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组织孩子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时,我一般采用播放音乐来提示孩子接下来的活动环节是什么,为此我精心挑选了不同的曲子。例如,晨间活动结束整理玩具时,我播放优美的钢琴曲;整队到户外做操时,我选择节奏感强烈的律动曲;午餐前,我用轻柔优美的萨克斯曲帮助孩子调整情绪……但我发现,孩子们似乎对我精心挑选的曲子不感兴趣,甚至有点无动于衷。
一次,一首曲子放完了,可还有好几个孩子没安静下来,我忍不住批评他们:“你们有没有听到音乐?”孩子们这才安静下来。突然,骁骁说了一句:“老师,你放的音乐不好听,我们不会唱。”他的话提醒了我,难道是我选择的音乐不合适?
于是,我问孩子:“这些音乐你们真的不喜欢吗?”孩子们点了点头。
我又问:“为什么?”有的说:“听不懂。”有的说:“不能唱。”
我想我选择的音乐大多是用来安定幼儿情绪的,孩子们不喜欢,也许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不熟悉,所以没有兴趣。那我何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作主呢!
我问:“你们喜欢什么曲子呢?”孩子们抢着说出《办家家》《买菜》《大馒头》《小手拍拍》《加油干》……这些都是他们学过的、欣赏过的曲子。
这时,骁骁说:“我喜欢小学里播放的音乐,但是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与我们幼儿园一墙之隔的小学,课间播放的是钢琴曲《献给爱丽丝》,放学时播放的是萨克斯曲《回家》,这些音乐孩子们已非常熟悉。我随即在钢琴上弹起了《献给爱丽丝》,孩子们高兴地跳起来:“对了,小学里就是这个音乐。”“老师,我们就像小学生一样,只要你弹这个曲子,我们就知道要上课了。”我立即同意了孩子们的请求。
接着,经过一番讨论,孩子们选择歌曲《办家家》作为游戏前的准备音乐,歌曲《大家来做操》作为户外活动的准备音乐,律动《加油干》作为整理材料的准备音乐,萨克斯曲《回家》作为孩子离园前的准备音乐……
我把这些乐曲都翻录在一盘空白带上,播放时,孩子们会轻声哼唱,还会提醒伙伴:“快坐好,要做游戏了!”“快点排队,要做操了!”……
只有孩子熟悉理解的东西才能被孩子接受,才能让孩子感兴趣。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很容易被忽视。我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替孩子选择,但孩子往往很难接受。让孩子自己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不仅使他们更投入地参与一日生活,而且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规则意识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一次,一首曲子放完了,可还有好几个孩子没安静下来,我忍不住批评他们:“你们有没有听到音乐?”孩子们这才安静下来。突然,骁骁说了一句:“老师,你放的音乐不好听,我们不会唱。”他的话提醒了我,难道是我选择的音乐不合适?
于是,我问孩子:“这些音乐你们真的不喜欢吗?”孩子们点了点头。
我又问:“为什么?”有的说:“听不懂。”有的说:“不能唱。”
我想我选择的音乐大多是用来安定幼儿情绪的,孩子们不喜欢,也许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不熟悉,所以没有兴趣。那我何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作主呢!
我问:“你们喜欢什么曲子呢?”孩子们抢着说出《办家家》《买菜》《大馒头》《小手拍拍》《加油干》……这些都是他们学过的、欣赏过的曲子。
这时,骁骁说:“我喜欢小学里播放的音乐,但是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与我们幼儿园一墙之隔的小学,课间播放的是钢琴曲《献给爱丽丝》,放学时播放的是萨克斯曲《回家》,这些音乐孩子们已非常熟悉。我随即在钢琴上弹起了《献给爱丽丝》,孩子们高兴地跳起来:“对了,小学里就是这个音乐。”“老师,我们就像小学生一样,只要你弹这个曲子,我们就知道要上课了。”我立即同意了孩子们的请求。
接着,经过一番讨论,孩子们选择歌曲《办家家》作为游戏前的准备音乐,歌曲《大家来做操》作为户外活动的准备音乐,律动《加油干》作为整理材料的准备音乐,萨克斯曲《回家》作为孩子离园前的准备音乐……
我把这些乐曲都翻录在一盘空白带上,播放时,孩子们会轻声哼唱,还会提醒伙伴:“快坐好,要做游戏了!”“快点排队,要做操了!”……
只有孩子熟悉理解的东西才能被孩子接受,才能让孩子感兴趣。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很容易被忽视。我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替孩子选择,但孩子往往很难接受。让孩子自己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不仅使他们更投入地参与一日生活,而且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规则意识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