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要感到有趣,激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陌生,容易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究的。
一、在质疑中培养创新意识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借助问题促进思索,借助探索促进发现,借助发现促进创新。对学生的质疑,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疑。教学中,要提倡“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淡化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新问题”。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过“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创设下面的情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3、5、7、1、0、6。“你看到上面的数学卡片,想到了什么?试着说说。”开始教室里非常安静,学生不知道说些什么,但又觉得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说似的,形成了欲说则不能的心理。片刻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说出了许多许多问题。比如:“上面一共有6个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是0”、“最大的一个数是7”、“从右往左数第三个数是1”、“从左往右数第四个数是1”、“从小到大排列”、“从大到小排列”……
这样的一个无任何条件的开放性题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学生既能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也能提出很多的生活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在引导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较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训练,发展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问题”后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一天,老师从文具店买了一盒圆珠笔,用于奖励大胆发言的同学。学习委员见后问:“老师,这盒圆珠笔多少钱?”老师想了一下说:“若少买2支要花8元;若多买2支要花12元。同学们,你知道这盒笔的单价是多少钱吗?每支笔的单价是多少钱?”这两个问题虽然不复杂,但不同于一般平均数的问题。在解答第一个问题时,可以想象成大、中、小三盒笔,一次相差两支,小盒八元,大盒十二元。进而推断出,中间那盒的单价就是大小两盒单价的平均数,列式为:(8+12)/2=10(元)。解答第二个问题要凭借想象,作图观察,重新给出新的数量关系,列式为:(12-8)/(2+2)=1(元)这样来求出每支笔的单价。
三、在探索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我们要时时处处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组织教学、设计练习,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要素,尽量创设开放的探索情境,增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的探索创新过程。
例如,在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一内容教学时,出示28+9=( )元,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各种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通过学生独立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并在交流中学生探索了很多计算方法。
总之,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能力,释放创新激情。而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开放式的学习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一、在质疑中培养创新意识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借助问题促进思索,借助探索促进发现,借助发现促进创新。对学生的质疑,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疑。教学中,要提倡“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淡化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新问题”。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过“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创设下面的情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3、5、7、1、0、6。“你看到上面的数学卡片,想到了什么?试着说说。”开始教室里非常安静,学生不知道说些什么,但又觉得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说似的,形成了欲说则不能的心理。片刻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说出了许多许多问题。比如:“上面一共有6个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是0”、“最大的一个数是7”、“从右往左数第三个数是1”、“从左往右数第四个数是1”、“从小到大排列”、“从大到小排列”……
这样的一个无任何条件的开放性题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学生既能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也能提出很多的生活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在引导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较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训练,发展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问题”后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一天,老师从文具店买了一盒圆珠笔,用于奖励大胆发言的同学。学习委员见后问:“老师,这盒圆珠笔多少钱?”老师想了一下说:“若少买2支要花8元;若多买2支要花12元。同学们,你知道这盒笔的单价是多少钱吗?每支笔的单价是多少钱?”这两个问题虽然不复杂,但不同于一般平均数的问题。在解答第一个问题时,可以想象成大、中、小三盒笔,一次相差两支,小盒八元,大盒十二元。进而推断出,中间那盒的单价就是大小两盒单价的平均数,列式为:(8+12)/2=10(元)。解答第二个问题要凭借想象,作图观察,重新给出新的数量关系,列式为:(12-8)/(2+2)=1(元)这样来求出每支笔的单价。
三、在探索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我们要时时处处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组织教学、设计练习,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要素,尽量创设开放的探索情境,增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的探索创新过程。
例如,在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一内容教学时,出示28+9=( )元,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各种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通过学生独立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并在交流中学生探索了很多计算方法。
总之,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能力,释放创新激情。而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开放式的学习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