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政策协同配套,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来源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1990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迈入高收入国家门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关键.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事关家庭收入提升、收入分配结构改善,而且事关家庭收入来源结构改善、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针对这项系统工程和中长期任务,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发挥合力:一是突出提高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之间的协同;二是提高劳动者收入和落实劳动者权益保护之间的协同;三是突出提高劳动者收入和优化企业用工成本之间的协同.
其他文献
雅克·朗西埃是法国当代重要的左翼政治学者,他的平等政治在哲学与艺术领域影响深远.朗西埃所论述的政治美学既不是政治思想研究对象的美学化,也不是美学(或是审美问题)的政治化.在朗西埃那里,政治与美学能够被扭结、组合为一个学术语词,是因为二者在本质上源自并且表现为同一个事物,即歧感.歧感是在与结构、共识、阶层、群体等集体性概念的断裂中产生出来,是对可见、可感事物的再分配.朗西埃对歧感的着力标示和强调,就意味着在讨论政治哲学时,必须以对个体独立感觉经验、感性空间的发现、认可、再造和利用为前提.于是,这个被个体化了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的解决.未来10-20年,中国将进入一个以解决相对贫困为主的新的贫困治理时期.相对贫困是中国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制定治理方案时,需要明确相对贫困的识别标准,把握相对贫困形成的原因及特征,以做到精准施策.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对贫困标准及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中国相对贫困的测度标准一以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当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中位数的60%分别作为识别城/乡相对贫困的收入上下限,并根据这一标准在CFPS微观数据中识别出相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形势主要呈现年龄结构老龄化加剧、代际转型以及超大规模人口流动引起人口地理重塑等突出特征.这些特征将衍生出四项治理难题:一是老龄社会治理难题;二是代际公平治理难题;三是经济活力治理难题;四是人口流动治理难题.如何应对这些治理难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需要专门研究、着力加强政策部署的重点环节.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力资源丰富,具有较为充裕的战略腾挪空间,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应对好这些挑战,保持和强化人力资源大国的地位.未来应加大力度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不断释放和激发人口质
创造性劳动理念与“真正的人”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互为表里,且居于核心地位.创造性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真正的人”是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全面发展的人.人类经由制造并使用工具改造自然与自身的生产实践,使自身成为有别于自然之兽的存在,但这并不能使人脱离受物支配的两种物役性——受自然之物支配的自然物役性与受经济社会束缚的经济物役性.在此境况下,人虽区别于自然之兽,但也仍未跳出“劳动动物”的窠臼.究其原因,就在于物役性支配下的劳动是一种违背人的自由本性而不得不从事的苦役,由于其缺乏纯粹的创造性,故而不能使人
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供给是促进共同富裕、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背景,讨论基础设施对提升百姓生活质量、增加居民收入的影响,总结有关的理论机制、历史经验以及对未来的启示.本文认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以下三个机制扩大了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了共同富裕:提高饮水、用电、交通等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普惠性,进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低技能农村劳动力人口提供建筑业就业岗位;降低经济活动成本,促进高附加值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基础设
陈云经济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其核心可概括为稳中求进、活而不乱,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设和改革都要摆在保证民生的基础之上;二是建设的高速度要建立在按比例发展和高质量、高效益的基础之上;三是搞活经济要建立在宏观控制的基础之上;四是对外开放要建立在自力更生、以我为主的基础之上.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他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理解,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研究陈云的经济思想,对总结中国共产党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战略布局,都有重要的现实
道路问题关乎国之根本,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中国发展的研判为道路自信提供了一个“正—反—合”的辩证理论框架:古代中国以跨时空的文明涵养了道路自信的文化根基,是“正”的阶段;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嬗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是“反”的阶段;当代中国崛起验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发展的预言,是“合”的阶段.“合”不是复旧,而是对“正”“反”两方面的批判继承.新发展阶段,赓续“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精神意旨,回顾这个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过程,坚持以系统观
列宁指出,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彻底完成,但在方法论层面尚无对这一具体完成过程的清晰阐述和讨论.《导言》首先通过批判历史法学派、实践政治派和理论政治派对于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的错误理解,揭示出理论与现实关系的内在矛盾;进一步通过对理论与现实关系之内在矛盾的辩证理解,论证了无产阶级作为实现理论与现实的辩证统一的实践主体的逻辑与历史的必然.对《导言》从方法论视角的重新研究,不仅是深入到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中去探寻和领会其思想发展和理论推进的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山河破碎百废待兴走向揽月九天捉鳖五洋,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梦想早已成为了现实.随着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从“天问一号”到“嫦娥五号”,从“九章”到“鲲龙”,大国重器正在以全新的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惊艳全球!从大国重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发展历程、问题挑战、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展现大国重器在制造强国征程中的历史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显得愈发明显,其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更加的直观.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市场组织、政府部门都对技术创新影响经济的增长越加关注和重视.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外对我国技术进行封锁和打压变得愈演愈烈,不同经济体之间的摩擦频率增大,这将使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以此通过一种新方式抑或新途径去赢得竞争.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以及民众福祉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其通过技术创新不仅可以促进普通民众直接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而且还能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