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教《风从哪里来》一课时,原以为风的形成很简单,但学生真正理解起来并不容易,觉得太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从仪器室借来了风的形成演示仪。这是一个黑色暗箱,内部放置了一支蜡烛,一侧箱口放了一支点着的香,点着蜡烛后,观察香冒出的烟是否从箱口部流入箱内再从箱体上面开口处流出的现象,来证明风的形成。在进行演示实验时,现象极不明显,学生们很失望,我也很尴尬。原因是由于实验中香冒出的烟少,箱体周围漏气。为此,我进行了多次改进,但效果不佳。
有一天,我看见孩子们喝过的饮料瓶,扔了太可惜,就决定用它试一试。我不断思考着,又结合小孩玩的风车,进行了联想,两者组合可以吗?于是我找到了一个大饮料瓶,将底去掉、剪平,扣在桌面上尽量不漏气,在距瓶底边约4厘米处挖一孔洞,将另一小饮料瓶前端剪成漏斗形,插入孔洞;用易拉罐皮做一个直径约3厘米左右的小风扇,中间用细铜丝绕成十字形再用细线系住,用细线另一端拴在上部的瓶盖中间,瓶盖中间需挖空呈十字形,拧好盖即成。将点着的蜡烛放在盘子中央,用瓶子罩住,在瓶底一侧开口处放一支点燃的香,注意观察瓶内的小风扇转动情况及瓶开口处香冒出的烟流动的情况。这样一试,小风扇真的转起来了,只不过速度较慢,烟基本不流动。我将小喇叭口改成了小细管,突然发现烟动了一下,我惊奇地欢呼起来。后来我在盘子里又加了点水,进行密封。这样经过多次改进,小风扇转得快了,烟也被吸了进去,效果十分明显。再讲课时,这个实验得到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从这次实践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做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就有可能成功。本教具的创新点是在原来的风形成演示仪的基础上,用塑料瓶代替箱体克服了漏气的毛病,在瓶子上方增加了一个小风扇,形象直观,效果明显。做分组实验更好,学生可自己制作,既方便了教学,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该作品参加了山东省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二等奖。
(作者:山东省兖州市实验小学教师)
有一天,我看见孩子们喝过的饮料瓶,扔了太可惜,就决定用它试一试。我不断思考着,又结合小孩玩的风车,进行了联想,两者组合可以吗?于是我找到了一个大饮料瓶,将底去掉、剪平,扣在桌面上尽量不漏气,在距瓶底边约4厘米处挖一孔洞,将另一小饮料瓶前端剪成漏斗形,插入孔洞;用易拉罐皮做一个直径约3厘米左右的小风扇,中间用细铜丝绕成十字形再用细线系住,用细线另一端拴在上部的瓶盖中间,瓶盖中间需挖空呈十字形,拧好盖即成。将点着的蜡烛放在盘子中央,用瓶子罩住,在瓶底一侧开口处放一支点燃的香,注意观察瓶内的小风扇转动情况及瓶开口处香冒出的烟流动的情况。这样一试,小风扇真的转起来了,只不过速度较慢,烟基本不流动。我将小喇叭口改成了小细管,突然发现烟动了一下,我惊奇地欢呼起来。后来我在盘子里又加了点水,进行密封。这样经过多次改进,小风扇转得快了,烟也被吸了进去,效果十分明显。再讲课时,这个实验得到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从这次实践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做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就有可能成功。本教具的创新点是在原来的风形成演示仪的基础上,用塑料瓶代替箱体克服了漏气的毛病,在瓶子上方增加了一个小风扇,形象直观,效果明显。做分组实验更好,学生可自己制作,既方便了教学,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该作品参加了山东省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二等奖。
(作者:山东省兖州市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