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临床疗效

来源 :介入医学杂志(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face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在脊柱结核患者治疗中通过联合应用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与经皮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2月~2019年12月本院14例脊柱结核患者,均行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疗效。结果:14例患者的平均手术用时为(58.59±10.19)min,术后病椎愈合时间为(2.07±0.25±)月,术中失血量为(122.95±17.06)ml,住院时间为(9.79±2.02)d,术后并发症率为14.29%;患者术后的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升,且术前、术后VAS、JOA评分比较中P<0.05。结论:在脊柱结核患者治疗应用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内固定术可获得满意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脊柱结核;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经皮内固定术;效果
  脊柱结核在全身骨关节结核疾病中居于首位,该疾病在广大中老年人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此类患者往往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同时伴随各类合并症,使得治疗难度进一步上升。传统的全身性化疗在应用中无法确保病灶中心充分的药物浓度,并且长期采用抗结核药物容易诱发患者肝肾功能异常。开放手术的创伤性较大,且术后感染、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风险较高[1],所以还需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着近年来微创理念的不断发展,在脊柱结核疾病的治疗中微创治疗日益受到关注。以下将分析对脊柱结核患者采用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5年2月~2019年12月本院14例脊柱结核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37~67岁,均值为(52.5±1.3)岁;脊柱结核病程3个月~6年,均值(2.3±0.2)年。患者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患者均行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内固定术治疗,首先通过CT和X线片等影像学手段进行检查,明确患者脊柱病灶的具体位置。于C臂X线透视辅助下进行定位与穿刺操作。经双侧椎间孔的外口进行穿刺,逐步进入患者椎间隙。通过逐级扩张套管,置入工作套管,之后建立双侧工作通道,在脊柱内镜的辅助下对椎体与椎间隙当中的病灶组织进行充分清除。之后对工作套管的方向进行适当调整,向双侧椎旁与前方进行探查和冲洗,并对脓腔中残余脓液充分清除,利用双氧水进行反复冲洗,之后放置双腔管。于手术后应用连霉素(1.0g)+异烟肼(0.1g)+生理盐水(100ml)混合溶液对病灶腔和脓肿腔实施持续泵入化疗。同时患者术前术后需接受规范的四联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1.3评价标准
  (1)统计患者的常规围术期指标,例如手术用时、术后病椎愈合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等。(2)患者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随访1个月时利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对于患者的局部疼痛度与脊柱功能进行评估,VAS为0~10分,得分越高,疼痛度越强。JOA为0~12分,得分越高,患者的脊柱功能恢复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为( ±s),组间数据行t/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常规围术期指标统计
  14例患者的平均手术用时为(58.59±10.19)min,术后病椎愈合时间为(2.07±0.25±)月,术中失血量为(122.95±17.06)ml,住院时间为(9.79±2.02)d,术后并发症率为14.29%(2/14),包括切口延迟愈合1例,及切口窦道形成1例。
  2.2手术前后VAS、JOA量表评分对比
  患者术后的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升,且术前、术后VAS、JOA评分比较中P<0.05。
  3讨论
  脊柱结核是临床高发的骨关节结核疾病,同时也属于继发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生是受到结核杆菌的侵袭和感染导致椎体发生病变,脊柱骨质受到破坏从而诱发脊柱弯曲及畸形,患者的病程缓慢然而危害性却较高,若不能给予及时妥善的治疗非常容易造成截瘫,所以探索脊柱结核患者的科学治疗方案具有重要臨床价值。以往多通过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然而患者往往存在椎体破坏以及神经损伤等情况,所以传统药物疗效无法取得满意效果。随着近年来临床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外科手术成为脊柱结核患者治疗中的主要措施,同时也更加符合患者的治疗需,开放病灶清除术的运用能够对坏死组织进行清除,然而缺点在于创伤性较大以及风险较大[2]-[3]。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通过脊柱内镜技术的辅助对于结核病灶进行清除治疗,实现了对脊柱结核患者的微创治疗,也更加符合近年来的微创治疗理念[4]。通过行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术结合经皮内固定术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够在局麻状态下对病灶进行充分清除,同时对于脊柱周边的组织产生的损伤较小,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手术治疗风险并促进术后的康复。本次对比结果显示,14例患者经治疗术后VAS、JOA量表评分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术后并发症率较低。这表明,采用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内固定术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提升脊柱结核患者的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在脊柱结核患者治疗应用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内固定术可获得满意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1]李震,郑汉江,刘克斌.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早期脊柱结核的疗效[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0,29(4):325-328.
  [2]明敏,杨增敏,陈其义.胸腰椎脊柱结核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医刊,2020,55(5):511-515.
  [3]饶涛,窦吉辰,刘思源, 等.前入路病灶清除加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结核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8):115.
  [4]木太里甫·艾尼瓦尔.前后路内固定手术应用于胸腰段脊柱结核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9):74.
其他文献
肠癌是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发病后伴随便血、腹泻、局部腹痛等症状。肠癌的发病与饮食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近年来,人们在生活方式发生明显改变,这就使得肠癌患者数量明显增多,有效治疗疾病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目前,临床在治疗肠癌时常采用手术治疗,而手术效果受到患者心理状态、手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并发症,需加强术后护理。  1、什么是结直肠癌  肠癌可分为直肠癌与结肠癌,与遗传因素、生活方式
期刊
摘要:急性肝衰竭指原来无肝病者在肝脏受损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严重临床综合征,死亡率高,且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对于急性肝衰竭,除了肝脏移植之外尚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益生菌可在肠道中通过维持肠道屏障进而规律肝脏功能,因此益生菌治疗是一种新颖、经济且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本文论述了通过实验证明益生菌中的干酪乳杆菌分支能够发挥强大的保护肝脏作用,是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最佳选择。  Abstract:Acute l
期刊
摘要:现代医学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的一线药物如免疫抑制剂和氨基水杨酸等,患者长期使用常出现药物抵抗且对机体毒副作用累积加剧等问题。沙棘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中药,富含对人体十分有益的黄酮类成分,本文以动物模型实验详细地观察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在给予沙棘黄酮治疗后的疗效表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合理方案。  Abstract:Mod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期刊
【摘要】目的:对营养支持在ICU食管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纳入的48例食管癌患者进入ICU治疗的时间范围是2019年1月~2020年7月。将48例患者根据1:1的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给予参照组患者术后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在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排便时间)、营养状况(白蛋白、总蛋白以及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心律失常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高切全血黏度、血液黏度比、红细胞压积低于对照组,低切全血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期刊
急性乳腺炎有哪些症状?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女性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得了急性乳腺炎往往会明显表现出乳房压痛感及触摸有硬結感,同事女性的胸部一些部位的皮肤常常有发热、疼痛和红肿等不同程度的症状,有些急性乳腺炎患者时常伴随脉搏加快、头部疼痛、高烧、身体虚弱、等表症。因此,如果不幸患上了急性乳腺炎,一方面应该要及时地去医院找专业医生进行治疗,同时还防止病情出现再次感染的情况;另一方面,急性乳腺炎患者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联合抗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胃溃疡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计算机数表法分组,参照组41例患者接受抗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治疗,研讨组41例患者接受消化内镜联合抗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治疗,对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开展深入探讨。结果:治疗后参照组疗效指标56.10%低于研讨组92.68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应用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的是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模式,实验组采用场内营养支持治疗模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健康指标。结果:实验组并发症患者3例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
期刊
外周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国家普及应用,主要用于短期静脉输液治疗。优点是操作简单、能减少穿刺次数,保护静脉,降低对血管的破坏,减少护士的工作量,便于及时救治、提高临床效率等优点,现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广泛。我国静脉留置针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要求留置时间需72-96h更换1次[1]。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受到冲封管方法、冲封管液、卡扣位置、患者疾病与药物、健康教育相关性因素等影响,
期刊
【摘要】目的:对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因及其对应临床特征进行深入探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01-2019.01期间所接纳治疗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病因及其临床特征进行探究分析。结果:10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病因包括颅内动脉瘤、血管性疾病(包括脑血管梗死、出血性疾病、糖尿病)、颅内炎症、颅脑外伤。结论: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相对较多,故临床需予以足够的重视,积极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