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分析了中学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中学图书管理的问题出发,归纳了提升中学图书管理的策略:加快馆际间的数据库建设,实现各校网络资源的共享;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关键字:中学 图书馆 管理
当今正值知识信息时代,中学图书馆作为服务性质的学习机构之一,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校教研、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学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渠道,直接面向师生,提供高尚的文化娱乐和各种信息服务,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许多课堂内所学不到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的功能也不再是简单的藏与用。作为中学教育的辅助阵地,当今图书馆应进行科学管理与优化,引导学生会读书、多读书、爱读书,从而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我校图书馆的建设就遵循这一设计与管理理念,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益。
一、中学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化水平偏低,技术和资金向投入过少。
随着阿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图书馆被全社会高度的关注。相比大型图书馆和高等院校的数字化图书建设得到政府及主管部门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中学图书馆的技术资金投入显得过于单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对网络、数字等信息技术的要求很高,而中学图书馆通常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力量,而且,在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上也十分的紧张。
(二)人文服务理念欠缺。
在实际的图书馆里活动之中,图书的管理活动不能够主动融入以读者为本, 以馆员为本的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在功能区域设计上不能够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自身的需求以及便利。忽视读者阅览的环境质量、阅览区桌椅的设计,忽视读者交流、活动和休闲的功能需求。
(三)管理人员知识体系需要持续更新。
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知识理念和结构,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目前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不断的吸收和学习先进的业务知识理念和结构体系。但是,目前在中学图书管理工作之中从事于服务的人员,素质比较低,并且其管理服务的理念始终停留在传统的固定式的服务模式上,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最新的发展和趋势。
二、提升中学图书管理的策略
(一)加快馆际间的数据库建设,实现各校网络资源的共享。
中学图书馆应该顺应信息化趋势的发展,从而使得电子化资源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在中学管理过程之中比较核心的内容是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目前,各中学的图书馆根据本校的实际科目情况,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随着图书馆网络技术的运用,逐步的数字化特色馆藏,建立自己的馆藏网上信息导航、专题数据库和书目数据库,在保持自身馆藏的特色性、实用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各个中学图书馆的网络对接和资源共享,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中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互借共享。
(二)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已从封闭的环境走向无限广阔的信息空间,读者也由直接进入图书馆,变为通过电子网络间接进入信息空间的时代,这便向图书馆员工提出了新的挑战。图书馆员工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要求,利用现代化手段,对馆藏文献和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以方便读者利用图书资料、信息资源进行交流,汲取知识,拓宽视野,实现图书馆员工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及时为师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主动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保障读者独特的信息需求。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般来说,过去评价的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的好坏,最多的是图书馆的面积、投入的经费、配置的设备或者是图书的外借量为多少等等,只追求最终的指标,几乎不倾听馆员们和读者的需要,只重视物质的发展,从而忽略了精神发展。在管理与服务之中,缺少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注重“人性化管理” 与“读者第一”,因此降低了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在图书馆中如何运用“以人为本” 进行管理与服务,这是图书馆今后发展的新道路。因此“以人为本”,在管理和服务之中要体现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和激发人,并且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尊重读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读者。牢固树立“读者第一” 理念,尊重读者的平等人格、理解读者、方便读者,对读者一视同仁。
(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现代的图书馆已不再是单纯提供读者读书看报的场所。随着读者信息需求的发展,馆员不单单要会简单的借还专业技能,还要提高服务意识。掌握图书馆需要的数字化技术。馆员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职业道德修养、文化教育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应激励馆员积极投入工作.从工作一线的实践中去感悟、总结、积累,实现优化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廖承芳.网络环境下学校图书馆的管理策略[J].师道·教研,2010,(5):40.
[2]习双爱.浅谈图书馆的管理策略[J].大观周刊,2012,
(44):98-98.
[3]张小建.当前中学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观察(中旬),2014,(3):29-30.DOI:10. 3969/j.issn.
2095-3712.2014.03.013
关键字:中学 图书馆 管理
当今正值知识信息时代,中学图书馆作为服务性质的学习机构之一,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校教研、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学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渠道,直接面向师生,提供高尚的文化娱乐和各种信息服务,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许多课堂内所学不到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的功能也不再是简单的藏与用。作为中学教育的辅助阵地,当今图书馆应进行科学管理与优化,引导学生会读书、多读书、爱读书,从而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我校图书馆的建设就遵循这一设计与管理理念,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益。
一、中学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化水平偏低,技术和资金向投入过少。
随着阿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图书馆被全社会高度的关注。相比大型图书馆和高等院校的数字化图书建设得到政府及主管部门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中学图书馆的技术资金投入显得过于单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对网络、数字等信息技术的要求很高,而中学图书馆通常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力量,而且,在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上也十分的紧张。
(二)人文服务理念欠缺。
在实际的图书馆里活动之中,图书的管理活动不能够主动融入以读者为本, 以馆员为本的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在功能区域设计上不能够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自身的需求以及便利。忽视读者阅览的环境质量、阅览区桌椅的设计,忽视读者交流、活动和休闲的功能需求。
(三)管理人员知识体系需要持续更新。
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知识理念和结构,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目前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不断的吸收和学习先进的业务知识理念和结构体系。但是,目前在中学图书管理工作之中从事于服务的人员,素质比较低,并且其管理服务的理念始终停留在传统的固定式的服务模式上,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最新的发展和趋势。
二、提升中学图书管理的策略
(一)加快馆际间的数据库建设,实现各校网络资源的共享。
中学图书馆应该顺应信息化趋势的发展,从而使得电子化资源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在中学管理过程之中比较核心的内容是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目前,各中学的图书馆根据本校的实际科目情况,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随着图书馆网络技术的运用,逐步的数字化特色馆藏,建立自己的馆藏网上信息导航、专题数据库和书目数据库,在保持自身馆藏的特色性、实用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各个中学图书馆的网络对接和资源共享,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中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互借共享。
(二)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已从封闭的环境走向无限广阔的信息空间,读者也由直接进入图书馆,变为通过电子网络间接进入信息空间的时代,这便向图书馆员工提出了新的挑战。图书馆员工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要求,利用现代化手段,对馆藏文献和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以方便读者利用图书资料、信息资源进行交流,汲取知识,拓宽视野,实现图书馆员工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及时为师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主动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保障读者独特的信息需求。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般来说,过去评价的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的好坏,最多的是图书馆的面积、投入的经费、配置的设备或者是图书的外借量为多少等等,只追求最终的指标,几乎不倾听馆员们和读者的需要,只重视物质的发展,从而忽略了精神发展。在管理与服务之中,缺少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注重“人性化管理” 与“读者第一”,因此降低了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在图书馆中如何运用“以人为本” 进行管理与服务,这是图书馆今后发展的新道路。因此“以人为本”,在管理和服务之中要体现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和激发人,并且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尊重读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读者。牢固树立“读者第一” 理念,尊重读者的平等人格、理解读者、方便读者,对读者一视同仁。
(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现代的图书馆已不再是单纯提供读者读书看报的场所。随着读者信息需求的发展,馆员不单单要会简单的借还专业技能,还要提高服务意识。掌握图书馆需要的数字化技术。馆员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职业道德修养、文化教育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应激励馆员积极投入工作.从工作一线的实践中去感悟、总结、积累,实现优化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廖承芳.网络环境下学校图书馆的管理策略[J].师道·教研,2010,(5):40.
[2]习双爱.浅谈图书馆的管理策略[J].大观周刊,2012,
(44):98-98.
[3]张小建.当前中学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观察(中旬),2014,(3):29-30.DOI:10. 3969/j.issn.
2095-3712.2014.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