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阳潮扇是四川省著名的民间传统特色工艺品,距今已有 120 年的历史,2007 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制作工艺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文章通过史料及德阳潮扇传承人的叙述,梳理了德阳潮扇的歷史与现状,并解析了德阳潮扇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特色。
关键词:德阳潮扇;艺术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
“德阳潮扇”以产于德阳而得名,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它源于广州潮州的团扇,结合了潮州团扇的特点,在扇形上进行了大胆改进,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特色,被誉为“四川一绝”。2007年,“德阳潮扇传统工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授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阳潮扇渗透于民众生活之中,承载了我国的民俗文化,其文化内涵远远超过了艺术本身。
一、德阳潮扇的起源与变迁
据《德阳县志》记载,清光绪(1892年)年间,德阳本地商人李宝成和黄辉庭吸收广东团扇风格,结合当地土扇子(“猪耳扇”)制作形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德阳潮扇。民国时期,德阳潮扇庄发展至30多家。1943 年德阳潮扇被中国政府送给美国罗斯福总统。建国初,德阳潮扇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54 年成立潮扇生产供销小组。1956 年,又单独成立潮扇社,同年赶制一批精品,作为国礼赠送印度、前苏联、罗马尼亚等国。1958 年,与竹器社合并,有职工 200 余人。文革期间,潮扇社被迫解散,破坏了德阳潮扇的传承。改革开放后,国家极为重视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2006 年德阳潮扇获得由德阳市政府颁发的“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3 月,“德阳潮扇传统工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授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并且命名龚德江和杨占勇为德阳潮扇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非遗的重视,加上媒体的大量宣传,德阳潮扇又重新回到了世人面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龚、杨两家的潮扇作坊都受到了破坏,政府利用灾后重建资金,在德阳市旌阳区文化局修建了德阳潮扇传习所,并定期请他们面向社会传承潮扇技艺活动,使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爱好者体验制作德阳潮扇的乐趣,使德阳潮扇得到了传承。
二、德阳潮扇的的制作工艺
德阳潮扇的制作,以四川慈竹丝、丝线、鲜纸为原材料,扇面有猪腰型、蝙蝠型等多种,上面配以山水画、诗词等。潮扇制作的最佳时间为每年4月到6月,这个时节的竹子韧性最好,适合做扇子。选材上,需选用清秀端正、无斑点、生长时间为两年的慈竹进行制作。制作时首先进行“车把子”,把竹竿固定在物体上面,然后把弓缠在竹竿上面,左手前后推拉,右手拿车刀找准斜度,推拉出光滑的“把子”。其次是制扇框,扇框有严格的大、中、小三个型号之分,每个型号的大小和使用的竹丝数量长短都有严格规定。三十余道工序中,难度最大的要数编围线和编中线。编围线属于制作潮扇的第十道工序,双手缠绕带线不能松,要带着绕,不能滑,也不能一边紧一边松。制作潮扇的老艺人说,一般的学徒都要学习半年以上才能独立操作这道工序,它需要眼、手、心和脑的统一结合才能编好。编中线时,需要一根根分出1毫米厚度竹丝的正反面,如果正反面不统一,则会导致扇子变形。编织时,需要用力匀称,用力太松,容易导致丝线滑落;太紧,则容易导致竹丝变形,失去美感。一把德阳潮扇,至少需要三十余道工序,近四天时间才能完成。正因其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德阳潮扇才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成为沉香幽隽、雅俗共赏之佳品。
三、德阳潮扇的传承人
德阳潮扇目前就两个传承人,分别是杨占勇和龚德江。杨占勇制作潮扇的技艺是从父亲杨功源学习到的,而其父师从德阳第一批潮扇大师李宝成的徒弟陈昌全。杨功源13岁开始学习制作潮扇,后来开设源丰潮扇庄。1958年公私合营,源丰潮扇庄取消。如今,源丰潮扇庄再次在杨占勇的手上崛起。杨占勇从1990年跟着父亲学习,到了2000年下岗后,才全身心投入到德阳潮扇的制作。如今,杨占勇会经常到其他地方的扇场学习,改进自己的工艺。同时,还会到学校向学生讲解潮扇的制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打开销售渠道。
龚德江目前在德阳石刻公园设立了“德阳潮扇陈列室”,这间陈列室是他为宣传和展示德阳潮扇文化自己开设的,所有德阳潮扇最后的作画工序都是他和女儿龚书在这间十多平米的房间内完成的。在龚德江的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30多家德阳潮扇庄公私合营,挂牌成立了“德阳潮扇社”,父亲龚守春任副社长,德阳潮扇鼎盛一时。70年代初的时候,虽然潮扇制作依旧很火,但因为制扇艺人的水平良莠不齐,数千把德阳潮扇出现了质量问题被商家退回,自此德阳潮扇的制作就开始慢慢萧条了,很多当时的制扇艺人也纷纷转行。2003年冬天,父亲龚守春去世。龚德江的女儿龚书在四川省商贸学校任职美术老师,也加入了制作潮扇的队伍中,如今,龚书已经能在父亲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把潮扇了。
四、德阳潮扇传承的困境
德阳潮扇如同其它众多非遗文化一样,面临着传承困难的尴尬处境。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如今的年轻人都不愿意选择这样的职业。目前掌握制作德阳潮扇整套技艺的人不到20人,德阳潮扇的传承仅靠杨、龚两家苦苦支撑。
就德阳潮扇传承困难的问题,传承人杨占勇分析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简单,且年画存在高、中、低端消费市场,消费人群众多。但潮扇需要30多道复杂工艺,一把潮扇成本至少在500元左右,导致潮扇只限于中、高端消费市场,属于工艺品和收藏品。
传承人龚德江认为德阳潮扇缺乏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在传承过程中充满艰辛。到目前为止,除了2010年“德阳潮扇”获得了德阳市首届“三星堆文艺奖”,民间文艺类1000元奖金外,没有任何资金扶持。2007-2010年,龚德江先后受邀参加“中国成都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中国成都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中国北京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创意博览会”、“中国山东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其费用均为自筹。去年5月底至6月上旬,“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召开,由于此次主办方不再承担布置展厅等费用,龚德江放弃了此次博览会。 五、德阳潮扇的民俗文化传承
关于德阳潮扇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成立了德阳潮扇传习所。但是,德阳潮扇的发展还存在一系列問题,比如民众对传统艺术保护开发意识不足;缺乏相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潮扇艺术传承者的培养和教育乏力;从事人员数量不多,生存空间日益萎缩,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等,这些都是德阳潮扇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德阳潮扇进一步良性发展的方法对策。
(一)政府部门通过法律和政策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创造条件
民俗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一定要发挥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德阳潮扇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同时要发挥媒体宣传的主导作用,积极宣传德阳潮扇艺术保护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加强宣传,加深民众对潮扇艺术的了解,使人们形成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政府的扶持是德阳潮扇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以利用税收优惠和经费资助,帮助学艺者解决生活和社会保险之忧,安心传承德阳潮扇技艺,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制作工艺的同时,逐渐推向市场,并结合市场开发一些既有潮扇传统特征,又有时代审美价值的潮扇作品,使德阳潮扇技艺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重视和保护德阳潮扇传承人,发挥教育部门对民俗文化的宣传、研究和传承作用
加强对现有德阳潮扇传承人的重视与保护,通过资格认定的潮扇艺人应受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鼓励和制度保障,使他们毫无后顾之忧地专心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做好德阳潮扇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教育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联合起来,从基础教育开始普及,除了普及德阳潮扇艺术技艺方面的直观技能和知识,更要发掘民间艺术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和价值,培养下一代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高校中设立潮扇艺术及资料收集整理研究相关专业,为潮扇艺术培养直接传承人才和调查、鉴定、理论研究人才。潮扇艺术是以人为创作主体和核心的传统艺术,做好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工作是德阳潮扇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打造德阳潮扇的艺术品牌
在当前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经济环境下,运用现代品牌包装技术将德阳潮扇打造成为拥有广阔市场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牌,不仅是促进民间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传承德阳民间传统艺术的必然要求。龚德江和龚书在淘宝网上成立了“德阳潮扇书画研究院”。现在,德阳潮扇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馈赠礼品或收藏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把消暑纳凉的扇子。父女俩做过大量尝试,反响还不错。例如,把德阳潮扇的吊须改为大的中国结进行强化,作为一种家装摆饰;作为古代雕花床的配饰,挂在床头;把德阳潮扇扇面装裱后加上画框成为画作。
六、结语
德阳潮扇这种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形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德阳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承载了德阳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思想情感和审美需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保护、传承和创新德阳潮扇的过程中,不仅要继承潮扇的独特艺术风格,更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创造出具有时代风尚的新潮扇。
【参考文献】
[1]德阳县志编撰委员会.德阳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2]邓斌、谢建华.德阳潮扇的制作工艺及特色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3]张亮、曹冰.具有德阳文化特征的工艺品的开发与研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4]邓斌、谢建华.德阳潮扇艺术的源起及价值探微[J].艺术科技,2012(13).
作者简介:谢媛,研究生,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学。
关键词:德阳潮扇;艺术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
“德阳潮扇”以产于德阳而得名,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它源于广州潮州的团扇,结合了潮州团扇的特点,在扇形上进行了大胆改进,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特色,被誉为“四川一绝”。2007年,“德阳潮扇传统工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授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阳潮扇渗透于民众生活之中,承载了我国的民俗文化,其文化内涵远远超过了艺术本身。
一、德阳潮扇的起源与变迁
据《德阳县志》记载,清光绪(1892年)年间,德阳本地商人李宝成和黄辉庭吸收广东团扇风格,结合当地土扇子(“猪耳扇”)制作形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德阳潮扇。民国时期,德阳潮扇庄发展至30多家。1943 年德阳潮扇被中国政府送给美国罗斯福总统。建国初,德阳潮扇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54 年成立潮扇生产供销小组。1956 年,又单独成立潮扇社,同年赶制一批精品,作为国礼赠送印度、前苏联、罗马尼亚等国。1958 年,与竹器社合并,有职工 200 余人。文革期间,潮扇社被迫解散,破坏了德阳潮扇的传承。改革开放后,国家极为重视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2006 年德阳潮扇获得由德阳市政府颁发的“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3 月,“德阳潮扇传统工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授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并且命名龚德江和杨占勇为德阳潮扇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非遗的重视,加上媒体的大量宣传,德阳潮扇又重新回到了世人面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龚、杨两家的潮扇作坊都受到了破坏,政府利用灾后重建资金,在德阳市旌阳区文化局修建了德阳潮扇传习所,并定期请他们面向社会传承潮扇技艺活动,使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爱好者体验制作德阳潮扇的乐趣,使德阳潮扇得到了传承。
二、德阳潮扇的的制作工艺
德阳潮扇的制作,以四川慈竹丝、丝线、鲜纸为原材料,扇面有猪腰型、蝙蝠型等多种,上面配以山水画、诗词等。潮扇制作的最佳时间为每年4月到6月,这个时节的竹子韧性最好,适合做扇子。选材上,需选用清秀端正、无斑点、生长时间为两年的慈竹进行制作。制作时首先进行“车把子”,把竹竿固定在物体上面,然后把弓缠在竹竿上面,左手前后推拉,右手拿车刀找准斜度,推拉出光滑的“把子”。其次是制扇框,扇框有严格的大、中、小三个型号之分,每个型号的大小和使用的竹丝数量长短都有严格规定。三十余道工序中,难度最大的要数编围线和编中线。编围线属于制作潮扇的第十道工序,双手缠绕带线不能松,要带着绕,不能滑,也不能一边紧一边松。制作潮扇的老艺人说,一般的学徒都要学习半年以上才能独立操作这道工序,它需要眼、手、心和脑的统一结合才能编好。编中线时,需要一根根分出1毫米厚度竹丝的正反面,如果正反面不统一,则会导致扇子变形。编织时,需要用力匀称,用力太松,容易导致丝线滑落;太紧,则容易导致竹丝变形,失去美感。一把德阳潮扇,至少需要三十余道工序,近四天时间才能完成。正因其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德阳潮扇才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成为沉香幽隽、雅俗共赏之佳品。
三、德阳潮扇的传承人
德阳潮扇目前就两个传承人,分别是杨占勇和龚德江。杨占勇制作潮扇的技艺是从父亲杨功源学习到的,而其父师从德阳第一批潮扇大师李宝成的徒弟陈昌全。杨功源13岁开始学习制作潮扇,后来开设源丰潮扇庄。1958年公私合营,源丰潮扇庄取消。如今,源丰潮扇庄再次在杨占勇的手上崛起。杨占勇从1990年跟着父亲学习,到了2000年下岗后,才全身心投入到德阳潮扇的制作。如今,杨占勇会经常到其他地方的扇场学习,改进自己的工艺。同时,还会到学校向学生讲解潮扇的制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打开销售渠道。
龚德江目前在德阳石刻公园设立了“德阳潮扇陈列室”,这间陈列室是他为宣传和展示德阳潮扇文化自己开设的,所有德阳潮扇最后的作画工序都是他和女儿龚书在这间十多平米的房间内完成的。在龚德江的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30多家德阳潮扇庄公私合营,挂牌成立了“德阳潮扇社”,父亲龚守春任副社长,德阳潮扇鼎盛一时。70年代初的时候,虽然潮扇制作依旧很火,但因为制扇艺人的水平良莠不齐,数千把德阳潮扇出现了质量问题被商家退回,自此德阳潮扇的制作就开始慢慢萧条了,很多当时的制扇艺人也纷纷转行。2003年冬天,父亲龚守春去世。龚德江的女儿龚书在四川省商贸学校任职美术老师,也加入了制作潮扇的队伍中,如今,龚书已经能在父亲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把潮扇了。
四、德阳潮扇传承的困境
德阳潮扇如同其它众多非遗文化一样,面临着传承困难的尴尬处境。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如今的年轻人都不愿意选择这样的职业。目前掌握制作德阳潮扇整套技艺的人不到20人,德阳潮扇的传承仅靠杨、龚两家苦苦支撑。
就德阳潮扇传承困难的问题,传承人杨占勇分析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简单,且年画存在高、中、低端消费市场,消费人群众多。但潮扇需要30多道复杂工艺,一把潮扇成本至少在500元左右,导致潮扇只限于中、高端消费市场,属于工艺品和收藏品。
传承人龚德江认为德阳潮扇缺乏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在传承过程中充满艰辛。到目前为止,除了2010年“德阳潮扇”获得了德阳市首届“三星堆文艺奖”,民间文艺类1000元奖金外,没有任何资金扶持。2007-2010年,龚德江先后受邀参加“中国成都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中国成都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中国北京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创意博览会”、“中国山东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其费用均为自筹。去年5月底至6月上旬,“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召开,由于此次主办方不再承担布置展厅等费用,龚德江放弃了此次博览会。 五、德阳潮扇的民俗文化传承
关于德阳潮扇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成立了德阳潮扇传习所。但是,德阳潮扇的发展还存在一系列問题,比如民众对传统艺术保护开发意识不足;缺乏相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潮扇艺术传承者的培养和教育乏力;从事人员数量不多,生存空间日益萎缩,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等,这些都是德阳潮扇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德阳潮扇进一步良性发展的方法对策。
(一)政府部门通过法律和政策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创造条件
民俗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一定要发挥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德阳潮扇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同时要发挥媒体宣传的主导作用,积极宣传德阳潮扇艺术保护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加强宣传,加深民众对潮扇艺术的了解,使人们形成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政府的扶持是德阳潮扇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以利用税收优惠和经费资助,帮助学艺者解决生活和社会保险之忧,安心传承德阳潮扇技艺,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制作工艺的同时,逐渐推向市场,并结合市场开发一些既有潮扇传统特征,又有时代审美价值的潮扇作品,使德阳潮扇技艺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重视和保护德阳潮扇传承人,发挥教育部门对民俗文化的宣传、研究和传承作用
加强对现有德阳潮扇传承人的重视与保护,通过资格认定的潮扇艺人应受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鼓励和制度保障,使他们毫无后顾之忧地专心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做好德阳潮扇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教育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联合起来,从基础教育开始普及,除了普及德阳潮扇艺术技艺方面的直观技能和知识,更要发掘民间艺术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和价值,培养下一代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高校中设立潮扇艺术及资料收集整理研究相关专业,为潮扇艺术培养直接传承人才和调查、鉴定、理论研究人才。潮扇艺术是以人为创作主体和核心的传统艺术,做好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工作是德阳潮扇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打造德阳潮扇的艺术品牌
在当前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经济环境下,运用现代品牌包装技术将德阳潮扇打造成为拥有广阔市场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牌,不仅是促进民间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传承德阳民间传统艺术的必然要求。龚德江和龚书在淘宝网上成立了“德阳潮扇书画研究院”。现在,德阳潮扇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馈赠礼品或收藏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把消暑纳凉的扇子。父女俩做过大量尝试,反响还不错。例如,把德阳潮扇的吊须改为大的中国结进行强化,作为一种家装摆饰;作为古代雕花床的配饰,挂在床头;把德阳潮扇扇面装裱后加上画框成为画作。
六、结语
德阳潮扇这种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形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德阳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承载了德阳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思想情感和审美需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保护、传承和创新德阳潮扇的过程中,不仅要继承潮扇的独特艺术风格,更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创造出具有时代风尚的新潮扇。
【参考文献】
[1]德阳县志编撰委员会.德阳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2]邓斌、谢建华.德阳潮扇的制作工艺及特色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3]张亮、曹冰.具有德阳文化特征的工艺品的开发与研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4]邓斌、谢建华.德阳潮扇艺术的源起及价值探微[J].艺术科技,2012(13).
作者简介:谢媛,研究生,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