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抹黑学”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IN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就要进入大戏的高潮了。从本质上说,美国的总统大选其实和100多年前马克·吐温写的《竞选州长》中描述的情景没有本质的区别,依旧是金钱铺路,诋毁开道,胜者欢呼,败者消失,谁知道谁比谁更高尚。
   不过,毕竟科技在日新月异,资讯在日夜膨胀,宪政政治的方式和好莱坞一样也有了许多技术层面的变革。后者从实景到布景再到电脑虚拟,前者则从当初源自人类原始欲望的互相攻击,转变为有系统、有组织地收集对手的毛病,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陷阱,这是美国大选最前沿的学科——抹黑学。
  
  暗 战
  
  直到现在,很多忠实而老派的民主党员还是对小布什在2000年的有争议胜利感到忿忿不平。他们的这种情绪中其实也隐含着一种不解,戈尔为什么会输给小布什?这些人特别不能理解的是,戈尔也许在某些事情上是有少少夸张,或者有与事实略有出入的表述,可是他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骗子”呀,至少比布什在竞选演讲时的信口开河强多了。
  看看布什当初说了些什么?减税13000亿美元,平稳地将社会保障体系私有化,而且还能维持预算的平衡。这些话现在都和当年横飞的口沫一样变得一文不值,可是竟然取得了选民的信任。
  从各自形象的异化,不难找到当年民主党败北的缘由——没有将对手抹黑,反而被对手变成了乌鸦——这是一场暗战,民主党输得体无完肤。
  当年英国广播公司的一个摄制组曾经深入布什的共和党竞选总部,捕捉到了暗战的操作细节。在2002年10月,布什与戈尔第一次公开辩论时,有一个小组在共和党竞选总部,密切注视着对话的进程——确切地说是注视着戈尔的每一句话,从中找出任何有误导或者夸张的地方。在那一刻,整个小组比证券交易所的操盘手还要忙碌,他们最终在戈尔的讲话中找到了两处破绽:一是戈尔错误地宣称自己从未质疑过布什的经历;二是称自己曾在官员的陪同下前往德克萨斯灾区视察。这两点瑕疵迅速地由小组负责人传给美联社,很快,美联社采用了这个故事,暗战小组一片欢腾。 这只是整个战役中的一场而已,在整个竞选过程中,两党其实都有这样的暗战小组在干着同样的事情,胜负只在于谁的技术更纯熟。
  据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在这次与克里的对垒中,布什指挥共和党努力把克里塑造成一个为了获得政治地位而反复无常、轻率的家伙,现在克里在参议院的投票记录是对手的研究重点。另外,针对克里没什么瑕疵的历史记录,新的攻击点是“他是一个远离美国人民的高高在上的华盛顿官僚”。这个听着倒是耳熟得很,当年共和党人也是这么说戈尔的。
  
  对 手
  
  那么是谁如此“完美”地击败了戈尔呢?当初在2000年大选中,布什的团队中有一个并不太引人注目,但是很关键的人物,那就是对手研究小组的组长巴巴拉·考斯托克。她也是将“抹黑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把暗战带入新的作战方式的“里程碑”式人物。
  巴巴拉的观念是,虽然在竞选中诋毁对手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但在现在这个时代,必须超越过去不专业的操作方式。找几个年轻的雇员?翻翻对手的法律记录和公众演说记录?想以此找出对手的致命弱点?简直是痴人说梦。
  看看巴巴拉的履历,她是一名律师,也是一名在国会山混了多年的老兵。差不多整个90年代,她都在共和党众议员丹·波顿手下担任首席国会调查员,她几乎经历了所有针对克林顿的调查,从“文件门”到“旅行门”再到政治献金案和最为轰动的“白水门”,完全就是一个“暗战专家”。
  在为布什竞选工作时,巴巴拉集结起一支能征惯战的队伍,大部分是她在波顿调查委员会工作的同事,他们几乎都有担任检察官的经历。
  有意思的是,这批正规化队伍居然全是在克林顿当政时期被各种总统丑闻调查锻炼出来的,民主党的也不例外。当年戈尔暗战部队的指挥官是克里斯·勒汉,他是当年保卫克林顿的主力,被对手看作是民主党阵营中最为可怕和最为忠实的“战士”。在勒汉带领下,布什被塑造成了一个“和蔼可亲的笨蛋”,这项工作一度进展顺利,而小布什的很多言行的确也对这个词作出了恰当的诠释。问题在于,小布什在公共电视辩论中击败了戈尔,从此,勒汉败走麦城。
  
  编 剧
  
  从某种意义上说,巴巴拉和她的团队实际为从事“抹黑工程”的从业人员树立了一个资质标准,检察官“疾恶如仇”的强烈意识和调查人员的操作能力同时兼备。后者保证他们能够在浩如烟海的公共记录和其他潜在的非犯罪性的记录中找到需要的东西。说白了,也不是谁都能在鸡蛋里挑出骨头来的。
  但这只是初级教程结业时的水平,巴巴拉和她的团队早已达到了更高的水准——他们要把针对目标的研究放到一个更大的视野中去,不再是片言只语,也不再是孤立的案件,仅仅让戈尔作几个难以解释的选择或者尴尬的声明是不够的,要彻底改变公众对戈尔的看法,“抹黑者”必须做一个好的编剧,把戈尔大大小小的故事和言论有机地串联起来,最后给人们留下一个总的坏印象。
  “选举活动就像是一场审判,”巴巴拉解释说,“你希望人们不停地讨论他们的事情。参加选举的候选人会给你需要的事例,你把这些事情集合起来编成一个大故事。”
  勒汉也同意“编剧”的方法。他说,第一步是选择目标的负面故事,把它们有计划地推出来,传达给报社的记者和编辑,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第二步就是把支持你观点的一系列故事归类整理,你开始种下一些小的故事,为以后更大的故事作铺垫,最后到了秋天,你就可以出手重量级的东西了。”
  勒汉以实战举例说:“如果一个故事登在了报纸头条,你就同样希望能炒得更热乎点,让它上早间新闻,上电视。第2天,就会有和你比较友好的嘉宾出现继续谈论这事,这样你就有了第二下攻击。到了第3天,你可以放出一些在先前故意扣下的补充信息,这样话题还是热的,第三击又产生了。到了第4天和第5天,你要试着控制住本方的候选人不要对那个话题发表看法,这样最终憋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一旦发话,马上就会受到饥渴的媒体的追逐,这样就产生了第四个攻击波。如果你对这一套运用得炉火纯青了,那么最起码你可以耗掉竞争对手一周的时间——他必须用一周的时间纠缠在周一出现的那个故事上。”
  要知道,在选战临近最为紧张的时刻,一周的时间是多么的致命。“连环腿”一旦踢出,不仅可以把对手直接踹到拳台下边,而且可以坚定那些即将走向投票站的选民的信心。
  
  双 刃
  
  “抹黑学”并非是刀锋所向、望风披靡这么奏效,这种行动是一种双刃剑,使不好的话,可能会两败俱伤,甚至只伤到自己。
  以前美国政坛无数的事例都已经说明了,不顾一切地像疯狗一样乱咬你的对手是一种自杀行为,而克林顿“拉链门”风波的前后也证明,单单拿对手的私生活做文章也未必会奏效。所以,勒汉说,为了避免误伤自己,现在必须变得非常小心。选择什么攻击你的对手是重要的,这是一门科学,而选择如何攻击你的对手同样重要,特别是什么时候借助哪些媒体的力量,简直就是一门艺术。
  他简要解释说:“一般说来,你会发现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传递动力。如果你有录像带,你可以把它们交给电视台;如果你有一个复杂的财经故事,你可以交给《华尔街日报》;如果是关于一些特别的兴趣的,你应该给《纽约时报》,这些都是整体策划的一部分。”
  就单一媒体来说,竞选班子都认为,美联社是最重要的一个。你一旦上了美联社也就等于把消息传到了全世界。而且,在美联社操作也相对容易,他们没有版面的限制,他们每天可以发30条政治新闻,更为重要的是,每个候选人都要把自己塑造成正派形象,如果利用小媒体攻击对手会让选民主体产生政治疏离感和厌烦情绪,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媒体让大家觉得它是公正的。
  谈到对美联社的利用方法,高手们认为无非是两种:一是直接向记者透露一些对手的负面信息,但这么做被双刃剑砍到的危险系数比较高,毕竟大家都在做工作,记者也不是傻瓜。更高明的做法是,给美联社提供一个话题,然后由记者自己挖掘,把这个话题导向对对手不利的一面,或者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运用得好,报纸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标题实际上就是你想说而没有说的活广告。
其他文献
无印良品(Muji),无印在日文中是没有花纹的意思,日本店名“无印”意为无品牌。然而靠着清一色无华简朴,及还原商品本质的讲究手法,低调的无印良品反而成为闻名世界的“No Brand”(无品牌)。其实有牌无牌已经不重要,古人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印良品转化成无牌胜有牌,行销手法才是制胜关键。  创立至今已有21年历史的无印良品,于1983年在东京青山开设第一家旗舰店以来,立即受到消费者的支持与
期刊
从1元钱到1个亿     1994年1月18日,宅急送的车在中关村一带,司机沿途揽活,每当看到有人抱着电脑等大件,他们就迎上前去,问是否要送。第一笔业务只有1元钱。   2002年10月31日,在宅急送总公司的公告栏上,每日的营业收入显得特别惹眼,10月8日9100万元、10月16日9425万元、10月18日9509万元、10月24日9770万元……10月31日1亿元,“我们过亿啦!”   这是一
期刊
去国外留学花费不菲。除了学费和生活费外,在办理留学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需要花钱。  无论去哪个国家留学,办理申请一般需要半年至一年左右的时间。整个过程大致如下:第一步,选择和申请学校。可通过亲友、留学咨询机构或在网上查询适合自己的学校,接着,向学校索取入学申请材料。学校收到信函后,会寄来入学申请表、入学须知、所需费用清单和经济保证书的样本等材料。把填写好的所有表格连同个人履历和考试成绩单等寄回学校
期刊
我们几年前买房子时,找了当地知名度很高的王顺当我们的房地产经纪人。王顺有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在他公司挂名的房地产经纪人多达30人,大有一统当地华人房地产市场的架势。但王顺和我们聊天时说,来美国以前,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在美国做生意,当老板。    找工作没戏,只得回归校园    王顺是1986年来到美国,当时就读一个理论性很强的专业。他的目标很简单,毕业后找一份工作,再把妻子接到美国,过上安
期刊
美国男子卖尿掘金记    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不过从生产到销售都只有他一个人;他是典型的SOHO一族:足不出户,在家办公;他做的几乎是无本生意,却可以卖高价,而且生意兴隆;他也有稳定的货源,不会受市场竞争的影响。仓库里缺货了,只需悠然喝上几杯咖啡,很快就会有了足够的库存。短短5年,就掘金690多万美元。而且他的生意名头还挺大,他说“我卖的是隐私、自由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他究竟是干什么的?  这名
期刊
期刊
万恶穷为根    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8岁的古迪亚和她6岁的妹妹正在做煤球(市场上这种煤球的价格是5卢比一个)。他们可能不知道世界环境日,但她们绝对希望有一个干净、幸福的童年。  其实人类所面临的几个重大挑战:战争、环境、疾病、贫穷,它们的根子基本是贫穷,而不是人本身的善恶或者觉悟。    谁的全球化    二百年前你们将我们抛弃  二百年后你们将我们记忆  说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好处  但我们的海
期刊
在两年之间,乌玛·舒曼不但拍摄了两部让她形象完全转变的《杀死比尔》上下卷,还在真实生活中,历经了生产和婚变,银幕上下都发生了天旋地转的改变。结束6年婚姻之后,乌玛·舒曼仿佛重生一般,重新出发。    情感路上的选择与被选择    乌玛·舒曼去年此刻看起来像是拥有所有同龄美国女性所希望拥有的一切:17岁那年在纽约当兼职模特儿及餐厅服务员的她,在偶然的一次机会参加电影《终极天将》演出,片中那位从蚌壳中
期刊
怀旧,对于敏感多情的人而言,与其说是一种落寞伤感的情绪体验,倒不如把它划归到那类最不可缺、最具自觉意识的心理需求里去——就像远行的旅人,总要不时地掉转头去,瞥一眼旧居的方向,心里知道是看不真切也回不去的,却总要望一望才放得下心来继续前进。  一年前,我辞掉公职专事写作,喜欢怀旧的我从此有了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于是,我开始拜读普鲁斯特七卷本鸿篇巨制《追忆似水年华》,我读《追忆似水年华》,汲取世界名著的
期刊
近段时间,美国士兵虐待伊拉克囚犯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虐囚”几乎成了媒体上面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  无论从哪方面来讲,“虐囚”都应该受到严厉谴责,都应该被看作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污点。但是,因此而否定美国的自由价值和民主制度,则没有多少道理。有一点很明确,最早披露“虐囚”事件的不是别人,而是美国人自己。这就是民主制度的好处。民主制度奉个人权利和尊严为最高价值,并通过制度来加以保护。说得通俗一点,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