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现在的中考,题型大体就分为基础、阅读和作文三部分。而这三部分综合起来看,其实解题关键都在于是否读懂了题目,读懂了文章,如果连题目、文章都没有理解清楚,试问如何能够解好题?所以,阅读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了学好语文学科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在这里我谈几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一、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始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首先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始。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要讲究一些步骤和方法:
1.指导挑选。老师首先可以推荐一些书供学生挑选阅读,学生往往对于老师推荐的书在脑海里会形成“那一定是本好书”的概念,有了这一概念,学生自然就会有兴趣去阅读。其次老师可以在平时介绍一些作品的情节,把书中的故事简要而又生动形象的讲给学生听,这样就能勾起学生阅读它的兴趣,等一有时间,学生自然会想要找那本书探个究竟,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学生正确挑选课外读物来阅读的目的,而且还激发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指导阅读。在找到一本好书后,学生往往不懂如何正确的阅读,一般都是匆匆过一遍,大概了解就算完事。其实这样的阅读法,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是没什么大用处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的指导阅读就极其重要了。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阅读指导?可以分几步来走:首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换位阅读思考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代入法。在阅读时,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或作者,去探究一下主人公或作者的内心,做到身临其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对人物内心的探究。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批注的阅读方法,无论看哪部作品都做到笔不离手。看到自己有想法的地方,立刻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看到自己欣赏的文句或字词就立刻圈划出来。这样有所感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学生对某个情节、某句话或某个字词发表一些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人来说,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出他对于某件事或某个现象的兴趣。学生也正是如此,能发表一些他们自己的看法,自然就对其产生了兴趣。
二、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把讲解的时间缩减到最短,把讲解课文内容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观点、看法,在愉悦中获得知识,在良好的气氛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如果多加鼓动,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把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解决,教师此时就可以充当旁观者的身份,给出一些适时的引导,最后他们会找到一种令他们自己最满意的答案,这就是探讨的妙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解决此类问题该从此角度出发。
其次在日常讨论中,教师要鼓动学生发言,出点子,想办法。当学生提出对某一现象或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看法时,即使方案或看法对于解决此问题不是非常有效或者根本毫无用处,但也应给予鼓励,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动脑的兴趣,而动脑的过程就是在对某一问题现象展开理解的过程。在之后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直接参与而能让他亲自发现自己对这个问题理解考虑的不足,他的发现又会引起他的反思,而反思的过程就是渐渐培养他一种考虑问题要周全的思维习惯的过程。而因为之前他的方案并没有直接被否定,所以并不会打击他的积极性,下次遇到问题时,他不仅不会三缄其口,反而会争取考虑周全以后提出一个好的方案。这个过程虽然看似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毫无关系,但仔细考究会发现两点:一、一个动脑的过程实际就是锻炼理解能力的过程,不管是对书上的问题还是对生活中的问题都是一个道理;二、书上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来源于生活,一个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面对“纸上谈兵”的事一定也能借鉴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周全的处理的井井有条。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生活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引导锻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理解、思考的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学会如何更正确的、更详细的、更周全的考虑一个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一、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始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首先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始。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要讲究一些步骤和方法:
1.指导挑选。老师首先可以推荐一些书供学生挑选阅读,学生往往对于老师推荐的书在脑海里会形成“那一定是本好书”的概念,有了这一概念,学生自然就会有兴趣去阅读。其次老师可以在平时介绍一些作品的情节,把书中的故事简要而又生动形象的讲给学生听,这样就能勾起学生阅读它的兴趣,等一有时间,学生自然会想要找那本书探个究竟,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学生正确挑选课外读物来阅读的目的,而且还激发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指导阅读。在找到一本好书后,学生往往不懂如何正确的阅读,一般都是匆匆过一遍,大概了解就算完事。其实这样的阅读法,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是没什么大用处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的指导阅读就极其重要了。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阅读指导?可以分几步来走:首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换位阅读思考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代入法。在阅读时,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或作者,去探究一下主人公或作者的内心,做到身临其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对人物内心的探究。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批注的阅读方法,无论看哪部作品都做到笔不离手。看到自己有想法的地方,立刻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看到自己欣赏的文句或字词就立刻圈划出来。这样有所感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学生对某个情节、某句话或某个字词发表一些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人来说,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出他对于某件事或某个现象的兴趣。学生也正是如此,能发表一些他们自己的看法,自然就对其产生了兴趣。
二、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把讲解的时间缩减到最短,把讲解课文内容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观点、看法,在愉悦中获得知识,在良好的气氛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如果多加鼓动,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把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解决,教师此时就可以充当旁观者的身份,给出一些适时的引导,最后他们会找到一种令他们自己最满意的答案,这就是探讨的妙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解决此类问题该从此角度出发。
其次在日常讨论中,教师要鼓动学生发言,出点子,想办法。当学生提出对某一现象或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看法时,即使方案或看法对于解决此问题不是非常有效或者根本毫无用处,但也应给予鼓励,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动脑的兴趣,而动脑的过程就是在对某一问题现象展开理解的过程。在之后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直接参与而能让他亲自发现自己对这个问题理解考虑的不足,他的发现又会引起他的反思,而反思的过程就是渐渐培养他一种考虑问题要周全的思维习惯的过程。而因为之前他的方案并没有直接被否定,所以并不会打击他的积极性,下次遇到问题时,他不仅不会三缄其口,反而会争取考虑周全以后提出一个好的方案。这个过程虽然看似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毫无关系,但仔细考究会发现两点:一、一个动脑的过程实际就是锻炼理解能力的过程,不管是对书上的问题还是对生活中的问题都是一个道理;二、书上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来源于生活,一个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面对“纸上谈兵”的事一定也能借鉴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周全的处理的井井有条。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生活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引导锻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理解、思考的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学会如何更正确的、更详细的、更周全的考虑一个问题,最后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