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就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篇幅不长但意蕴深厚,且远离现代生活,给学习带来困难,如何进行高效学习,打造优质课堂,是我们一直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从兴趣培养,方法指导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而使文言文教学走下圣坛,走进学生。
【关键词】文言文;教法研究
一直以来文言文就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这部重头戏在具体教学上上演的大多是一个模式,即老师带领学生解释字词,翻译句子,翻译课文,背诵讲解课文。结果形成课堂上的枯燥无味,老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吃力,到最后有些学生还似懂非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直接影响其学习兴趣,完全为了应试而教而学。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例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2.熟读成诵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要落实以读为本,就要认识各种形式的朗读的功能,如自由读、指名读、集体朗读、分角色读、教师范读、听录音读、配乐朗读等的不同作用,并针对文本特点选用恰当的朗读形式,每次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恰当、单纯,教师应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配合教学节奏,体现出朗读的节奏性。那么,文言文该如何去读呢?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2.1疏通式阅读
通过疏通式阅读扫清语言文字障碍,解决不认识的和读不准的字,这属于原始阅读(让学生在不受任何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读书,而不是听老师放录音,也不是老师范读),使学生产生原始理解。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原始理解开始,经过教师的指导,不断丰富、深化原始理解,这就是后续理解,这个过程是教学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放录音,也可以老师范读。最后要实现的是基本理解。基本理解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是能在文中找到依据的答案,另一个是专家学者对文本达成的共识,但基本理解不是唯一理解,也不是绝对理解,会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2.2理解式阅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文言文教学,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对文言的理解和文言的转换能力,因此,要回归文本。让学生认真读注释和课文,请教老师、同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文言文的注释很重要,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读注释的习惯,重视词语的积累,并通过注解,对字、词、句、篇有一定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扣紧文本教学字词,讲授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带有共性的东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书,老师走下讲台巡视,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然后重点讲解。教师的讲解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留有余地,让学生自悟。
2.3抒情式朗读(如果是适合抒情的文言文)
扫除了字词障碍,对文章有了基本理解后,就要进行抒情式朗读,理解文情。老师要对文章的节奏、韵律、语气、语调的朗读进行指导,传达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把它转化成读者自己的情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时候才能传达出文章包含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出师表》一文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抒情式地朗读,理解作者如何表现“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地步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训练。
2.4背诵式朗读(如果是典范的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背诵涵养身心,陶冶性情,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一篇文言文,一般要不少于10遍地读,熟读成诵,这样,理解、背诵就容易了。
3.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漁”,好的学习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篇文言文讲的再精彩,不如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例如:
3.1语意推断法
学习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同学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1)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养成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的习惯,有助于提高翻译文言文能力。(2)联系旧知识来推断语意。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综合、比较、归类。如学到“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的“策”可联系“策勋十二转”的“策”(《木兰诗》),这样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既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真所谓“温故而知新”。
3.2对应翻译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如保留、删减、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力求将所有能够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看懂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请教师点拨。在此基础上,再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增补、调配,规范语言。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名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3.3归类积累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例如:古今异义的积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一词,古义是指“妻子与儿女”,而今义则专指“男人的配偶”。此外,还有通假字的积累、虚词的积累等。通过归类、比较、积累,学生不仅能提高文言词语分析能力,还能体会到学会积累所带来的喜悦和益处。
要打造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课堂,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发挥潜能的空间;要努力搭建教学支架,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同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这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时代对个人创新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文言文;教法研究
一直以来文言文就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这部重头戏在具体教学上上演的大多是一个模式,即老师带领学生解释字词,翻译句子,翻译课文,背诵讲解课文。结果形成课堂上的枯燥无味,老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吃力,到最后有些学生还似懂非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直接影响其学习兴趣,完全为了应试而教而学。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例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2.熟读成诵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要落实以读为本,就要认识各种形式的朗读的功能,如自由读、指名读、集体朗读、分角色读、教师范读、听录音读、配乐朗读等的不同作用,并针对文本特点选用恰当的朗读形式,每次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恰当、单纯,教师应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配合教学节奏,体现出朗读的节奏性。那么,文言文该如何去读呢?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2.1疏通式阅读
通过疏通式阅读扫清语言文字障碍,解决不认识的和读不准的字,这属于原始阅读(让学生在不受任何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读书,而不是听老师放录音,也不是老师范读),使学生产生原始理解。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原始理解开始,经过教师的指导,不断丰富、深化原始理解,这就是后续理解,这个过程是教学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放录音,也可以老师范读。最后要实现的是基本理解。基本理解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是能在文中找到依据的答案,另一个是专家学者对文本达成的共识,但基本理解不是唯一理解,也不是绝对理解,会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2.2理解式阅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文言文教学,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对文言的理解和文言的转换能力,因此,要回归文本。让学生认真读注释和课文,请教老师、同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文言文的注释很重要,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读注释的习惯,重视词语的积累,并通过注解,对字、词、句、篇有一定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扣紧文本教学字词,讲授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带有共性的东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书,老师走下讲台巡视,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然后重点讲解。教师的讲解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留有余地,让学生自悟。
2.3抒情式朗读(如果是适合抒情的文言文)
扫除了字词障碍,对文章有了基本理解后,就要进行抒情式朗读,理解文情。老师要对文章的节奏、韵律、语气、语调的朗读进行指导,传达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把它转化成读者自己的情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时候才能传达出文章包含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出师表》一文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抒情式地朗读,理解作者如何表现“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地步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训练。
2.4背诵式朗读(如果是典范的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背诵涵养身心,陶冶性情,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一篇文言文,一般要不少于10遍地读,熟读成诵,这样,理解、背诵就容易了。
3.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漁”,好的学习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篇文言文讲的再精彩,不如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例如:
3.1语意推断法
学习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同学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1)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养成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的习惯,有助于提高翻译文言文能力。(2)联系旧知识来推断语意。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综合、比较、归类。如学到“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的“策”可联系“策勋十二转”的“策”(《木兰诗》),这样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既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真所谓“温故而知新”。
3.2对应翻译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如保留、删减、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力求将所有能够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看懂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请教师点拨。在此基础上,再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增补、调配,规范语言。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名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3.3归类积累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例如:古今异义的积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一词,古义是指“妻子与儿女”,而今义则专指“男人的配偶”。此外,还有通假字的积累、虚词的积累等。通过归类、比较、积累,学生不仅能提高文言词语分析能力,还能体会到学会积累所带来的喜悦和益处。
要打造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课堂,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发挥潜能的空间;要努力搭建教学支架,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同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这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时代对个人创新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