七和弦连锁进行,使调中心变得模糊与复杂化,凸显出浪漫派晚期所独特的和声手法,这一手法的应用极大程度的扩展了副调的使用范围。钢琴伴奏声部与旋律相呼应,以半音进行为主,更加强调了诗句的抒情性效果。
(3)离调模进
参见《莫里克歌曲集》第49首《警告》前两小节,钢琴部分右手呈规则向下二度模进,使调性更加模糊,既扩大了调式音列,又大大增强了色彩性和感染力。和声上出现的增三和弦、减七和弦等,使得音乐色彩性发生改变。在前五拍的时值里,十二个半音依次出现,这在当时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并不常见。
2.变和弦及其运用
将和弦中的某音加以半音变化,增加声部的倾向性,使其变得尖锐化。从而形成新的音响效果,这样的和弦我们称之为变和弦。变和弦的使用增加了声音的色彩性与和声的张力,使歌曲更加丰富多彩。在《莫里克歌曲集》中所使用的变和弦有以下两种:
(1)属和声组变和弦
参见《莫里克歌曲集》第51首《在婚礼上》10-15小节,歌曲旋律以完整的问答方式出现,带有朗诵般的叙述性。三个旋律动机非常相似,每一句的最后一个音都与下一句的开头呈现半音下降的趋势。而伴奏部分采用带有半音的增三和弦,使得调性变得模糊。沃尔夫运用这种半音化和声来体现歌词内涵。 (2)下属和声组变和弦
参见《莫里克歌曲集》第48首《送子鸟报信》9-12小节,歌声旋律简单,钢琴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半音阶级进下行, 描写出夜晚门外怪声连连的阴森感。为了映现出不同的意蕴,沃尔夫对变和弦的使用增加了音响尖锐冲突的效果,通过半音过渡句的冲击, 最终引出了主和弦, 与歌词交相呼应。
3.调式交替类和弦及其运用
沃尔夫通过对同主音大调、小调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其艺术歌曲的调式对比和丰富的色彩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增加调式色彩的对比,丰富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歌曲艺术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段之一。
(1)同主音大、小调调式交替
例2:
该片段节选自《莫里克歌曲集》第50首《捎信》14-18小节,这部作品的音乐形象有趣生动。该片段从d小调交替到D大调上。通过使用调式交替类和弦,色彩由暗淡转为明亮,调式之间的对比也十分明显。作曲家常使用这一手法来进行创作,使调式的色彩性增强、和声语言变得更加多样化,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促进了乐思的发展。
(2)平行大、小调调式交替
平行大小的交替,主要表现在从大调借来小调的特征和弦,或反之。同时,沃尔夫采用带有倾向性质的半音化来进行平行大、小调的交替。参见《莫里克歌曲集》第16首《精灵之歌》34-41小节,由bE大调进行到g小调,为了突出调式的变化,沃尔夫在第四小节交替使用平行大调bB大调的属和弦上,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原本暗淡的色调变得更加鲜明,为诗歌增添了别样色彩,形成了调式风格对比。
(3)等音转调
参见《莫里克歌曲集》第15首《漫游所见》1-3小节,沃尔夫采用增六和弦作为中介和弦,这一中介和弦即由等音变化而来,低音声部为主持续音,同时钢琴伴奏右手的声部为半音级进上行。半音的使用在纵向上使得钢琴和声乐组成了不断的大小七和弦与减小七和弦,并且始终不予解决, 加强了钢琴声部与整个音乐的紧张感,成为沃尔夫艺术歌曲钢琴部分的另一特点。
4.装饰性半音化技法及其运用
(1)半音和弦外音
参见《莫里克歌曲集》第34首《蓓瑞格丽娜》5-8小节,沃尔夫用半音的旋律和情感的音乐语言,形象的表现诗歌中描写的情景,表达了对逝去情人的深情。伴奏部分是半音下行的乐句,基本上是跟着诗律变化。在这首歌曲中,沃尔夫采用了大量的经过性半音,营造出一种压抑的、充满无奈的内心感受。
(2)半音阶
沃尔夫的一些描绘超自然现象的歌曲中多采用半音阶手法表现,构成不断展开、连绵不断的效果,给大众带来听觉享受的同时,也烘托出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与内涵。例如在第16首《精灵之歌》、第44首《火焰骑士》、以及第47首《鬼湖幽灵》中都有采用半音阶这一表现手法。
例3:
该片段节选自《莫里克歌曲》第16首《精灵之歌》1-9小节,这是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该曲没有前奏,钢琴与开始时歌声以八度平行上行,随后音乐变得轻巧、灵动,伴奏则以十六分音符交替出现,调性也转为降B大调,而这轻巧的十六分音符就是全曲的基本音色,沃尔夫采用半音阶这一表现手法使得歌声旋律轻松活泼,用来表达精灵活泼、可爱的样子。
二、《莫里克歌曲集》半音化技法特征
沃尔夫赋予艺术歌曲新的艺术生命力。他追求音乐与诗歌的融合,强调钢琴的诗性描绘,使艺术歌曲既具有可理解性又具有交响性,同时又表现出戏剧化的效果,这对我们来说更好的表达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沃尔夫在艺术歌曲方面的创新在于将传统旋律的线条美转化为诗歌的语调和语言主旋律的抒情旋律使艺术歌曲更接近原诗的“客观抒情性”,从而更接近原诗诗意的魅力。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热爱诗歌,对诗歌有独特的把握,用音乐表达自己达的巧妙运用,创作出了丰富细腻的艺术歌曲,丰富了音乐内容,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视野。
1.在内容方面
由于沃尔夫所处的年代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所以沃尔夫选取的题材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较广,以歌词内容将其分为九大類。大多数艺术作曲家选择名诗作为作曲的歌词。歌词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吸引了观众,诗意的歌词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自然成为音乐表演的灵魂。对于歌曲中所表达的题材内容的不同,创作技法也不尽相同,利用半音化所呈现出的方式效果及刻画出的音乐形象为其他作曲家作品中少见。沃尔夫在进行艺术歌曲创作的同时,将诗歌内容、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用旋律曲调来表现诗词的意境,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呈现出不同的戏剧性。
例4:
2.在声乐旋律与钢琴伴奏方面
沃尔夫采取朗诵式的旋律特色,与钢琴伴奏相结合形成交响性的音响效果。我们不光要注意旋律的简洁,更要注意思想感情和语言音调的准确表达和提炼。沃尔夫的艺术歌曲是在原德国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歌唱节奏与歌词的有机结合,要求演唱者在学会唱歌之前,必须能熟练地背诵歌曲歌词,然后按照旋律唱,仿佛吟诗一般,歌曲自然从嘴里唱出来。他的歌不像舒伯特那样依靠优美的旋律,而是靠朗诵原诗的韵脚与旋律紧密结合,使诗更加和谐微妙的情感变化。声乐旋律与钢琴伴奏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沃尔夫将钢琴地位提升,喜欢在歌曲结束之后通过钢琴伴奏来延长故事的结尾,音效非常生动有力,充满乐趣。如《莫里克歌曲集》第6首《春来了》,这首歌曲的最大特色就是沃尔夫在歌曲的最后部分,通过长达20小节的后奏,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春天带来的兴奋和欢乐,也通过这一表现形式拓宽钢琴在歌曲中的表现力。
3.在和声与调性方面
沃尔夫在大小调和声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半音化风格的艺术作品创作。通过不断探索与风格变幻莫测的尝试,来摆脱传统大小调的思维模式。沃尔夫通过对半音化的广泛运用,使传统的和声语汇变得复杂多样,将调性扩张手法发展到极端化。变格功能的运用与发展;副调和声功能的成熟与繁衍;不协和和弦的大量运用及调性的频繁转换,使和声的紧张度与色彩性增强,充分发挥了乐曲的表现力,对乐思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使音乐在色彩与力度上产生出更多效果。沃尔夫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调性,含蓄而深刻的情感,这也是德国诗人的创作风格:庄重细腻,不局限于传统,继承了同样的浪漫抒情同时,它与现代创作精神融为一体。 结语
通过半音化技法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继承浪漫主义抒情性的基础上,沃尔夫的艺术歌曲在曲调、情感和风格上都独具一格,具有不同于古代的时代特征。音乐与文化始终密不可分,而浪漫主义文学始终对浪漫主义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浪漫主义文学中,音乐总是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幻想精神,以及一种现实感。它是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希望以文学的形式来表现美丽的画面和风景出来。由于对大自然的敬仰和热爱使沃尔夫完全陶醉在浪漫主义的文学诗中。从音乐创作者作品的内容来看可见他们对文学作品理想状态的深刻思考。沃尔夫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背景下,创作了大量的知名作品。沃尔夫在创作风格上依旧继承德、奥艺术歌曲的传统风格,但为之不同的是,沃尔夫的艺术歌曲创作,在思想和创作手法上较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来说,更加的奇思妙想与大胆。沃尔夫将歌词与音乐相结合,重视诗歌本质的语言与内容。将钢琴伴奏地位提升,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情绪与意境。在半音化的运用与无调性处理手法上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同时,深受瓦格纳音乐思想的影响,吸收瓦格纳戏剧音乐表现手法,追求艺术严谨,致力于丰富和發展传统调式和声,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个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注释:
①D.Ossenkop:Hugo Wolf:A Guide to Reserach,Garland Pub.Ins.1988,导言xxi.
②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③Herbert Westerby.“Chromaticism”in Harmony[C].Proceedings of the Musical Association,1900(1).
④刘诚.杰苏阿尔多半音化和声风格探微[J].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4).
参考文献:
[1]席慕德.沃尔夫歌曲集“莫里克诗篇”之研究[M].世界文物出版社,1997.
[2]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斯坦利·萨迪,约翰·泰瑞尔.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4]刘小令.沃尔夫艺术歌曲中音高组织关系之探析[J].乐府新声,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