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细节悄无声息地隐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随时随地在教学环节中产生与消失。关注课堂细节,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的体现,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细节 思品课堂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65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一节教学设计亮眼的课,如果教师在细节处再考虑得周到一些,则会达到“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教师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则会留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遗憾。课堂细节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下面我简单谈谈如何关注课堂细节,打造高效的思品课堂。
一、一个教具的魅力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小时候的物品发现自己长大了。课堂中,学生在观看各自的小物品时,兴趣十分浓厚,大家互相交流讨论,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尽管教师给出的时间比预设的多了一倍,嗓门也已提到最大声,多次想让教室安静下来,但学生的声音盖过教师的声音,课堂里乱哄哄的,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策略:课堂上出现“乱”的情况,是教师忽视了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的年龄特点所致。课后,我建议这位教师做一幅精美的“大拇指”卡图。第二次教学时,当学生异常兴奋,教师的语音很薄弱时,这位教师举起一张精美的“大拇指”卡图,说:“哪一组的小朋友都坐好了,我就把这个大拇指奖给这个组。”随即,教师把“大拇指”卡图往黑板上一贴。这一举一动,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室顿时安静下来。
思考:一个教具的准备虽然微不足道,却能让乱哄哄的课堂即刻安静下来。教师在备课中千万别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心中有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做好教学准备。
二、一份作业的精彩
案例:还是以《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为例。一位教师让学生说说爸爸妈妈为自己做了什么事。这样的话题内容是学生正在经历的,应该是学生言之不尽的。然而,上课情境却是这样的:问题一出,三位学生举起小手,分别说了:“爸爸妈妈送我上学。”“妈妈帮我洗衣服。”“爸爸妈妈做饭给我吃。”然后,就再也看不到有小手举起来了。课堂教学陷入了沉默的状态。
策略:该节课陷入沉默的状态,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对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已经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了。我上这一课时,布置了一份作业:请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每天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并把它记下来,观察一个星期后,比比看谁的记录多。学生有了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发言内容自然丰富多了,他们说:“爸爸妈妈的关爱在一支削好的铅笔上。”“爸爸妈妈的关爱在一件件干净、整洁的衣服上。”“爸爸妈妈的关爱在冲好板蓝根的杯子里。” “爸爸妈妈的关爱留在肯德基、超市里。” “爸爸妈妈的关爱在教会我的一道道题目里。”学生精彩的发言为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思考:教师精心布置一份作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沉闷的课堂变得灵动起来。《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备课中,需要静态地分析教材内容,真真切切走进学生的生活,或是观察,或是聊天,或是调查访问……另外,教师还要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以及生活情况。关注作业的细节,为学生布置一份前置或后续作业,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
三、一个追问的价值
案例:一名教师教学《巧手剪秋天》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带来的树叶和种子,合作完成一幅拼图画,比比哪一组拼出的图画最漂亮、最有创意。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任务。接着,教师把各小组的画贴在黑板上,组织学生一起评选出最佳作品,并授予该小组“巧手组”的称号。该环节到此结束了。在一旁听课的我认为,该环节戛然而止实在遗憾。因为这不是美术课,也不是手工制作课,此时学生的兴趣正浓厚,正是培养学生对秋天情感的最佳点,然而教师没能抓住这个关键点,没有落实品德课程的任务。活动缺乏品德教育过程,无法体现活动价值。
策略:活动价值的体现,有时就差教师的一个追问。比如上述的“拼画”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前,添加一个总结,追问一句:“同学们,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秋天?”“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样的追问便能把学生的思绪从欣赏图画转向欣赏秋天,促使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在交流中碰撞、提升,体现了“拼画”活动的德育价值。
思考:一句追问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却能清楚地揭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活动的德育价值。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关注追问的细节,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让我们关注思品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用慧眼去捕捉每一个细节,用睿智去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编 钟伟芳)
[关键词]细节 思品课堂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65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一节教学设计亮眼的课,如果教师在细节处再考虑得周到一些,则会达到“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教师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则会留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遗憾。课堂细节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下面我简单谈谈如何关注课堂细节,打造高效的思品课堂。
一、一个教具的魅力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小时候的物品发现自己长大了。课堂中,学生在观看各自的小物品时,兴趣十分浓厚,大家互相交流讨论,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尽管教师给出的时间比预设的多了一倍,嗓门也已提到最大声,多次想让教室安静下来,但学生的声音盖过教师的声音,课堂里乱哄哄的,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策略:课堂上出现“乱”的情况,是教师忽视了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的年龄特点所致。课后,我建议这位教师做一幅精美的“大拇指”卡图。第二次教学时,当学生异常兴奋,教师的语音很薄弱时,这位教师举起一张精美的“大拇指”卡图,说:“哪一组的小朋友都坐好了,我就把这个大拇指奖给这个组。”随即,教师把“大拇指”卡图往黑板上一贴。这一举一动,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室顿时安静下来。
思考:一个教具的准备虽然微不足道,却能让乱哄哄的课堂即刻安静下来。教师在备课中千万别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心中有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做好教学准备。
二、一份作业的精彩
案例:还是以《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为例。一位教师让学生说说爸爸妈妈为自己做了什么事。这样的话题内容是学生正在经历的,应该是学生言之不尽的。然而,上课情境却是这样的:问题一出,三位学生举起小手,分别说了:“爸爸妈妈送我上学。”“妈妈帮我洗衣服。”“爸爸妈妈做饭给我吃。”然后,就再也看不到有小手举起来了。课堂教学陷入了沉默的状态。
策略:该节课陷入沉默的状态,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对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已经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了。我上这一课时,布置了一份作业:请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每天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并把它记下来,观察一个星期后,比比看谁的记录多。学生有了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发言内容自然丰富多了,他们说:“爸爸妈妈的关爱在一支削好的铅笔上。”“爸爸妈妈的关爱在一件件干净、整洁的衣服上。”“爸爸妈妈的关爱在冲好板蓝根的杯子里。” “爸爸妈妈的关爱留在肯德基、超市里。” “爸爸妈妈的关爱在教会我的一道道题目里。”学生精彩的发言为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思考:教师精心布置一份作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沉闷的课堂变得灵动起来。《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备课中,需要静态地分析教材内容,真真切切走进学生的生活,或是观察,或是聊天,或是调查访问……另外,教师还要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以及生活情况。关注作业的细节,为学生布置一份前置或后续作业,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
三、一个追问的价值
案例:一名教师教学《巧手剪秋天》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带来的树叶和种子,合作完成一幅拼图画,比比哪一组拼出的图画最漂亮、最有创意。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任务。接着,教师把各小组的画贴在黑板上,组织学生一起评选出最佳作品,并授予该小组“巧手组”的称号。该环节到此结束了。在一旁听课的我认为,该环节戛然而止实在遗憾。因为这不是美术课,也不是手工制作课,此时学生的兴趣正浓厚,正是培养学生对秋天情感的最佳点,然而教师没能抓住这个关键点,没有落实品德课程的任务。活动缺乏品德教育过程,无法体现活动价值。
策略:活动价值的体现,有时就差教师的一个追问。比如上述的“拼画”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前,添加一个总结,追问一句:“同学们,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秋天?”“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样的追问便能把学生的思绪从欣赏图画转向欣赏秋天,促使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在交流中碰撞、提升,体现了“拼画”活动的德育价值。
思考:一句追问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却能清楚地揭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活动的德育价值。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关注追问的细节,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让我们关注思品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用慧眼去捕捉每一个细节,用睿智去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编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