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B)—0030—0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每位从事教育的人都在探究新教法和改进教学结构中不断努力,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也正被大家逐渐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笔者抓住这一主阵地,结合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方式用在化学教学中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设计与思考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设计
1.被研究的课题应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推理性
笔者认为,研究的课题应具备科学性和逻辑推理性,即既符合客观事实,又能在授课内容中起到深化知识点、画龙点睛的作用,方能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授完有关碱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这部分内容后,可采用课本中第38页的讨论题作为本部分的探究内容:“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是纯碱。当在玻璃管口点燃某些可燃性气体时,火焰常呈现黄色。能否由此说明这些气体燃烧时的火焰为黄色?为什么?”
这个探究课题所讨论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焰色反应知识后提出来的,但玻璃的成份却是在硅酸盐的内容中才会介绍,因此,这里给出了提示: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是纯碱。学生必须要由纯碱推理出课题所要求的结论,这会让其带着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心态去探究这个问题,可以从感性上激发他们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从而高度集中了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题讨论中去,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他们最高层次的理解水平,并同时强化他们的思维能力。
2.被探究的问题应具有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有了体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将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可以扩展到情感、生理,乃至人格等领域,通过他们的直接参与探究,可以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授完有关硫酸的内容后,我给学生安排的课题探究内容采用了课本第133页的问题:“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种溶液?”
与此同时,我又给他们增加了这样的要求:
①写出鉴别方案,是离子反应的还要写出离子方程式;
②每个人都要去实验室检验自己的方案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要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正。
当学生完成了对这个课题的讨论以后,调查结果如下表:
这个课题的讨论采用了学生根据已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去检验的方法。可让学生通过“感知→认识→实践→再感知→再认识→再实践”这样反复多次的操作,将学习到的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最后升华到认知。
化学课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多设计一些这样的研究性问题,让学生亲自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这对其形成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被探究的问题应具有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设计的探究内容,应考虑到学生目前所学各科知识的联系,构建以化学学科为背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课堂探究模式。通过这种类型的探究课题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将思维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同时,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将已学到的知识、周边自然环境等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组合和合理利用,可以启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调试其最佳的学习心态,发挥出他们的最佳学习水平。
例如,在讲授有关化学键内容时,我为了介绍离子键的概念,构建了这样的探究问题:“将‘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这个概念中的‘静电作用’改为‘静电引力’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这个探究课题是具有迷惑性的,因为学生几乎都认为阴阳离子通过正负电荷产生引力,似乎应该更正确。通过分组讨论,笔者发现有72%的学生在讨论中确定将“静电作用”改为“静电引力”更合理;有14%的学生无法确定;有14%的学生认为不能改,理由为“尽管阴阳离子之间存在引力,但离子与离子的核外电子之间存在斥力,原概念中的静电作用是引力与斥力的合力”。针对这种结果,我为其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这时,所有的学生都真正理解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这种将物理与化学相互渗透的研究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被探究的问题应具有创造性
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都能具有极强的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研究性内容具有丰富的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授完卤素的相关内容后,给学生提供的探究课题是:“自己查阅资料,检验通渭县李店乡何家山所产的土盐成分。(所用实验仪器、药品以组为单位编写领取单,在科任老师签字后,到学校实验室中领取,并将实验结果上交)”
该课题在学生完成以后,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从药品、仪器的领取到分析实验的完成,每组同学都做了努力,其中有两组学生还查阅了高等教材《分析化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版)第69页、第86页,以及第90~91页的相关内容,对Na+、K+、Mg2+等的鉴定具有独到之处,鉴定方法好,实验效果显著。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探究课题,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其彻底走出课堂,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且在探究课题中,合理开发、利用了周围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使教学更富成效。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1.研究性学习重在让学生得到真实体验
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体验科学的规范,体验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品尝学习带来的快乐。因此,教师看重的应该是研究的过程,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这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研究性学习重在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及学生和学生间是自由、平等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既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又不能以“权威”自居,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研究性学习重在利用教学资源开展研究活动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科学,其本身有许多素材都可作研究性的课题。如“调查本地酸雨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角色扮演活动——小河被污染”、“自制周期表”等等。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所设计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不应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它必须要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并力求让其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构建新的知识。这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勇于创新,积极开拓,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善于运用知识的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B)—0030—0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每位从事教育的人都在探究新教法和改进教学结构中不断努力,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也正被大家逐渐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笔者抓住这一主阵地,结合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方式用在化学教学中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设计与思考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设计
1.被研究的课题应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推理性
笔者认为,研究的课题应具备科学性和逻辑推理性,即既符合客观事实,又能在授课内容中起到深化知识点、画龙点睛的作用,方能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授完有关碱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这部分内容后,可采用课本中第38页的讨论题作为本部分的探究内容:“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是纯碱。当在玻璃管口点燃某些可燃性气体时,火焰常呈现黄色。能否由此说明这些气体燃烧时的火焰为黄色?为什么?”
这个探究课题所讨论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焰色反应知识后提出来的,但玻璃的成份却是在硅酸盐的内容中才会介绍,因此,这里给出了提示: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是纯碱。学生必须要由纯碱推理出课题所要求的结论,这会让其带着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心态去探究这个问题,可以从感性上激发他们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从而高度集中了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题讨论中去,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他们最高层次的理解水平,并同时强化他们的思维能力。
2.被探究的问题应具有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有了体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将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可以扩展到情感、生理,乃至人格等领域,通过他们的直接参与探究,可以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授完有关硫酸的内容后,我给学生安排的课题探究内容采用了课本第133页的问题:“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种溶液?”
与此同时,我又给他们增加了这样的要求:
①写出鉴别方案,是离子反应的还要写出离子方程式;
②每个人都要去实验室检验自己的方案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要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正。
当学生完成了对这个课题的讨论以后,调查结果如下表:
这个课题的讨论采用了学生根据已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去检验的方法。可让学生通过“感知→认识→实践→再感知→再认识→再实践”这样反复多次的操作,将学习到的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最后升华到认知。
化学课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多设计一些这样的研究性问题,让学生亲自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这对其形成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被探究的问题应具有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设计的探究内容,应考虑到学生目前所学各科知识的联系,构建以化学学科为背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课堂探究模式。通过这种类型的探究课题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将思维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同时,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将已学到的知识、周边自然环境等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组合和合理利用,可以启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调试其最佳的学习心态,发挥出他们的最佳学习水平。
例如,在讲授有关化学键内容时,我为了介绍离子键的概念,构建了这样的探究问题:“将‘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这个概念中的‘静电作用’改为‘静电引力’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这个探究课题是具有迷惑性的,因为学生几乎都认为阴阳离子通过正负电荷产生引力,似乎应该更正确。通过分组讨论,笔者发现有72%的学生在讨论中确定将“静电作用”改为“静电引力”更合理;有14%的学生无法确定;有14%的学生认为不能改,理由为“尽管阴阳离子之间存在引力,但离子与离子的核外电子之间存在斥力,原概念中的静电作用是引力与斥力的合力”。针对这种结果,我为其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这时,所有的学生都真正理解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这种将物理与化学相互渗透的研究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被探究的问题应具有创造性
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都能具有极强的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研究性内容具有丰富的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授完卤素的相关内容后,给学生提供的探究课题是:“自己查阅资料,检验通渭县李店乡何家山所产的土盐成分。(所用实验仪器、药品以组为单位编写领取单,在科任老师签字后,到学校实验室中领取,并将实验结果上交)”
该课题在学生完成以后,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从药品、仪器的领取到分析实验的完成,每组同学都做了努力,其中有两组学生还查阅了高等教材《分析化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版)第69页、第86页,以及第90~91页的相关内容,对Na+、K+、Mg2+等的鉴定具有独到之处,鉴定方法好,实验效果显著。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探究课题,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其彻底走出课堂,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且在探究课题中,合理开发、利用了周围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使教学更富成效。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1.研究性学习重在让学生得到真实体验
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体验科学的规范,体验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品尝学习带来的快乐。因此,教师看重的应该是研究的过程,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这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研究性学习重在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及学生和学生间是自由、平等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既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又不能以“权威”自居,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研究性学习重在利用教学资源开展研究活动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科学,其本身有许多素材都可作研究性的课题。如“调查本地酸雨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角色扮演活动——小河被污染”、“自制周期表”等等。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所设计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不应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它必须要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并力求让其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构建新的知识。这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勇于创新,积极开拓,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善于运用知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