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代,多元文化互为激荡与融合、多样价值理念相互碰撞,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笔者通过历时半年的调研,调研对象涉及宁波、杭州十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实地共发放问卷4100份,回收3660份,有效问卷3000份,有效率为81.96%,获得了一份较为客观的材料,真实反映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
·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学业观趋于多样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确的学业观,科学的学业规划将为大学生的学业生涯指明方向。“80末”、“ 90后”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现象十分明显,表面上看起来,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实际上自我认知不足。在“你是否了解自己?”的选项中,51%的同学选择了解自己,只有3%的同学认为很了解自己,能很好的执行自己的意愿,46%的同学选择了很模糊和一般。这一组数据说明,大学生其实并不十分了解自己,在面对现实压力和挫折时,不知道如何应对,会出现心理上比较茫然、失落,思想上随遇而安。
从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安排上来看,他们的学习行为取向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且目的各异。在“你业余时间从事什么活动?”的回答中,选择全面发展类的占52%,网络的28%,一心一意学习的占19%,仅有1%的同学选择创业。这一组数据说明,学生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学习上,总的学习取向是正确的,希望自己能全面发展。选择全面发展类的同学过半,一方面,他们想通过参与学生工作,如加入社团及学生会,来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各类娱乐活动来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增加自己的阅历,全面发展。选择一心一意学习的学生中,42.16%的同学为了考研、拿奖学金、为自己找工作增加含金量、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充实自己,14.46%的同学是因为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31.32%的同学认为自己一心学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兴趣使然,12.05%的同学觉得是由于情感上的空虚,想通过学习来填补这个空缺。创业类的同学仅占1%,且只有16.66%的同学对创业相关情况了解,而其他则相当模糊。而把业余时间放在网络上的人数接近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问题。网络是把“双刃剑”。如果大学生一味沉迷于网络,特别是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将导致其学习方向不明,动力不足,虚度光阴。
·务实中的功利性
一直以来,大学生都在接受重义轻利的主导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杠杆的作用认同了个人利益的地位,引发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关注和追求。大学生对当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总体评价,74%的同学认为既实用又功利,并且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在对待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理想与实惠的问题上,表现得更为客观、真实,他们既不过于沉醉于幻想,也不甘落入庸俗。”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大学生的职业观也变得更加务实,功利色彩明显。调查数据显示:对未来就业方向明确的占31.35%,模糊的占53.13%,15.51%的同学都未考虑过,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在“对以后工作要求”的回答中,61.7%的同学认为工资高、发展前景好,选择能接触到精英,学到更多知识的占20.5%,17.8%的同学选择能服务他人。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价值取向上的矛盾性,价值评价渐趋理性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之上,是以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过程、客观效果为参照系的。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又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主流正面教育,另一面又看到社会某些消极腐败现象,感到无所适从。从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中出现困惑,常表现出矛盾、多变、怀疑和迷茫的心态;有的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在求新与守成、优越与自卑、求异与从众、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中形成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在“你是否会经常抱怨社会”的回答中,46%的学生认为不会,表现得比较理性,因为他们觉得真正的强者应该是自己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自己。54%的学生认为会抱怨,并且为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事感到无奈、失望。有抱怨,说明他们在思考,希望社会在不断发展和改革中完善各项制度,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各种制度保障。
对策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夯实理论基础
在价值多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承担起进行价值引导的重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大学生。 “纵观历史,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为了完成这一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适时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合理吸纳思想政治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把各种观点的冲突和争鸣积极引入教育中。借助主导价值观的辐射与边缘价值观聚合的双向互动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坚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信仰,科学地认识、分析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认清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把握好社会中的主旋律,增强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地用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去分析、判断当前的价值观,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提高其抵御不良思想的免疫力,从而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依托于社会实践育人,提升思想认识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够被改变。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单靠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原有价值理念的重组与改造,在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震撼心灵的痕迹。所以,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开展社会调研、“三下乡”、义务劳动、志愿者服务等,鼓励大学生在多种社会实践的体验中成长、成才。大学生通过广泛深入接触社会,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亲身感受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巨大创造智慧和热情,全面了解前进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有助于化解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情感上的失落和空虚,培养大学生价值选择的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还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体制,如监督检查制度、考核激励机制,还可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为社会服务,提高自身的公共参与价值,真正发挥社会实践育人的作用。如果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则会导致学生不好的价值取向。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环境育人实效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磨练人格,启迪心智,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渠道。学校应高度重视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组织一些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爱国情操和创新精神;把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业余生活中,用高雅、高品位、高格调的精神产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积极鼓励大学生加入各种社团,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奉献精神,增强学生们的集体凝聚力。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充分利用好网络的资源优势,开发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站,吸引学生眼球,挖掘学生潜能,拓展学生视野、消除有害信息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避免一部分学生因过于沉溺于网络而造成学业颓废。在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自我教育
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其心理是否健康会直接影响价值取向的变化,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关学校的育人目标。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正常工作之中,着眼于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由心理学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注重情感教育,这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催化剂。教师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由于每个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成长环境不同,使得其价值取向不一,只有通过有效的个性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反省、反思、内省、慎独等方法,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实践,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能力,确定正确的价值目标,规范自己的价值行为。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和科技学院)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
·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学业观趋于多样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确的学业观,科学的学业规划将为大学生的学业生涯指明方向。“80末”、“ 90后”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现象十分明显,表面上看起来,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实际上自我认知不足。在“你是否了解自己?”的选项中,51%的同学选择了解自己,只有3%的同学认为很了解自己,能很好的执行自己的意愿,46%的同学选择了很模糊和一般。这一组数据说明,大学生其实并不十分了解自己,在面对现实压力和挫折时,不知道如何应对,会出现心理上比较茫然、失落,思想上随遇而安。
从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安排上来看,他们的学习行为取向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且目的各异。在“你业余时间从事什么活动?”的回答中,选择全面发展类的占52%,网络的28%,一心一意学习的占19%,仅有1%的同学选择创业。这一组数据说明,学生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学习上,总的学习取向是正确的,希望自己能全面发展。选择全面发展类的同学过半,一方面,他们想通过参与学生工作,如加入社团及学生会,来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各类娱乐活动来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增加自己的阅历,全面发展。选择一心一意学习的学生中,42.16%的同学为了考研、拿奖学金、为自己找工作增加含金量、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充实自己,14.46%的同学是因为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31.32%的同学认为自己一心学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兴趣使然,12.05%的同学觉得是由于情感上的空虚,想通过学习来填补这个空缺。创业类的同学仅占1%,且只有16.66%的同学对创业相关情况了解,而其他则相当模糊。而把业余时间放在网络上的人数接近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问题。网络是把“双刃剑”。如果大学生一味沉迷于网络,特别是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将导致其学习方向不明,动力不足,虚度光阴。
·务实中的功利性
一直以来,大学生都在接受重义轻利的主导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杠杆的作用认同了个人利益的地位,引发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关注和追求。大学生对当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总体评价,74%的同学认为既实用又功利,并且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在对待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理想与实惠的问题上,表现得更为客观、真实,他们既不过于沉醉于幻想,也不甘落入庸俗。”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大学生的职业观也变得更加务实,功利色彩明显。调查数据显示:对未来就业方向明确的占31.35%,模糊的占53.13%,15.51%的同学都未考虑过,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在“对以后工作要求”的回答中,61.7%的同学认为工资高、发展前景好,选择能接触到精英,学到更多知识的占20.5%,17.8%的同学选择能服务他人。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价值取向上的矛盾性,价值评价渐趋理性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之上,是以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过程、客观效果为参照系的。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又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主流正面教育,另一面又看到社会某些消极腐败现象,感到无所适从。从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中出现困惑,常表现出矛盾、多变、怀疑和迷茫的心态;有的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在求新与守成、优越与自卑、求异与从众、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中形成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在“你是否会经常抱怨社会”的回答中,46%的学生认为不会,表现得比较理性,因为他们觉得真正的强者应该是自己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自己。54%的学生认为会抱怨,并且为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事感到无奈、失望。有抱怨,说明他们在思考,希望社会在不断发展和改革中完善各项制度,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各种制度保障。
对策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夯实理论基础
在价值多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承担起进行价值引导的重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大学生。 “纵观历史,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为了完成这一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适时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合理吸纳思想政治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把各种观点的冲突和争鸣积极引入教育中。借助主导价值观的辐射与边缘价值观聚合的双向互动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坚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信仰,科学地认识、分析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认清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把握好社会中的主旋律,增强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地用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去分析、判断当前的价值观,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提高其抵御不良思想的免疫力,从而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依托于社会实践育人,提升思想认识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够被改变。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单靠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原有价值理念的重组与改造,在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震撼心灵的痕迹。所以,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开展社会调研、“三下乡”、义务劳动、志愿者服务等,鼓励大学生在多种社会实践的体验中成长、成才。大学生通过广泛深入接触社会,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亲身感受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巨大创造智慧和热情,全面了解前进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有助于化解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情感上的失落和空虚,培养大学生价值选择的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还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体制,如监督检查制度、考核激励机制,还可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为社会服务,提高自身的公共参与价值,真正发挥社会实践育人的作用。如果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则会导致学生不好的价值取向。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环境育人实效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磨练人格,启迪心智,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渠道。学校应高度重视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组织一些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爱国情操和创新精神;把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业余生活中,用高雅、高品位、高格调的精神产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积极鼓励大学生加入各种社团,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奉献精神,增强学生们的集体凝聚力。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充分利用好网络的资源优势,开发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站,吸引学生眼球,挖掘学生潜能,拓展学生视野、消除有害信息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避免一部分学生因过于沉溺于网络而造成学业颓废。在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自我教育
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其心理是否健康会直接影响价值取向的变化,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关学校的育人目标。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正常工作之中,着眼于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由心理学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注重情感教育,这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催化剂。教师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由于每个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成长环境不同,使得其价值取向不一,只有通过有效的个性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反省、反思、内省、慎独等方法,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实践,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能力,确定正确的价值目标,规范自己的价值行为。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和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