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新时代中职生劳动精神培育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中职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内涵、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劳动精神的培育方向。中职院校培育劳动精神意义重大,是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全面教育、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当前中职生劳动精神是缺失的,表现在劳动观念薄弱、缺乏劳动感情、自理能力有短板、不愿吃苦耐劳、学校教育脱离实际这几点。中职院校落实劳动精神教育,可以从塑造劳动观念入手,加强理论和实际联系,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多方合作。
关键词:新时代;中职生;劳动精神;培育;思考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下,中职院校应全面贯彻劳动教育,树立中职生正确的劳动精神价值观,培养中职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理念,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本质论和劳动价值论,熟知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价值内涵,并对中职生进行劳动精神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中职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内涵
对中职生的劳动精神培育,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中职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首先,中职生的劳动精神培育是其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1]。人类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人类依赖期,物质依赖期和人类自由期,实现人类自由的过程是漫长和曲折的。人们要实现最后的自由,就必须通过劳动来完成,在劳动中学习,热爱劳动,在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努力提升生产力,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中职生在实现自由和自身全面发展时,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仍然处于决定性的阶段。中职院校可以通过积极培养中职生的劳动工作精神,为中职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通过劳动工作精神的培育是实现全面教育的必要手段[2]。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劳动精神正在渗透道德,智力,体育和审美教育的整个过程,道德,智力,身体和审美教育最终将通过劳动实践而被外化为人们的行为和习惯。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的指引下,劳动精神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劳动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只有通过劳动的创新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完成工业结构转级和升级,劳动精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提倡工匠精神,培育劳动精神。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中职院校只有培育学生劳动精神,鼓励工匠精神,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助力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二、新时代中职生劳动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生劳动观念薄弱,对劳动缺少感情
出生于21世纪的中职生群体,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在家庭中处于被长辈“伺候”的地位,对勤俭持家、劳动光荣等价值观的教育接触不多,没有主动忆苦思甜的思想动力,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比较强烈[3]。中职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比较差,大部分中职生抵触劳动,认为体力劳动不体面;一些学生在家从不参与家务劳动,在学校逃避各类值日工作,作风懒散、行为拖拉;只有少部分学生经常从事家务劳动。在中职生的职业规划中,主动选择当一名工人的少之又少,对劳动人民的评价不高,对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缺少敬畏之心,生活奢侈享乐,浪费行为频发。
(二)学生自理能力不强,不愿吃苦耐劳
如今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些学生第一次远离家庭环境寄宿学校,会有强烈的不适应,不会洗衣服、不会刷鞋子、个人卫生不懂怎么打理,显得慌乱无助,甚至有学生因不适应而退学不读的[4]。学习和生活上依赖他人督促,行为被动消极,不愿意走出舒适圈,意志力薄弱,做事难以坚持。学生不愿意吃苦耐劳,追求眼前利益,承受不了繁重的学习和工作压力,表现为:学习强度大,不愿坚持直接退学;觉得实习太苦太累,第一反应是离职走人;职业选择偏好轻松无压力的岗位,个别毕业生盲目追求低负担、高回报、高风险的工作,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三)理论和实践脱节
中职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不足,表现为理论和实践脱节。职业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存在,一些学校因办学条件、管理制度等因素制约,大量教授理论知识,缺少实干,学生下实训场所做的事情就是观摩设备,学生只懂“知”不懂“行”,这一类学校的教学成果评价高度依赖理论考试。另一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表现是重技能训练,忽视劳动观念、劳动感情的教导,一些学校没有正确把握劳动教育内涵,片面理解为技能训练,只要事情有人做、学生有事做就是完成劳动教育,甚至是把劳动当作惩戒学生的办法。
三、新时代中职生劳动精神培育方向
(一)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营造鼓励劳动氛围
劳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摒弃体力劳动脏乱差的刻板印象,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劳动深刻内涵,认识到劳动是塑造人的社会活动,启发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5]。学校要采取措施营造鼓励劳动的舆論氛围,普及劳动光荣的价值观,鼓励人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从根源上纠正中职生对劳动人民的偏见,要求尊重劳动者身份,对劳动心生敬畏,杜绝浪费。在中职教育实践中,可将劳动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融入日常学生管理常态化开展工作,做好学生工匠精神启蒙,鼓励中职生将认真劳动视为工人生的理想追求,将劳动与个人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的大发展相结合,通过劳动创造更大更多的价值。
(二)理论联系实际,以实效践行劳动精神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组织中职生参与劳动,在劳动实践中接受劳动教育,从而在观念、态度、习惯等方面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所在,感受到劳动赋予人幸福,体会劳动之美。理论联系实际,劳动技能、理念随时代发展会有不同的内涵要求,学生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也不断变化,因而针对中职生的课程体系要紧跟实际,积极回应市场的需求和育人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学校应组织学习活动,包括演讲比赛,创新创业竞赛,技术创新和其他活动,并组织校内活动,包括校园环境清洁,花卉种植和教室清洁。学校还应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加教育实习,尝试公益活动,到基层体验,将其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劳动实践,提高中职生劳动技能。
(三)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开展劳动精神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劳动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多方面共同努力,共同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职业教育很好地将劳动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开展劳动教育有天然的优势。中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中,在各专业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编写适合中职生心智发育特点的教材文本,开发实践课程,配齐实践设备。人才的评价机制要与时俱进,服务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不再以考试论英雄。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劳动周”实践教育,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直接参与到学校日常运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起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职业学校的另一个优势是和企业联系密切,对劳动精神的把握更准确。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企业先进的办法引入教学,推荐学生到生产场所观摩学习,提高劳动教育实效。号召家庭参与劳动教育,做好家长沟通工作,和家长结成教育者同盟,避免学生一回家把教授的知识一股脑忘光,育人效果一放假就归零的情况。总之,构建学校、企业、家长三方互动,多方位作用的劳动精神教育体系,提高劳动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杜先伟.论大学生新时代劳动精神培养[J].教育评论,2019 (4):16–20.
[2]张燕平,朱志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内涵及实施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19 (3):93–96.
[3]张剑.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108–109.
[4]李高宇.社会转型期加强中职劳动教育的新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 (3):26–27.
[5]丁霞.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专题与论述,2019 (7):73–74.
作者简介:余梅英(1964-),女,汉,福建莆田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中职生;劳动精神;培育;思考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下,中职院校应全面贯彻劳动教育,树立中职生正确的劳动精神价值观,培养中职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理念,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本质论和劳动价值论,熟知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价值内涵,并对中职生进行劳动精神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中职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内涵
对中职生的劳动精神培育,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中职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首先,中职生的劳动精神培育是其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1]。人类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人类依赖期,物质依赖期和人类自由期,实现人类自由的过程是漫长和曲折的。人们要实现最后的自由,就必须通过劳动来完成,在劳动中学习,热爱劳动,在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努力提升生产力,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中职生在实现自由和自身全面发展时,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仍然处于决定性的阶段。中职院校可以通过积极培养中职生的劳动工作精神,为中职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通过劳动工作精神的培育是实现全面教育的必要手段[2]。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劳动精神正在渗透道德,智力,体育和审美教育的整个过程,道德,智力,身体和审美教育最终将通过劳动实践而被外化为人们的行为和习惯。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的指引下,劳动精神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劳动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只有通过劳动的创新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完成工业结构转级和升级,劳动精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提倡工匠精神,培育劳动精神。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中职院校只有培育学生劳动精神,鼓励工匠精神,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助力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二、新时代中职生劳动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生劳动观念薄弱,对劳动缺少感情
出生于21世纪的中职生群体,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在家庭中处于被长辈“伺候”的地位,对勤俭持家、劳动光荣等价值观的教育接触不多,没有主动忆苦思甜的思想动力,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比较强烈[3]。中职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比较差,大部分中职生抵触劳动,认为体力劳动不体面;一些学生在家从不参与家务劳动,在学校逃避各类值日工作,作风懒散、行为拖拉;只有少部分学生经常从事家务劳动。在中职生的职业规划中,主动选择当一名工人的少之又少,对劳动人民的评价不高,对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缺少敬畏之心,生活奢侈享乐,浪费行为频发。
(二)学生自理能力不强,不愿吃苦耐劳
如今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些学生第一次远离家庭环境寄宿学校,会有强烈的不适应,不会洗衣服、不会刷鞋子、个人卫生不懂怎么打理,显得慌乱无助,甚至有学生因不适应而退学不读的[4]。学习和生活上依赖他人督促,行为被动消极,不愿意走出舒适圈,意志力薄弱,做事难以坚持。学生不愿意吃苦耐劳,追求眼前利益,承受不了繁重的学习和工作压力,表现为:学习强度大,不愿坚持直接退学;觉得实习太苦太累,第一反应是离职走人;职业选择偏好轻松无压力的岗位,个别毕业生盲目追求低负担、高回报、高风险的工作,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三)理论和实践脱节
中职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不足,表现为理论和实践脱节。职业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存在,一些学校因办学条件、管理制度等因素制约,大量教授理论知识,缺少实干,学生下实训场所做的事情就是观摩设备,学生只懂“知”不懂“行”,这一类学校的教学成果评价高度依赖理论考试。另一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表现是重技能训练,忽视劳动观念、劳动感情的教导,一些学校没有正确把握劳动教育内涵,片面理解为技能训练,只要事情有人做、学生有事做就是完成劳动教育,甚至是把劳动当作惩戒学生的办法。
三、新时代中职生劳动精神培育方向
(一)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营造鼓励劳动氛围
劳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摒弃体力劳动脏乱差的刻板印象,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劳动深刻内涵,认识到劳动是塑造人的社会活动,启发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5]。学校要采取措施营造鼓励劳动的舆論氛围,普及劳动光荣的价值观,鼓励人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从根源上纠正中职生对劳动人民的偏见,要求尊重劳动者身份,对劳动心生敬畏,杜绝浪费。在中职教育实践中,可将劳动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融入日常学生管理常态化开展工作,做好学生工匠精神启蒙,鼓励中职生将认真劳动视为工人生的理想追求,将劳动与个人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的大发展相结合,通过劳动创造更大更多的价值。
(二)理论联系实际,以实效践行劳动精神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组织中职生参与劳动,在劳动实践中接受劳动教育,从而在观念、态度、习惯等方面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所在,感受到劳动赋予人幸福,体会劳动之美。理论联系实际,劳动技能、理念随时代发展会有不同的内涵要求,学生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也不断变化,因而针对中职生的课程体系要紧跟实际,积极回应市场的需求和育人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学校应组织学习活动,包括演讲比赛,创新创业竞赛,技术创新和其他活动,并组织校内活动,包括校园环境清洁,花卉种植和教室清洁。学校还应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加教育实习,尝试公益活动,到基层体验,将其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劳动实践,提高中职生劳动技能。
(三)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开展劳动精神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劳动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多方面共同努力,共同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职业教育很好地将劳动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开展劳动教育有天然的优势。中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中,在各专业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编写适合中职生心智发育特点的教材文本,开发实践课程,配齐实践设备。人才的评价机制要与时俱进,服务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不再以考试论英雄。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劳动周”实践教育,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直接参与到学校日常运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起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职业学校的另一个优势是和企业联系密切,对劳动精神的把握更准确。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企业先进的办法引入教学,推荐学生到生产场所观摩学习,提高劳动教育实效。号召家庭参与劳动教育,做好家长沟通工作,和家长结成教育者同盟,避免学生一回家把教授的知识一股脑忘光,育人效果一放假就归零的情况。总之,构建学校、企业、家长三方互动,多方位作用的劳动精神教育体系,提高劳动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杜先伟.论大学生新时代劳动精神培养[J].教育评论,2019 (4):16–20.
[2]张燕平,朱志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内涵及实施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19 (3):93–96.
[3]张剑.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108–109.
[4]李高宇.社会转型期加强中职劳动教育的新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 (3):26–27.
[5]丁霞.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专题与论述,2019 (7):73–74.
作者简介:余梅英(1964-),女,汉,福建莆田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