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论文主要叙述了绿色农产品日光温室茄子黄萎病、绵疫病防治原则、病状、侵染循环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绿色;日光温室;茄子;防治原则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green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eggplant verticillium wilt and cotto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inciples, conditions, disease cycle and control methods.
[Key words] green; greenhouse; eggplant; control principles
1防治原则
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原则。
2黄萎病、绵疫病及防治
2.1黄萎病
2.1.1症状 茄子黄萎病又叫半边疯、黑心病,是茄子的重要病害。该病多从茄株开花结果后发病,先是自下而上或从一侧的叶片发病,随后向全株发展,所以称“半边疯”。 初期叶缘及叶脉间出现褪绿黄斑,随着黄斑的扩大,颜色也由黄色变为褐色。病株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恢复,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叶缘上卷,叶片变褐,并不断由植株下部向上方发展,严重时病叶脱落、落花、落果或病株枯死。纵切根茎部,可见维管束变为黄褐色或棕褐色,故称“黑心病”。在茄子上引起黄萎病的症状有3种类型,即枯死型、黄斑型、黄色斑驳型。其中枯死型:植株矮化严重,叶片皱缩、凋萎、枯死脱落。病情扩展快,常致整株死亡;黄斑型:植株稍矮化,叶片由下而上形成掌状黄斑,仅下部叶片枯死,植株不死亡;黄色斑驳型:植株矮化不明显,仅少数叶片有黄色斑驳或叶尖、叶缘有枯斑,叶片不枯死,病情自下向上发展。
2.1.2侵染循环 该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坦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土壤中病菌可以存活6年以上,在当地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和带菌土壤或茄科杂草,借风、灌溉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并发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
2.1.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严格进行检疫;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茄科作物进行4年以上轮作,如葱蒜类轮作效果好;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科学浇水,防止大水漫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优质腐熟有机肥,培育壮苗;控制空气湿度,覆盖地膜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清洁田园,清除前茬植物病残体,及时摘除老、病、残叶,集中深埋或销毁,消灭传染源。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15min后,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药剂防治:在茄苗定植时,每穴施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g,然后栽苗灌水,利用药剂的杀菌作用预防茄苗根系四周土壤中病菌侵入;发病初期,用10%农抗12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30%甲霜·噁霉灵(瑞苗清)水剂25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1000~2 000倍液灌根;乙蒜素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也不能用铁容器配药,现配现用,药剂交替使用,隔7~10d防治1次,防治1或2次,采收前5~7d停止用药。
2.2绵疫病
2.2.1症状 茄子绵疫病又称“烂茄子”,该病主要危害叶、茎、花器、果实等部位,近地面果实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受害果初呈水浸状圆形斑点,稍凹陷,果肉变褐腐烂,易脱落。在天气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白色菌丝,加速果实腐烂。茎部受害幼茎变褐腐烂、缢缩,上部萎蔫,易折断。叶片病斑圆形,褐色,有明显轮纹,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白霉。该病由茄子绵疫病菌侵染致病。
2.2.2侵染循环 病原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经风、农事操作传到茄子果实上,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与茄子表面接触后产生附着器,从其底部生出侵染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后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秋后在病组织中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0℃,高湿条件下发病较快。连作、土壤粘重地块发病重。栽植过密、温室通风不良、偏施氮肥、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较重。
2.2.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合理的轮作,严格选用无病菌基质和营养土育苗;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及时中耕培土,采用高垄栽培,生长期根据苗情采用细流浇灌,严禁大水漫灌、串灌,采用覆膜栽培,或膜下滴灌栽培,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及时摘除病叶、病果,集中携出棚外深埋,减少再侵染菌源。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用75%百菌清(达克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8%甲霜灵·锰锌(金雷)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喷雾。喷药时注意对地面、茎基部和枝叶喷雾防治,药剂交替使用,隔7~10d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5~7d停止用药。
【关键词】绿色;日光温室;茄子;防治原则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green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eggplant verticillium wilt and cotto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inciples, conditions, disease cycle and control methods.
[Key words] green; greenhouse; eggplant; control principles
1防治原则
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原则。
2黄萎病、绵疫病及防治
2.1黄萎病
2.1.1症状 茄子黄萎病又叫半边疯、黑心病,是茄子的重要病害。该病多从茄株开花结果后发病,先是自下而上或从一侧的叶片发病,随后向全株发展,所以称“半边疯”。 初期叶缘及叶脉间出现褪绿黄斑,随着黄斑的扩大,颜色也由黄色变为褐色。病株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恢复,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叶缘上卷,叶片变褐,并不断由植株下部向上方发展,严重时病叶脱落、落花、落果或病株枯死。纵切根茎部,可见维管束变为黄褐色或棕褐色,故称“黑心病”。在茄子上引起黄萎病的症状有3种类型,即枯死型、黄斑型、黄色斑驳型。其中枯死型:植株矮化严重,叶片皱缩、凋萎、枯死脱落。病情扩展快,常致整株死亡;黄斑型:植株稍矮化,叶片由下而上形成掌状黄斑,仅下部叶片枯死,植株不死亡;黄色斑驳型:植株矮化不明显,仅少数叶片有黄色斑驳或叶尖、叶缘有枯斑,叶片不枯死,病情自下向上发展。
2.1.2侵染循环 该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坦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土壤中病菌可以存活6年以上,在当地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和带菌土壤或茄科杂草,借风、灌溉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并发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
2.1.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严格进行检疫;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茄科作物进行4年以上轮作,如葱蒜类轮作效果好;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科学浇水,防止大水漫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优质腐熟有机肥,培育壮苗;控制空气湿度,覆盖地膜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清洁田园,清除前茬植物病残体,及时摘除老、病、残叶,集中深埋或销毁,消灭传染源。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15min后,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药剂防治:在茄苗定植时,每穴施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g,然后栽苗灌水,利用药剂的杀菌作用预防茄苗根系四周土壤中病菌侵入;发病初期,用10%农抗12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30%甲霜·噁霉灵(瑞苗清)水剂25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1000~2 000倍液灌根;乙蒜素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也不能用铁容器配药,现配现用,药剂交替使用,隔7~10d防治1次,防治1或2次,采收前5~7d停止用药。
2.2绵疫病
2.2.1症状 茄子绵疫病又称“烂茄子”,该病主要危害叶、茎、花器、果实等部位,近地面果实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受害果初呈水浸状圆形斑点,稍凹陷,果肉变褐腐烂,易脱落。在天气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白色菌丝,加速果实腐烂。茎部受害幼茎变褐腐烂、缢缩,上部萎蔫,易折断。叶片病斑圆形,褐色,有明显轮纹,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白霉。该病由茄子绵疫病菌侵染致病。
2.2.2侵染循环 病原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经风、农事操作传到茄子果实上,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与茄子表面接触后产生附着器,从其底部生出侵染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后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秋后在病组织中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0℃,高湿条件下发病较快。连作、土壤粘重地块发病重。栽植过密、温室通风不良、偏施氮肥、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较重。
2.2.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合理的轮作,严格选用无病菌基质和营养土育苗;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及时中耕培土,采用高垄栽培,生长期根据苗情采用细流浇灌,严禁大水漫灌、串灌,采用覆膜栽培,或膜下滴灌栽培,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及时摘除病叶、病果,集中携出棚外深埋,减少再侵染菌源。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用75%百菌清(达克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8%甲霜灵·锰锌(金雷)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喷雾。喷药时注意对地面、茎基部和枝叶喷雾防治,药剂交替使用,隔7~10d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5~7d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