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网络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学语文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组,针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近两年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几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搞得轰轰烈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但因它只是教师讲课内容的一种演示,未能融入教学整体,无法收到与学生即时互动的效果。后来,有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上网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建立专题网站,拓宽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但由于学生的参与有很大的随意性,网上可供使用资源的不确定性,专题网站难以涵盖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等诸多原因,还是满足不了大家对教改的要求。因此,在现阶段,急需探索一条更适合语文教育现状的路子。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老师的语文课程信息化的基本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既不是单纯的网络教学,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而是中间的结合点——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有机结合。在这个模式里,虚拟环境里无法实现的面对面的情感教育在45分钟的现实课堂里依然存在,而在现实课堂里很难做到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等,则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实现,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所谓现实课堂是指在学校特定时空内进行的师生间的教学活动。所谓虚拟课堂,是在网络上开辟的一个虚拟教室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主要表现方式是教师教学平台、论坛和聊天室的结合。虚拟课堂是现实课堂的无限延伸,现实课堂是虚拟课堂的有机展现。
第一,虚拟课堂的建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多级跨越。如北京沙河中学王海霞、实验中学罗丹、昌平一中张斌等教师都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呈现了异班、异校、异地的学生共同学习一个专题的可喜场面。
第二,虚拟课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北京昌平三中王爱红老师组织的《我读苏轼》专题学习中,学生的主题帖有1054个,回帖有3245个,学生参与度很高。
第三,虚拟课堂可以将阅读内容和阅读范围延伸和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和决定阅读的方向和内容。前锋学校赵红梅老师在《走进李白》的专题学习中,与学生一起解读了近百首李白的诗。这在传统的、现实的课堂中是无法想像的。
第四,利用虚拟课堂,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和其它相关内容组成一种非线性的、多维的信息网络,学生能够十分便捷地把新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第五,虚拟课堂为学生阅读、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舞台。学生能够针对阅读文段、习作,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阅读心得,或把自己的文章放在网站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北京昌平实验中学罗丹老师的《新月派诗人诗歌鉴赏》专题,学生欣赏完了仍意犹未尽,纷纷提笔创作。
第六,虚拟课堂可以逐渐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全新的、高效的、超文本的、多媒体的阅读和检索方法,促成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变革。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1.课题研究的目标: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学生在虚拟课堂上自主性地学习,提高现实课堂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内容:(1)阅读教学的研究。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拓展阅读空间的研究、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阅读专题训练的研究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与文言文诵读教学整合的研究、文言文网络阅读和现实课堂教学交互性模式的研究、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相结合鉴赏文言作品的研究。(2)写作教学的研究。包括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虚拟课堂中互动评改的研究、赏析交流平台的研究等。
3.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实施的基本过程
课题实验在教学中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以张斌老师在《走近〈论语〉》专题学习中的教学过程为例。
第一阶段:预热。(1)教师完成《走近<论语>》专题教学设计,并提交语文教研组研讨。(2)初步确定选修班级的学生,并让学生完成加入选修班级网络平台的注册申请,建立本选修班级的虚拟教室。(3)利用寒假时间,让学生在虚拟教室进行学习交流,熟悉虚拟教室。
第二阶段:启动。(1)落实选修班级的学生。(2)落实学校的相关资源配置,如为住宿生提供机房等。(3)教师在“语文选修论坛”中建立《走近<论语>》专题的相关论题,学生开始在虚拟教室进行专题的初步学习。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一(积累整合)”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三阶段:推进。(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论语>》之《走近孔子》。(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二(选择《论语》中的一则或几则,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谈感受)”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四阶段:交流。(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论语>》之《百家争鸣》。(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以下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走近《论语》之四(整理《论语》中的成语、格言,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成小短文,与同学交流)”、“走近《论语》之五(针对《论语》里的道德规范进行讨论,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五阶段:再推进。(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论语>》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三(试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体味《论语》中不同人物的个性,并写成小短文)”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六阶段:深化、小结。(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论语>》之《名家读<论语>》。(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六(不同时期对《论语》的解读数不胜数,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学习,并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其他同学交流)”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3)进行本专题学习的小结。
这个过程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综上所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的实验研究,使得中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教师认识到,两个课堂的整合是一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而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的学生。他们称赞现在的语文课堂是“和谐生态园”。举个例子,南口中学是昌平这个远郊区西部的一所普通学校,由于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学校在参加课题研究实验以后,学生的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多数学生很快进入到一种新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空前浓厚,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潜能得到空前激发,阅读水平有了空前提高。这四个“空前”是教师在实验前没有预料到的。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在听了该校一节语文实验课后,称赞道:“这是一节高中课程改革的探索课,充满着前瞻性的探索,是有力度的,也是成功的。”
以上只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部分阶段性成果,我们的研究还将继续下去,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的“大语文”教学体系。
作者单位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田欣欣)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几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搞得轰轰烈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但因它只是教师讲课内容的一种演示,未能融入教学整体,无法收到与学生即时互动的效果。后来,有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上网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建立专题网站,拓宽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但由于学生的参与有很大的随意性,网上可供使用资源的不确定性,专题网站难以涵盖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等诸多原因,还是满足不了大家对教改的要求。因此,在现阶段,急需探索一条更适合语文教育现状的路子。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老师的语文课程信息化的基本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既不是单纯的网络教学,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而是中间的结合点——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有机结合。在这个模式里,虚拟环境里无法实现的面对面的情感教育在45分钟的现实课堂里依然存在,而在现实课堂里很难做到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等,则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实现,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所谓现实课堂是指在学校特定时空内进行的师生间的教学活动。所谓虚拟课堂,是在网络上开辟的一个虚拟教室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主要表现方式是教师教学平台、论坛和聊天室的结合。虚拟课堂是现实课堂的无限延伸,现实课堂是虚拟课堂的有机展现。
第一,虚拟课堂的建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多级跨越。如北京沙河中学王海霞、实验中学罗丹、昌平一中张斌等教师都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呈现了异班、异校、异地的学生共同学习一个专题的可喜场面。
第二,虚拟课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北京昌平三中王爱红老师组织的《我读苏轼》专题学习中,学生的主题帖有1054个,回帖有3245个,学生参与度很高。
第三,虚拟课堂可以将阅读内容和阅读范围延伸和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和决定阅读的方向和内容。前锋学校赵红梅老师在《走进李白》的专题学习中,与学生一起解读了近百首李白的诗。这在传统的、现实的课堂中是无法想像的。
第四,利用虚拟课堂,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和其它相关内容组成一种非线性的、多维的信息网络,学生能够十分便捷地把新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第五,虚拟课堂为学生阅读、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舞台。学生能够针对阅读文段、习作,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阅读心得,或把自己的文章放在网站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北京昌平实验中学罗丹老师的《新月派诗人诗歌鉴赏》专题,学生欣赏完了仍意犹未尽,纷纷提笔创作。
第六,虚拟课堂可以逐渐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全新的、高效的、超文本的、多媒体的阅读和检索方法,促成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变革。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1.课题研究的目标: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学生在虚拟课堂上自主性地学习,提高现实课堂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内容:(1)阅读教学的研究。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拓展阅读空间的研究、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阅读专题训练的研究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与文言文诵读教学整合的研究、文言文网络阅读和现实课堂教学交互性模式的研究、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相结合鉴赏文言作品的研究。(2)写作教学的研究。包括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虚拟课堂中互动评改的研究、赏析交流平台的研究等。
3.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实施的基本过程
课题实验在教学中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以张斌老师在《走近〈论语〉》专题学习中的教学过程为例。
第一阶段:预热。(1)教师完成《走近<论语>》专题教学设计,并提交语文教研组研讨。(2)初步确定选修班级的学生,并让学生完成加入选修班级网络平台的注册申请,建立本选修班级的虚拟教室。(3)利用寒假时间,让学生在虚拟教室进行学习交流,熟悉虚拟教室。
第二阶段:启动。(1)落实选修班级的学生。(2)落实学校的相关资源配置,如为住宿生提供机房等。(3)教师在“语文选修论坛”中建立《走近<论语>》专题的相关论题,学生开始在虚拟教室进行专题的初步学习。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一(积累整合)”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三阶段:推进。(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论语>》之《走近孔子》。(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二(选择《论语》中的一则或几则,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谈感受)”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四阶段:交流。(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论语>》之《百家争鸣》。(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以下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走近《论语》之四(整理《论语》中的成语、格言,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成小短文,与同学交流)”、“走近《论语》之五(针对《论语》里的道德规范进行讨论,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五阶段:再推进。(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论语>》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三(试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体味《论语》中不同人物的个性,并写成小短文)”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六阶段:深化、小结。(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论语>》之《名家读<论语>》。(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六(不同时期对《论语》的解读数不胜数,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学习,并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其他同学交流)”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3)进行本专题学习的小结。
这个过程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综上所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的实验研究,使得中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教师认识到,两个课堂的整合是一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而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的学生。他们称赞现在的语文课堂是“和谐生态园”。举个例子,南口中学是昌平这个远郊区西部的一所普通学校,由于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学校在参加课题研究实验以后,学生的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多数学生很快进入到一种新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空前浓厚,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潜能得到空前激发,阅读水平有了空前提高。这四个“空前”是教师在实验前没有预料到的。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在听了该校一节语文实验课后,称赞道:“这是一节高中课程改革的探索课,充满着前瞻性的探索,是有力度的,也是成功的。”
以上只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部分阶段性成果,我们的研究还将继续下去,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的“大语文”教学体系。
作者单位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