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主要从这几方面抓起。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应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针对预习情况,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弄清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给学生制定了“前置作业”,基本分为预习“四小步”:一是初读课文,标好自然段;二是查字典或借助参考书查阅不懂的词语,做好笔记;三是再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四是把文中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其次建立检查机制,确保质量。这一环节主要由小组长负责,也可通过早读课上抽读、质疑等环节检查。经过半学期,学生养成了主动预习的习惯,上课容易多了。
(二)培养做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的习惯包括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的习惯,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等。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学习经验、心理成熟等本身因素的限制,决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完全脱离老师的引导、指导和帮助,否则,学生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无所倚靠。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做笔记的时候,要先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重要的內容,哪些该怎样做笔记。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也知道如何做笔记了。现在我的学生都有一本笔记本和积累本,积累本用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的。每天早上学生都会自觉来读一读。
(三)培养阅读的习惯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习惯。我班设立了一个图书角,各类图书,应有尽有。每周的周五是“读书日”,由班干管理,向学生开放,那天的中午学生会自觉早点到学校,看课外书,有些调皮的学生看到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津津有味的看书,也被这浓浓的读书气氛感染,加入这行列。看完后,班内举办“读书会”,鼓励孩子们人人上台讲读书感受,并把好书推荐给大家。
二、培养学生合作化的学习方式
我主要从两种形式来研究学习方式如何从“个性化”走向“合作化”。
(一)“学习小组”
这组小组形式是针对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活动而设立的,我在编排座位的时候,有意识的安排临近的几个学生中至少有一个尖子生,有一个后进生。并且每个人轮流当小组长,如果有合作学习的任务时,就由当天的小组长根据个人的特长安排,其他同学可以建议,但决定权在组长那里,这既提供了人人当干部的机会,也避免浪费过多时间在争议分配任务上。每次的学习活动,必须保证人人参与学习的过程,别人发言时要专心倾听,听完后发现错误要及时指出,每个成员都要针对学习内容发表意见,有时侯需要谈体会,保证每个成员都知道学习的结果。例如,在学习《詹天佑》时,当老师叫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詹天佑是如何解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难题以及如何设计“人”字行线路时,每个学生都很积极地在纸上画呀,有的用笔在台上模拟演示,虽然他们有些设计图画错了,但人人都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像这样合作的例子有很多:如《半截蜡烛》中课本剧的表演,把伯诺德一家和德国兵之间的较量表现得活灵活现。《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自学五次划火柴后的幻象内容……
(二)“竞争小队”
这也是我在“学习小组”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班级中的所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和谁组成小队,自拟队名,如学生自起的“多姿多彩队”“雏鹰队”“飞龙队”“火箭队”……但要规定人数。这种团队的合作、竞争贯穿于整个学期,平时小队成员可以进行大的课本剧的表演、共同完成调查报告、参加团队知识竞赛、朗读比赛、手抄报比赛、团队中成员的“一帮一”辅导(主要是拼音及朗读方面)、合作出学校的宣传板报,各个团队每个星期都会进行操行分的汇总,分数囊括纪律、学习成绩、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等,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每个人的测验分标准不一样,只要能超越以前的自己,就会有加分,也就是我平时说的“纵比”,而不是“横比”,“横比”是就队与队之间的竞争来说的。总之,各个小队的成员就像是一条船上的人,团结协作、奋力前进,力争上游。只要有进步,我都会进行奖励,我也曾进行过调查访问,学生对于这种团体的合作方式很是喜欢,而且班级的学风很浓,因为你一旦不努力学习,你的成绩关系到整个小队的荣誉,谁也不愿意成为被别人埋怨的对象。
三、培养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書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究和研究的过程。
我遵循“知识性、趣味性、自主性、合作性”的原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一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节语文课,利用课前3分钟,全班同学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学校也经常举办诵读比赛,并开设了相应的校本课程。二是学雷锋,做好事,为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三是学生按小组进行学校周围的环境调查,学写调查报告。四是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十年前家乡的样子,主要是衣、食、住、行方面展开调查。五是开展“啄木鸟行动”,对街边小巷的门牌、广告、店名中的错别字进行纠正.通过开展这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及和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亲身的实践远比简单的说教感悟更深。很多家长读反映孩子懂事了,回家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这都是令人欣慰的些许成果。
总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也是不断的反思、改进,我深切感到研究这个课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能许多方面还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以后我将作为长期的工程,继续研究下去。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主要从这几方面抓起。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应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针对预习情况,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弄清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给学生制定了“前置作业”,基本分为预习“四小步”:一是初读课文,标好自然段;二是查字典或借助参考书查阅不懂的词语,做好笔记;三是再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四是把文中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其次建立检查机制,确保质量。这一环节主要由小组长负责,也可通过早读课上抽读、质疑等环节检查。经过半学期,学生养成了主动预习的习惯,上课容易多了。
(二)培养做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的习惯包括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的习惯,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等。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学习经验、心理成熟等本身因素的限制,决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完全脱离老师的引导、指导和帮助,否则,学生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无所倚靠。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做笔记的时候,要先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重要的內容,哪些该怎样做笔记。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也知道如何做笔记了。现在我的学生都有一本笔记本和积累本,积累本用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的。每天早上学生都会自觉来读一读。
(三)培养阅读的习惯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习惯。我班设立了一个图书角,各类图书,应有尽有。每周的周五是“读书日”,由班干管理,向学生开放,那天的中午学生会自觉早点到学校,看课外书,有些调皮的学生看到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津津有味的看书,也被这浓浓的读书气氛感染,加入这行列。看完后,班内举办“读书会”,鼓励孩子们人人上台讲读书感受,并把好书推荐给大家。
二、培养学生合作化的学习方式
我主要从两种形式来研究学习方式如何从“个性化”走向“合作化”。
(一)“学习小组”
这组小组形式是针对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活动而设立的,我在编排座位的时候,有意识的安排临近的几个学生中至少有一个尖子生,有一个后进生。并且每个人轮流当小组长,如果有合作学习的任务时,就由当天的小组长根据个人的特长安排,其他同学可以建议,但决定权在组长那里,这既提供了人人当干部的机会,也避免浪费过多时间在争议分配任务上。每次的学习活动,必须保证人人参与学习的过程,别人发言时要专心倾听,听完后发现错误要及时指出,每个成员都要针对学习内容发表意见,有时侯需要谈体会,保证每个成员都知道学习的结果。例如,在学习《詹天佑》时,当老师叫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詹天佑是如何解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难题以及如何设计“人”字行线路时,每个学生都很积极地在纸上画呀,有的用笔在台上模拟演示,虽然他们有些设计图画错了,但人人都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像这样合作的例子有很多:如《半截蜡烛》中课本剧的表演,把伯诺德一家和德国兵之间的较量表现得活灵活现。《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自学五次划火柴后的幻象内容……
(二)“竞争小队”
这也是我在“学习小组”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班级中的所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和谁组成小队,自拟队名,如学生自起的“多姿多彩队”“雏鹰队”“飞龙队”“火箭队”……但要规定人数。这种团队的合作、竞争贯穿于整个学期,平时小队成员可以进行大的课本剧的表演、共同完成调查报告、参加团队知识竞赛、朗读比赛、手抄报比赛、团队中成员的“一帮一”辅导(主要是拼音及朗读方面)、合作出学校的宣传板报,各个团队每个星期都会进行操行分的汇总,分数囊括纪律、学习成绩、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等,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每个人的测验分标准不一样,只要能超越以前的自己,就会有加分,也就是我平时说的“纵比”,而不是“横比”,“横比”是就队与队之间的竞争来说的。总之,各个小队的成员就像是一条船上的人,团结协作、奋力前进,力争上游。只要有进步,我都会进行奖励,我也曾进行过调查访问,学生对于这种团体的合作方式很是喜欢,而且班级的学风很浓,因为你一旦不努力学习,你的成绩关系到整个小队的荣誉,谁也不愿意成为被别人埋怨的对象。
三、培养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書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究和研究的过程。
我遵循“知识性、趣味性、自主性、合作性”的原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一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节语文课,利用课前3分钟,全班同学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学校也经常举办诵读比赛,并开设了相应的校本课程。二是学雷锋,做好事,为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三是学生按小组进行学校周围的环境调查,学写调查报告。四是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十年前家乡的样子,主要是衣、食、住、行方面展开调查。五是开展“啄木鸟行动”,对街边小巷的门牌、广告、店名中的错别字进行纠正.通过开展这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及和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亲身的实践远比简单的说教感悟更深。很多家长读反映孩子懂事了,回家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这都是令人欣慰的些许成果。
总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也是不断的反思、改进,我深切感到研究这个课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能许多方面还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以后我将作为长期的工程,继续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