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巍:有请今天的嘉宾,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也是中国金融博物馆学术委员陈志武教授。
陈志武教授是在中国金融启蒙事业上最早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系列的文章和许多畅销书都是在人的立场上来推动金融的理念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所以被很多人划分为一个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其实他本身是一个学者,但他参与了很多重要的国有和民营的银行、企业的独立董事工作、顾问工作。所以他有丰富的操盘的一些感觉和经验。他自己在美国还做了对冲基金。这样一个人物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特别希望他能够与大家一起分享他的见识。
按照老规矩,到“江湖”,喝一碗老酒,酒后吐真言,和我们一起来分享。话筒交给陈志武教授。
陈志武:谢谢王巍,也谢谢金融博物馆。今天不说太抽象的东西,也没有理论。我想了想,在这些年里,金融始终离不开文化的主题。中国在过去30年间就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物质方面,进步很大。在经济繁荣了之后,人们对文化就感兴趣。所以今天在中国,我们对于文化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特别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出来的各种问题也让我们对于文化愈加关注。
我现在提出一个话题——“人类的文明史”。我觉得我们总是说人类走向文明,这句话一说起来不可能是错的,因为我们的确在变得更加文明。但是,文明又是从哪儿体现的?以何种方式来衡量?这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我下面说几个数字,比如说现在说到文明,就是人们在越来越脱离野蛮。
有一本书叫《人性的善良面——人类暴力是怎么减少的》,书中有几个数据,他发现原始社会的时候,游牧生存状态的社会,大致上平均每年每千人里大概有一个人会死于暴力。到了最近的比如到20世纪,每年死于暴力的人数下降到了十万分之一。原来是千分之一,现在是十万分之一。所以人类过去这段时间里,死于暴力的人数在明显变少,死于战争的人数也照之前下降了很多。
这些变化是很重要的,我最近也在写一些相关的东西。就是在整理一下人类的文明史。在我看来文化并不是像很多文化学者说得那样。比如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要孝敬以顺从、女人守贞洁定义我们中国文化核心的元素。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最近我收集了很多书和资料,大致上人类学者、历史学者发现,在原来当人类社会处于游牧生活状态的时候,也就是游牧原始社会的时候,不管是中国还是非洲,还是现在的美洲、北美的这些印第安人部落还是亚洲其他的国家,或者是欧洲这些地方。原来人类社会基本上都是以母系一妻多夫的方式生活。
我之后和别人交流,也发现了很多在国人看来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说,在美国,对于性可能没有国人看的那么认真,那么重。到拉美也可能是这样。我们可能觉得这些民族乱糟糟的,但我现在还是觉得不同的社会形态对于人类文化带来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回到我开始讲的话题。之前交通不便,不像现在坐飞机去美国也就是十几个小时的事。但是在原始社会的状况下,人们基本是按照一妻多夫的制度生活的。据我了解,现在在非洲也有很多母亲会让女儿在成家之间和尽可能多的男人有性关系。我们可能不理解,但是从规避风险的角度上来看这是最优选项。
主要的原因是,在一般的游牧社会都是男人出去打猎,死亡率非常高。如果他们也是按照一夫一妻的社会生活,可能后代能存活下去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之所以一夫多妻是更好的安排,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所有跟这个女的在她生小孩之前有过性关系的人,对这个女人所生的小孩自然的有抚养的责任。
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很可笑的。但是在当时的确是最能规避风险的解决方案。所以这从规避风险,人类通过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社会组织的安排,把人类总体上应对风险、应对意外事件的能力尽可能的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这是一个演变的原始社会的一个背景。
王巍:这个开头不错,从性自由转到金融自由人。你能不能再讲下你的个人经历?说说你从湖南到现在是怎么慢慢变“自由”的。
陈志武: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是出生于湖南查林县。直到上小学之前,我只知道我姓陈,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直到小学报名的时候,我的老师给我起了这个名字,陈志武。
小学的时候也没法真正的去上学,基本上就是过一段时间就要去下地干活。到了73年左右上的初中,自己带米和菜到县城的学校去读初中。这些菜还不能拿去卖,那样就是资本主义尾巴,要割掉。
这种以物生存的社会的自由度是很低的,你不能拿钱或者卡去自由买卖。所以这个意义来说,我上初中、高中的经历也告诉我,在没有足够的货币化,或者反货币化社会里面确实人的自由,不管是自由空间还是远走高飞还是其他的自由选择会受到的制约非常多。
1978年我本应该高中毕业,由于之前打牌比较多,所以又复读了一年。后来参加高考来到中南矿业学院读计算机专业。大学四年这段时间,对我之后无论是研究还是生活影响都比较大,最大的影响应该是我利用这四年把英语学好了。1983年毕业的时候,我对英语基本上听到就明白什么意思,看文章也是。
之后也比考研到国防大学去读系统工程,基本上和现在的计算机差不多。那时候我给大学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有两方面,第一就是英语不错,有两次陪着老师一起去国外,这个是其他同学没有的待遇。还有一个就是,我这个人比较自由散漫。当时有规定,不能穿奇装异服、不能留长发。有一次检查就把我抓了出来,他们就这样审视着我。我很不舒服,那个时候我也感觉到,我对于自由和人权,权利看得都很重。
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涯对我而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因为那两年让我觉得学工程没多大兴趣。总感觉这样离人类社会太远了。在政治方面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去安排,所有的物质财富也会像泡沫一样瞬间消失。
我感兴趣的则是,金融在这个社会中,对社会自由度的作用在哪里? 王巍:再讲下耶鲁是怎么改变你的自由观的吧。
陈志武:表现在很多方面。在专业的角度讲,中国只管教你怎么做题,但是到底有什么用却不知道。而在耶鲁上课,老师是用实例来说明去怎么应用,我突然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同时我也感觉到中国的教育实在是太不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思考上了。
第二个方面,之前在中国上学,在性这方面知识太少了,没有启蒙。我在耶鲁上学的时候,我记得有个白人女孩要诱惑我,但是当时我没明白,那个女孩也就放弃了,后来她怀疑我是同性恋,当然我也解释过了,我不是。我之后发现我是第一个从中国去的博士研究生,那边老师接触不是很多。
第三,原本在中国对过年看的还是很神圣的,尤其是跨年的那个瞬间。后来到美国,那里横跨四个时区分开过,所以感觉过年是一个人为的事,我们有那么多节日真是是自作多情的事。
王巍:互动前你再讲讲,回国参与这么多年金融市场的讨论,你对中国十几年整个产业的观念有什么感觉?
陈志武:最大的差别就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中国在80年代初,刚想要发展金融市场的时候是为了帮助国企融资,直到现在,任何人要说到金融为什么重要的时候,特别是当官的,绝对是从怎样才能帮助企业融资的角度来分析的。
当然,在我们这些搞研究的人看来完全是片面的理解。直到今天,这个片面的理解还没有纠正。尽管最近几年有一些变化。我在很多场合讲了,金融如果只等同于企业融资的话,必然会产生一个什么局面呢?就会产生一个产能过剩、需求、民间消费需求增长不足的不对称的局面。
因为道理很简单的,很多人同样有金融需要。尤其配置很多生老病残风险配置的金融需要,也完全是金融市场所要解决的问题。我在很多文章里也说过,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是最需要花钱的时候,而这个时候也是最缺钱的时候,长大了以后有钱了,可也花不动了。我也快到那个年纪了,所以对这个认识也比较深。
所以这样一来,针对于这方面的金融业务不是很丰富,必然使得市场的需求这一边总是很吃力。而另一边企业融资、股票市场、银行贷款等等,都是给他们服务了以后,各行各业它的产业潜能都能够被金融充分支持了给挖掘出来。所以这样企业和消费者两边的金融并不平衡,这必然造成整个社会各行各业产能远远大于需求这样的一个局面。
今天随着出口市场越来越饱和,这种不平衡对于金融片面的理解,如果不尽快纠正的话,以后对经济结构转型有非常大的挑战。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金融危机出现了以后,我特别不愿意听到别人说要回归到实体经济。意思就是说金融可以发展,但是不要过分强调。我觉得实际上这个完全是一个基于农业社会观念的理解。
原来的社会,不只是中国,所有社会都是物质生产不足,物质产出太少了。一谈到金融任何经济发展首先是要增加物质产能,但是早就已经进入工业社会,像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对金融理解已经更全面了,不只是企业金融、生产者金融,而是同时也考虑到了家庭金融。像美国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主要围绕着家庭创新和消费者金融这块。中国也需要补这一课。
最近这些年,很多年轻人都经常会跟我说,以前他们从事金融赚的钱比较多,但是总觉得很内疚,觉得自己好像没贡献。这就是中国主流的看法,认为搞金融的人不给社会做贡献。但是在我看来,只要你做的活动,帮助了社会中某一些人把他们的幸福感往上提升了一些,那么你就是在给社会做了贡献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金融交易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没有生产什么东西,但是实际上通过交易转移了风险,让人们规避了不必要的风险。这样一来,让每一个人可以用人格化的交易安排达到安身立命的效果,更多的达到规避风险的效果。
所以中国金融博物馆还是有很艰巨的任务要做,挑战很大。
王巍:谢谢志武。陈志武教授非常可爱,第一口酒就是“性自由”,第二口酒又是“女人的诱惑”。不能再喝酒了,要保持教授的名节。短短40多分钟,陈志武从一个山村小孩变成了耶鲁教授,他有很多险和艰,今天没有谈。
对我来说我可以分享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五、六年前,我去纽约,他专门从耶鲁看我,晚上吃饭,他非常气愤,他说国内一本书说把金融变成一种战争,这种烂书没有任何基本常识,居然成为中国最火的这个东西,是可忍孰不可忍,要写一本书改变这种现象。我说陈教授爱因斯坦的东西没有人看得懂,跳大神的多少人去看呢?我说哪有科学家写书驳跳大神儿的。
几年之后他出了一本书叫《金融的逻辑》,这本书是一个经典之作,以我这么多年搞金融来说。他第一次把金融作为老百姓的本份,生活的态度来表达。我们需要的金融是我们身边的金融,它使我们幸福、使我们独立、使我们有安全感。真正的金融要使我们有安全感,使我们独立、自由、幸福这才是我们的金融。所以请我们一起给他致敬。
再者陈志武始终在坚持符合市场理念的自由主义态度。在今天如此,十年前如此,在7、8年前,次贷危机之后的中国他仍然坚持自由市场化的方向。那个阶段中,是少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声音的一个专家、学者。
今天,陈志武再次被获得了主流政府的尊重,这点也是非常难得。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很欣赏陈志武这么多年来这样一种执着、纯朴、简单的一种态度让金融回归到本份。
嘉宾点评
王维嘉:我今天在听志武讲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时候,这个问题一直是大家没有解释清楚的。就是到底财富是什么?
陈志武:财富本身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说起来就是有货币化的社会和非货币化社会的差别。因为在非货币化社会,没有货币价值度量衡标准把每一个东西都做一个定价,而是各种东西以它的本份物的形式存在。所以这样一来,所谓的物质财富不一定能够换成为人民币或者是美元。
当然回到刚才的问题,有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包括今天我们就能看得见的和过去留下来的有形、无形的东西,同时也包括很多未来的收入和价值预期。所以股市和资本市场价值的上涨、下跌,可以理解为人们对未来定价的时候重新估值带来的损失。 王巍:江湖热闹之处就是各种朋友云集在一起。湖南是湘军,人才甲天下,湖南的一个老朋友今天也在场,发改委的徐林司长,请您评点一下。
徐林:今天陈老师讲到自由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在政府工作的人对自由的看法可能和他作为一个教授有一点不一样。其实自由在中国是一个过程,包括很多新的理念。我们在搞政策的时候,也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提某一个概念的时候,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可能被很人多不理解。所以我们需要很长的时间让人来接受这个概念。然后才会有之后的成果。
所以,我想自由的选择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样的,这是要有一些条件来做支撑的。所以当我们今天看待自由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这种自由和权利不仅仅是受技术物质条件的支撑,也是受到精神力量的支撑的。
在这如果要说我对陈老师有什么看法的话,我觉得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是要做一些铺垫性的、开创性的努力的一个人。
听众提问
:您对中国未来十年房地产业的看法是什么?
陈志武:在北京买房的钱在美国可以买很大一栋别墅,所以我也很难接受。但是东西的定价就是这样的,对未来预期越高就越有价值。我觉得未来十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要破的概率可能至少接近99%。
:互联网金融会对普惠金融或者大众金融产生怎样的影响?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志武:这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互联网金融之所以现在炒的这么热,是跟金融市场被管制和分隔的太厉害有关的。
像余额宝,如果按照一般性存款交准备金的话,就会马上降温。所以到最后我们发现,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这么热就是管制太多造成的。但是在便利性方面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我并不觉得互联网金融会改变整个社会,他会有一定作用,但不会像现在说的那么大。
:您对未来三年汇率、黄金以及中国股市的看法?
陈志武:这个问题很好。汇率我觉得人民币未来会是贬值而不是升值。因为汇率一个很重要的基本面就是购买力,人民币的购买力过去这些年下降的太多、太快。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太快而且相对美元还在升值。
关于股市今天是又涨了一些,这个问题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我是不怎么看好中国的A股市场,骗子太多。监管部门总是通过各种办法让股票价格上涨,就是在骗人。现在人也是奇怪。所以我也不是很明白,但我自己的判断我更有信心。
:现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对中国农民经济来说会产生什么好的或坏的影响?
陈志武:如果有金融给当地的农村的农民提供规避风险的手段后,这样一来,土地的私有和土地的并购、土地的交易本身不会带来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这就是我说的,到最后金融不仅仅对土地分配朝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有帮助,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从原来的野蛮变得更加友善。我们能够有更多的工具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陈志武教授是在中国金融启蒙事业上最早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系列的文章和许多畅销书都是在人的立场上来推动金融的理念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所以被很多人划分为一个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其实他本身是一个学者,但他参与了很多重要的国有和民营的银行、企业的独立董事工作、顾问工作。所以他有丰富的操盘的一些感觉和经验。他自己在美国还做了对冲基金。这样一个人物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特别希望他能够与大家一起分享他的见识。
按照老规矩,到“江湖”,喝一碗老酒,酒后吐真言,和我们一起来分享。话筒交给陈志武教授。
陈志武:谢谢王巍,也谢谢金融博物馆。今天不说太抽象的东西,也没有理论。我想了想,在这些年里,金融始终离不开文化的主题。中国在过去30年间就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物质方面,进步很大。在经济繁荣了之后,人们对文化就感兴趣。所以今天在中国,我们对于文化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特别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出来的各种问题也让我们对于文化愈加关注。
我现在提出一个话题——“人类的文明史”。我觉得我们总是说人类走向文明,这句话一说起来不可能是错的,因为我们的确在变得更加文明。但是,文明又是从哪儿体现的?以何种方式来衡量?这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我下面说几个数字,比如说现在说到文明,就是人们在越来越脱离野蛮。
有一本书叫《人性的善良面——人类暴力是怎么减少的》,书中有几个数据,他发现原始社会的时候,游牧生存状态的社会,大致上平均每年每千人里大概有一个人会死于暴力。到了最近的比如到20世纪,每年死于暴力的人数下降到了十万分之一。原来是千分之一,现在是十万分之一。所以人类过去这段时间里,死于暴力的人数在明显变少,死于战争的人数也照之前下降了很多。
这些变化是很重要的,我最近也在写一些相关的东西。就是在整理一下人类的文明史。在我看来文化并不是像很多文化学者说得那样。比如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要孝敬以顺从、女人守贞洁定义我们中国文化核心的元素。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最近我收集了很多书和资料,大致上人类学者、历史学者发现,在原来当人类社会处于游牧生活状态的时候,也就是游牧原始社会的时候,不管是中国还是非洲,还是现在的美洲、北美的这些印第安人部落还是亚洲其他的国家,或者是欧洲这些地方。原来人类社会基本上都是以母系一妻多夫的方式生活。
我之后和别人交流,也发现了很多在国人看来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说,在美国,对于性可能没有国人看的那么认真,那么重。到拉美也可能是这样。我们可能觉得这些民族乱糟糟的,但我现在还是觉得不同的社会形态对于人类文化带来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回到我开始讲的话题。之前交通不便,不像现在坐飞机去美国也就是十几个小时的事。但是在原始社会的状况下,人们基本是按照一妻多夫的制度生活的。据我了解,现在在非洲也有很多母亲会让女儿在成家之间和尽可能多的男人有性关系。我们可能不理解,但是从规避风险的角度上来看这是最优选项。
主要的原因是,在一般的游牧社会都是男人出去打猎,死亡率非常高。如果他们也是按照一夫一妻的社会生活,可能后代能存活下去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之所以一夫多妻是更好的安排,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所有跟这个女的在她生小孩之前有过性关系的人,对这个女人所生的小孩自然的有抚养的责任。
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很可笑的。但是在当时的确是最能规避风险的解决方案。所以这从规避风险,人类通过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社会组织的安排,把人类总体上应对风险、应对意外事件的能力尽可能的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这是一个演变的原始社会的一个背景。
王巍:这个开头不错,从性自由转到金融自由人。你能不能再讲下你的个人经历?说说你从湖南到现在是怎么慢慢变“自由”的。
陈志武: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是出生于湖南查林县。直到上小学之前,我只知道我姓陈,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直到小学报名的时候,我的老师给我起了这个名字,陈志武。
小学的时候也没法真正的去上学,基本上就是过一段时间就要去下地干活。到了73年左右上的初中,自己带米和菜到县城的学校去读初中。这些菜还不能拿去卖,那样就是资本主义尾巴,要割掉。
这种以物生存的社会的自由度是很低的,你不能拿钱或者卡去自由买卖。所以这个意义来说,我上初中、高中的经历也告诉我,在没有足够的货币化,或者反货币化社会里面确实人的自由,不管是自由空间还是远走高飞还是其他的自由选择会受到的制约非常多。
1978年我本应该高中毕业,由于之前打牌比较多,所以又复读了一年。后来参加高考来到中南矿业学院读计算机专业。大学四年这段时间,对我之后无论是研究还是生活影响都比较大,最大的影响应该是我利用这四年把英语学好了。1983年毕业的时候,我对英语基本上听到就明白什么意思,看文章也是。
之后也比考研到国防大学去读系统工程,基本上和现在的计算机差不多。那时候我给大学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有两方面,第一就是英语不错,有两次陪着老师一起去国外,这个是其他同学没有的待遇。还有一个就是,我这个人比较自由散漫。当时有规定,不能穿奇装异服、不能留长发。有一次检查就把我抓了出来,他们就这样审视着我。我很不舒服,那个时候我也感觉到,我对于自由和人权,权利看得都很重。
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涯对我而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因为那两年让我觉得学工程没多大兴趣。总感觉这样离人类社会太远了。在政治方面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去安排,所有的物质财富也会像泡沫一样瞬间消失。
我感兴趣的则是,金融在这个社会中,对社会自由度的作用在哪里? 王巍:再讲下耶鲁是怎么改变你的自由观的吧。
陈志武:表现在很多方面。在专业的角度讲,中国只管教你怎么做题,但是到底有什么用却不知道。而在耶鲁上课,老师是用实例来说明去怎么应用,我突然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同时我也感觉到中国的教育实在是太不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思考上了。
第二个方面,之前在中国上学,在性这方面知识太少了,没有启蒙。我在耶鲁上学的时候,我记得有个白人女孩要诱惑我,但是当时我没明白,那个女孩也就放弃了,后来她怀疑我是同性恋,当然我也解释过了,我不是。我之后发现我是第一个从中国去的博士研究生,那边老师接触不是很多。
第三,原本在中国对过年看的还是很神圣的,尤其是跨年的那个瞬间。后来到美国,那里横跨四个时区分开过,所以感觉过年是一个人为的事,我们有那么多节日真是是自作多情的事。
王巍:互动前你再讲讲,回国参与这么多年金融市场的讨论,你对中国十几年整个产业的观念有什么感觉?
陈志武:最大的差别就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中国在80年代初,刚想要发展金融市场的时候是为了帮助国企融资,直到现在,任何人要说到金融为什么重要的时候,特别是当官的,绝对是从怎样才能帮助企业融资的角度来分析的。
当然,在我们这些搞研究的人看来完全是片面的理解。直到今天,这个片面的理解还没有纠正。尽管最近几年有一些变化。我在很多场合讲了,金融如果只等同于企业融资的话,必然会产生一个什么局面呢?就会产生一个产能过剩、需求、民间消费需求增长不足的不对称的局面。
因为道理很简单的,很多人同样有金融需要。尤其配置很多生老病残风险配置的金融需要,也完全是金融市场所要解决的问题。我在很多文章里也说过,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是最需要花钱的时候,而这个时候也是最缺钱的时候,长大了以后有钱了,可也花不动了。我也快到那个年纪了,所以对这个认识也比较深。
所以这样一来,针对于这方面的金融业务不是很丰富,必然使得市场的需求这一边总是很吃力。而另一边企业融资、股票市场、银行贷款等等,都是给他们服务了以后,各行各业它的产业潜能都能够被金融充分支持了给挖掘出来。所以这样企业和消费者两边的金融并不平衡,这必然造成整个社会各行各业产能远远大于需求这样的一个局面。
今天随着出口市场越来越饱和,这种不平衡对于金融片面的理解,如果不尽快纠正的话,以后对经济结构转型有非常大的挑战。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金融危机出现了以后,我特别不愿意听到别人说要回归到实体经济。意思就是说金融可以发展,但是不要过分强调。我觉得实际上这个完全是一个基于农业社会观念的理解。
原来的社会,不只是中国,所有社会都是物质生产不足,物质产出太少了。一谈到金融任何经济发展首先是要增加物质产能,但是早就已经进入工业社会,像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对金融理解已经更全面了,不只是企业金融、生产者金融,而是同时也考虑到了家庭金融。像美国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主要围绕着家庭创新和消费者金融这块。中国也需要补这一课。
最近这些年,很多年轻人都经常会跟我说,以前他们从事金融赚的钱比较多,但是总觉得很内疚,觉得自己好像没贡献。这就是中国主流的看法,认为搞金融的人不给社会做贡献。但是在我看来,只要你做的活动,帮助了社会中某一些人把他们的幸福感往上提升了一些,那么你就是在给社会做了贡献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金融交易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没有生产什么东西,但是实际上通过交易转移了风险,让人们规避了不必要的风险。这样一来,让每一个人可以用人格化的交易安排达到安身立命的效果,更多的达到规避风险的效果。
所以中国金融博物馆还是有很艰巨的任务要做,挑战很大。
王巍:谢谢志武。陈志武教授非常可爱,第一口酒就是“性自由”,第二口酒又是“女人的诱惑”。不能再喝酒了,要保持教授的名节。短短40多分钟,陈志武从一个山村小孩变成了耶鲁教授,他有很多险和艰,今天没有谈。
对我来说我可以分享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五、六年前,我去纽约,他专门从耶鲁看我,晚上吃饭,他非常气愤,他说国内一本书说把金融变成一种战争,这种烂书没有任何基本常识,居然成为中国最火的这个东西,是可忍孰不可忍,要写一本书改变这种现象。我说陈教授爱因斯坦的东西没有人看得懂,跳大神的多少人去看呢?我说哪有科学家写书驳跳大神儿的。
几年之后他出了一本书叫《金融的逻辑》,这本书是一个经典之作,以我这么多年搞金融来说。他第一次把金融作为老百姓的本份,生活的态度来表达。我们需要的金融是我们身边的金融,它使我们幸福、使我们独立、使我们有安全感。真正的金融要使我们有安全感,使我们独立、自由、幸福这才是我们的金融。所以请我们一起给他致敬。
再者陈志武始终在坚持符合市场理念的自由主义态度。在今天如此,十年前如此,在7、8年前,次贷危机之后的中国他仍然坚持自由市场化的方向。那个阶段中,是少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声音的一个专家、学者。
今天,陈志武再次被获得了主流政府的尊重,这点也是非常难得。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很欣赏陈志武这么多年来这样一种执着、纯朴、简单的一种态度让金融回归到本份。
嘉宾点评
王维嘉:我今天在听志武讲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时候,这个问题一直是大家没有解释清楚的。就是到底财富是什么?
陈志武:财富本身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说起来就是有货币化的社会和非货币化社会的差别。因为在非货币化社会,没有货币价值度量衡标准把每一个东西都做一个定价,而是各种东西以它的本份物的形式存在。所以这样一来,所谓的物质财富不一定能够换成为人民币或者是美元。
当然回到刚才的问题,有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包括今天我们就能看得见的和过去留下来的有形、无形的东西,同时也包括很多未来的收入和价值预期。所以股市和资本市场价值的上涨、下跌,可以理解为人们对未来定价的时候重新估值带来的损失。 王巍:江湖热闹之处就是各种朋友云集在一起。湖南是湘军,人才甲天下,湖南的一个老朋友今天也在场,发改委的徐林司长,请您评点一下。
徐林:今天陈老师讲到自由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在政府工作的人对自由的看法可能和他作为一个教授有一点不一样。其实自由在中国是一个过程,包括很多新的理念。我们在搞政策的时候,也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提某一个概念的时候,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可能被很人多不理解。所以我们需要很长的时间让人来接受这个概念。然后才会有之后的成果。
所以,我想自由的选择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样的,这是要有一些条件来做支撑的。所以当我们今天看待自由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这种自由和权利不仅仅是受技术物质条件的支撑,也是受到精神力量的支撑的。
在这如果要说我对陈老师有什么看法的话,我觉得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是要做一些铺垫性的、开创性的努力的一个人。
听众提问
:您对中国未来十年房地产业的看法是什么?
陈志武:在北京买房的钱在美国可以买很大一栋别墅,所以我也很难接受。但是东西的定价就是这样的,对未来预期越高就越有价值。我觉得未来十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要破的概率可能至少接近99%。
:互联网金融会对普惠金融或者大众金融产生怎样的影响?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志武:这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互联网金融之所以现在炒的这么热,是跟金融市场被管制和分隔的太厉害有关的。
像余额宝,如果按照一般性存款交准备金的话,就会马上降温。所以到最后我们发现,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这么热就是管制太多造成的。但是在便利性方面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我并不觉得互联网金融会改变整个社会,他会有一定作用,但不会像现在说的那么大。
:您对未来三年汇率、黄金以及中国股市的看法?
陈志武:这个问题很好。汇率我觉得人民币未来会是贬值而不是升值。因为汇率一个很重要的基本面就是购买力,人民币的购买力过去这些年下降的太多、太快。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太快而且相对美元还在升值。
关于股市今天是又涨了一些,这个问题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我是不怎么看好中国的A股市场,骗子太多。监管部门总是通过各种办法让股票价格上涨,就是在骗人。现在人也是奇怪。所以我也不是很明白,但我自己的判断我更有信心。
:现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对中国农民经济来说会产生什么好的或坏的影响?
陈志武:如果有金融给当地的农村的农民提供规避风险的手段后,这样一来,土地的私有和土地的并购、土地的交易本身不会带来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这就是我说的,到最后金融不仅仅对土地分配朝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有帮助,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从原来的野蛮变得更加友善。我们能够有更多的工具帮助我们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