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预习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步骤。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思考、练习有关学习内容的准备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很好地教授学生课前预习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导,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呢?我通过探索与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活动。
一、激发兴趣,为课堂参与做好准备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因此,课前预习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教学《将相和》一课为例。在讲课前几天,我就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自由结组,搜集各种有关的历史资料、人物传说、故事等等。这种预习作业开放性强,而且有目的,学生之间有合作也有分工,参与热情很高,搜集到的资料,也让我大开眼界,有书籍、杂志、报纸、网上下载的资料,甚至还有个学生拿来了一盘《将相和》的京剧录像带。由于准备充分,资料丰富,所以上课时,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为大家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主动。在理解课文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
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一种氛围,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相应的学习内容上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摩擦起电”的知识,教师掀起学生不用任何东西把火箭模型挂在黑板上。当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时,教师只要在火箭上擦几下,火箭就挂在黑板上了。又如“磁铁”知识中做一个“无钩钓鱼”的演示等,这些现象使学生迷惑不解,引发出一连串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都是指向相应的教学中心,这不但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情感,而且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相应的学习内容上来,这样的投入是主动积极的。
三、分层设计,使不同学生得到发展
现在的课堂是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学困生不再游离于课堂之外,参与到了课堂之中,这便是课前分层设计预习内容带来的改变。在设置《将相和》一课的课前预习时,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设了三个层次预习任务:A.自学课文字词,找出不認识的字,不清楚的词,了解它们的意思;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与一些相关的简单介绍;B.在识记生字词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读熟课文,使用符号等标注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与感想;C.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熟课文,给文章分段,梳理脉络,概括出每一大段的段意,并总结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具体写法,思想感情。要把对全文的想法写出来,并由此联想,想一些与本篇课文相关的内容,作为补充,记在书上。这样的分层设置预习目标,使优良中等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桃子吃。
四、引导质疑,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专利”,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把提问这个“专利”让给学生,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仍以《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我让学生从观察课本插图入手引导学生看图质疑,初步切入了解文本内容。提出了三个问题:课文总共安排了几幅插图?每幅插图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蔺相如和秦王性格特征是什么?在课堂上,我没有像过去那样从开头讲到最后,以学生预习的问题为切入点,从课文插图入手,有趣的插图,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们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提出问题。老师则对学生的质疑积极性给予肯定和奖赏,以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梳理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老师的重视,成为全班研究的对象,其质疑及探索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也就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设计板书,发挥预习主体地位
尝试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讲授《詹天佑》一课时,在课前预习时,我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在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方法时,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地基础上,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图的方式把两种开凿的方法表示出来,并负责写出设计方法的讲解稿。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课前,学生画出的图纸不仅认真,画的清楚。课上讲解时还特别注意了在图上把居庸关和八达岭通过画一画、讲一讲。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敬佩詹天佑在筑路过程中表现出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与板演,发挥了学生的主题作用,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学到了学习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总之,预习是课前教学的前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预习的要求要紧扣课文的重点,无论采用那些方法指导学生预习,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方法研究”(课题批号:GS〔2017〕GHB0548)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甘肃酒泉市肃州区总寨学区。
一、激发兴趣,为课堂参与做好准备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因此,课前预习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教学《将相和》一课为例。在讲课前几天,我就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自由结组,搜集各种有关的历史资料、人物传说、故事等等。这种预习作业开放性强,而且有目的,学生之间有合作也有分工,参与热情很高,搜集到的资料,也让我大开眼界,有书籍、杂志、报纸、网上下载的资料,甚至还有个学生拿来了一盘《将相和》的京剧录像带。由于准备充分,资料丰富,所以上课时,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为大家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主动。在理解课文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
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一种氛围,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相应的学习内容上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摩擦起电”的知识,教师掀起学生不用任何东西把火箭模型挂在黑板上。当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时,教师只要在火箭上擦几下,火箭就挂在黑板上了。又如“磁铁”知识中做一个“无钩钓鱼”的演示等,这些现象使学生迷惑不解,引发出一连串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都是指向相应的教学中心,这不但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情感,而且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相应的学习内容上来,这样的投入是主动积极的。
三、分层设计,使不同学生得到发展
现在的课堂是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学困生不再游离于课堂之外,参与到了课堂之中,这便是课前分层设计预习内容带来的改变。在设置《将相和》一课的课前预习时,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设了三个层次预习任务:A.自学课文字词,找出不認识的字,不清楚的词,了解它们的意思;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与一些相关的简单介绍;B.在识记生字词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读熟课文,使用符号等标注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与感想;C.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熟课文,给文章分段,梳理脉络,概括出每一大段的段意,并总结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具体写法,思想感情。要把对全文的想法写出来,并由此联想,想一些与本篇课文相关的内容,作为补充,记在书上。这样的分层设置预习目标,使优良中等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桃子吃。
四、引导质疑,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专利”,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把提问这个“专利”让给学生,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仍以《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我让学生从观察课本插图入手引导学生看图质疑,初步切入了解文本内容。提出了三个问题:课文总共安排了几幅插图?每幅插图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蔺相如和秦王性格特征是什么?在课堂上,我没有像过去那样从开头讲到最后,以学生预习的问题为切入点,从课文插图入手,有趣的插图,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们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提出问题。老师则对学生的质疑积极性给予肯定和奖赏,以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梳理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老师的重视,成为全班研究的对象,其质疑及探索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也就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设计板书,发挥预习主体地位
尝试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讲授《詹天佑》一课时,在课前预习时,我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在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方法时,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地基础上,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图的方式把两种开凿的方法表示出来,并负责写出设计方法的讲解稿。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课前,学生画出的图纸不仅认真,画的清楚。课上讲解时还特别注意了在图上把居庸关和八达岭通过画一画、讲一讲。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敬佩詹天佑在筑路过程中表现出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与板演,发挥了学生的主题作用,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学到了学习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总之,预习是课前教学的前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预习的要求要紧扣课文的重点,无论采用那些方法指导学生预习,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方法研究”(课题批号:GS〔2017〕GHB0548)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甘肃酒泉市肃州区总寨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