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初,李灵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于丹这样说:在花开的年纪,她甘愿做泥土,为了更多的花开……而评选开始以来,有网友打出这样的口号:今年不追星,追星追李灵。
20岁的女孩要办一所希望小学
2002年夏日的阳光在河南周口许湾乡女孩李灵的记忆中灼热却又充满一丝伤感。
那年夏天,20岁的李灵自淮阳师范学院毕业了。拿到毕业证书那天,走到村口时,她看见两个六七岁的男孩子正头对头地玩玻璃球,李灵的孩子气忽然上来了,竟然跑过去加入到那两个男孩子中间,兴致勃勃地跟他们一起玩了起来……
就这样,一个大孩子两个小孩子不亦乐乎地顶着大太阳玩得满头大汗,直到玩累了,李灵才站起来,拍拍两个小玩伴毛茸茸的脑袋:“姐姐走啦,你们玩吧。”可是话说完走出几步,李灵却忽然意识到什么,转回身问:“今天是星期几?”
其中一个小男孩抬起头来看她一眼,摇摇头:“不知道。”
李灵却自己想起来了,那天是周二,小学里还没有放暑假,可是这两个孩子为什么没有上学呢?
一向对学习看得很重的李灵又折回身来,伸手拉起两个孩子,严肃地问:“你们是不是逃学了?”
两个孩子一起摇头:“没有,我们都没有上学啊。”
明明是学龄期儿童,却没有上学,李灵有些诧异,仔细询问,才知道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们,都是留守儿童,其中一个跟着大伯,一个跟着爷爷奶奶。父母不在家,家里生活又贫困,根本没有人送他们去学校。
看着两个小男孩重新埋头到游戏中,站在依然明晃晃的夏日阳光下,李灵心里泛起一丝莫名的伤感——已经这个年代了,竟然还有些孩子没有书可读。
那天回到家询问了父母,李灵才知道,村里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没有去上学。李灵还听奶奶说了一件更让她伤感的事,一个父母在外地打工跟着奶奶生活的孩子,因为奶奶生病没法给他做饭,孩子饿极了跑到镇上偷东西吃,被人追的时候跑得慌张被车撞伤了腿,从此再也无法站起来了……
那天晚上,一向沾着枕头就睡着的李灵失眠了,眼前不断浮现那些流落在街头村口的孩子无辜而又纯真的面容……终于等到天亮,辗转了整晚的她从床上爬了起来打开门,发现父亲已经起来了,正在打扫院子。李灵跑过去对父亲说:“爸,我想办所希望小学。”
曾经做过民办教师的父亲并没有吃惊,只是停下手里的活看着李灵,看了片刻问:“你想好了?”
“想好了。”李灵抿着嘴唇用力点点头。
“只要你不后悔,爸支持你。”父亲拍拍女儿的肩。
那是2002年6月末的清晨,院子甚至整个村子都宁静安详,20岁的女孩李灵在那个清晨做出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她说,你们走吧,学校不办了
2002年7月,父亲办理了开办学校的相关手续,拿出家中所有积蓄,在村里租了8亩地,然后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8万元钱,建起了三间标准化教室,购买了桌椅板凳,李灵的打算是暂时只收一到三年级的学生。
2002年最炎热的季节,李灵到处“游说”要好的同学到希望小学来当老师——这也是李灵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因为她能支付的教师报酬非常非常少,爱心毕竟不能当饭吃。但她的真诚还是感动了和她一样充满热情和爱心的几个年轻人,2002年9月,李灵的学校“开张”了。她在那天早上走上了自己为自己搭建的讲台。李灵欣慰地在这些孩子中间看到了两个月前和她一起玩玻璃球的那两张洗得干干净净的可爱小脸。
她清了清嗓子,可是刚说出“同学们”这三个字她就哽咽了。
梦想照进现实,这个年轻女孩的心,那一刻却因感动和喜悦而变得潮湿。那一刻她也许并没有想到,接下来迎接她的,便是最现实的重重困难。
资金紧张是意料中的事,100元学杂费中,还包括管孩子们吃一顿午饭。因此除了教师,学校里还需要有负责其他事情的人员。为了省钱,李灵拉来了母亲做炊事员兼管理员,拉来婶婶姨妈做帮工,还“哄骗”着姥姥把种庄稼的地改种蔬菜,这样,就可以给学校免费提供青菜了……
后来,李灵一家人干脆都搬到了学校。
学校就这样一天天坚持了下来,教室里越来越满,李灵为此感到欣慰,可是学生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困难……2002年冬天,因为条件实在太艰苦,一个年轻老师离开了,走的时候,他对李灵说了声“对不起”,说这个月工资不要了。
李灵并没有抱怨,她沉默地把应该支付的工资给了那个年轻老师,然后,同样说了声“对不起”,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那个老师走后的第二天,中午学生下课时,母亲还没有把饭做好,心情原本就不好的李灵更加焦躁起来,走进伙房去想看看情况,却看到母亲正在那里低着头吹火,案板上,切好的菜还是生的……李灵一下急了,抱怨道:“妈你干吗了?怎么那么慢,没看时间啊。”
母亲直起腰来看了她一眼:“你这孩子,天这么冷,火不好着,你来做顿饭试试。”
“那你不能早点儿动手?”李灵觉得母亲在找借口,抱怨的口气也加重了。
母亲没有再说什么,叹了口气,重新弯下身去接着弄灶火。她站了半天,也感觉自己的态度有点过了——那一段,她常常为这样的小事对母亲发火,每次发完火都有些后悔,可是下一次,还是忍不住。
有天晚上,父亲对李灵说,为了那顿饭,母亲一大早就出去找干柴了,那段天不好,下了两场雪,到处都是潮湿的,所以饭做迟了。
想起母亲每天浸泡在冷水里洗洗刷刷早已经裂了口子的双手,李灵内疚不已,她来到父母居住的小屋前,轻轻推开门——屋里扑面而来的不是温暖,而是和室外相似的重重寒气。房子太单薄了,屋角挂着长长的冰锥,母亲正坐在那里缝补一个孩子的衣服,两手红红的。
那一段,母亲身体不太好,经常被病痛折磨,却还要为了帮她吃苦受累,可是,她却还抱怨母亲。生性倔强的李灵再也忍不住扑到母亲怀里放声大哭,她忽然感觉自己走的这条路真的太难太难了,要最爱的亲人跟着她一起委屈一起受苦。第一次,她感觉自己撑不下去了。
第二天早上,上课时间到了,李灵红肿着眼睛走进教室,对坐在那里等待上课的几十个孩子说,你们回家吧,学校不办了,我不教你们了……话没有说完,她便逃出了教室,那一刻,只觉心如刀割。
昏昏沉沉睡了一上午,李灵感觉孩子们似乎真的一个个离开了。中午,院子里没有他们的声音。她的心,也被掏空了一般。午后,依然寂静,可是李灵却觉得有些异常,她爬起来,走到教室门前一看,上午被她赶走的孩子们,全都回到了教室里,一个不缺,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李灵忍住不久的眼泪再度冲出了眼睛。她终于知道了,不管多么艰难,这条路,她也要往前走。
学校绝不停办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好好读书,她付出了全部努力。有些孩子家境实在贫困,她知道情况后,连那100块的学杂费也不收了——这样的情况很多,时间长了,学校连正常的运转都困难起来。
2005年春天,母亲甚至买不起做饭用的油和盐,经济贫困到了极限。也是这样的时候,有个做生意的人看中了李灵学校的地皮,找了她很多次,想要高价租赁。起初,李灵很坚决地拒绝了,可是当母亲再一次询问她买不起油该怎么办时,李灵的脑子蒙了,她做出一个冲动的决定:把房子租给那个生意人,学校暂时停办。以后有了条件再说。
李灵把自己的决定说出来,立刻遭到了两个人的反对——范老师和彭老师。他们对李灵说,就算当初连续三个月没能领到工资,他们也从没想过要离开。他们说,即使再苦再难,为了李灵当初对孩子们的这份挚爱,他们都愿意和她一起坚持。
两个老师的态度让李灵羞愧不已,她清醒过来,果断地拒绝了那个生意人。
学校坚持了下来,但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2006年开始,农村中小学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学生上学免除学杂费,很多孩子就转到其他的学校,李灵的希望小学,面临着学生生源的挑战。
在和老师们商量之后,李灵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公立学校不收学杂费,我也不收。”她决定只享受国家每个学生115元的补助,用这些补助给老师发工资。
李灵说到做到,到2007年秋天,李灵算了笔账,她的外债已经从8万元增加到16万元。她的学校,却因为学生太多不得不扩张。她现在连借钱的地方都没有了。可是,这也不能让李灵退缩,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的学校、她的孩子们。
2008年7月的一天,李灵病了,她没想到她的学生们竟然因为她生病发动了一场募捐,30名二年级的孩子你一毛我两毛地凑了16块钱,给她买了水果和方便面。
看着那些纯真可爱的小脸,李灵又哭了。
她说,只要她在,学校永远不会停办。
啃着烧饼为孩子们“收购”一个阅览室
2009年,面对越来越多的孩子,李灵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城里的孩子家里有电脑学校有阅览室,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而自己学校里的几百个孩子,常常为一本童话书争来抢去。她觉得,应该给孩子们建立一个阅览室,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可是没有钱,建一个阅览室根本不可能。
那天,李灵去市里,路过图书馆时忍不住停下了脚步,就在这时候,有个收购废旧报纸的男人推着三轮车边吆喝边从她身边走过。李灵心里一下蹦出了一个想法。
2009年夏天,李灵坐车来到了省城郑州,她先在一个城中村租了间便宜的房子,然后骑着一个好心人借给她的三轮车,买了一顶大草帽,开始了自己“高价回收图书”的生活。
那年的夏天格外闷热,从6月开始,常常是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李灵骑着三轮车每天一大早开始走街串巷。身上背着的包里,通常是几个烧饼和一瓶凉白开。为了节省时间和钱,李灵几乎每顿饭都吃烧饼,以至于路口卖烧饼的人已经认得她,每次不等她开口,就会先把几个烧饼递过来——只是对方的眼神是疑惑的,不知道这个看上去年轻美丽也有文化的女子,为什么做这种一般农村男人才做的买卖。
也常常有人怀疑李灵的动机,为此,她要不停解释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可是依然会被怀疑,那次,当有人知道她是小学校长时,便质问她,是否8毛一本收了回去卖给学生两块钱?
李灵只是笑笑,并不过多解释,坚持了这么多年,她已经可以漠视所有的委屈。她什么都能够承担得下。
这样的回收,让李灵每天都会有不少收获。
收来的图书,她仔细清理,认真摆放好。晚上睡在图书旁边,虽然疲惫,李灵却知足。
6月16日,郑州市最高温度达到了37摄氏度,也是这年郑州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那天下午两点多,晒了大半天的李灵去一个卫生间时经过门口的一块镜子,她愣住了,镜子里那个皮肤黝黑的瘦瘦的女子,让她觉得陌生。那个夏天,168厘米高的李灵只剩了100斤。又黑又瘦。当她托运着满满一车图书回到学校时,等在那里迎接她的老师和学生们,几乎认不出她来。孩子们拥过来,围着她哭成一团。
那一刻,李灵觉得自己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和付出的青春,都值了。
最美丽的乡村女校长“感动中国”
李灵奔走在郑州街头的时候,一个为她而感动的网友,把她的故事放到了网上,一夜之间,李灵的名字和她的故事传遍了网络。当地的报纸也做了相关报道。
李灵忽然成了名人,而她的希望小学,也开始被社会各界关注。她回去之后,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电话和信件,各种捐赠的钱款和物品也随之寄往学校。起初,李灵有点“蒙”,后来才清醒过来。她既感动又有些慌张,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平凡,大家的关注太热烈。她小心地把每笔爱心捐款捐物都做了记录,并把所有的账目公开,除了置办些教具,剩余的钱都拿来翻新和新建校舍。而她之前所欠的外债,还始终欠着,她没有动用捐赠的一分钱。
2009年,李灵的希望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乡第三名,这让李灵有些骄傲。她笑着说:“提高教学质量是硬道理。”说的时候,这个为了忙碌事业至今依然单身的女子,笑容有点羞涩,有点幸福。
2010年初,李灵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于丹这样说:在花开的年纪,她甘愿做泥土,为了更多的花开……而评选开始以来,有网友打出这样的口号:今年不追星,追星追李灵。
而新的一年,李灵也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成立一个李灵留守儿童基金会,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关注孩子的教育。李灵的两个学生,八岁的高翔说,自己的理想是长大后继续当老师,办这个学校。九岁的女孩高展却要在长大后给李灵老师买一件最好看的衣服。
无论孩子们的志向高远还是平凡,都表达了对李灵最真诚的爱。在所有孩子眼中,李灵不仅是一个80后的乡村女校长,还是他们最美丽的妈妈。
编辑 / 王 琳
20岁的女孩要办一所希望小学
2002年夏日的阳光在河南周口许湾乡女孩李灵的记忆中灼热却又充满一丝伤感。
那年夏天,20岁的李灵自淮阳师范学院毕业了。拿到毕业证书那天,走到村口时,她看见两个六七岁的男孩子正头对头地玩玻璃球,李灵的孩子气忽然上来了,竟然跑过去加入到那两个男孩子中间,兴致勃勃地跟他们一起玩了起来……
就这样,一个大孩子两个小孩子不亦乐乎地顶着大太阳玩得满头大汗,直到玩累了,李灵才站起来,拍拍两个小玩伴毛茸茸的脑袋:“姐姐走啦,你们玩吧。”可是话说完走出几步,李灵却忽然意识到什么,转回身问:“今天是星期几?”
其中一个小男孩抬起头来看她一眼,摇摇头:“不知道。”
李灵却自己想起来了,那天是周二,小学里还没有放暑假,可是这两个孩子为什么没有上学呢?
一向对学习看得很重的李灵又折回身来,伸手拉起两个孩子,严肃地问:“你们是不是逃学了?”
两个孩子一起摇头:“没有,我们都没有上学啊。”
明明是学龄期儿童,却没有上学,李灵有些诧异,仔细询问,才知道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们,都是留守儿童,其中一个跟着大伯,一个跟着爷爷奶奶。父母不在家,家里生活又贫困,根本没有人送他们去学校。
看着两个小男孩重新埋头到游戏中,站在依然明晃晃的夏日阳光下,李灵心里泛起一丝莫名的伤感——已经这个年代了,竟然还有些孩子没有书可读。
那天回到家询问了父母,李灵才知道,村里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没有去上学。李灵还听奶奶说了一件更让她伤感的事,一个父母在外地打工跟着奶奶生活的孩子,因为奶奶生病没法给他做饭,孩子饿极了跑到镇上偷东西吃,被人追的时候跑得慌张被车撞伤了腿,从此再也无法站起来了……
那天晚上,一向沾着枕头就睡着的李灵失眠了,眼前不断浮现那些流落在街头村口的孩子无辜而又纯真的面容……终于等到天亮,辗转了整晚的她从床上爬了起来打开门,发现父亲已经起来了,正在打扫院子。李灵跑过去对父亲说:“爸,我想办所希望小学。”
曾经做过民办教师的父亲并没有吃惊,只是停下手里的活看着李灵,看了片刻问:“你想好了?”
“想好了。”李灵抿着嘴唇用力点点头。
“只要你不后悔,爸支持你。”父亲拍拍女儿的肩。
那是2002年6月末的清晨,院子甚至整个村子都宁静安详,20岁的女孩李灵在那个清晨做出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她说,你们走吧,学校不办了
2002年7月,父亲办理了开办学校的相关手续,拿出家中所有积蓄,在村里租了8亩地,然后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8万元钱,建起了三间标准化教室,购买了桌椅板凳,李灵的打算是暂时只收一到三年级的学生。
2002年最炎热的季节,李灵到处“游说”要好的同学到希望小学来当老师——这也是李灵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因为她能支付的教师报酬非常非常少,爱心毕竟不能当饭吃。但她的真诚还是感动了和她一样充满热情和爱心的几个年轻人,2002年9月,李灵的学校“开张”了。她在那天早上走上了自己为自己搭建的讲台。李灵欣慰地在这些孩子中间看到了两个月前和她一起玩玻璃球的那两张洗得干干净净的可爱小脸。
她清了清嗓子,可是刚说出“同学们”这三个字她就哽咽了。
梦想照进现实,这个年轻女孩的心,那一刻却因感动和喜悦而变得潮湿。那一刻她也许并没有想到,接下来迎接她的,便是最现实的重重困难。
资金紧张是意料中的事,100元学杂费中,还包括管孩子们吃一顿午饭。因此除了教师,学校里还需要有负责其他事情的人员。为了省钱,李灵拉来了母亲做炊事员兼管理员,拉来婶婶姨妈做帮工,还“哄骗”着姥姥把种庄稼的地改种蔬菜,这样,就可以给学校免费提供青菜了……
后来,李灵一家人干脆都搬到了学校。
学校就这样一天天坚持了下来,教室里越来越满,李灵为此感到欣慰,可是学生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困难……2002年冬天,因为条件实在太艰苦,一个年轻老师离开了,走的时候,他对李灵说了声“对不起”,说这个月工资不要了。
李灵并没有抱怨,她沉默地把应该支付的工资给了那个年轻老师,然后,同样说了声“对不起”,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那个老师走后的第二天,中午学生下课时,母亲还没有把饭做好,心情原本就不好的李灵更加焦躁起来,走进伙房去想看看情况,却看到母亲正在那里低着头吹火,案板上,切好的菜还是生的……李灵一下急了,抱怨道:“妈你干吗了?怎么那么慢,没看时间啊。”
母亲直起腰来看了她一眼:“你这孩子,天这么冷,火不好着,你来做顿饭试试。”
“那你不能早点儿动手?”李灵觉得母亲在找借口,抱怨的口气也加重了。
母亲没有再说什么,叹了口气,重新弯下身去接着弄灶火。她站了半天,也感觉自己的态度有点过了——那一段,她常常为这样的小事对母亲发火,每次发完火都有些后悔,可是下一次,还是忍不住。
有天晚上,父亲对李灵说,为了那顿饭,母亲一大早就出去找干柴了,那段天不好,下了两场雪,到处都是潮湿的,所以饭做迟了。
想起母亲每天浸泡在冷水里洗洗刷刷早已经裂了口子的双手,李灵内疚不已,她来到父母居住的小屋前,轻轻推开门——屋里扑面而来的不是温暖,而是和室外相似的重重寒气。房子太单薄了,屋角挂着长长的冰锥,母亲正坐在那里缝补一个孩子的衣服,两手红红的。
那一段,母亲身体不太好,经常被病痛折磨,却还要为了帮她吃苦受累,可是,她却还抱怨母亲。生性倔强的李灵再也忍不住扑到母亲怀里放声大哭,她忽然感觉自己走的这条路真的太难太难了,要最爱的亲人跟着她一起委屈一起受苦。第一次,她感觉自己撑不下去了。
第二天早上,上课时间到了,李灵红肿着眼睛走进教室,对坐在那里等待上课的几十个孩子说,你们回家吧,学校不办了,我不教你们了……话没有说完,她便逃出了教室,那一刻,只觉心如刀割。
昏昏沉沉睡了一上午,李灵感觉孩子们似乎真的一个个离开了。中午,院子里没有他们的声音。她的心,也被掏空了一般。午后,依然寂静,可是李灵却觉得有些异常,她爬起来,走到教室门前一看,上午被她赶走的孩子们,全都回到了教室里,一个不缺,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李灵忍住不久的眼泪再度冲出了眼睛。她终于知道了,不管多么艰难,这条路,她也要往前走。
学校绝不停办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好好读书,她付出了全部努力。有些孩子家境实在贫困,她知道情况后,连那100块的学杂费也不收了——这样的情况很多,时间长了,学校连正常的运转都困难起来。
2005年春天,母亲甚至买不起做饭用的油和盐,经济贫困到了极限。也是这样的时候,有个做生意的人看中了李灵学校的地皮,找了她很多次,想要高价租赁。起初,李灵很坚决地拒绝了,可是当母亲再一次询问她买不起油该怎么办时,李灵的脑子蒙了,她做出一个冲动的决定:把房子租给那个生意人,学校暂时停办。以后有了条件再说。
李灵把自己的决定说出来,立刻遭到了两个人的反对——范老师和彭老师。他们对李灵说,就算当初连续三个月没能领到工资,他们也从没想过要离开。他们说,即使再苦再难,为了李灵当初对孩子们的这份挚爱,他们都愿意和她一起坚持。
两个老师的态度让李灵羞愧不已,她清醒过来,果断地拒绝了那个生意人。
学校坚持了下来,但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2006年开始,农村中小学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学生上学免除学杂费,很多孩子就转到其他的学校,李灵的希望小学,面临着学生生源的挑战。
在和老师们商量之后,李灵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公立学校不收学杂费,我也不收。”她决定只享受国家每个学生115元的补助,用这些补助给老师发工资。
李灵说到做到,到2007年秋天,李灵算了笔账,她的外债已经从8万元增加到16万元。她的学校,却因为学生太多不得不扩张。她现在连借钱的地方都没有了。可是,这也不能让李灵退缩,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的学校、她的孩子们。
2008年7月的一天,李灵病了,她没想到她的学生们竟然因为她生病发动了一场募捐,30名二年级的孩子你一毛我两毛地凑了16块钱,给她买了水果和方便面。
看着那些纯真可爱的小脸,李灵又哭了。
她说,只要她在,学校永远不会停办。
啃着烧饼为孩子们“收购”一个阅览室
2009年,面对越来越多的孩子,李灵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城里的孩子家里有电脑学校有阅览室,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而自己学校里的几百个孩子,常常为一本童话书争来抢去。她觉得,应该给孩子们建立一个阅览室,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可是没有钱,建一个阅览室根本不可能。
那天,李灵去市里,路过图书馆时忍不住停下了脚步,就在这时候,有个收购废旧报纸的男人推着三轮车边吆喝边从她身边走过。李灵心里一下蹦出了一个想法。
2009年夏天,李灵坐车来到了省城郑州,她先在一个城中村租了间便宜的房子,然后骑着一个好心人借给她的三轮车,买了一顶大草帽,开始了自己“高价回收图书”的生活。
那年的夏天格外闷热,从6月开始,常常是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李灵骑着三轮车每天一大早开始走街串巷。身上背着的包里,通常是几个烧饼和一瓶凉白开。为了节省时间和钱,李灵几乎每顿饭都吃烧饼,以至于路口卖烧饼的人已经认得她,每次不等她开口,就会先把几个烧饼递过来——只是对方的眼神是疑惑的,不知道这个看上去年轻美丽也有文化的女子,为什么做这种一般农村男人才做的买卖。
也常常有人怀疑李灵的动机,为此,她要不停解释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可是依然会被怀疑,那次,当有人知道她是小学校长时,便质问她,是否8毛一本收了回去卖给学生两块钱?
李灵只是笑笑,并不过多解释,坚持了这么多年,她已经可以漠视所有的委屈。她什么都能够承担得下。
这样的回收,让李灵每天都会有不少收获。
收来的图书,她仔细清理,认真摆放好。晚上睡在图书旁边,虽然疲惫,李灵却知足。
6月16日,郑州市最高温度达到了37摄氏度,也是这年郑州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那天下午两点多,晒了大半天的李灵去一个卫生间时经过门口的一块镜子,她愣住了,镜子里那个皮肤黝黑的瘦瘦的女子,让她觉得陌生。那个夏天,168厘米高的李灵只剩了100斤。又黑又瘦。当她托运着满满一车图书回到学校时,等在那里迎接她的老师和学生们,几乎认不出她来。孩子们拥过来,围着她哭成一团。
那一刻,李灵觉得自己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和付出的青春,都值了。
最美丽的乡村女校长“感动中国”
李灵奔走在郑州街头的时候,一个为她而感动的网友,把她的故事放到了网上,一夜之间,李灵的名字和她的故事传遍了网络。当地的报纸也做了相关报道。
李灵忽然成了名人,而她的希望小学,也开始被社会各界关注。她回去之后,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电话和信件,各种捐赠的钱款和物品也随之寄往学校。起初,李灵有点“蒙”,后来才清醒过来。她既感动又有些慌张,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平凡,大家的关注太热烈。她小心地把每笔爱心捐款捐物都做了记录,并把所有的账目公开,除了置办些教具,剩余的钱都拿来翻新和新建校舍。而她之前所欠的外债,还始终欠着,她没有动用捐赠的一分钱。
2009年,李灵的希望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乡第三名,这让李灵有些骄傲。她笑着说:“提高教学质量是硬道理。”说的时候,这个为了忙碌事业至今依然单身的女子,笑容有点羞涩,有点幸福。
2010年初,李灵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于丹这样说:在花开的年纪,她甘愿做泥土,为了更多的花开……而评选开始以来,有网友打出这样的口号:今年不追星,追星追李灵。
而新的一年,李灵也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成立一个李灵留守儿童基金会,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关注孩子的教育。李灵的两个学生,八岁的高翔说,自己的理想是长大后继续当老师,办这个学校。九岁的女孩高展却要在长大后给李灵老师买一件最好看的衣服。
无论孩子们的志向高远还是平凡,都表达了对李灵最真诚的爱。在所有孩子眼中,李灵不仅是一个80后的乡村女校长,还是他们最美丽的妈妈。
编辑 / 王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