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机是激励人们用行为去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竞技水平则是运动员参与比赛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竞技动机和竞技水平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该研究以高校运动员为特定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全国部分省市高校运动员竞技水平进行综合性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高校运动员竞技水平主要由训练强度、比赛态度、后勤保障、经费投入、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构成,因此造成多数高校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各不相同。
关键词:高校运动员 竞技水平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9(c)-0114-02
1 研究背景
1987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发文,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从此开启体教结合之路。2003年,国家将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外联和组团任务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到教育部,使得推行20年的体教结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打开新的篇章。近年来,随着国家队竞技体育的战略转变,竞技动机成为体育研究者研究的热点,而竞技水平作为影响竞技动机的一个要素,在促进高校运动员竞技动机方面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2 竞技水平的定义
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不同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比赛结果的评价方法也不同。田径、自行车、游泳、速度滑冰、举重、射箭及射击等项目,可运用标定的计量工具予以客观地测量,通过对时间、距离、重量和环数的准确测定评价其竞技水平的高低。竞技水平包括训练强度、比赛态度、后勤保障、经费投入、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
3 研究综述
田麦久(2003)[1]指出,运动员通过竞赛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而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竞技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林立新,王清生等(2010)[2]采用叶平等编制的CMI量表对171名参加2007年全国定向锦标赛的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定向运动员的竞技动机5个因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不同性别的定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高、感性体验具有高度差异;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定向运动员在努力取向上具有显著差异,努力取向、感性体验能够有效地区分精英和非精英定向运动员。
马克兰(Markinad,1999)[3]报告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自我决策能调整胜任感知觉与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他们观测到:自我决策水平高的时候,内部动机就强。他们同时发现,当自我决策水平低的时候,胜任感知觉的层次对预测内部动机变得很重要,特别是高水平的胜任感预测高水平的内部动机,而低水平的胜任感预测低水平的内部动机。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4.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条件:(1)年龄在18岁以上在校学生;(2)国家二级以上运动水平;(3)在高校参加训练至少1年。
4.2 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其中,该研究通过访谈调查及研制并发放《高校运动员竞技水平开放式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后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将重复的条目进行概念上的归类,并根据筛选出来的项目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并经过信效度设计最终问卷,对全国部分省市31所高校运动员进行调查。其中各测量指标的评价分值从0~10不等,各分值代表高校运动员的目标取向强弱,0分代表最弱,10分代表最强。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1、表2可知,被调查的高校运动员中,选择7~9分的人数最多,占总样本的60%以上,且选择1~3分的人数最少,均为总样本的1.1%。
从表3可知,被调查的高校运动员中,有7名运动员、约1.0%选择最低分1~3分,有110名运动员、约15.3%选择最高分10分,其中7~9分选择人数最多,有420名运动员、占总样本的58.2%。
从表4、表5可知,被调查的高校运动员中,选择4分的人数最多,占总样本的34%以上,且选择1分的人数均为最低,不到总数的2%。
从表6可知,被调查的高校运动员中,有7名运动员、约1.0%选择1~3分,有97名运动员、约13.5%选择最高分10分,其中7~9分选择人数最多,有416名运动员、占总样本的62.7%。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2002.
[2] 林立新,王清生.我国定向运动员竞技动机特征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报,2010(2):101-104.
[3] John Kowal,Michal S.Fortier.Testing Relationships from the Hierarchical Mdo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Using Flow as a Motivational Consequence[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0,71(2):171-181.
关键词:高校运动员 竞技水平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9(c)-0114-02
1 研究背景
1987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发文,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从此开启体教结合之路。2003年,国家将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外联和组团任务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到教育部,使得推行20年的体教结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打开新的篇章。近年来,随着国家队竞技体育的战略转变,竞技动机成为体育研究者研究的热点,而竞技水平作为影响竞技动机的一个要素,在促进高校运动员竞技动机方面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2 竞技水平的定义
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不同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比赛结果的评价方法也不同。田径、自行车、游泳、速度滑冰、举重、射箭及射击等项目,可运用标定的计量工具予以客观地测量,通过对时间、距离、重量和环数的准确测定评价其竞技水平的高低。竞技水平包括训练强度、比赛态度、后勤保障、经费投入、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
3 研究综述
田麦久(2003)[1]指出,运动员通过竞赛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而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竞技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林立新,王清生等(2010)[2]采用叶平等编制的CMI量表对171名参加2007年全国定向锦标赛的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定向运动员的竞技动机5个因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不同性别的定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高、感性体验具有高度差异;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定向运动员在努力取向上具有显著差异,努力取向、感性体验能够有效地区分精英和非精英定向运动员。
马克兰(Markinad,1999)[3]报告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自我决策能调整胜任感知觉与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他们观测到:自我决策水平高的时候,内部动机就强。他们同时发现,当自我决策水平低的时候,胜任感知觉的层次对预测内部动机变得很重要,特别是高水平的胜任感预测高水平的内部动机,而低水平的胜任感预测低水平的内部动机。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4.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条件:(1)年龄在18岁以上在校学生;(2)国家二级以上运动水平;(3)在高校参加训练至少1年。
4.2 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其中,该研究通过访谈调查及研制并发放《高校运动员竞技水平开放式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后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将重复的条目进行概念上的归类,并根据筛选出来的项目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并经过信效度设计最终问卷,对全国部分省市31所高校运动员进行调查。其中各测量指标的评价分值从0~10不等,各分值代表高校运动员的目标取向强弱,0分代表最弱,10分代表最强。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1、表2可知,被调查的高校运动员中,选择7~9分的人数最多,占总样本的60%以上,且选择1~3分的人数最少,均为总样本的1.1%。
从表3可知,被调查的高校运动员中,有7名运动员、约1.0%选择最低分1~3分,有110名运动员、约15.3%选择最高分10分,其中7~9分选择人数最多,有420名运动员、占总样本的58.2%。
从表4、表5可知,被调查的高校运动员中,选择4分的人数最多,占总样本的34%以上,且选择1分的人数均为最低,不到总数的2%。
从表6可知,被调查的高校运动员中,有7名运动员、约1.0%选择1~3分,有97名运动员、约13.5%选择最高分10分,其中7~9分选择人数最多,有416名运动员、占总样本的62.7%。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2002.
[2] 林立新,王清生.我国定向运动员竞技动机特征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报,2010(2):101-104.
[3] John Kowal,Michal S.Fortier.Testing Relationships from the Hierarchical Mdo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Using Flow as a Motivational Consequence[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0,71(2):17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