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美、生活美对人的影响,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情操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特殊教育。其中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文学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在对中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中要强化审美教育,提高其审美素质,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途径,利用文学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呢?
一、以教材为例子,体验作品艺术形象的审美意义
课文中的选文荟萃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尤其是新版教材,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作为最佳例子来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审美教育。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歌咏山水、花草,有的歌咏平凡、伟大,有的歌咏善良、纯真;有的抨击吝啬、虚荣,有的抨击邪恶、丑劣……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为原则,重在指导学生鉴赏,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感受美。在掌握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动员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文学名著,但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意义不作定性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品赏、感受。由于文学作品不是科学,故读者在对其感知、鉴赏过程中就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没有严格标准的唯一答案。如阅读《荷塘月色》,有人品赏到“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也有人品赏到“像一支情思依依的小调,荡漾着风月淡雅的幽思”。阅读《长江三峡》,有人读出“江山之多娇”,也有人悟到“激流勇进”。在《巴黎圣母院》中,有人看出封建教会的黑暗,也有人看到吉卜赛少女的真善与纯美。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下會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丰富的想象来提高审美素质
对美的自由联想、想象极为重要。联想和想象是作品艺术的翅膀,作者借助它,就能浮想联翩,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完成对作品的审美过程。莱辛在《拉奥孔》中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从中可见,想象对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同样重要。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以前故意犯罪没被抓,后来在教堂外受到赞美诗的感染,决定要凭自己的双手来重新过正常的生活时,却被警察抓了。文中最后写道:“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对此,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为什么会这样?苏比以后的命运又会怎样?对这个空白点任由学生发挥想象来填补、来感受,如果教师越俎代庖作各种推测分析,学生就得不到想象的训练和审美的教育了。
除了小说以外,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可以启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诗歌。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更是传颂千古,其令人赞叹不绝的在于一个“绿”字。教师可指导学生想象:“绿”好在哪里?用“吹”“到”之类的字好不好?学生通过想象、对比,能感受到“绿”的妙处在于一字便绘出春风过处,绿草茵茵、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图,把迷人的景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但锻炼了想象力,而且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利用作品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的手段,文学作品中各种美的形态都要通过语言来体现,它是文学美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的社会风情,刻画人物形象,渲染美的意境,体现人的思想感情等各方面优美的语言,通过阅读、品味的途径实现审美教育。鲁迅也曾说过,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可见在文学鉴赏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美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从中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
对于优美的语言,我们应提倡多读,尤其是表情朗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并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我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经过简单的点拨之后,便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背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颇受学生的喜爱,学生深深陶醉其中,也激发了无限的想象:春江、沙滩、月色、原野、枫林、花木、船只、旅客……那迷人的气氛,一往情深的情调,使学生为诗中情绪所萦绕,久久不已。
总之,在文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在感悟艺术形象、发挥想象力和品味语言这些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只有这样,文学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审美教育才会逐步发展,学生审美素质才会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以教材为例子,体验作品艺术形象的审美意义
课文中的选文荟萃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尤其是新版教材,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作为最佳例子来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审美教育。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歌咏山水、花草,有的歌咏平凡、伟大,有的歌咏善良、纯真;有的抨击吝啬、虚荣,有的抨击邪恶、丑劣……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为原则,重在指导学生鉴赏,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感受美。在掌握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动员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文学名著,但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意义不作定性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品赏、感受。由于文学作品不是科学,故读者在对其感知、鉴赏过程中就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没有严格标准的唯一答案。如阅读《荷塘月色》,有人品赏到“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也有人品赏到“像一支情思依依的小调,荡漾着风月淡雅的幽思”。阅读《长江三峡》,有人读出“江山之多娇”,也有人悟到“激流勇进”。在《巴黎圣母院》中,有人看出封建教会的黑暗,也有人看到吉卜赛少女的真善与纯美。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下會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丰富的想象来提高审美素质
对美的自由联想、想象极为重要。联想和想象是作品艺术的翅膀,作者借助它,就能浮想联翩,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完成对作品的审美过程。莱辛在《拉奥孔》中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从中可见,想象对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同样重要。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以前故意犯罪没被抓,后来在教堂外受到赞美诗的感染,决定要凭自己的双手来重新过正常的生活时,却被警察抓了。文中最后写道:“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对此,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为什么会这样?苏比以后的命运又会怎样?对这个空白点任由学生发挥想象来填补、来感受,如果教师越俎代庖作各种推测分析,学生就得不到想象的训练和审美的教育了。
除了小说以外,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可以启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诗歌。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更是传颂千古,其令人赞叹不绝的在于一个“绿”字。教师可指导学生想象:“绿”好在哪里?用“吹”“到”之类的字好不好?学生通过想象、对比,能感受到“绿”的妙处在于一字便绘出春风过处,绿草茵茵、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图,把迷人的景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但锻炼了想象力,而且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利用作品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的手段,文学作品中各种美的形态都要通过语言来体现,它是文学美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的社会风情,刻画人物形象,渲染美的意境,体现人的思想感情等各方面优美的语言,通过阅读、品味的途径实现审美教育。鲁迅也曾说过,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可见在文学鉴赏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美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从中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
对于优美的语言,我们应提倡多读,尤其是表情朗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并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我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经过简单的点拨之后,便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背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颇受学生的喜爱,学生深深陶醉其中,也激发了无限的想象:春江、沙滩、月色、原野、枫林、花木、船只、旅客……那迷人的气氛,一往情深的情调,使学生为诗中情绪所萦绕,久久不已。
总之,在文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在感悟艺术形象、发挥想象力和品味语言这些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只有这样,文学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审美教育才会逐步发展,学生审美素质才会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