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当代教育提出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发展的民族;同样,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学生。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新能力高的学生必然具备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富有想象力。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想象体现了个体思维的开阔性、流畅性、灵活性。惟其如此,学生才会成为一个个灵动的、独立的、与时俱进的个体。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更应在教学中渗透想象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打开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最终教育目的。奇思妙想,方可诗意翱翔。本文拟从以下方面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以古典诗歌为平台,涵泳品味,激发想象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古典诗歌,具备音节和谐,韵律流畅,意境优美的特点。这种美常常是言语无法清晰描绘的,意会却无法言传,想象便成了理解诗歌的关键载体。教师可以采取听录音,范读,默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赛读等各种方式,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在涵泳品味中,揣摩想象,理解诗歌。
笔者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引导学生把握三言七言交错的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起兴时,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气势,在朗读中品味慷慨生悲的韵味;入题时,节奏要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声调读,读得豪气十足。举杯劝酒时,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劝酒辞时,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读得酣畅淋漓,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时,要结合李白的生活经历,想象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痛苦的人生境遇,读时放慢语速,夸张而又不失真实地读出诗人的痛苦情绪。
在教师一步步悉心点拨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在反复地涵泳品味中,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穿越时空,似和古代先贤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在品读中,那个桀骜不驯,慷慨自信的诗仙如在眼前。有学生不禁在文中如此写道:在融入身心的朗读中,我仿佛听到了青莲居士那爽朗明媚的笑声,仿佛看到了他嘴角那一丝淡淡的忧愁,仿佛触摸到了诗仙那狂放不羁却深藏块垒的深沉的心灵,李白小小的酒杯里蕴含着汹涌澎湃的寂寞啊!读此,怎能不为学生灵动的想象而感动?
二、以散文教学为主阵地,挖掘教材,培养想象
想象力具有普遍存在性,它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潜在能力。想象力的普遍存在决定了语文教学完全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我们语文教师更要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点燃学生创造想象的智慧之火,多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决不能就文讲文,仅仅把教学停留在文化知识的简单传递上,教师必须在讲授的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力。
比如教师在讲授《故都的秋》时,需让学生整体感知,感受基调,把握思路,分析结构。在确定文章大致轮廓时,可尝试引导学生再现画面,再创意境,通过重组画面,缘景入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设想自己在古都民居院中赏秋,就视听所及的范围,构想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化的古都秋色图。例如:背景——高远,碧绿的天空;中景——破屋,庭院,破壁,槐树;近景——五颜六色,流光溢彩的牵牛花,满地秋槐落蕊;特写——蓝朵牵牛,尖细秋草;点景——瓦灰色的驯鸽在青天下飞过;画外音——鸽哨,蝉鸣。通过学生的想象,调动视听嗅味等各种感官,具体感受古都的秋味秋意,在欣赏过程中,再帮助学生,激发想象,根据自己的经验适当补充形象并具体描述。例如:高远碧绿的天空,驯鸽飞过的动势(驯鸽可能是纯白色的,可能是瓦灰色的,鸽哨是尖细的,悦耳的);牵牛花是喇叭形的,有蓝的,白的,紫黑的,淡红的,在阳光下闪着清冷的光;树上秋蝉的叫声十分衰弱,听起来有几分凄切;槐树下面,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绵绵的,松松的,软软的;人应该有一种微凉的感觉,并从中感受一种秋意。在想象作品的图画美,意境美时,进一步地想象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情味。
三、以作文训练为舞台,躬身实践,拓展想象
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进行“悟境”式想象,只是再造知觉想象,以便深入情感,深刻理解文章,虽然这些都具有某种创造成分,但仍以再造想象为主,要真正提高想象能力,只有通过个体独立实践才能展示出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写作训练中,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想象能力,既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又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而实际上这两种能力又常常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笔者在教授作文时,常常有意识地突破常规思维,引导学生去大胆想象,尝试创新。当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选择四平八稳的议论文时,我会鼓励学生尝试小剧本创造,根据立意,结合现实,想象情景画面,设计故事情节,创作引人入胜的剧本;当一些学生仍然在写平铺直叙的记叙文时,我会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想象细节,创造情景,努力使记叙文多一份灵动,多一份生机;当学生想象力匮乏,写作机械呆板时,我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走进经典,品味经典,开启智慧。
实际上,这种写作中的想象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高考作文越来越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2012年高考作文为例,新课标的《船主与油漆工》,上海卷的《被舍弃的微光》,四川卷的《手握一滴水》,湖北卷的《科技的利与弊》,江苏卷的《忧与爱》,山东卷的《以孙中山的箴言自拟题目》等等,从审题立意到素材运用,文体选择等方面,都需要学生一定的想象力做底蕴。没有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感悟,文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雨果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高中生正处于黄金年华,想象潜能最丰富的阶段,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肩负起重任,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
(作者单位:淮滨县第二高级中学)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更应在教学中渗透想象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打开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最终教育目的。奇思妙想,方可诗意翱翔。本文拟从以下方面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以古典诗歌为平台,涵泳品味,激发想象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古典诗歌,具备音节和谐,韵律流畅,意境优美的特点。这种美常常是言语无法清晰描绘的,意会却无法言传,想象便成了理解诗歌的关键载体。教师可以采取听录音,范读,默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赛读等各种方式,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在涵泳品味中,揣摩想象,理解诗歌。
笔者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引导学生把握三言七言交错的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起兴时,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气势,在朗读中品味慷慨生悲的韵味;入题时,节奏要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声调读,读得豪气十足。举杯劝酒时,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劝酒辞时,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读得酣畅淋漓,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时,要结合李白的生活经历,想象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痛苦的人生境遇,读时放慢语速,夸张而又不失真实地读出诗人的痛苦情绪。
在教师一步步悉心点拨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在反复地涵泳品味中,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穿越时空,似和古代先贤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在品读中,那个桀骜不驯,慷慨自信的诗仙如在眼前。有学生不禁在文中如此写道:在融入身心的朗读中,我仿佛听到了青莲居士那爽朗明媚的笑声,仿佛看到了他嘴角那一丝淡淡的忧愁,仿佛触摸到了诗仙那狂放不羁却深藏块垒的深沉的心灵,李白小小的酒杯里蕴含着汹涌澎湃的寂寞啊!读此,怎能不为学生灵动的想象而感动?
二、以散文教学为主阵地,挖掘教材,培养想象
想象力具有普遍存在性,它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潜在能力。想象力的普遍存在决定了语文教学完全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我们语文教师更要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点燃学生创造想象的智慧之火,多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决不能就文讲文,仅仅把教学停留在文化知识的简单传递上,教师必须在讲授的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力。
比如教师在讲授《故都的秋》时,需让学生整体感知,感受基调,把握思路,分析结构。在确定文章大致轮廓时,可尝试引导学生再现画面,再创意境,通过重组画面,缘景入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设想自己在古都民居院中赏秋,就视听所及的范围,构想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化的古都秋色图。例如:背景——高远,碧绿的天空;中景——破屋,庭院,破壁,槐树;近景——五颜六色,流光溢彩的牵牛花,满地秋槐落蕊;特写——蓝朵牵牛,尖细秋草;点景——瓦灰色的驯鸽在青天下飞过;画外音——鸽哨,蝉鸣。通过学生的想象,调动视听嗅味等各种感官,具体感受古都的秋味秋意,在欣赏过程中,再帮助学生,激发想象,根据自己的经验适当补充形象并具体描述。例如:高远碧绿的天空,驯鸽飞过的动势(驯鸽可能是纯白色的,可能是瓦灰色的,鸽哨是尖细的,悦耳的);牵牛花是喇叭形的,有蓝的,白的,紫黑的,淡红的,在阳光下闪着清冷的光;树上秋蝉的叫声十分衰弱,听起来有几分凄切;槐树下面,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绵绵的,松松的,软软的;人应该有一种微凉的感觉,并从中感受一种秋意。在想象作品的图画美,意境美时,进一步地想象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情味。
三、以作文训练为舞台,躬身实践,拓展想象
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进行“悟境”式想象,只是再造知觉想象,以便深入情感,深刻理解文章,虽然这些都具有某种创造成分,但仍以再造想象为主,要真正提高想象能力,只有通过个体独立实践才能展示出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写作训练中,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想象能力,既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又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而实际上这两种能力又常常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笔者在教授作文时,常常有意识地突破常规思维,引导学生去大胆想象,尝试创新。当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选择四平八稳的议论文时,我会鼓励学生尝试小剧本创造,根据立意,结合现实,想象情景画面,设计故事情节,创作引人入胜的剧本;当一些学生仍然在写平铺直叙的记叙文时,我会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想象细节,创造情景,努力使记叙文多一份灵动,多一份生机;当学生想象力匮乏,写作机械呆板时,我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走进经典,品味经典,开启智慧。
实际上,这种写作中的想象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高考作文越来越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2012年高考作文为例,新课标的《船主与油漆工》,上海卷的《被舍弃的微光》,四川卷的《手握一滴水》,湖北卷的《科技的利与弊》,江苏卷的《忧与爱》,山东卷的《以孙中山的箴言自拟题目》等等,从审题立意到素材运用,文体选择等方面,都需要学生一定的想象力做底蕴。没有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感悟,文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雨果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高中生正处于黄金年华,想象潜能最丰富的阶段,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肩负起重任,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
(作者单位:淮滨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