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1988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现在的中考,题型大体就分为基础、阅读和作文三部分。而这三部分综合起来看,其实解题关键都在于是否读懂了题目,读懂了文章,如果连题目、文章都没有理解清楚,试问如何能够解好题?所以,阅读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了学好语文学科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在这里我谈几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一、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始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首先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始。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要讲究一些步骤和方法:
  1.指导挑选。老师首先可以推荐一些书供学生挑选阅读,学生往往对于老师推荐的书在脑海里会形成“那一定是本好书”的概念,有了这一概念,学生自然就会有兴趣去阅读。其次老师可以在平时介绍一些作品的情节,把书中的故事简要而又生动形象的讲给学生听,这样就能勾起学生阅读它的兴趣,等一有时间,学生自然会想要找那本书探个究竟,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学生正确挑选课外读物来阅读的目的,而且还激发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指导阅读。在找到一本好书后,学生往往不懂如何正确的阅读,一般都是匆匆过一遍,大概了解就算完事。其实这样的阅读法,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是没什么大用处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的指导阅读就极其重要了。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阅读指导?可以分几步来走:首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换位阅读思考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代入法。在阅读时,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或作者,去探究一下主人公或作者的内心,做到身临其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对人物内心的探究。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批注的阅读方法,无论看哪部作品都做到笔不离手。看到自己有想法的地方,立刻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看到自己欣赏的文句或字词就立刻圈划出来。这样有所感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学生对某个情节、某句话或某个字词发表一些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人来说,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出他对于某件事或某个现象的兴趣。学生也正是如此,能发表一些他们自己的看法,自然就对其产生了兴趣。
  
  二、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把讲解的时间缩减到最短,把讲解课文内容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观点、看法,在愉悦中获得知识,在良好的气氛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如果多加鼓动,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把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解决,教师此时就可以充当旁观者的身份,给出一些适时的引导,最后他们会找到一种令他们自己最满意的答案,这就是探讨的妙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解决此类问题该从此角度出发。
  其次在日常讨论中,教师要鼓动学生发言,出点子,想办法。当学生提出对某一现象或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看法时,即使方案或看法对于解决此问题不是非常有效或者根本毫无用处,但也应给予鼓励,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动脑的兴趣,而动脑的过程就是在对某一问题现象展开理解的过程。在之后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直接参与而能让他亲自发现自己对这个问题理解考虑的不足,他的发现又会引起他的反思,而反思的过程就是渐渐培养他一种考虑问题要周全的思维习惯的过程。而因为之前他的方案并没有直接被否定,所以并不会打击他的积极性,下次遇到问题时,他不仅不会三缄其口,反而会争取考虑周全以后提出一个好的方案。这个过程虽然看似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毫无关系,但仔细考究会发现两点:一、一个动脑的过程实际就是锻炼理解能力的过程,不管是对书上的问题还是对生活中的问题都是一个道理;二、书上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来源于生活,一个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面对“纸上谈兵”的事一定也能借鉴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周全的处理的井井有条。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生活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引导锻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理解、思考的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学会如何更正确的、更详细的、更周全的考虑一个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其他文献
一谈到《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大家一定会想到刘备、诸葛亮、曹操等历史人物。书中,作者把刘备写成仁义、宽厚、忠义的理想君主;把诸葛亮写成贤能之人,智慧的化身,堪称“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把曹操写成奸诈、阴险、自私的人,堪称“一代奸雄”;把刘禅写成一位昏庸无能,白白断送刘备江山的第一罪人。但事实上,这些人物是否真的如罗贯中所写的那样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从总体线索看,罗贯中是根据“尊刘贬曹”这思路去写
期刊
一、 表演的意义    (1)激发语文兴趣  首先,我们的教学方式一直以课堂上的“讲———听———练”为基本模式,千篇一律,这种模式有利于老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学生获得的是现成的知识,失去的是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年龄阶段。初中阶段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活动使他们在视觉、听觉和动觉等方面得到很快地发展。其自
期刊
一、用音乐创设教学情景    创设教学情景指的是创设与作品基调相吻合的课堂氛围。它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极大地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以情传情”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造情”艺术修养,根据作品的特定内容要求,准确体味和把握作者(或人物)的特有情绪,并将这种特有情绪和想法及时传导给学生,
期刊
在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学史上,歌唱爱国主义一直是最为壮丽的一道风景。南宋时“赶走入侵之敌是志士仁人的理想壮志,收复失地是中原遗民的强烈愿望。”因此,抨击妥协投降,抗敌御侮,表现爱国主义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坛突出的主题。其中,英雄辛弃疾和女词人李清照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被合称为“济南二安”。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祯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易安,幼安为济南二安,难乎为继。”  辛弃疾,
期刊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初中语文课堂和谐的氛围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期刊
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诱发动因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寻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灵活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创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投入到学习中去。灵活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期刊
教育实践证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电教媒体,注意准确地把握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机会,对于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听觉形象,成为学生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掌握和发现自然规律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能激发
期刊
实施新课标以来,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着大胆的尝试,层出不穷的教学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忽视,要么不留作业,要么依靠课后的几道思考题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这样,学生的视野得不到拓展,思维得不到训练。任教十几年来,我一直有个感受就是,有些题型都讲过,但到了考试时,学生总感到束手无策。这就是巩固训练没跟上,学生所学知识没消化。那么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嚼烂、嚼透,消化掉,
期刊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切身体会是:作文教学是一件费时长、投入多、难得像语文知识教学那样见到大面积丰收的艰苦工作。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长期处于“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的“四不”状态。然而作文教学素称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我认为,即使作文教学的最终结果是佼佼者寥寥,但作文还是可教的,而且还是可以教好的。为师者应该有这个自信。  要使作文可教,首先要
期刊
一、指导学生养成查找工具书的好习惯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字、词、句、章四个字,而字、词教学理应由学生自查工具书去完成。初中教材每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专题训练,为此我要求学生至少要备“二典”,即《新华字典》《成语词典》。大多数学生还有《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初中学生也就可行了。      二、指导学生养成预习并质疑的能力    “读为先,教次之”,是说语文课文教学,要先让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