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教育是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对知识教育的涵义、内容和需求进行分析,将知识教育与主体进行匹配,构建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知识教育培训体系,同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知识教育;文化教育;人才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D6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8)01-0119-10
一、知识教育培养
(一)知识教育的涵义
根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要求,本课题组所引入的知识教育是基于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1〕人员的思想素质、政策法规及专业艺术文化知识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内容,认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作为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并愿意以此作为职业或愿意投入大量精力的人,知识教育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必须接受的必不可少的第一阶段学习。
(二)知识教育的内容
知识教育〔2〕是一种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内容更为广泛的教育培养,它强调人才教育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经典性以及宽泛性,目的在于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础艺术文化知识素养,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知识能力结构,知识教育包括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两个方面,见图1。
首先,由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长期扎根于基层,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素质。一是自觉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心群众文化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事业心;二是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无私奉献的品质,愿作“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三是对业务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又专又精。四是勇于克服困难,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决心和信心,做好群众文化工作。〔3〕
其次,要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具有高尚的思想素质〔4〕,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知识教育培养的全过程。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三是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由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在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同时,还对现存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予以介绍和分析,因此必须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对国家相关群众文化的大政方针政策能够准确接收并传达,所以知识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为政策法规的培养。包括公共文化体系构建的总体规划、重大文化工程及相关政策和支持性政策。政策法规主要内容见表1。
文化教育培训是由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需要相关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6〕包括一是文化理论:统筹全局,制定并组织实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规划、各类型业务知识和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发展相关理论知识。二是文化创作:各类型文化创作的基础知识,其目的是为了强化精品创作意识,树立精品创作目标,创作真正贴近群众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三是文化演出:各类型文化普及阶段。四是传统文化:四川省特色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具有广泛的知识储备,有助于更好地展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因此需要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
(三)知识教育培养的资源需求分析
知识教育是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的一环,知识教育的完成需要借助于各类资源的参加,根据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通识教育培养的基本内容,各类基层公共文化教育培训资源责任主体应各取所长,团结合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价值观和知识能力的培养。
1.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作用主要体现在重要的导向作用上,〔7〕塑造个人优良职业道德的作用、提升心理素质,以及帮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实现创新和发展的诸多方面。除此之外,政治素质的提升是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有助于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组织力增强,从而促进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思想素质的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工作的投入和用心程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高度,因此可以借助政府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党校和各类行政院校,开展全面深入的思想培训课程,同时借助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多渠道地提高思想素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此外,高校多年开展人才培训,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理论体系,因此对于思想教育中的政策法规培养可由高校承担主体责任,政府负责重大方向的控制。
2.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上,培养在基层工作中能顺利开展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全面锻炼,增强综合素质,提高适应能力,将其培养成具备多种能力的“全才”和“通才”。由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文化知识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解决问题的难易度,和基层群众的认可度,因此对于文化理论和文化创作两方面的培养可借助学校来培训,对于文化演出和传统文化方面可由社会机构和团体担任培训主体。
二、主体及主体间的责任与关系分析
根据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目标,结合我国的现状,承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的主体主要有政府、高校和社会,其中政府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的主阵地、高校是人才培训的重要生力军、社会机构是人才培训的重要补充。根据这一情况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课题组建立了政府、高校和社会机构在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方面的责任矩阵表,见表4。
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责任矩阵表主要包括11项大类,24项具体的内容。宏观政策支持主要是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建设即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包括总体政策规划、重大文化工程及相关政策和支持性的配套政策。具体培训规划是指建立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具体的培训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培训规划,观念、知识和实践。保证资金的投入是指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中的资金支持,包括一般性的资金和专项资金。相关信息咨询是指保证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中的信息的对称性。确定实践试点是指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试点,包括可行性分析与期限、目标、任务以及协调机制的确定。引进专业师资是指根据人才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培训内容引进知识型、素质型以及能力型的专业师资,开展人才的教育与培训。理论(技术)教育是指一方面满足人才教育与培训的硬件资源,另一方面也加强教师服务。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主要是指加强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包括建设的硬件配套资源和加强政策的认知与教育。提供实践试点是指为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提供实践的地点,包括提供模拟试点和实践试点。完成考核评价是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之后,根据最初的教育与培训目标进行考核,包括人才的考核,效益的考核以及效用的考核。后續能力的提高是指在考核结束以后,对考核进行差异分析,明确优势与不足,同时进行针对性的提高,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工作的效率更高。 三、对策建议
本课题组基于以上的分析指出,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训及培训的参与主体主要有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政府层面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党委部门、政府部门、地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及国有文化企业,其核心功能主要是政策导向和监管功能,优化人才教育与培训的税收、金融、市场等环境。学校应该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基础教育、高校职校、培训机构和文化服务机构组成的公共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文物博物馆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工程、美术馆专业人才培训项目。对于社会机构而言,应该加强与政府和学校的沟通,为人才培训提供实践场所和机会。
以建立的三螺旋人才教育与培训模式为根据,依据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各自的要求、特点及功能,结合三螺旋的静态和动态特征,吸取山东潍坊和安徽省的实践经验,从规划、计划及实施、保障和考核评价这四个层面进行政策建议。
(一)规划
规划主要是指个人或组织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对于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而言,就是要明确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重点、路径和保障措施,以现有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为基础,做好未来相关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建立和明确公共文化体系构建的总体规划、重大文化工程的相关政策以及支持性的配套政策措施。
1.人才岗位及准入规划(总量及结构)
第一,根据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岗位、功能设置和服务人口,明确每个岗位需要哪一类人才,需要多少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怎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因需设岗,因岗设职,使得岗位职能明确,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结构;第二,制定和实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准入制度,通过政府、学校及社会机构三方的教育与培训,提升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第三,除了培训专业的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以外,还应该合理高效地利用专家等开展人才咨询服务工作,为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将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也纳入人才培训的范畴,使志愿者的服务专门化、专业化。
2.公共文化人才顶层设计
在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公共文化人才的顶层设计,制定完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以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业余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针对性地解决目前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加强公共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落实公共文化人员编制标准和比例,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对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划分为省级、县市级、乡镇级等三个等次,建立相应的公共文化人才准入标准,以顶层人才带动县乡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顶层设计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建立科学的决策、协调和督促落实制度。
3.政策引导
在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训工作中,应该以政策引导和资助为助推器,制定科学完善的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专项方案,引导和规范政府、学校以及社会机构及其它资源投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工作;根据总体政策、专项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使政府、高校和社会机构合理分工,使高校和社会机构明确责任,联合构建人才培训互动合作平台;政府通过已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的政策,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用地,建立园区,与学校配合划定实习、实践基地;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导向,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服务氛围,从法律上明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的重要性和地位。
4.综合管理组织的建立
基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参与主体主要有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三个主体在参与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时,在制定人才培训规划会以不同的角度和参与度进行,因此可能存在组织协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可以建立专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委员会负责规划工作,统筹规划工作,制定统一、高效的规划,同时,将具体的规划工作交给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进行,委员会负责审核各个主体的机构规划,在两个或者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规划工作中,则由委员负责,提高规划和协作效率。因此,综合管理组织主要担负的工作是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总体规划工作的计划统筹,以及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作用的外场域的协调和计划。
(二)计划和实施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计划工作主要是指职能部门根据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具体而言,就是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四川省的基本状况,设立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在中长期内的人才组织目标,鉴于在人才教育与培训工作中参与的主体主要有政府、高校和社会机构,因此计划和实施工作主要由这些主体分工协作完成。
1.政府:为高校和社会机构指明方向
(1)制定人才培训政策,进行具体分类人才的需求分析
政府是四川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务培训政策的主要制定机构,政府应该结合人才培训委员会的相关政策,制定政府层面的人才培训政策,将其细化到每一个政府机构,建立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培训组织体系。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进行人才需求的分析和统计:第一,收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的紧缺岗位和紧缺人才的信息资料。信息资料是制定人才资源计划的依据。在现有岗位和人才队伍的资料统计入手,分类紧缺岗位和紧缺人才的情况,人才志愿者的招募工作要以分类信息为基础进行预测;第二,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根据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的人力需求和结构和数量进行预测,如近期和将来组织内人员升降、岗位间调动、退休、工伤离职病故等人员流入流出情况;第三,人才供给预测,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内部人员拥有量预测;二是外部供给量预测,即人才志愿者的来源渠道;第四,确定人员净需求。可以从部门人才需求的预测与在同期内部门本身供给的人才资源数进行对比分析,是招募人才志愿者的具体依据;第五,确定目标、制定具体计划。根据以上收集信息资料和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具体具体岗位和招募要求,把合适的人员安排到组织中与之相匹配的岗位上。 (2)加大对人才培训平台的监管
对于正在建立和已经建立起来的联合培训平台应当在给予支持的同时,加大监管和约束力度,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强制性的奖惩机制,确保平台的有效、高效运行,避免资源浪费,禁止违法乱纪的情况发生,使平台能够真正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优质人才。同时,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培训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建立干部培训档案,将培训工作与持证上岗制度、职务晋升相挂钩,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将培训工作纳入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单位年终考核指标,纳入图书馆、文化馆站评估工作。文化部定期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督查工作,对培训工作完成好的部门和单位进行表彰,不合格的部门和单位通报批评。
(3)建立资金投入体系
政府应该依靠相关财税优惠政策的支持,形成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体,各级地方财政为辅助,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的投入。在保证公平性的同时,适当向参与人才培训的高校和社会机构倾斜,给予部分奖励性投资,激发学校和社会机构的热情,充分满足其在人才培训过程中的需求。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和财政补贴引导教育资源的流动,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扶持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各文化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的投入,建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长效机制。要根据本地、本级部门的实际情况,精心策划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将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专款专用,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为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4)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分类考核认证体系
政府是权威和公信力的代表。在对于高校和社会机构的培训成果的考核过程中,应当出台一系列科学明确的认证标准和认证体系,方便人才引进,使人才培训更有针对性,更能切实满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同时有利于人才的不断更新和提高。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基层文化队伍资格认定工作,文化部负责指导各地培训工作、组织教材编写、建设远程培训平台、制作考试题库、培训省级师资、举办示范性培训;省级、地市级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培训县、乡级专业文化队伍;县级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培训业余文化队伍。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培训考试。
2.高校:完成自身教育使命
(1)建立教育培训体系
对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要求,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高校应设置专门的学科,使有相关兴趣和志向的学生可以接受系统完备的专业教育,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公共文化服务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同时也方便已经就职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人员回炉深造。
(2)编写专业教材,丰富教学方式
为更好地培训专业人才,高校应组织科研队伍结合国内外发展状况编写专业教材,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谨慎选择部分高校作为试点,不断推广和改进教材,使人才培训和课堂教学有路可循,有据可依。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案例研究和探讨在课堂中的比例,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开展“理论-实践-理论”的培训模式,打造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和培训工作中,首先要提高高校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相关学科在引进人才方面的门槛,细化考核标准,严化准入程序,保证高质量、高水准的师资进入高校;其次高校应提供资金,支持相关的教师外出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能力;另外还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文化人才加入高校的教育工作,使教师结构多元化。通过这些师资队伍的建设,最终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职、兼职教师队伍。
3.社会机构:把控培训与实践环节
(1)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对于在职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尤其是新入职的人员,社会机构有义务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具备完成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在此过程中,培训其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贡献力量的思想认识,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各部门人员对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2)开展“订单式”、“嵌入式”培训
社会机构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与高校联合,开展类似于“3+1”的培训模式,使高校学生在接受完备知识技能教育之后,进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与高校进行“双向嵌入式”培训,建立双向互动基地教育机制。一方面高校的学生可以进入社会机构实践,一方面社会机构的人员能够回到校园,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接受新的思想,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
(3)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如公共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开展实践课程,培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从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使其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培训职业素质,又可以为社会机构注入新的活力,便于引进人才,满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需要。
(4)加大宣传,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
在依托财政资金的同时,社会机构应当适当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职能,吸引社会个人和组织的资金投入,以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范围,使更多人可以享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红利。
(三)保障
保障是指各个主体为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培训提供支撑的措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的保障工作是有层次的、系统的,包括资金、政策、配套和文化四个方面。
1.资金
由政府、高校及社会机构三方组成的组织——人才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应该建立专门的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专项基金,用于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同时,建立专门的资金使用的制度,严格按照使用制度对资金进行使用和管理。在人才薪酬的管理上,采用灵活的报酬管理办法,将工资与福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工资一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福利按种类从货币性和非货币性两方面进行划分,分别包括:住房补贴、餐饮补贴、带薪休假、生活困难补助,改善工作环境性质的服务、提供培训教育的机会、提高精神层面的生活服务等。政府采用更多的企业运作方法,生产力将会自动增加(Mann,1980),〔8〕“宽待薪酬”就是其中重要的方法,就是“简化基本工资等级,拉大等级工资范围,淡化职位,关注业绩,员工由关注岗位转移到关注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在此岗位上干出业绩。”〔9〕如果在基层公共人才培训中采用宽带薪酬,这就使得决定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取得薪酬的角色不是职位,而是个人创造的绩效和所拥有的技能,这使得员工报酬更具有激励性,资金的效用会增加。 2.政策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公共性,政策是其人才培训的指导性的旗帜。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都应该清晰、明确地为人才培训提供指导,这在规划和计划中都有重要的体现。
3.配套
配套是指除资金、政策以外的其余的为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的支持性工作,主要是硬件设施的建设,硬件设施的完善可以为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硬件设施的建设是人才培训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目前,四川省已大体上实现省市有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从总体来说,其数量还是较为缺乏,质量仍有待提升,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改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设施。
4.文化
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协同组织是政府、高校、社会机构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下衍生的双边或三边混成组织,组织成员来自于不同的部门、行业和岗位,都会带有各自领域的典型的文化特征,形成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是各成员的优势,同样也会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障碍。因此,应该加强组织文化建设,通过组织文化的无声作用,搭建组织成员沟通的桥梁,浸润组织成员的精神,从而起到凝聚人心、协调差异的作用,避免组织成员“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出现,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机构三螺旋人才教育与培训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大力弘扬组织成员的协同、合作、平等、创新精神,营造友好合作的工作氛围;组织制度要鼓励创新创造、合作共赢,实现各种政策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培训模式中,组织的结构要扁平化,反对集权主义和官僚主义,有效激发集体智慧。
(四)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在工作中对组织的贡献和不足进行评估,更可为宏观上对协同育人政策、措施进行调整提供参考,完善组织反馈机能。考核评价工作主要涵盖人才培训环境的考核、培训过程考核、投入与产出考核、培训效果考核以及长远的发展评价五个层面。环境考核评价主要是人才培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考察,包括政府对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训的扶持政策,对参与培训工作的社会机构的税费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法律法规,三螺旋培训模式的机构数量,人才培训硬件设施的数量及质量,社会服务机构数量及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的过程评价是指对协同主体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信息资源共享情况、摩擦差异协调情况等进行考察,了解和掌握三螺旋人才培训模式的协作情况,保证人才培训的效率。投入包括人力、资金、设备、场地等投入,投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训效果,它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学校的教师数量及结构、资金及来自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的比例、人才培训的活动场地面积等;产出则是指人才培训产生的社会效益,比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高、人员的充足等。人才培训效果评价主要是对人才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考察。在考核评价工作中,委员会应根据不同评价内容的性质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采取自评、他评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短期、中期和长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此外,考核评价工作还应与激励约束机制相对应,对于评价内容中不足的方面要及时反馈、调整或者引进退出机制、惩罚机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社,2007,4.
〔2〕朱晓刚.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解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3〕张海芳.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N〕.廊坊日报,2013-12-24.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yinxiangcn.com/xueshu/tansuo/200711/6207.html.2008-02-25.
〔5〕姜海英,佟阿伟.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J〕. 图书馆学研究,2009,(11).
〔6〕荆晓燕. 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路径研究〔J〕. 行政论坛,2013,(4).
〔7〕徐芳.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陈天祥,徐于琳. 西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理论研究述评〔J〕. 公共行政评论,2010,(3).
〔9〕张月玲. 宽带薪酬制度设计及其应用〔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7).
【责任编辑:朱凤霞】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知识教育;文化教育;人才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D6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8)01-0119-10
一、知识教育培养
(一)知识教育的涵义
根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要求,本课题组所引入的知识教育是基于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1〕人员的思想素质、政策法规及专业艺术文化知识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内容,认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作为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并愿意以此作为职业或愿意投入大量精力的人,知识教育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必须接受的必不可少的第一阶段学习。
(二)知识教育的内容
知识教育〔2〕是一种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内容更为广泛的教育培养,它强调人才教育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经典性以及宽泛性,目的在于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础艺术文化知识素养,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知识能力结构,知识教育包括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两个方面,见图1。
首先,由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长期扎根于基层,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素质。一是自觉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心群众文化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事业心;二是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无私奉献的品质,愿作“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三是对业务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又专又精。四是勇于克服困难,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决心和信心,做好群众文化工作。〔3〕
其次,要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具有高尚的思想素质〔4〕,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知识教育培养的全过程。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三是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由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在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同时,还对现存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予以介绍和分析,因此必须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对国家相关群众文化的大政方针政策能够准确接收并传达,所以知识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为政策法规的培养。包括公共文化体系构建的总体规划、重大文化工程及相关政策和支持性政策。政策法规主要内容见表1。
文化教育培训是由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需要相关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6〕包括一是文化理论:统筹全局,制定并组织实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规划、各类型业务知识和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发展相关理论知识。二是文化创作:各类型文化创作的基础知识,其目的是为了强化精品创作意识,树立精品创作目标,创作真正贴近群众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三是文化演出:各类型文化普及阶段。四是传统文化:四川省特色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具有广泛的知识储备,有助于更好地展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因此需要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
(三)知识教育培养的资源需求分析
知识教育是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的一环,知识教育的完成需要借助于各类资源的参加,根据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通识教育培养的基本内容,各类基层公共文化教育培训资源责任主体应各取所长,团结合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价值观和知识能力的培养。
1.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作用主要体现在重要的导向作用上,〔7〕塑造个人优良职业道德的作用、提升心理素质,以及帮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实现创新和发展的诸多方面。除此之外,政治素质的提升是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有助于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组织力增强,从而促进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思想素质的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工作的投入和用心程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高度,因此可以借助政府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党校和各类行政院校,开展全面深入的思想培训课程,同时借助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多渠道地提高思想素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此外,高校多年开展人才培训,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理论体系,因此对于思想教育中的政策法规培养可由高校承担主体责任,政府负责重大方向的控制。
2.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上,培养在基层工作中能顺利开展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全面锻炼,增强综合素质,提高适应能力,将其培养成具备多种能力的“全才”和“通才”。由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文化知识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解决问题的难易度,和基层群众的认可度,因此对于文化理论和文化创作两方面的培养可借助学校来培训,对于文化演出和传统文化方面可由社会机构和团体担任培训主体。
二、主体及主体间的责任与关系分析
根据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目标,结合我国的现状,承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的主体主要有政府、高校和社会,其中政府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的主阵地、高校是人才培训的重要生力军、社会机构是人才培训的重要补充。根据这一情况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课题组建立了政府、高校和社会机构在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方面的责任矩阵表,见表4。
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责任矩阵表主要包括11项大类,24项具体的内容。宏观政策支持主要是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建设即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包括总体政策规划、重大文化工程及相关政策和支持性的配套政策。具体培训规划是指建立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具体的培训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培训规划,观念、知识和实践。保证资金的投入是指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中的资金支持,包括一般性的资金和专项资金。相关信息咨询是指保证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中的信息的对称性。确定实践试点是指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试点,包括可行性分析与期限、目标、任务以及协调机制的确定。引进专业师资是指根据人才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培训内容引进知识型、素质型以及能力型的专业师资,开展人才的教育与培训。理论(技术)教育是指一方面满足人才教育与培训的硬件资源,另一方面也加强教师服务。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主要是指加强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包括建设的硬件配套资源和加强政策的认知与教育。提供实践试点是指为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提供实践的地点,包括提供模拟试点和实践试点。完成考核评价是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之后,根据最初的教育与培训目标进行考核,包括人才的考核,效益的考核以及效用的考核。后續能力的提高是指在考核结束以后,对考核进行差异分析,明确优势与不足,同时进行针对性的提高,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工作的效率更高。 三、对策建议
本课题组基于以上的分析指出,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训及培训的参与主体主要有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政府层面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党委部门、政府部门、地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及国有文化企业,其核心功能主要是政策导向和监管功能,优化人才教育与培训的税收、金融、市场等环境。学校应该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基础教育、高校职校、培训机构和文化服务机构组成的公共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文物博物馆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工程、美术馆专业人才培训项目。对于社会机构而言,应该加强与政府和学校的沟通,为人才培训提供实践场所和机会。
以建立的三螺旋人才教育与培训模式为根据,依据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各自的要求、特点及功能,结合三螺旋的静态和动态特征,吸取山东潍坊和安徽省的实践经验,从规划、计划及实施、保障和考核评价这四个层面进行政策建议。
(一)规划
规划主要是指个人或组织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对于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而言,就是要明确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重点、路径和保障措施,以现有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为基础,做好未来相关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建立和明确公共文化体系构建的总体规划、重大文化工程的相关政策以及支持性的配套政策措施。
1.人才岗位及准入规划(总量及结构)
第一,根据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岗位、功能设置和服务人口,明确每个岗位需要哪一类人才,需要多少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怎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因需设岗,因岗设职,使得岗位职能明确,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结构;第二,制定和实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准入制度,通过政府、学校及社会机构三方的教育与培训,提升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第三,除了培训专业的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以外,还应该合理高效地利用专家等开展人才咨询服务工作,为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将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也纳入人才培训的范畴,使志愿者的服务专门化、专业化。
2.公共文化人才顶层设计
在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公共文化人才的顶层设计,制定完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以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业余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针对性地解决目前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加强公共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落实公共文化人员编制标准和比例,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对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划分为省级、县市级、乡镇级等三个等次,建立相应的公共文化人才准入标准,以顶层人才带动县乡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顶层设计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建立科学的决策、协调和督促落实制度。
3.政策引导
在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训工作中,应该以政策引导和资助为助推器,制定科学完善的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专项方案,引导和规范政府、学校以及社会机构及其它资源投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工作;根据总体政策、专项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使政府、高校和社会机构合理分工,使高校和社会机构明确责任,联合构建人才培训互动合作平台;政府通过已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的政策,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用地,建立园区,与学校配合划定实习、实践基地;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导向,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服务氛围,从法律上明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的重要性和地位。
4.综合管理组织的建立
基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参与主体主要有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三个主体在参与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时,在制定人才培训规划会以不同的角度和参与度进行,因此可能存在组织协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可以建立专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委员会负责规划工作,统筹规划工作,制定统一、高效的规划,同时,将具体的规划工作交给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进行,委员会负责审核各个主体的机构规划,在两个或者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规划工作中,则由委员负责,提高规划和协作效率。因此,综合管理组织主要担负的工作是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总体规划工作的计划统筹,以及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作用的外场域的协调和计划。
(二)计划和实施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计划工作主要是指职能部门根据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具体而言,就是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四川省的基本状况,设立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在中长期内的人才组织目标,鉴于在人才教育与培训工作中参与的主体主要有政府、高校和社会机构,因此计划和实施工作主要由这些主体分工协作完成。
1.政府:为高校和社会机构指明方向
(1)制定人才培训政策,进行具体分类人才的需求分析
政府是四川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务培训政策的主要制定机构,政府应该结合人才培训委员会的相关政策,制定政府层面的人才培训政策,将其细化到每一个政府机构,建立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培训组织体系。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进行人才需求的分析和统计:第一,收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的紧缺岗位和紧缺人才的信息资料。信息资料是制定人才资源计划的依据。在现有岗位和人才队伍的资料统计入手,分类紧缺岗位和紧缺人才的情况,人才志愿者的招募工作要以分类信息为基础进行预测;第二,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根据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的人力需求和结构和数量进行预测,如近期和将来组织内人员升降、岗位间调动、退休、工伤离职病故等人员流入流出情况;第三,人才供给预测,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内部人员拥有量预测;二是外部供给量预测,即人才志愿者的来源渠道;第四,确定人员净需求。可以从部门人才需求的预测与在同期内部门本身供给的人才资源数进行对比分析,是招募人才志愿者的具体依据;第五,确定目标、制定具体计划。根据以上收集信息资料和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具体具体岗位和招募要求,把合适的人员安排到组织中与之相匹配的岗位上。 (2)加大对人才培训平台的监管
对于正在建立和已经建立起来的联合培训平台应当在给予支持的同时,加大监管和约束力度,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强制性的奖惩机制,确保平台的有效、高效运行,避免资源浪费,禁止违法乱纪的情况发生,使平台能够真正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优质人才。同时,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培训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建立干部培训档案,将培训工作与持证上岗制度、职务晋升相挂钩,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将培训工作纳入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单位年终考核指标,纳入图书馆、文化馆站评估工作。文化部定期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督查工作,对培训工作完成好的部门和单位进行表彰,不合格的部门和单位通报批评。
(3)建立资金投入体系
政府应该依靠相关财税优惠政策的支持,形成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体,各级地方财政为辅助,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的投入。在保证公平性的同时,适当向参与人才培训的高校和社会机构倾斜,给予部分奖励性投资,激发学校和社会机构的热情,充分满足其在人才培训过程中的需求。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和财政补贴引导教育资源的流动,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扶持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各文化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的投入,建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长效机制。要根据本地、本级部门的实际情况,精心策划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将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专款专用,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为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4)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分类考核认证体系
政府是权威和公信力的代表。在对于高校和社会机构的培训成果的考核过程中,应当出台一系列科学明确的认证标准和认证体系,方便人才引进,使人才培训更有针对性,更能切实满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同时有利于人才的不断更新和提高。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基层文化队伍资格认定工作,文化部负责指导各地培训工作、组织教材编写、建设远程培训平台、制作考试题库、培训省级师资、举办示范性培训;省级、地市级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培训县、乡级专业文化队伍;县级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培训业余文化队伍。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培训考试。
2.高校:完成自身教育使命
(1)建立教育培训体系
对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要求,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高校应设置专门的学科,使有相关兴趣和志向的学生可以接受系统完备的专业教育,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公共文化服务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同时也方便已经就职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人员回炉深造。
(2)编写专业教材,丰富教学方式
为更好地培训专业人才,高校应组织科研队伍结合国内外发展状况编写专业教材,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谨慎选择部分高校作为试点,不断推广和改进教材,使人才培训和课堂教学有路可循,有据可依。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案例研究和探讨在课堂中的比例,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开展“理论-实践-理论”的培训模式,打造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和培训工作中,首先要提高高校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相关学科在引进人才方面的门槛,细化考核标准,严化准入程序,保证高质量、高水准的师资进入高校;其次高校应提供资金,支持相关的教师外出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能力;另外还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文化人才加入高校的教育工作,使教师结构多元化。通过这些师资队伍的建设,最终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职、兼职教师队伍。
3.社会机构:把控培训与实践环节
(1)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对于在职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尤其是新入职的人员,社会机构有义务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具备完成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在此过程中,培训其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贡献力量的思想认识,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各部门人员对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2)开展“订单式”、“嵌入式”培训
社会机构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与高校联合,开展类似于“3+1”的培训模式,使高校学生在接受完备知识技能教育之后,进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与高校进行“双向嵌入式”培训,建立双向互动基地教育机制。一方面高校的学生可以进入社会机构实践,一方面社会机构的人员能够回到校园,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接受新的思想,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
(3)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如公共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开展实践课程,培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从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使其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培训职业素质,又可以为社会机构注入新的活力,便于引进人才,满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需要。
(4)加大宣传,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
在依托财政资金的同时,社会机构应当适当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职能,吸引社会个人和组织的资金投入,以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范围,使更多人可以享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红利。
(三)保障
保障是指各个主体为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培训提供支撑的措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的保障工作是有层次的、系统的,包括资金、政策、配套和文化四个方面。
1.资金
由政府、高校及社会机构三方组成的组织——人才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应该建立专门的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专项基金,用于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同时,建立专门的资金使用的制度,严格按照使用制度对资金进行使用和管理。在人才薪酬的管理上,采用灵活的报酬管理办法,将工资与福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工资一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福利按种类从货币性和非货币性两方面进行划分,分别包括:住房补贴、餐饮补贴、带薪休假、生活困难补助,改善工作环境性质的服务、提供培训教育的机会、提高精神层面的生活服务等。政府采用更多的企业运作方法,生产力将会自动增加(Mann,1980),〔8〕“宽待薪酬”就是其中重要的方法,就是“简化基本工资等级,拉大等级工资范围,淡化职位,关注业绩,员工由关注岗位转移到关注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在此岗位上干出业绩。”〔9〕如果在基层公共人才培训中采用宽带薪酬,这就使得决定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取得薪酬的角色不是职位,而是个人创造的绩效和所拥有的技能,这使得员工报酬更具有激励性,资金的效用会增加。 2.政策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公共性,政策是其人才培训的指导性的旗帜。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都应该清晰、明确地为人才培训提供指导,这在规划和计划中都有重要的体现。
3.配套
配套是指除资金、政策以外的其余的为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的支持性工作,主要是硬件设施的建设,硬件设施的完善可以为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硬件设施的建设是人才培训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目前,四川省已大体上实现省市有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从总体来说,其数量还是较为缺乏,质量仍有待提升,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改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设施。
4.文化
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协同组织是政府、高校、社会机构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下衍生的双边或三边混成组织,组织成员来自于不同的部门、行业和岗位,都会带有各自领域的典型的文化特征,形成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是各成员的优势,同样也会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的障碍。因此,应该加强组织文化建设,通过组织文化的无声作用,搭建组织成员沟通的桥梁,浸润组织成员的精神,从而起到凝聚人心、协调差异的作用,避免组织成员“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出现,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机构三螺旋人才教育与培训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大力弘扬组织成员的协同、合作、平等、创新精神,营造友好合作的工作氛围;组织制度要鼓励创新创造、合作共赢,实现各种政策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培训模式中,组织的结构要扁平化,反对集权主义和官僚主义,有效激发集体智慧。
(四)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与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在工作中对组织的贡献和不足进行评估,更可为宏观上对协同育人政策、措施进行调整提供参考,完善组织反馈机能。考核评价工作主要涵盖人才培训环境的考核、培训过程考核、投入与产出考核、培训效果考核以及长远的发展评价五个层面。环境考核评价主要是人才培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考察,包括政府对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训的扶持政策,对参与培训工作的社会机构的税费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法律法规,三螺旋培训模式的机构数量,人才培训硬件设施的数量及质量,社会服务机构数量及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的过程评价是指对协同主体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信息资源共享情况、摩擦差异协调情况等进行考察,了解和掌握三螺旋人才培训模式的协作情况,保证人才培训的效率。投入包括人力、资金、设备、场地等投入,投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训效果,它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学校的教师数量及结构、资金及来自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的比例、人才培训的活动场地面积等;产出则是指人才培训产生的社会效益,比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高、人员的充足等。人才培训效果评价主要是对人才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考察。在考核评价工作中,委员会应根据不同评价内容的性质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采取自评、他评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短期、中期和长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此外,考核评价工作还应与激励约束机制相对应,对于评价内容中不足的方面要及时反馈、调整或者引进退出机制、惩罚机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社,2007,4.
〔2〕朱晓刚.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解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3〕张海芳.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N〕.廊坊日报,2013-12-24.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yinxiangcn.com/xueshu/tansuo/200711/6207.html.2008-02-25.
〔5〕姜海英,佟阿伟.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J〕. 图书馆学研究,2009,(11).
〔6〕荆晓燕. 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路径研究〔J〕. 行政论坛,2013,(4).
〔7〕徐芳.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陈天祥,徐于琳. 西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理论研究述评〔J〕. 公共行政评论,2010,(3).
〔9〕张月玲. 宽带薪酬制度设计及其应用〔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7).
【责任编辑:朱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