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工作、学习、生活。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注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段阐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开扩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应用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2个,所以可以用分数 来表示;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1瓶,也可以用分数 来表示;按照习惯的说法,上
面两种情况都可以称为是一半。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除了上面的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半外,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小数,小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这样,学生对学习小数有了一种强烈的需求和愿望,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应用活动。其中数的产生、空间与图形的构建、统计与概率的由来,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新课是以天安门和比赛奖杯的实例来引入的,进而抽象到数学中的平面图形,再抽象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再如:三年级下册有许多数学实践活动,如美丽的花边、奇妙的剪纸、我们的试验田、运动与身体变化等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现实世界充满着图形。
二、利用生活素材,体会应用的作用。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条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固。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三、搜集应用事例,加深应用的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学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等,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的用水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又如:组织学生去一个经常交通堵塞的路口进行现场勘察:通过对各种汽车的数量、行人的数量、堵塞的情况、红绿灯的间隔时间状况的调查,学生做出了如下的分析:①此路口经过的货车多;②路口活动的黑车多;③人行横道离路口远,有些行人横穿马路;④主干道的红灯显示的时间相对短。根据以上的调查情况,学生做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建议:①限制货车的吨位;②取缔黑车;③增设人行横道线;④延长主干道的红绿灯时间。同学将实地考察的数据写成了考察报告,寄往了交通队,得到了交通队的重视,情况得到了解决,学生兴奋地说:“数学知识可真的有用。学数学、用数学并不是那么地难呀!”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历程。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中的一切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应用。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
比如:学了统计以后,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开支多少?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5000元左右的电脑,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电脑?学了行程问题之后,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速度,测一下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学了纳税之后,布置学生回家了解一下父母一个月或一年要缴纳多少税款。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布置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看一年或几年之后能得到多少利息。学生常吃的食品、常喝的饮料就是由厂商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学生学了比的应用之后,可让他们自己动手按不同比例配制饮料。再尝尝不同的味道,觉得自己喜欢按哪一种比例配制出的味道。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发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不是一件简单的、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教师长期贯穿于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应用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2个,所以可以用分数 来表示;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1瓶,也可以用分数 来表示;按照习惯的说法,上
面两种情况都可以称为是一半。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除了上面的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半外,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小数,小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这样,学生对学习小数有了一种强烈的需求和愿望,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应用活动。其中数的产生、空间与图形的构建、统计与概率的由来,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新课是以天安门和比赛奖杯的实例来引入的,进而抽象到数学中的平面图形,再抽象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再如:三年级下册有许多数学实践活动,如美丽的花边、奇妙的剪纸、我们的试验田、运动与身体变化等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现实世界充满着图形。
二、利用生活素材,体会应用的作用。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条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固。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三、搜集应用事例,加深应用的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学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等,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的用水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又如:组织学生去一个经常交通堵塞的路口进行现场勘察:通过对各种汽车的数量、行人的数量、堵塞的情况、红绿灯的间隔时间状况的调查,学生做出了如下的分析:①此路口经过的货车多;②路口活动的黑车多;③人行横道离路口远,有些行人横穿马路;④主干道的红灯显示的时间相对短。根据以上的调查情况,学生做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建议:①限制货车的吨位;②取缔黑车;③增设人行横道线;④延长主干道的红绿灯时间。同学将实地考察的数据写成了考察报告,寄往了交通队,得到了交通队的重视,情况得到了解决,学生兴奋地说:“数学知识可真的有用。学数学、用数学并不是那么地难呀!”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历程。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中的一切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应用。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
比如:学了统计以后,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开支多少?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5000元左右的电脑,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电脑?学了行程问题之后,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速度,测一下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学了纳税之后,布置学生回家了解一下父母一个月或一年要缴纳多少税款。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布置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看一年或几年之后能得到多少利息。学生常吃的食品、常喝的饮料就是由厂商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学生学了比的应用之后,可让他们自己动手按不同比例配制饮料。再尝尝不同的味道,觉得自己喜欢按哪一种比例配制出的味道。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发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不是一件简单的、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教师长期贯穿于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