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煤矿企业安全形势严峻,煤矿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煤矿企业的安全工作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根据事故致因理论,认为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及物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共同构成引发煤矿事故的隐患,进而提出了煤矿安全控制的管理决策,对煤矿安全生产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煤矿安全 事故致因管理决策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导致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煤矿安全状态与煤矿生产系统的运行状态密切相关,煤矿事故系统的运行特性与状态直接影响到煤矿安全状态。目前,我国煤矿事故频繁发生,不仅使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同时也给国家和煤矿企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我们需要对煤矿事故的致因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出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
一、煤矿企业安全事故致因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认为,人、机(物)和环境这三个因素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两两相遇时才可能发生事故。在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煤矿的绝大多数事故是由环境因素和人的行为因素造成的,即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
(一)人的不安全因素
1、安全管理放松
(1)安全培训不到位。目前,我国煤矿从业人员素质的基本现状是:管理人员往往是理财的好手和经营的能手,却是安全生产的生手。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尤其是专业院校毕业的采掘机运通等人才更是缺乏。相当多的煤矿企业对职工的培训也是走形式,象征性地发个上岗证,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
(2)一些煤矿干部作风浮飘。相当数量的煤矿干部不愿下井或下井次数少,对不断变化的井下作业环境及安全状况不甚了解,发现不了问题,难以准确掌握井下真实情况,更谈不上现场解决问题。
(3)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不浓厚。目前,全国大多数煤矿企业包括相当多的国有煤矿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安全文化,大多还只是表现在安全口号、安全标语上,没有体现到职工生产生活的自觉行动中。
2、安全监督乏力
(1)安全监督检查忽视细节。煤矿有无“四证”、职工是否佩戴上岗证、有无“三违”、机电设备是否有异常、巷道有无冒顶、作业是否按操作规程等是某些安监部门安全检查的重点,而对于矿井设计、巷道走向设计是否符合地质构造等具有决定作用的地方往往成为安全监督检查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2)安全监督检查形式呆板,方法单一,以罚代管。检查中偏重于罚款,缺少具有较强制约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3)职工群众的安全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究其原因:①多数是职工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于自己受益的认识不到位;②一些煤矿安全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把职工当作企业的主人,而是把职工界定为被管理被罚款的对象;③群众监督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
(二)机(物)的不安全因素
煤矿开采技术、设备装备水平低,防灾能力差
我国大型煤矿企业大多已采用了先进的开采技术,但大多数新技术与新设备还处在摸索阶段,尚不成熟。中小煤矿的开采技术还很落后,其劳动条件和安全条件相对恶劣,很容易发生煤矿安全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国有重点煤矿有多处高瓦斯突出矿井没有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配备瓦斯抽放装备,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没有装备瓦斯监控系统。多处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尚未建立防灭火系统。数量众多的小煤矿安全装备水平更低,有的根本不具备防御灾害的能力。
历史安全欠账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
据国家安监总局调查,目前我国仅国有重点煤矿安全生产欠账就达689亿元之多。这些历史安全欠账,使矿工在不可知的危险中作业,安全事故随时都有爆发和突现的可能。长期以来,煤矿在人们心目中是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技术投入不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致使装备水平较差。
(三)自然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1、煤层赋存条件差,瓦斯灾害严重
我国大中型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占20.34%,突出矿井占19.77%。小型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占15%左右。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煤尘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也在不断增加,突出危险区域也在不断扩大。
下水防治难度增大
近年来,随着煤矿开发生产的深度不断加大、掘进速度加快、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和工作面开采空间尺度变化,水害产生的条件、水害威胁的程度以及水害形成的机理都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对井下突水的水源、导水通道和补给强度的分析造成很大难度,从而增加了水害治理的难度。
二、煤矿安全控制的管理决策
在“人——机——环境”系统中,事故的发生是“人、机、环境”三个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由以上分析,针对煤矿生产的现场实际情况,应从三个主要方面采取措施以控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1、控制人因失误,做到人的安全化
(1)加强矿工的安全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思想教育。强化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新工人下井作业前必须进行正规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持证上岗;严格落实管理人员下井现场检查责任,对现场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三定处理”,及时消除解决现场隐患,保证现场的安全状态;建立形象化的安全文化,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从思想、心理、意识的层面对职工进行潜移默化影响和管理。
(2)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监察管理体制,增加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外部压力,确保安全生产。在企业内部,借鉴新矿集团“三人动态联锁”的监督管理机制,由安全员、验收员和班组长同时确定各项工作、工程的规范达标后才能开工。同时建设动态质量层级管理机制,对质量标准化实行层层监控。
2、加强现场管理,做到机(物)的安全化
(1)加大安全投入力度。纵观矿难事故的原因,几乎都与安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有关。因此,煤矿企业应加大安全投入力度,推行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安全机电一体化管理、安全技术一体化管理,狠抓安全费用工程、装备升级、技术创新等工作,以先进的系统、装备、技术等,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提高技术水平,推行机械化作业。我国现行的煤矿生产相关技术比较落后,井下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因此,我们要提高煤矿技术,预防和减少由地质因素等自然原因带来的非人为性伤亡。
3、改善生产条件,做到环境安全化
生产环境的好坏,不但影响着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而且与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有着很直接的关系。煤矿的特殊环境给安全带来很大的困难,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把生产现场的环境治理纳入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范畴来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束语
安全是煤炭企业的头等大事,想要真正实现对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和预防,避免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煤矿事故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深入的剖析。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到了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才能为煤矿企业的安全运行制定强有力的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李志伟. 浅谈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J].品牌,2010(11).
[2]宋晓倩.煤炭企业安全事故发生机理与治理对策[J].中国煤炭,2007(1).
[3]李俊.煤矿安全管理要素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2).
[4]王玉海.基于“安全力”的煤矿安全管理创新[J].煤炭企业管理, 2006,(8)
作者简介:
胡晓(1982-),女,江苏连云港人,河南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系助教,硕士研究生,企业管理专业
[关键词] 煤矿安全 事故致因管理决策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导致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煤矿安全状态与煤矿生产系统的运行状态密切相关,煤矿事故系统的运行特性与状态直接影响到煤矿安全状态。目前,我国煤矿事故频繁发生,不仅使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同时也给国家和煤矿企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我们需要对煤矿事故的致因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出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
一、煤矿企业安全事故致因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认为,人、机(物)和环境这三个因素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两两相遇时才可能发生事故。在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煤矿的绝大多数事故是由环境因素和人的行为因素造成的,即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
(一)人的不安全因素
1、安全管理放松
(1)安全培训不到位。目前,我国煤矿从业人员素质的基本现状是:管理人员往往是理财的好手和经营的能手,却是安全生产的生手。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尤其是专业院校毕业的采掘机运通等人才更是缺乏。相当多的煤矿企业对职工的培训也是走形式,象征性地发个上岗证,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
(2)一些煤矿干部作风浮飘。相当数量的煤矿干部不愿下井或下井次数少,对不断变化的井下作业环境及安全状况不甚了解,发现不了问题,难以准确掌握井下真实情况,更谈不上现场解决问题。
(3)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不浓厚。目前,全国大多数煤矿企业包括相当多的国有煤矿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安全文化,大多还只是表现在安全口号、安全标语上,没有体现到职工生产生活的自觉行动中。
2、安全监督乏力
(1)安全监督检查忽视细节。煤矿有无“四证”、职工是否佩戴上岗证、有无“三违”、机电设备是否有异常、巷道有无冒顶、作业是否按操作规程等是某些安监部门安全检查的重点,而对于矿井设计、巷道走向设计是否符合地质构造等具有决定作用的地方往往成为安全监督检查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2)安全监督检查形式呆板,方法单一,以罚代管。检查中偏重于罚款,缺少具有较强制约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3)职工群众的安全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究其原因:①多数是职工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于自己受益的认识不到位;②一些煤矿安全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把职工当作企业的主人,而是把职工界定为被管理被罚款的对象;③群众监督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
(二)机(物)的不安全因素
煤矿开采技术、设备装备水平低,防灾能力差
我国大型煤矿企业大多已采用了先进的开采技术,但大多数新技术与新设备还处在摸索阶段,尚不成熟。中小煤矿的开采技术还很落后,其劳动条件和安全条件相对恶劣,很容易发生煤矿安全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国有重点煤矿有多处高瓦斯突出矿井没有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配备瓦斯抽放装备,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没有装备瓦斯监控系统。多处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尚未建立防灭火系统。数量众多的小煤矿安全装备水平更低,有的根本不具备防御灾害的能力。
历史安全欠账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
据国家安监总局调查,目前我国仅国有重点煤矿安全生产欠账就达689亿元之多。这些历史安全欠账,使矿工在不可知的危险中作业,安全事故随时都有爆发和突现的可能。长期以来,煤矿在人们心目中是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技术投入不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致使装备水平较差。
(三)自然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1、煤层赋存条件差,瓦斯灾害严重
我国大中型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占20.34%,突出矿井占19.77%。小型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占15%左右。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煤尘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也在不断增加,突出危险区域也在不断扩大。
下水防治难度增大
近年来,随着煤矿开发生产的深度不断加大、掘进速度加快、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和工作面开采空间尺度变化,水害产生的条件、水害威胁的程度以及水害形成的机理都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对井下突水的水源、导水通道和补给强度的分析造成很大难度,从而增加了水害治理的难度。
二、煤矿安全控制的管理决策
在“人——机——环境”系统中,事故的发生是“人、机、环境”三个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由以上分析,针对煤矿生产的现场实际情况,应从三个主要方面采取措施以控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1、控制人因失误,做到人的安全化
(1)加强矿工的安全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思想教育。强化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新工人下井作业前必须进行正规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持证上岗;严格落实管理人员下井现场检查责任,对现场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三定处理”,及时消除解决现场隐患,保证现场的安全状态;建立形象化的安全文化,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从思想、心理、意识的层面对职工进行潜移默化影响和管理。
(2)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监察管理体制,增加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外部压力,确保安全生产。在企业内部,借鉴新矿集团“三人动态联锁”的监督管理机制,由安全员、验收员和班组长同时确定各项工作、工程的规范达标后才能开工。同时建设动态质量层级管理机制,对质量标准化实行层层监控。
2、加强现场管理,做到机(物)的安全化
(1)加大安全投入力度。纵观矿难事故的原因,几乎都与安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有关。因此,煤矿企业应加大安全投入力度,推行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安全机电一体化管理、安全技术一体化管理,狠抓安全费用工程、装备升级、技术创新等工作,以先进的系统、装备、技术等,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提高技术水平,推行机械化作业。我国现行的煤矿生产相关技术比较落后,井下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因此,我们要提高煤矿技术,预防和减少由地质因素等自然原因带来的非人为性伤亡。
3、改善生产条件,做到环境安全化
生产环境的好坏,不但影响着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而且与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有着很直接的关系。煤矿的特殊环境给安全带来很大的困难,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把生产现场的环境治理纳入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范畴来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束语
安全是煤炭企业的头等大事,想要真正实现对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和预防,避免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煤矿事故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深入的剖析。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到了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才能为煤矿企业的安全运行制定强有力的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李志伟. 浅谈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J].品牌,2010(11).
[2]宋晓倩.煤炭企业安全事故发生机理与治理对策[J].中国煤炭,2007(1).
[3]李俊.煤矿安全管理要素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2).
[4]王玉海.基于“安全力”的煤矿安全管理创新[J].煤炭企业管理, 2006,(8)
作者简介:
胡晓(1982-),女,江苏连云港人,河南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系助教,硕士研究生,企业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