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桑(1804—1876),原名露西·奥罗尔·杜邦,法国著名小说家,一生创作244部作品,是巴尔扎克时代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小说家。她最著名的两段感情是与浪漫主义诗人缪塞的纠缠以及与音乐大师肖邦的缱绻。
乔治·桑的父亲是拿破仑的部下,母亲是波希米亚人。在她4岁时,父亲坠马身亡,母亲迫于生计,沦落风尘。祖母怕有过风尘史的母亲带坏了小奥罗尔,就把她接到乡下诺昂同住。
祖母一心想把孙女培养成淑女,13岁时就把她送进巴黎修道院。奥罗尔是贵族血统和平民基因的混合体,从小就抱有民主信念。她曾经写道:“我是贵族父亲和波希米亚母亲的女儿。我将和奴隶、波希米亚人站在一起,而不是与国王和他们的走狗们在一起。”
怀着对爱情和婚姻美好的憧憬,18岁的奥罗尔与贵族青年卡西米尔·杜德望结婚,成了男爵夫人。但是杜德望平庸乏味,与浪漫多情的奥罗尔不甚和谐,她很快就厌倦了丈夫。虽然在当时的法国,婚外情已经成为时尚,但是像她这样丢下丈夫,带着两个孩子与情人一起到巴黎生活的女子几乎没有。她的“离婚”属于创举,有惊世骇俗的味道,因为那时的法国上流社会还是很保守的。1832年,奥罗尔在巴黎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安蒂亚娜》,于是变成作家乔治·桑。她是最早以稿费为生的女作家之一。乔治·桑的文采很快引起巴黎文化界的注意,身边经常围绕着许多追随者,有诗人缪塞,作曲家兼钢琴家肖邦和李斯特,文學家福楼拜、雨果、梅里美、屠格涅夫、戈蒂耶、小仲马和巴尔扎克,画家德拉克洛瓦、柯罗……甚至包括拿破仑的小弟热罗姆·波拿巴亲王。其中有些人成为她的情人。
曾经有一段时间,她同时有4个情人,所以,她也曾被人们指责为放荡、叛逆。乔治·桑蔑视传统、崇尚自由,不为成规所束缚,那还是“女权”这个词尚未成形的年代。她的思想在如今这个时代也是超前的。
乔治·桑32岁时,李斯特介绍肖邦与她认识。因为都是巴黎文艺界的名人,在认识之前,两人对彼此已有耳闻。当然,乔治·桑来巴黎的时间比肖邦早,那时已经跟雨果、德拉克洛瓦、海涅等名流相交熟稔,而且巴尔扎克、缪塞总是在乔治·桑的乡间别墅里度假。与乔治·桑相比,肖邦还只能算是新进名人。
当肖邦第一次看到乔治·桑后,他对李斯特说:“她真的是女人吗?我不禁怀疑!”在女人堆里混惯了的肖邦还是被这个男性化的女人征服了。沙龙女主人、公爵夫人、富家小姐,还有众多密友,在他的生命中穿梭而过,只有乔治·桑进入了他的生活。
他们相遇时,肖邦正处于失恋状态,忧郁、消沉,是乔治·桑重新燃起了他的热情,并把他引领到诺昂庄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的忧郁和伤感,在乔治·桑独有的爱情方式中被一扫而空。
诺昂庄园是在辽阔草原上的一幢石头房子,四周风景优美,时时传来牧羊人的歌声。这一切都使肖邦心旷神怡。住在这里,他再也不用为生计奔波。而且,乔治·桑周围那一大群作家朋友,对他的创作也产生了极有利的影响。他的创作进入全盛时期。
在9年的时间里,乔治·桑被肖邦的家人视为“女保护人”,对肖邦极尽关爱与呵护。肖邦在离开华沙后,长期和父母姐妹保持通信。他在信中一再提及自己的灵感来源、音乐会,以及在诺昂庄园里和乔治·桑的生活。
乔治·桑爱护着、珍视着这个天使般的天才,因为她懂他。她说:“肖邦是个天使。他的善良、温柔和耐心有时让我担心。我觉得这是一个太纤细、太完美的天造之物,难以持久存在于我们这个粗笨和沉重的人间。在马略卡,他病得死去活来,却创作出充满天堂气息的音乐……”她对音乐的挚爱和对肖邦才华的赏识,让他们的爱情超越了寻常情爱。在这9年中,不只是肖邦的创作力被激发出来,乔治·桑也获得了非同往日的灵感。
他们并没有长期住在一起,而是保持着一种奇特的关系。彼此相关,又各自独立。他们的关系既像是朋友,又像是恋人或夫妇。即便是他们同居的日子,也互不干涉各自的社交生活。夏日,肖邦总是去诺昂庄园和乔治·桑一起过一段日子,其他时间则在巴黎的公寓里。两人相伴不离的日子是一起在马略卡岛的那段热恋时光,那是两人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如此契合的一对恋人,又为何分手?
肖邦不像乔治·桑之前的爱人缪塞那样张扬、我行我素,是个比较内敛的人。而乔治·桑喜欢高谈阔论,有什么说什么。争吵的时候,肖邦的沉默自抑无异于一种冷暴力,让她难堪却无能为力,只能付出更多的容忍。然而容忍不是正常的情感状态,会积压成怨。
她曾在小说里发泄:“他的身心都很柔弱,但是由于他的肌肉不发达,反而有一种动人的美,一种超越年龄甚至性别的外貌,像一位颀长而忧郁的女人,永远沉溺在他的白日梦中,缺乏现实感……此外,他有强烈的占有欲,专制、暴躁、嫉妒……因为他柔弱,于是他会用一种虚伪漂亮的睿智来折磨他所爱的人。他傲慢、矫饰、故示高贵、厌恶一切……”
两人性格相去甚远,更加刺痛肖邦的心。肖邦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乔治·桑总是批评他缺乏现实感。他只关心自己的乐谱能否出版,音乐会能否举行。这与乔治·桑的沙龙实在不大协调。
家事的分歧和混乱让肖邦的病情恶化,而乔治·桑也开始倦怠。肖邦的元气几近耗竭,生命沉入黑暗。李斯特这样描述他:“自1846年开始,肖邦几乎不能行走,每次上楼都要忍受窒息之苦。从此,他只是仗着格外小心才得以活下来。”
1846年11月肖邦离开诺昂。
在乔治·桑与肖邦之间,力与反作用力是平衡的。她能感觉到的爱,恰恰是她给予他同等重量的爱。
肖邦一生最爱的人只有乔治·桑一个。自从离开乔治·桑,肖邦没有再写过一首曲子。爱情让人心碎,甚至心死。分手后的那一年,他曾写信给朋友:“如果我不每天吐血,不为眷恋旧情所苦,我可能会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我不再有忧伤和欢乐,不再真的感受什么。我只是浑噩度日,耐心等待我的末日。”离开乔治·桑,他失去的不仅是爱人,还有母性的关爱和智性的督促。他的整个生命仿佛破了一个缺口,失衡了。
两人全面决裂源于对乔治·桑的两个孩子的态度。肖邦无法容忍乔治·桑纵容她的儿子,而乔治·桑受不了肖邦过分袒护和她作对的小女儿。她给肖邦写了一封言辞十分激烈的信:
我宁愿看到你加入敌人的阵营,也不愿看到你在曾经吸我乳汁长大的孩子面前攻击我……我已经受够了作为一个易受欺骗、常做牺牲者的滋味……我不要再忍受这种奇异的颠倒。再见,我的朋友,我将为这9年专情的友谊获此结局而感谢神,希望常常能得到你的消息……
1848年,在玛利昂尼夫人家,肖邦和乔治·桑不期而遇。当时她正在下楼,距离上次见面已经整整一年了。肖邦强作镇定地问道:“你好吗?”
她答:“很好。”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一年零七个月后,抑郁的肖邦因肺结核、心脏病死于巴黎。在弥留之际,这个背负巨大才华的男子低声叹息道:“她对我说过,我只能在她的怀里死去。”然而,最后在身边的人不是她,而是那些默默爱慕他的女人。乔治·桑没有参加肖邦的葬礼,甚至不愿再谈肖邦。她让人烧毁了自己写给肖邦的全部信件。她无法保持淡然,唯有恨的抱怨,因为她也被痛苦和失意折磨着,开始怀疑、愤怒。她在心里对他说:你不再爱我了。
“不再爱”是伤人的。
肖邦成为她最后一个爱人。那年她43岁。之前她身边从未缺少过男人,但是自从肖邦走后,她便独自生活,直至72岁时去世。
(摘自人民交通出版社《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乔治·桑的父亲是拿破仑的部下,母亲是波希米亚人。在她4岁时,父亲坠马身亡,母亲迫于生计,沦落风尘。祖母怕有过风尘史的母亲带坏了小奥罗尔,就把她接到乡下诺昂同住。
祖母一心想把孙女培养成淑女,13岁时就把她送进巴黎修道院。奥罗尔是贵族血统和平民基因的混合体,从小就抱有民主信念。她曾经写道:“我是贵族父亲和波希米亚母亲的女儿。我将和奴隶、波希米亚人站在一起,而不是与国王和他们的走狗们在一起。”
怀着对爱情和婚姻美好的憧憬,18岁的奥罗尔与贵族青年卡西米尔·杜德望结婚,成了男爵夫人。但是杜德望平庸乏味,与浪漫多情的奥罗尔不甚和谐,她很快就厌倦了丈夫。虽然在当时的法国,婚外情已经成为时尚,但是像她这样丢下丈夫,带着两个孩子与情人一起到巴黎生活的女子几乎没有。她的“离婚”属于创举,有惊世骇俗的味道,因为那时的法国上流社会还是很保守的。1832年,奥罗尔在巴黎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安蒂亚娜》,于是变成作家乔治·桑。她是最早以稿费为生的女作家之一。乔治·桑的文采很快引起巴黎文化界的注意,身边经常围绕着许多追随者,有诗人缪塞,作曲家兼钢琴家肖邦和李斯特,文學家福楼拜、雨果、梅里美、屠格涅夫、戈蒂耶、小仲马和巴尔扎克,画家德拉克洛瓦、柯罗……甚至包括拿破仑的小弟热罗姆·波拿巴亲王。其中有些人成为她的情人。
曾经有一段时间,她同时有4个情人,所以,她也曾被人们指责为放荡、叛逆。乔治·桑蔑视传统、崇尚自由,不为成规所束缚,那还是“女权”这个词尚未成形的年代。她的思想在如今这个时代也是超前的。
乔治·桑32岁时,李斯特介绍肖邦与她认识。因为都是巴黎文艺界的名人,在认识之前,两人对彼此已有耳闻。当然,乔治·桑来巴黎的时间比肖邦早,那时已经跟雨果、德拉克洛瓦、海涅等名流相交熟稔,而且巴尔扎克、缪塞总是在乔治·桑的乡间别墅里度假。与乔治·桑相比,肖邦还只能算是新进名人。
当肖邦第一次看到乔治·桑后,他对李斯特说:“她真的是女人吗?我不禁怀疑!”在女人堆里混惯了的肖邦还是被这个男性化的女人征服了。沙龙女主人、公爵夫人、富家小姐,还有众多密友,在他的生命中穿梭而过,只有乔治·桑进入了他的生活。
他们相遇时,肖邦正处于失恋状态,忧郁、消沉,是乔治·桑重新燃起了他的热情,并把他引领到诺昂庄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的忧郁和伤感,在乔治·桑独有的爱情方式中被一扫而空。
诺昂庄园是在辽阔草原上的一幢石头房子,四周风景优美,时时传来牧羊人的歌声。这一切都使肖邦心旷神怡。住在这里,他再也不用为生计奔波。而且,乔治·桑周围那一大群作家朋友,对他的创作也产生了极有利的影响。他的创作进入全盛时期。
在9年的时间里,乔治·桑被肖邦的家人视为“女保护人”,对肖邦极尽关爱与呵护。肖邦在离开华沙后,长期和父母姐妹保持通信。他在信中一再提及自己的灵感来源、音乐会,以及在诺昂庄园里和乔治·桑的生活。
乔治·桑爱护着、珍视着这个天使般的天才,因为她懂他。她说:“肖邦是个天使。他的善良、温柔和耐心有时让我担心。我觉得这是一个太纤细、太完美的天造之物,难以持久存在于我们这个粗笨和沉重的人间。在马略卡,他病得死去活来,却创作出充满天堂气息的音乐……”她对音乐的挚爱和对肖邦才华的赏识,让他们的爱情超越了寻常情爱。在这9年中,不只是肖邦的创作力被激发出来,乔治·桑也获得了非同往日的灵感。
他们并没有长期住在一起,而是保持着一种奇特的关系。彼此相关,又各自独立。他们的关系既像是朋友,又像是恋人或夫妇。即便是他们同居的日子,也互不干涉各自的社交生活。夏日,肖邦总是去诺昂庄园和乔治·桑一起过一段日子,其他时间则在巴黎的公寓里。两人相伴不离的日子是一起在马略卡岛的那段热恋时光,那是两人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如此契合的一对恋人,又为何分手?
肖邦不像乔治·桑之前的爱人缪塞那样张扬、我行我素,是个比较内敛的人。而乔治·桑喜欢高谈阔论,有什么说什么。争吵的时候,肖邦的沉默自抑无异于一种冷暴力,让她难堪却无能为力,只能付出更多的容忍。然而容忍不是正常的情感状态,会积压成怨。
她曾在小说里发泄:“他的身心都很柔弱,但是由于他的肌肉不发达,反而有一种动人的美,一种超越年龄甚至性别的外貌,像一位颀长而忧郁的女人,永远沉溺在他的白日梦中,缺乏现实感……此外,他有强烈的占有欲,专制、暴躁、嫉妒……因为他柔弱,于是他会用一种虚伪漂亮的睿智来折磨他所爱的人。他傲慢、矫饰、故示高贵、厌恶一切……”
两人性格相去甚远,更加刺痛肖邦的心。肖邦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乔治·桑总是批评他缺乏现实感。他只关心自己的乐谱能否出版,音乐会能否举行。这与乔治·桑的沙龙实在不大协调。
家事的分歧和混乱让肖邦的病情恶化,而乔治·桑也开始倦怠。肖邦的元气几近耗竭,生命沉入黑暗。李斯特这样描述他:“自1846年开始,肖邦几乎不能行走,每次上楼都要忍受窒息之苦。从此,他只是仗着格外小心才得以活下来。”
1846年11月肖邦离开诺昂。
在乔治·桑与肖邦之间,力与反作用力是平衡的。她能感觉到的爱,恰恰是她给予他同等重量的爱。
肖邦一生最爱的人只有乔治·桑一个。自从离开乔治·桑,肖邦没有再写过一首曲子。爱情让人心碎,甚至心死。分手后的那一年,他曾写信给朋友:“如果我不每天吐血,不为眷恋旧情所苦,我可能会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我不再有忧伤和欢乐,不再真的感受什么。我只是浑噩度日,耐心等待我的末日。”离开乔治·桑,他失去的不仅是爱人,还有母性的关爱和智性的督促。他的整个生命仿佛破了一个缺口,失衡了。
两人全面决裂源于对乔治·桑的两个孩子的态度。肖邦无法容忍乔治·桑纵容她的儿子,而乔治·桑受不了肖邦过分袒护和她作对的小女儿。她给肖邦写了一封言辞十分激烈的信:
我宁愿看到你加入敌人的阵营,也不愿看到你在曾经吸我乳汁长大的孩子面前攻击我……我已经受够了作为一个易受欺骗、常做牺牲者的滋味……我不要再忍受这种奇异的颠倒。再见,我的朋友,我将为这9年专情的友谊获此结局而感谢神,希望常常能得到你的消息……
1848年,在玛利昂尼夫人家,肖邦和乔治·桑不期而遇。当时她正在下楼,距离上次见面已经整整一年了。肖邦强作镇定地问道:“你好吗?”
她答:“很好。”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一年零七个月后,抑郁的肖邦因肺结核、心脏病死于巴黎。在弥留之际,这个背负巨大才华的男子低声叹息道:“她对我说过,我只能在她的怀里死去。”然而,最后在身边的人不是她,而是那些默默爱慕他的女人。乔治·桑没有参加肖邦的葬礼,甚至不愿再谈肖邦。她让人烧毁了自己写给肖邦的全部信件。她无法保持淡然,唯有恨的抱怨,因为她也被痛苦和失意折磨着,开始怀疑、愤怒。她在心里对他说:你不再爱我了。
“不再爱”是伤人的。
肖邦成为她最后一个爱人。那年她43岁。之前她身边从未缺少过男人,但是自从肖邦走后,她便独自生活,直至72岁时去世。
(摘自人民交通出版社《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