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山高又高,清泉水长流,群雁高飞头雁领……”每次听见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心里都会涌起澎湃之情,而最近再听,则又多了一番感受——就在2018年,我们创作的党教片《“头雁”带飞乡村游》一片获得了众多好评,凤县在党教片创作领域,也放飞了一只“头雁”。
◆ 选好“主角”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党教制片工作的开头是什么?自然就是选题。好的选题,是制作精品党教片的关键一环。那么如何选准好的题材呢?这一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的看法是,党教片是对基层党员群众进行宣教的,所以选题必须得贴近生活,去反映最基层的人和事,这样才能引发共鸣、获得认可。
此次我们接到的任务是拍摄一部反映乡村振兴主题的党教片。乡村振兴这个选题很大,如果不选准点,那么很容易拍成大而化之的那一套。我们研究了许久,结合凤县建设美丽乡村的实际,最终决定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村来作为“主角”拍摄。
凤县综合情况发展好的村不少,我们选来选去,最终决定将村庄风光优美、田园气息浓厚的永生村作为拍摄对象。原因有三,一是当前各地都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但实际上一些村仅仅是建设出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景象,缺乏文化、灵魂与内涵;也就是说只有“外在美”,缺乏“内在美”。永生村则不同,无论内在和外在“都很美”,不仅村容村貌美不胜收,而且打造出了“养生长寿文化”的品牌。这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值得推广。二是一部好的党教片,还是应该讲故事,要有丰富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过于平淡的故事观众是不会买账的。永生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有村干部的犹豫和不踏实,有村民的阻挠和不支持,进程很曲折,爆发点很多,这些“爆发点”拍出来,就是吸引观众的“兴趣点”。三是对比感很强。永生村通过建设,可谓旧貌换新颜,包围村庄的荒草滩建成了亭台楼榭,庄稼汉的宅院变成了农家乐园……前后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到永生村党支部是如何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苦干实干,将一个昔日“脏、乱、差、散”的小山村,一举打造成为生态宜居、民风淳朴、村强民富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其养生文化也成为在省市有影响的乡村旅游品牌。
总体来说,永生村“抓党建带旅游促脱贫”的经验做法较为典型,我们希望借助这个片子,能给其他村以启发和借鉴。
◆ 拍好“细节”
对于制片来说,拍摄永远是主体工作。如何拍好永生村的故事?我们也做了一定考量。永生村是个典型的农村,村民都是老百姓,我们就要拍出他们的生活细节,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来进行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当然,细节要有画面表现力,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让片子主题更突出、内容更深刻、情感更充盈,这样就容易抓住观众。
在拍摄中,我们通过对现场的综合判斷,用善于挑选的眼光、耐心等待的毅力、迅速捕捉的功夫,随时“抢”现场发生的各种稍纵即逝的瞬间细节。
想“抓”住细节,不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是很难的。大多数被采访对象也就是永生村村民,一般是第一次面对镜头,总会出现不自然、举止拘谨甚至语无伦次等现象。我们就把握采访技巧、讲究采访分寸。贫困户刘虎强作为本片反映脱贫成效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于采访时过度紧张,不善言谈,导致拍摄多次均未达到理想效果,于是我们变换思路,采用“聊天式”“拉家常”的提问方式,从刘虎强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细节和情节问起,在轻松、自然、平等的气氛中,让他说出了心里话、家常话。
展现冲突中的细节,可谓事半功倍。为了推动永生村的整体规划,一些村民家的旧房和猪圈要被拆掉,村干部们挨家挨户耐心做工作。因为触动了各家的利益,大家都不愿意动,甚至有人将村干部赶出了门外。当然问题最终也得到了顺利解决。这一细节把村干部为村上谋发展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尽融片中,使片子更具感染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抓拍”出来的细节往往更有感染力。党教制片中大都采取“摆中有抓”的拍摄手法,即在摆布当中抓取镜头。为尽量让观众感到真实,这时候我们就要善于随机抓拍,既要紧跟设计场景,又要抓拍到最能触动观众情感的镜头,这样取得的画面不仅真实,还贴近生活,因此也对受众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在片中设计了十几位老寿星们聚在一起为杨秀英老人过生日的场景,摄影师及时捕捉到了一位妈妈为怀抱中的宝宝喂蛋糕的画面,完整记录了下来,后期剪辑中长寿老人与待哺婴儿的呼应,成了升华情感的点睛之笔。
◆ 做好“打磨”
在完成拍摄之后,就要从海量素材中筛选有用的画面,这是个艰难的抉择。对于本片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我们前后拍摄了近十天,积累的素材达到五个小时左右。这时,就需要对拍摄的素材进行精心的编排、剪辑、合成,开展具有“艺术性”的创作,增强课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具体来说,后期制作包括画面的剪辑、特技的运用、节奏的控制等方面。那么如何做好后期制作这番“打磨”功夫呢?不外乎是思路明确加精益求精。
画面组接一定要行云流水。对于一些可以用现实画面表现的镜头,我们按照逻辑顺序进行合理剪辑,对于一些无法通过现实画面表现的,我们则巧妙运用空镜头来表意说明。在开篇,我们用反映“长寿文化”的空镜头以及老人的生活场景等切入,交替采取不同景别、不同角度、不同构图的镜头,充分挖掘镜头的运动、照明、光效所能表达的内涵,用最恰当的方式、最准确的画面来让观众了解长寿文化的由来,而且很“顺畅”。
特技使用要把握分寸。为丰富全片的艺术表现力,增强可视性与观赏性,我们使用了特技效果,但始终把握好一个“度”:切不可因添加特效而改变人物以及叙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永生村8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很高,无法一一采用视频展示,因此使用照片滚动的特效,不仅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了长寿老人的风采,还起到了注释说明和补充的作用。
节奏也很重要。张弛有度的节奏会让观众觉得“很舒服”,从而增加收看的兴趣。在后期剪辑过程中,从镜头设计到段落层次,从情节设置到结构编排,我们都充分考虑片中要表达的节奏,在对观众感知心理充分预估的基础上,通过调节镜头的快慢、组接的频率、音乐的旋律等视听元素来控制节奏,注意在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节奏,使整个片子节奏分明、张弛有度,给观众以艺术的享受。
最终成片后,我们决定将片名定为《“头雁”带飞乡村游》,很直白,却也很实在。老百姓最喜欢的就是实在,所以不仅是片名,整个片子,我们都在力争做得实实在在!
(作者单位:陕西省凤县县委组织部)
◆ 选好“主角”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党教制片工作的开头是什么?自然就是选题。好的选题,是制作精品党教片的关键一环。那么如何选准好的题材呢?这一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的看法是,党教片是对基层党员群众进行宣教的,所以选题必须得贴近生活,去反映最基层的人和事,这样才能引发共鸣、获得认可。
此次我们接到的任务是拍摄一部反映乡村振兴主题的党教片。乡村振兴这个选题很大,如果不选准点,那么很容易拍成大而化之的那一套。我们研究了许久,结合凤县建设美丽乡村的实际,最终决定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村来作为“主角”拍摄。
凤县综合情况发展好的村不少,我们选来选去,最终决定将村庄风光优美、田园气息浓厚的永生村作为拍摄对象。原因有三,一是当前各地都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但实际上一些村仅仅是建设出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景象,缺乏文化、灵魂与内涵;也就是说只有“外在美”,缺乏“内在美”。永生村则不同,无论内在和外在“都很美”,不仅村容村貌美不胜收,而且打造出了“养生长寿文化”的品牌。这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值得推广。二是一部好的党教片,还是应该讲故事,要有丰富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过于平淡的故事观众是不会买账的。永生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有村干部的犹豫和不踏实,有村民的阻挠和不支持,进程很曲折,爆发点很多,这些“爆发点”拍出来,就是吸引观众的“兴趣点”。三是对比感很强。永生村通过建设,可谓旧貌换新颜,包围村庄的荒草滩建成了亭台楼榭,庄稼汉的宅院变成了农家乐园……前后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到永生村党支部是如何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苦干实干,将一个昔日“脏、乱、差、散”的小山村,一举打造成为生态宜居、民风淳朴、村强民富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其养生文化也成为在省市有影响的乡村旅游品牌。
总体来说,永生村“抓党建带旅游促脱贫”的经验做法较为典型,我们希望借助这个片子,能给其他村以启发和借鉴。
◆ 拍好“细节”
对于制片来说,拍摄永远是主体工作。如何拍好永生村的故事?我们也做了一定考量。永生村是个典型的农村,村民都是老百姓,我们就要拍出他们的生活细节,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来进行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当然,细节要有画面表现力,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让片子主题更突出、内容更深刻、情感更充盈,这样就容易抓住观众。
在拍摄中,我们通过对现场的综合判斷,用善于挑选的眼光、耐心等待的毅力、迅速捕捉的功夫,随时“抢”现场发生的各种稍纵即逝的瞬间细节。
想“抓”住细节,不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是很难的。大多数被采访对象也就是永生村村民,一般是第一次面对镜头,总会出现不自然、举止拘谨甚至语无伦次等现象。我们就把握采访技巧、讲究采访分寸。贫困户刘虎强作为本片反映脱贫成效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于采访时过度紧张,不善言谈,导致拍摄多次均未达到理想效果,于是我们变换思路,采用“聊天式”“拉家常”的提问方式,从刘虎强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细节和情节问起,在轻松、自然、平等的气氛中,让他说出了心里话、家常话。
展现冲突中的细节,可谓事半功倍。为了推动永生村的整体规划,一些村民家的旧房和猪圈要被拆掉,村干部们挨家挨户耐心做工作。因为触动了各家的利益,大家都不愿意动,甚至有人将村干部赶出了门外。当然问题最终也得到了顺利解决。这一细节把村干部为村上谋发展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尽融片中,使片子更具感染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抓拍”出来的细节往往更有感染力。党教制片中大都采取“摆中有抓”的拍摄手法,即在摆布当中抓取镜头。为尽量让观众感到真实,这时候我们就要善于随机抓拍,既要紧跟设计场景,又要抓拍到最能触动观众情感的镜头,这样取得的画面不仅真实,还贴近生活,因此也对受众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在片中设计了十几位老寿星们聚在一起为杨秀英老人过生日的场景,摄影师及时捕捉到了一位妈妈为怀抱中的宝宝喂蛋糕的画面,完整记录了下来,后期剪辑中长寿老人与待哺婴儿的呼应,成了升华情感的点睛之笔。
◆ 做好“打磨”
在完成拍摄之后,就要从海量素材中筛选有用的画面,这是个艰难的抉择。对于本片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我们前后拍摄了近十天,积累的素材达到五个小时左右。这时,就需要对拍摄的素材进行精心的编排、剪辑、合成,开展具有“艺术性”的创作,增强课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具体来说,后期制作包括画面的剪辑、特技的运用、节奏的控制等方面。那么如何做好后期制作这番“打磨”功夫呢?不外乎是思路明确加精益求精。
画面组接一定要行云流水。对于一些可以用现实画面表现的镜头,我们按照逻辑顺序进行合理剪辑,对于一些无法通过现实画面表现的,我们则巧妙运用空镜头来表意说明。在开篇,我们用反映“长寿文化”的空镜头以及老人的生活场景等切入,交替采取不同景别、不同角度、不同构图的镜头,充分挖掘镜头的运动、照明、光效所能表达的内涵,用最恰当的方式、最准确的画面来让观众了解长寿文化的由来,而且很“顺畅”。
特技使用要把握分寸。为丰富全片的艺术表现力,增强可视性与观赏性,我们使用了特技效果,但始终把握好一个“度”:切不可因添加特效而改变人物以及叙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永生村8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很高,无法一一采用视频展示,因此使用照片滚动的特效,不仅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了长寿老人的风采,还起到了注释说明和补充的作用。
节奏也很重要。张弛有度的节奏会让观众觉得“很舒服”,从而增加收看的兴趣。在后期剪辑过程中,从镜头设计到段落层次,从情节设置到结构编排,我们都充分考虑片中要表达的节奏,在对观众感知心理充分预估的基础上,通过调节镜头的快慢、组接的频率、音乐的旋律等视听元素来控制节奏,注意在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节奏,使整个片子节奏分明、张弛有度,给观众以艺术的享受。
最终成片后,我们决定将片名定为《“头雁”带飞乡村游》,很直白,却也很实在。老百姓最喜欢的就是实在,所以不仅是片名,整个片子,我们都在力争做得实实在在!
(作者单位:陕西省凤县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