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王国中的“爸爸们”
为人父母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一切为了生存的动物王国里,这种历程尤=勾艰辛。人们常常认为,当动物们有了子女时,有些雄性动物会推卸责任,将幼仔留给雌性伴侣照顾。但是,任某些生物种粪中,情况却正好相反。一旦有了幼仔,这些动物“爸爸”会甘冒生命危险,也委让孩子们生存下来。
帝企鹅
当帝企鹅做了爸爸时,没有什么是它做不到的。在雌帝企鹅产蛋时,雄帝企鹅会在她身边守护。当雌帝企鹅将蛋交给雄帝企鹅时,这位未来的父亲必须用很快的动作把蛋藏进自己腹部的皮毛下面,否则在南极零下40度的气温中,它们爱情的结晶很快就会冻成冰坨。一旦交接仪式完毕,雌帝企鹅会将伴侣独自留下,出去独自觅食,这个过程会近两个月。在雌帝企鹅离开之前,雄帝企鹅必须吃饱喝足,让自己变得很壮实。这是因为在整个孵蛋期间,雄帝企鹅;悔无法进食,直到雌帝企鹅返回。孵蛋的时候,企鹅爸爸们会挤在一起,组成一堵墙以抵御寒冷,为未出世的企鹅宝宝营造一个温暖的环境。它们将企鹅蛋放在脚上,并用腹部的皮毛将蛋盖住,然后就开始孵蛋了。在企鹅宝宝出世后,企鹅爸爸们往往已减轻了一半体重,早已精疲力竭。但只有当雌帝企鹅返回时,雄帝企鹅才会将孩子交给妈妈照看,然后自己再去觅食填饱肚子。
海马
雄海马是世界上唯一有生育能力的雄性动物。雌海马将卵放入雄海马的腹部。然后由雄海马的身体给这些卵供给营养。这时晶胚会进入雄海马的育儿袋中,之后,海马爸爸就开始培育这些晶胚,为其输送氧气、清除废物。这些听上去好像毫不费力,其实之后还有一个痛苦的生育过程。在这期间,海马爸爸身上的颜色会变淡,外表看上去也很苍白。它一次可从体内产出近200只小海马,之后还要经历一次精疲力竭地收缩。但也有一些比较强壮的海马爸爸刚刚生完小海马之后不久,就已开始炫耀它们的育儿袋,迫不及待地准备着第二次生育。
南美洲狨猴
就表现来说,南美洲雄狨猴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父亲。狨猴宝宝出生仅仅几周后,狨猴妈妈就不管它们了。一般来说,狨猴妈妈一胎可生两只狨猴宝宝,三胞胎的情形非常罕见。在狨猴妈妈分娩的时候,狨猴爸爸会充当助产士,舔舐刚出生的宝宝,为它们做清洁。然后狨猴爸爸就会担负起照料狨猴宝宝的责任。它会给宝宝洗澡和喂食,还会将它们放在自己的背上,哄它们玩耍。据说,雄狨猴之所以在养育子女方面承担如此多的责任,是因为雌狨猴在生育时非常辛苦。雌狨猴体内的宝宝非常巨大,会占到其体重的25%。此外,养育子女对狨猴来说也是一种控制生育的方法。因为雌狨猴在数周之内就可以再次怀孕。
红狐
雄红狐对它的子女和伴侣总是那么细心周到。在伴侣生下小红狐一个月之后,红狐妈妈都不会出去捕猎,而是会待在巢穴里为子女取暖喂食。这就意味着红狐爸爸必须外出为一家觅食。红狐爸爸在与孩子们玩耍时,也非常细心,总是不断为孩子们制造兴奋。但三个月之后,“免费的大餐”就要结束了。不过在孩子们离家之前,红狐爸爸会教它们如何在地面上用厮打来获取食物,直到它的孩子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技巧,在野外生存下来。
达尔文蛙
这种蛙因被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而得名。它的外表看起来有点奇怪。但达尔文蛙爸爸可是会将自己白勺生命全部投入到照料后代的工作上。在达尔文蛙妈妈产卵后,达尔文蛙爸爸会在伴侣身边守护,直到蛙卵出世。然后,它会将这些卵含入口中,藏在声囊里。尽管这样,达尔文蛙爸爸同时还是可以进食的。这些卯就在爸爸的声囊里发育,直到变成蝌蚪。当蝌蚪的尾巴脱落时,它们就变成了幼蛙。这时,幼蛙们就要脱离父亲的保护,自己到外面闯世界了。
水雉
雌水雉会对伴侣不忠,所以雄水雉的“孩子”有可能并不是它自己的,但雄水雉从不会弃“家庭”于不顾。为什么?这是因为雌水雉没有将水雉幼雏养育长大的能力。一旦雌水雉产蛋,雄水雉就得担负起孵蛋和将幼鸟抚养长大的责任。在雌水雉和数只雄水雉进行交配时,雄水雉不知何故却能宽容此种行为。大概是因为它们明白,如果每一只雄水雉都将雌水雉和其他雄水雉交配所产的蛋遗弃的话,所有的幼乌就会全部死亡。所以这些父亲都极有同情心。如果发现某些蛋处于危险中,它就会及时将其转移到新地方。一旦幼鸟破壳而出,它就会开始教幼乌觅食。如果它的孩子们受到威胁,它会像母鸡护卫小鸡一样,将它们置于翅膀之下来保护它们。
火烈鸟
火烈乌不仅仅对伴侣极为溺爱,在将子女抚养长大的过程中也表现得很出色。当雌鸟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建造爱巢时,雄鸟会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雌乌每次产一个蛋,并由双方将这个爱情结晶共同孵化出壳。有趣的是,当雌鸟给幼鸟喂食一种类似于牛奶的物质时,雄鸟也会产生这种物质并用于喂养幼乌。
银背穴猩猩
一个银背大猩猩的家族可能由20—30只大猩猩组成。在这个家族中占有支配地位的大猩猩就是“家长”。它会保护整个族群不受外界的威胁。例如,在其他雄猩猩可能会杀死幼仔进行“夺权”时,它将会出面解决纷争。在族群出外觅食时,它还起到指导和带领家族的作用。它会在雌猩猩身上留下一种特殊的标记,并亲切地与它的孩子玩耍。但如果它们太淘气了,这位“大家长”就会给它们严厉的“警告”。
巨角猫头鹰
雄巨角猫头鹰一旦找到伴侣,就会找地方做一个巢,以便让雌巨角猫头鹰在巢里保护它下的蛋,并用羽毛使其保持温暖。这时,雄巨角猫头鹰必须外出觅食。在大多数鸟类中,一般都是雌乌的体型较小。不过,食肉鸟的情况可能出现不同。一只雌巨角猫头鹰的体型就要比雄巨角猫头鹰大25%。雄巨角猫头鹰不仅要填饱自己的肚子,还要将食物带回巢中给伴侣。一旦小猫头鹰被孵化出来,它觅食的压力又会成倍的增加,因为在孩子出世后的2—3个月内,雄巨角猫头鹰必须要负责喂养它的孩子。
毛毛虫和它的蚂蚁保镖
20多年前,我还是一名生物学研究生,在墨西哥海沿海平原的圣玛塔火山山脉附近做生态环境研究。圣玛塔火山是一座不活跃的火山,高1750米,位于韦拉克鲁斯市东南方向160公里。在山腰的斜坡地带,有一片不大的松林引起了我的兴趣。
毛虫们都跑到哪里去了?
在这片林区工作的头一个月里,我着手研究蚬蝶的生命历程。那时,我的实验室兼住所是一座茅草房。我将一个塑料盒改造成了育虫室。在我的精心呵护下,蚬蝶的绿色幼虫最终长成了又大又肥的毛虫。它们在生长期间一共需要蜕六次皮。在第二次蜕皮后,我发现毛虫开始从位于尾部附近的两个孔洞里分泌液体,同时在头部长出一对能有规律地伸缩的触须和一对形状像叶子一样的器官。当时我还 不清楚这些器官都有什么功能。更奇怪的是,为何我在野外从来没有找到过这些毛虫呢?
一天,我坐在一棵圆木上吃午饭,突然听到一阵窻窻窣窣的声音。顺着声音找过去,我惊讶地发现,一只成熟的大毛虫正在啃噬一棵巴豆植物的叶子。这个胖乎乎的家伙与我在实验室里培育出来的毛虫是同一个种类。在这只毛虫的周围簇拥着几只红黑色的大蚂蚁。我发现蚂蚁并没有攻击它的意思,它们只是不时地用触角触碰毛虫,而毛虫则将触须伸开,让蚂蚁爬到它的背上,吸吮从它的背部分泌出来的液体。吃饱喝足后,毛虫顺着巴豆的枝干朝下缓缓爬行,不一会儿便爬进了巴豆植株下面的一个洞穴内。蚂蚁紧跟在毛虫后面,当毛虫进入洞穴后,它们就用泥粒将洞口堵死。这样,地面上就看不到任何毛虫曾活动过的迹象。我迅速检查了附近的巴豆,发现几乎每一棵巴豆下面都有一个洞穴,里面住着1—3只毛虫。与它们住在一起的还有蚂蚁,有些洞穴里面还有蝶蛹。就这样,我终于弄明白了毛虫神秘消失的原因。
毛虫分泌的蜜
露是蚂蚁的最爱
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主要集,中在晚上观察毛虫和它们的蚂蚁“保镖”。通过观察,我发现,蚬蝶的幼虫孵化期为8~10天。毛虫的后尾分泌出的那种液体,是一种叫“蜜露”的甜蜜分泌物,它正是蚂蚁最爱吃的甜食。而那种类似于触须的器官能释放出一种气味芬芳的气体,专门用来召唤蚂蚁。头部凸起的那对“叶子”还可以振动,发出微弱的“咔嚓”声,这种声音人的耳朵听不到,但在一定距离内活动的其他昆虫就可以感觉到。
毛虫是蚂蚁牧放的“奶牛”
经常为毛虫们充当“保镖”的蚂蚁叫木蚁,因它们经常在圆木、篱笆桩和房柱上做窝而得名。这种蚂蚁遍布于墨西哥和中美洲的热带森林中。一到夜晚,木蚁便出来四处游荡,寻找甜东西吃,蚬蝶幼虫分泌的蜜露就成为它们的最爱。
我看到,一只木蚁在晚上觅食时遇到一只毛虫,便用它的触角刺激毛虫尾部的蜜露腺,毛虫便会分泌出一小滴湿乎乎的液体。蚂蚁马上开始迫不及待地吸吮这种甜甜的蜜液。不消几分钟,其他蚂蚁也纷纷赶来,大家就一起分享这顿美餐。大约30分钟后,蚂蚁离开毛虫,来到巴豆植株下面,围着其根部挖出一道浅浅的环形洞穴。这项工作通常会花费数小时,大约在黎明前完工。这些环形洞穴一般有2.5~5.0厘米深。完工后,蚂蚁们云集在毛虫四周,不断地用触角去触碰毛虫,驱使其朝下缓缓爬行,直到毛虫爬进洞穴。一些蚂蚁也跟着毛虫爬进洞里,而留在外面的蚂蚁则迅速地用先前挖出来的泥粒将洞口封堵好。现在,毛虫已经成了蚂蚁捕获的“奶牛”,蚂蚁把“奶牛”赶进自己建造的“围栏”内,关上门,“奶牛”就成了它们的财产。
一天晚上7点左右,我看到一个洞口外的泥粒被推开,蚂蚁爬了出来,但毛虫仍留在洞内。蚂蚁在巴豆叶子上来回奔走,似乎是在寻找潜在的敌人。“巡逻”十分钟后,蚂蚁返回地下“牛栏”,用触角使劲刺碰毛虫,将其赶出洞穴。在这些“牧牛人”的引领下,毛虫开始沿着巴豆植株的茎干朝上爬,最后落脚在顶部附近的嫩叶上,开始进食。整个晚上,毛虫都在不停地啃吃叶片,蚂蚁则始终陪伴在它们左右,在巴豆植株上爬来爬去,偶尔停下来吸一口蜜露。黎明前,蚂蚁驱赶着它们的“奶牛”走下巴豆植株,进入“牛栏”,入口处再次被封死。无论是“奶牛”还是“牧牛人”,呆在“畜栏”内都非常安全。
在整个夏秋季节,这种“放牧”方式很少改变或中断,即使在暴雨倾盆的日子也没有阻止它们的行动。地下“牛栏”通常都建在非常利于排水的斜坡地带,因此很少被洪水淹没。
蚂蚁和毛虫之间的共生关系
有两个问题我一直很感兴趣:如果将毛虫与蚂蚁分开会发生什么精况?蚂蚁和毛虫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能让彼此获益吗?
有一次,我将蚂蚁从巴豆植株上摘下来,并在巴豆四周放上网笼来阻止蚂蚁靠近。我发现,在与“牧牛人”分离后,毛虫们不再返回那些洞穴,而是一天到晚都呆在叶子上啃噬着。可见,毛虫每天的爬上爬下完全是受到蚂蚁的驱使才会产生的行为。
不久以后,我注意到由于没有木蚁为其提供保护,这些毛虫开始不断遭到一种大个头的淡红色蚂蚁的攻击,这种蚂蚁在美洲分布很广,浑身遍布茸毛和棘刺,生性凶猛,印第安人为其取名“强盗”。我曾经在一次考察中被这种蚂蚁蜇了一下,立刻就有一阵钻心的刺痛由手指传遍全身。被蜇伤的手指麻木了近24个小时,肿胀了两天。由此可以想象,这种伤害对一只毛虫来说意味着什么。果然,后来我观察到,毛虫在被蜇后仅数分钟,身上便会出现大面积的肌体组织溃烂。看来,木蚁与蚬蝶的这些幼虫之间明显是一种互利关系:毛虫为木蚁提供可口的甜食;作为回报,木蚁为毛虫提供安全保护。在生物学上将这种对双方有利的共生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人类活动对蚬蝶
生命循环的影响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蚂蚁和毛虫都会变得越来越懒惰,“放牧”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到了非常寒冷的时候,毛虫就不再走出“牛栏”。由于新陈代谢变慢,它们将完全依赖身上储存的营养维持生存。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旱季开始了,大部分灌木丛迅速枯萎、变干。一到这个季节,当地人就沿着村落附近的松林小径抛撒火种。松叶和干死的灌木丛成为最好的引火物。当地人每年都要搞一次烧荒活动,目的是清除地面上的杂草,让新草迅速长出来,为他们的牲口提供饲料。于是,到4月中旬或下旬,毛虫和蚂蚁栖息的地方都将被大火烧遍,但由于此前木蚁为了御寒,已将洞穴挖得更深,所以山火对它们没有任何影响。大火过后,它们就会出来寻找新的食源地。越冬时毛虫因食物缺乏而被延后的化蛹期也会重新开始。据我观察,在山火过后最快仅12天,所有毛虫就都变成了蛹。在两周多一点的时间里,新一代的蚬蝶便飞上了蓝天。这就是为什么蚬蝶只在靠近印第安人村庄的这一小片松林里生活和繁殖的原因。
蚬蝶的变化期一般需要11天,此时蚂蚁仍呆在地下洞穴内。直到9天后,在蚬蝶破壳两天前它们才会离去。这时的蚬蝶已基本成型,分泌蜜液的腺孔也随之萎缩。蚂蚁在离开时会将洞口敞开,以便让蚬蝶在蜕去蛹皮后,爬出黑暗的地下洞穴,进入阳光明媚的松林。待皮肤干透后,蚬蝶就会扇动着稚嫩的翅膀开始练习飞翔。此时,它可能已经忘记了那些曾为其提供保护的蚂蚁“保镖”。
为人父母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一切为了生存的动物王国里,这种历程尤=勾艰辛。人们常常认为,当动物们有了子女时,有些雄性动物会推卸责任,将幼仔留给雌性伴侣照顾。但是,任某些生物种粪中,情况却正好相反。一旦有了幼仔,这些动物“爸爸”会甘冒生命危险,也委让孩子们生存下来。
帝企鹅
当帝企鹅做了爸爸时,没有什么是它做不到的。在雌帝企鹅产蛋时,雄帝企鹅会在她身边守护。当雌帝企鹅将蛋交给雄帝企鹅时,这位未来的父亲必须用很快的动作把蛋藏进自己腹部的皮毛下面,否则在南极零下40度的气温中,它们爱情的结晶很快就会冻成冰坨。一旦交接仪式完毕,雌帝企鹅会将伴侣独自留下,出去独自觅食,这个过程会近两个月。在雌帝企鹅离开之前,雄帝企鹅必须吃饱喝足,让自己变得很壮实。这是因为在整个孵蛋期间,雄帝企鹅;悔无法进食,直到雌帝企鹅返回。孵蛋的时候,企鹅爸爸们会挤在一起,组成一堵墙以抵御寒冷,为未出世的企鹅宝宝营造一个温暖的环境。它们将企鹅蛋放在脚上,并用腹部的皮毛将蛋盖住,然后就开始孵蛋了。在企鹅宝宝出世后,企鹅爸爸们往往已减轻了一半体重,早已精疲力竭。但只有当雌帝企鹅返回时,雄帝企鹅才会将孩子交给妈妈照看,然后自己再去觅食填饱肚子。
海马
雄海马是世界上唯一有生育能力的雄性动物。雌海马将卵放入雄海马的腹部。然后由雄海马的身体给这些卵供给营养。这时晶胚会进入雄海马的育儿袋中,之后,海马爸爸就开始培育这些晶胚,为其输送氧气、清除废物。这些听上去好像毫不费力,其实之后还有一个痛苦的生育过程。在这期间,海马爸爸身上的颜色会变淡,外表看上去也很苍白。它一次可从体内产出近200只小海马,之后还要经历一次精疲力竭地收缩。但也有一些比较强壮的海马爸爸刚刚生完小海马之后不久,就已开始炫耀它们的育儿袋,迫不及待地准备着第二次生育。
南美洲狨猴
就表现来说,南美洲雄狨猴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父亲。狨猴宝宝出生仅仅几周后,狨猴妈妈就不管它们了。一般来说,狨猴妈妈一胎可生两只狨猴宝宝,三胞胎的情形非常罕见。在狨猴妈妈分娩的时候,狨猴爸爸会充当助产士,舔舐刚出生的宝宝,为它们做清洁。然后狨猴爸爸就会担负起照料狨猴宝宝的责任。它会给宝宝洗澡和喂食,还会将它们放在自己的背上,哄它们玩耍。据说,雄狨猴之所以在养育子女方面承担如此多的责任,是因为雌狨猴在生育时非常辛苦。雌狨猴体内的宝宝非常巨大,会占到其体重的25%。此外,养育子女对狨猴来说也是一种控制生育的方法。因为雌狨猴在数周之内就可以再次怀孕。
红狐
雄红狐对它的子女和伴侣总是那么细心周到。在伴侣生下小红狐一个月之后,红狐妈妈都不会出去捕猎,而是会待在巢穴里为子女取暖喂食。这就意味着红狐爸爸必须外出为一家觅食。红狐爸爸在与孩子们玩耍时,也非常细心,总是不断为孩子们制造兴奋。但三个月之后,“免费的大餐”就要结束了。不过在孩子们离家之前,红狐爸爸会教它们如何在地面上用厮打来获取食物,直到它的孩子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技巧,在野外生存下来。
达尔文蛙
这种蛙因被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而得名。它的外表看起来有点奇怪。但达尔文蛙爸爸可是会将自己白勺生命全部投入到照料后代的工作上。在达尔文蛙妈妈产卵后,达尔文蛙爸爸会在伴侣身边守护,直到蛙卵出世。然后,它会将这些卵含入口中,藏在声囊里。尽管这样,达尔文蛙爸爸同时还是可以进食的。这些卯就在爸爸的声囊里发育,直到变成蝌蚪。当蝌蚪的尾巴脱落时,它们就变成了幼蛙。这时,幼蛙们就要脱离父亲的保护,自己到外面闯世界了。
水雉
雌水雉会对伴侣不忠,所以雄水雉的“孩子”有可能并不是它自己的,但雄水雉从不会弃“家庭”于不顾。为什么?这是因为雌水雉没有将水雉幼雏养育长大的能力。一旦雌水雉产蛋,雄水雉就得担负起孵蛋和将幼鸟抚养长大的责任。在雌水雉和数只雄水雉进行交配时,雄水雉不知何故却能宽容此种行为。大概是因为它们明白,如果每一只雄水雉都将雌水雉和其他雄水雉交配所产的蛋遗弃的话,所有的幼乌就会全部死亡。所以这些父亲都极有同情心。如果发现某些蛋处于危险中,它就会及时将其转移到新地方。一旦幼鸟破壳而出,它就会开始教幼乌觅食。如果它的孩子们受到威胁,它会像母鸡护卫小鸡一样,将它们置于翅膀之下来保护它们。
火烈鸟
火烈乌不仅仅对伴侣极为溺爱,在将子女抚养长大的过程中也表现得很出色。当雌鸟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建造爱巢时,雄鸟会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雌乌每次产一个蛋,并由双方将这个爱情结晶共同孵化出壳。有趣的是,当雌鸟给幼鸟喂食一种类似于牛奶的物质时,雄鸟也会产生这种物质并用于喂养幼乌。
银背穴猩猩
一个银背大猩猩的家族可能由20—30只大猩猩组成。在这个家族中占有支配地位的大猩猩就是“家长”。它会保护整个族群不受外界的威胁。例如,在其他雄猩猩可能会杀死幼仔进行“夺权”时,它将会出面解决纷争。在族群出外觅食时,它还起到指导和带领家族的作用。它会在雌猩猩身上留下一种特殊的标记,并亲切地与它的孩子玩耍。但如果它们太淘气了,这位“大家长”就会给它们严厉的“警告”。
巨角猫头鹰
雄巨角猫头鹰一旦找到伴侣,就会找地方做一个巢,以便让雌巨角猫头鹰在巢里保护它下的蛋,并用羽毛使其保持温暖。这时,雄巨角猫头鹰必须外出觅食。在大多数鸟类中,一般都是雌乌的体型较小。不过,食肉鸟的情况可能出现不同。一只雌巨角猫头鹰的体型就要比雄巨角猫头鹰大25%。雄巨角猫头鹰不仅要填饱自己的肚子,还要将食物带回巢中给伴侣。一旦小猫头鹰被孵化出来,它觅食的压力又会成倍的增加,因为在孩子出世后的2—3个月内,雄巨角猫头鹰必须要负责喂养它的孩子。
毛毛虫和它的蚂蚁保镖
20多年前,我还是一名生物学研究生,在墨西哥海沿海平原的圣玛塔火山山脉附近做生态环境研究。圣玛塔火山是一座不活跃的火山,高1750米,位于韦拉克鲁斯市东南方向160公里。在山腰的斜坡地带,有一片不大的松林引起了我的兴趣。
毛虫们都跑到哪里去了?
在这片林区工作的头一个月里,我着手研究蚬蝶的生命历程。那时,我的实验室兼住所是一座茅草房。我将一个塑料盒改造成了育虫室。在我的精心呵护下,蚬蝶的绿色幼虫最终长成了又大又肥的毛虫。它们在生长期间一共需要蜕六次皮。在第二次蜕皮后,我发现毛虫开始从位于尾部附近的两个孔洞里分泌液体,同时在头部长出一对能有规律地伸缩的触须和一对形状像叶子一样的器官。当时我还 不清楚这些器官都有什么功能。更奇怪的是,为何我在野外从来没有找到过这些毛虫呢?
一天,我坐在一棵圆木上吃午饭,突然听到一阵窻窻窣窣的声音。顺着声音找过去,我惊讶地发现,一只成熟的大毛虫正在啃噬一棵巴豆植物的叶子。这个胖乎乎的家伙与我在实验室里培育出来的毛虫是同一个种类。在这只毛虫的周围簇拥着几只红黑色的大蚂蚁。我发现蚂蚁并没有攻击它的意思,它们只是不时地用触角触碰毛虫,而毛虫则将触须伸开,让蚂蚁爬到它的背上,吸吮从它的背部分泌出来的液体。吃饱喝足后,毛虫顺着巴豆的枝干朝下缓缓爬行,不一会儿便爬进了巴豆植株下面的一个洞穴内。蚂蚁紧跟在毛虫后面,当毛虫进入洞穴后,它们就用泥粒将洞口堵死。这样,地面上就看不到任何毛虫曾活动过的迹象。我迅速检查了附近的巴豆,发现几乎每一棵巴豆下面都有一个洞穴,里面住着1—3只毛虫。与它们住在一起的还有蚂蚁,有些洞穴里面还有蝶蛹。就这样,我终于弄明白了毛虫神秘消失的原因。
毛虫分泌的蜜
露是蚂蚁的最爱
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主要集,中在晚上观察毛虫和它们的蚂蚁“保镖”。通过观察,我发现,蚬蝶的幼虫孵化期为8~10天。毛虫的后尾分泌出的那种液体,是一种叫“蜜露”的甜蜜分泌物,它正是蚂蚁最爱吃的甜食。而那种类似于触须的器官能释放出一种气味芬芳的气体,专门用来召唤蚂蚁。头部凸起的那对“叶子”还可以振动,发出微弱的“咔嚓”声,这种声音人的耳朵听不到,但在一定距离内活动的其他昆虫就可以感觉到。
毛虫是蚂蚁牧放的“奶牛”
经常为毛虫们充当“保镖”的蚂蚁叫木蚁,因它们经常在圆木、篱笆桩和房柱上做窝而得名。这种蚂蚁遍布于墨西哥和中美洲的热带森林中。一到夜晚,木蚁便出来四处游荡,寻找甜东西吃,蚬蝶幼虫分泌的蜜露就成为它们的最爱。
我看到,一只木蚁在晚上觅食时遇到一只毛虫,便用它的触角刺激毛虫尾部的蜜露腺,毛虫便会分泌出一小滴湿乎乎的液体。蚂蚁马上开始迫不及待地吸吮这种甜甜的蜜液。不消几分钟,其他蚂蚁也纷纷赶来,大家就一起分享这顿美餐。大约30分钟后,蚂蚁离开毛虫,来到巴豆植株下面,围着其根部挖出一道浅浅的环形洞穴。这项工作通常会花费数小时,大约在黎明前完工。这些环形洞穴一般有2.5~5.0厘米深。完工后,蚂蚁们云集在毛虫四周,不断地用触角去触碰毛虫,驱使其朝下缓缓爬行,直到毛虫爬进洞穴。一些蚂蚁也跟着毛虫爬进洞里,而留在外面的蚂蚁则迅速地用先前挖出来的泥粒将洞口封堵好。现在,毛虫已经成了蚂蚁捕获的“奶牛”,蚂蚁把“奶牛”赶进自己建造的“围栏”内,关上门,“奶牛”就成了它们的财产。
一天晚上7点左右,我看到一个洞口外的泥粒被推开,蚂蚁爬了出来,但毛虫仍留在洞内。蚂蚁在巴豆叶子上来回奔走,似乎是在寻找潜在的敌人。“巡逻”十分钟后,蚂蚁返回地下“牛栏”,用触角使劲刺碰毛虫,将其赶出洞穴。在这些“牧牛人”的引领下,毛虫开始沿着巴豆植株的茎干朝上爬,最后落脚在顶部附近的嫩叶上,开始进食。整个晚上,毛虫都在不停地啃吃叶片,蚂蚁则始终陪伴在它们左右,在巴豆植株上爬来爬去,偶尔停下来吸一口蜜露。黎明前,蚂蚁驱赶着它们的“奶牛”走下巴豆植株,进入“牛栏”,入口处再次被封死。无论是“奶牛”还是“牧牛人”,呆在“畜栏”内都非常安全。
在整个夏秋季节,这种“放牧”方式很少改变或中断,即使在暴雨倾盆的日子也没有阻止它们的行动。地下“牛栏”通常都建在非常利于排水的斜坡地带,因此很少被洪水淹没。
蚂蚁和毛虫之间的共生关系
有两个问题我一直很感兴趣:如果将毛虫与蚂蚁分开会发生什么精况?蚂蚁和毛虫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能让彼此获益吗?
有一次,我将蚂蚁从巴豆植株上摘下来,并在巴豆四周放上网笼来阻止蚂蚁靠近。我发现,在与“牧牛人”分离后,毛虫们不再返回那些洞穴,而是一天到晚都呆在叶子上啃噬着。可见,毛虫每天的爬上爬下完全是受到蚂蚁的驱使才会产生的行为。
不久以后,我注意到由于没有木蚁为其提供保护,这些毛虫开始不断遭到一种大个头的淡红色蚂蚁的攻击,这种蚂蚁在美洲分布很广,浑身遍布茸毛和棘刺,生性凶猛,印第安人为其取名“强盗”。我曾经在一次考察中被这种蚂蚁蜇了一下,立刻就有一阵钻心的刺痛由手指传遍全身。被蜇伤的手指麻木了近24个小时,肿胀了两天。由此可以想象,这种伤害对一只毛虫来说意味着什么。果然,后来我观察到,毛虫在被蜇后仅数分钟,身上便会出现大面积的肌体组织溃烂。看来,木蚁与蚬蝶的这些幼虫之间明显是一种互利关系:毛虫为木蚁提供可口的甜食;作为回报,木蚁为毛虫提供安全保护。在生物学上将这种对双方有利的共生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人类活动对蚬蝶
生命循环的影响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蚂蚁和毛虫都会变得越来越懒惰,“放牧”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到了非常寒冷的时候,毛虫就不再走出“牛栏”。由于新陈代谢变慢,它们将完全依赖身上储存的营养维持生存。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旱季开始了,大部分灌木丛迅速枯萎、变干。一到这个季节,当地人就沿着村落附近的松林小径抛撒火种。松叶和干死的灌木丛成为最好的引火物。当地人每年都要搞一次烧荒活动,目的是清除地面上的杂草,让新草迅速长出来,为他们的牲口提供饲料。于是,到4月中旬或下旬,毛虫和蚂蚁栖息的地方都将被大火烧遍,但由于此前木蚁为了御寒,已将洞穴挖得更深,所以山火对它们没有任何影响。大火过后,它们就会出来寻找新的食源地。越冬时毛虫因食物缺乏而被延后的化蛹期也会重新开始。据我观察,在山火过后最快仅12天,所有毛虫就都变成了蛹。在两周多一点的时间里,新一代的蚬蝶便飞上了蓝天。这就是为什么蚬蝶只在靠近印第安人村庄的这一小片松林里生活和繁殖的原因。
蚬蝶的变化期一般需要11天,此时蚂蚁仍呆在地下洞穴内。直到9天后,在蚬蝶破壳两天前它们才会离去。这时的蚬蝶已基本成型,分泌蜜液的腺孔也随之萎缩。蚂蚁在离开时会将洞口敞开,以便让蚬蝶在蜕去蛹皮后,爬出黑暗的地下洞穴,进入阳光明媚的松林。待皮肤干透后,蚬蝶就会扇动着稚嫩的翅膀开始练习飞翔。此时,它可能已经忘记了那些曾为其提供保护的蚂蚁“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