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教育作为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家庭和幼儿园需要共同努力,商讨家园共育的理念和平台的搭建,落实家园共育的各项举措,优化家园共育的策略,尽最大努力的发挥二者的合力,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 家庭教育 生活习惯 家园共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表示:“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考量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前时期需要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内容,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积极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园对在园幼儿的生活习惯养成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挑食偏食、不能安静进餐、爱喝饮料、没有午睡的习惯、晚睡晚起、生活作息混乱、睡姿不正确、不主动刷牙、饭前便后不洗手等。幼儿园和家庭都应把自己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力量,家园共育是实现家园相互合作,促进教育同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如何在家园共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运动机制了进行了几点思考。
1 建设共育理念,构建家园一致的教育环境
夸美纽斯建立了统一的学制,把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期,在一岁到六岁时,学生要到母育学校,也就是在家庭中,成长期间得到父母给予的教育。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就主张培养幼儿时,应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中国也有“王化始于闺门”的见解,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也将习惯养成非常重要的三个时期归为四个时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幼儿期(3-6岁)又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古代传统教育中也存在着“家庭教育”的模式,在古代阶级社会中无论男女都会在家接受教育,比如初步的礼仪规范,数的概念等。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雷沛鸿先生也认为重点培养日常生活所的良好习惯。所以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应该要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目前,娇惯、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幼儿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行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合作互动,没有形成合力,没有找到两种教育的平衡点,使得幼儿在学校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在家中没有得到延续。在教育的大趋势、大环境下,“家园共育”是现在普遍倡导的教育模式。我们反对一元角度看待问题,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不可否认的缺点,所以“家园共育”可以很好地将学校与家庭的优势相结合,将这两个重要的系统机制统一起来,对学生的教育将会有很大的益处。
家园合作共识是家园共育关系建立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决定先从理念层面下手,要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先改变家长的教养理念。幼儿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生活习惯教育活动,帮助家长建立对生活习惯养成家园共育的意识,双方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构建家园一致的教育环境。
2 搭建共育平台,加强对家园之间的教育交流
搭建多种共育平台,鼓励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或从事其他服务,为家园共育注入新的源泉和活力。
首先,为了建立家园共育模式下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运行机制,我们建立起家校共同联合、交流沟通的平台。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可以不仅仅局限在幼儿接送时的交流,我们利用QQ群组、微信群组进行交流,推选出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让每一个家长都能参与到学生生活习惯养成的活动中。第二,幼儿园要定期开办幼儿专家教育类讲座,不仅幼儿教师要进行学习,家长也要学习,双方将各自扮演的角色定位清楚,不要造成互相推脱责任的后果。这样双方都能够更新教育理念,家校更容易合为一体。最后,勤于开展家长交流会,每一位幼儿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要经常交流,进行经验之谈,及时纠正问题,做好家长的榜样,教师的榜样,双方都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3 优化共育策略,建立家园合作的教育机制
由于目前时代的快节奏性,许多家长与教师针对幼儿习惯养成方面,只会过多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而忽略生活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在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阶段看到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休息时间的控制、餐桌的礼仪遵守等。可想而知,这是幼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致成年之后还是“生活习惯中的巨婴”。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都应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所以在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家长与教师应共同探索在“家园共育”模式下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运行机制。
“家园共育”模式下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大家不断去磨合与完善,这样达成的教育合力才会发挥出最大的力量。这就需要每个家长与教师多从对方的角度考慮问题,善于理解、勤于交流。为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家园共育教育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从而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实践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208511。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幼儿园家园共育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关键词:幼儿教育 家庭教育 生活习惯 家园共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表示:“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考量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前时期需要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内容,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积极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园对在园幼儿的生活习惯养成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挑食偏食、不能安静进餐、爱喝饮料、没有午睡的习惯、晚睡晚起、生活作息混乱、睡姿不正确、不主动刷牙、饭前便后不洗手等。幼儿园和家庭都应把自己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力量,家园共育是实现家园相互合作,促进教育同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如何在家园共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运动机制了进行了几点思考。
1 建设共育理念,构建家园一致的教育环境
夸美纽斯建立了统一的学制,把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期,在一岁到六岁时,学生要到母育学校,也就是在家庭中,成长期间得到父母给予的教育。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就主张培养幼儿时,应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中国也有“王化始于闺门”的见解,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也将习惯养成非常重要的三个时期归为四个时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幼儿期(3-6岁)又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古代传统教育中也存在着“家庭教育”的模式,在古代阶级社会中无论男女都会在家接受教育,比如初步的礼仪规范,数的概念等。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雷沛鸿先生也认为重点培养日常生活所的良好习惯。所以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应该要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目前,娇惯、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幼儿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行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合作互动,没有形成合力,没有找到两种教育的平衡点,使得幼儿在学校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在家中没有得到延续。在教育的大趋势、大环境下,“家园共育”是现在普遍倡导的教育模式。我们反对一元角度看待问题,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不可否认的缺点,所以“家园共育”可以很好地将学校与家庭的优势相结合,将这两个重要的系统机制统一起来,对学生的教育将会有很大的益处。
家园合作共识是家园共育关系建立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决定先从理念层面下手,要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先改变家长的教养理念。幼儿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生活习惯教育活动,帮助家长建立对生活习惯养成家园共育的意识,双方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构建家园一致的教育环境。
2 搭建共育平台,加强对家园之间的教育交流
搭建多种共育平台,鼓励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或从事其他服务,为家园共育注入新的源泉和活力。
首先,为了建立家园共育模式下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运行机制,我们建立起家校共同联合、交流沟通的平台。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可以不仅仅局限在幼儿接送时的交流,我们利用QQ群组、微信群组进行交流,推选出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让每一个家长都能参与到学生生活习惯养成的活动中。第二,幼儿园要定期开办幼儿专家教育类讲座,不仅幼儿教师要进行学习,家长也要学习,双方将各自扮演的角色定位清楚,不要造成互相推脱责任的后果。这样双方都能够更新教育理念,家校更容易合为一体。最后,勤于开展家长交流会,每一位幼儿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要经常交流,进行经验之谈,及时纠正问题,做好家长的榜样,教师的榜样,双方都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3 优化共育策略,建立家园合作的教育机制
由于目前时代的快节奏性,许多家长与教师针对幼儿习惯养成方面,只会过多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而忽略生活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在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阶段看到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休息时间的控制、餐桌的礼仪遵守等。可想而知,这是幼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致成年之后还是“生活习惯中的巨婴”。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都应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所以在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家长与教师应共同探索在“家园共育”模式下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运行机制。
“家园共育”模式下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大家不断去磨合与完善,这样达成的教育合力才会发挥出最大的力量。这就需要每个家长与教师多从对方的角度考慮问题,善于理解、勤于交流。为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家园共育教育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从而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实践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208511。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幼儿园家园共育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