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草迸发了一年的精神,长得茂腾腾的,草是夏日的一首蓬勃之歌。
溪水边的乱石滩,即使石头晒足了太阳,储了一肚子的火热,石头与石头的缝隙蔓草也挤满了。有的目光越过金色斑斓的石顶,飘向远方,与欢悦的河流一起憧憬;有的目光柔和,风一摇嘤嘤如歌,自得其乐。因草长,河滩绿了精神,石头装饰了蔓草的世界;因草长,小生灵们隐在绿的海洋里轻歌曼舞。
近岸,一些草茎子宛如游动的青丝,髻几株淡雅的小花,花瓣相叠为两层,下者平静地托举,卧其上者好像飞翔的蝴蝶,一枚枚深青色或者黄褐色的球茎宛如小金豆子,坚不可摧,里面储满了一粒粒的种子,等待明年春天的来到。最初,不知道它的名字,绵长思绪落在草上,已茫然无解,各种草洞见了我的无知。坐在石头上,与草无声地对话,我似乎听见了神秘的歌谣从悠远的地方如精灵一样飘来,古老的调子,舒缓的节奏,好像唐诗宋词一样温厚,朦胧诗一样温婉。
不知何时,飞来几只黑蜻蜓,我在故乡水边,见惯了绿蜻蜓,蝉翼一样的翅膀,还是第一次见到这别样的精灵。它们一会儿飞远了,拖曳你的目光凝聚于河流之上;一会儿又掠到你的眼前,俯瞰蔓草的随意,它们也诧异于这些草花儿长在临岸,如《诗经》吟咏的古老诗行一样。
当我离开这些草木,借助网络得知,它的名字为“野慈菇”,喜欢依傍在水岸,质朴野性,慈爱善良,纯洁无瑕,这与瀑河岸边居住的勤劳持家的农妇何其相似,草不过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它与人的秉性一脉相通。放眼看一看河岸之湄的田禾,精神茁壮,农妇的滴滴汗水落入泥土,光影倏忽,绿禾的叶子、根脉乃至秋熟的果实哪一样没有农妇的辛劳呢?
草茂水深,即使隔了很遠的距离,草的目光与溪水的目光也汇聚在一起。草厚实了,湛蓝天空上浮游的云朵喜欢草绿色的纯净,挥一挥云袖,落下多少雨丝。草尖上,草茎子、一瓣瓣的花儿上雨珠晶莹闪亮。无数的草,蓄积了难以胜数的雨的因子。在深厚的泥土中,草根扎得很深。一片片茂盛的草是天上的雨水变成的。
草深了,鸟儿虫豸们自然欢快自由了。旅人沿河的脚步很轻,在草畔栖息生命的重量。不知何时,几只白肚皮黑翅膀长尾巴的鸟儿扑棱棱从草丛扶摇而起,草儿紧跟着欢呼雀跃起来,涌起绿色的波浪,飘过来刷拉拉的潮水一样的音响。几只胖乎乎的刀螂并不在意天空的深远,只是静静伏在草梗子上,等待,一双双绿色的触角轻微摇动,似乎在与周围的草儿耳语。
谁能听得懂它们的话,那一定是绿色的诗歌。
我一直管它叫水牛,最后一个字读的时候为平调还有略微的延长音,明显是本地方言,以显示它与江南水田默默耕耘的庞然大物的区别。故乡的人们,喜欢给草木之间生活的各种生灵赋予一个个通俗形象的称呼,如麻雀为家雀儿,水牛在生物学里为天牛,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喜欢水牛这称呼。
穿城而过的河流,是否在雨后飞出一只只水牛,我不得而知,在我的意象里,它不喜欢抛头露面。只有故乡的泥土地,才是它自由飞舞的天堂。
平时它躲在哪里?是钻进深厚的泥土层隔离了燥热与蝉鸣的喧嚣,还是隐藏于草木的绿色中?当雨从天空洋洋洒洒出淡墨一样的湿润朦胧,云朵也从高空落下,在山腰之间盘桓,平日里沉默的勇士在一隅磨砺铠甲,等待最后一滴雨离开,飞舞在湿漉漉的气息中,寻觅天敌,与之一决雌雄。
儿童的敏锐目光已经发现了它的存在,有几只胖肚子的水牛或许在老巢待的时间太久了,没有天天在晨曦光影里飞翔,落在黄泥水滩中,黑色的翅膀黏了不少,宛如一抹灰黄的笔涂在那里,它们试图张开翅膀滑翔,只可惜刚刚开始第一个动作,已经被一个小孩子轻轻摁住脊梁,瞬间,已落在他的手掌里。
我的心咚咚地响着,小孩子从兜里扯出一条线,绑在水牛的一条腿上,阳光吹干了湿淋淋的如黒蝉一样的背甲壳。水牛有没有意识到那条线已经拴住了它重返伙伴的距离。它踩在小孩子如牡蛎一样的手掌中,黑色的翅膀小扇子一样细密舞蹈,宛如从高高的山崖飞出,一道黑色的闪电瞬间拖曳黑色的棉线,翅膀摩擦,好像脆裂的炸豆。水牛自鸣得意,然而几秒钟后它已经落在泥水中,重新陷入了难以排解的忧郁。
我看着水牛一次次飞舞,一次次跌落,直到小孩子已经厌倦了单调的滑翔轨迹,索性一挥手,将水牛扔得远远的。其时我那时并非懂得多少,天生的怯弱让我不敢捏住一只小蚂蚱,至于水牛也是如此。我喜欢雨后的天空,欢腾的溪水,喜欢在村前的河流岸畔倾听,看天空呢喃的燕子划过,还有这小小的水牛,在雨后湿润的空气里自由地飞舞。
当童年的光影渐渐隐去,水牛们已经远离了我的视线,故乡孩子们手里拨弄色彩艳丽、声光炫目的玩具,已没有人关注雨后飞翔的水牛了。而我已经从李时珍 《本草纲目》中觅到了故乡人称呼它为“水牛”的缘由:“此虫有黑角如八字,似水牛角,故名。亦有一角者。”关于它们的藏身之地,另一著作《尔雅》云:“啮桑,体有白点,善啮桑树,作孔藏之,江东呼为啮发。”
多年前,河岸南侧的田里长了很多桑树,弱冠者其叶沃若,养蚕人家喜欢,实为水牛纳凉避暑、饕餮锦食之胜地。现在的水牛们比之以往,可以更自由地在雨后湿润的空气里飞舞了。
溪水边的乱石滩,即使石头晒足了太阳,储了一肚子的火热,石头与石头的缝隙蔓草也挤满了。有的目光越过金色斑斓的石顶,飘向远方,与欢悦的河流一起憧憬;有的目光柔和,风一摇嘤嘤如歌,自得其乐。因草长,河滩绿了精神,石头装饰了蔓草的世界;因草长,小生灵们隐在绿的海洋里轻歌曼舞。
近岸,一些草茎子宛如游动的青丝,髻几株淡雅的小花,花瓣相叠为两层,下者平静地托举,卧其上者好像飞翔的蝴蝶,一枚枚深青色或者黄褐色的球茎宛如小金豆子,坚不可摧,里面储满了一粒粒的种子,等待明年春天的来到。最初,不知道它的名字,绵长思绪落在草上,已茫然无解,各种草洞见了我的无知。坐在石头上,与草无声地对话,我似乎听见了神秘的歌谣从悠远的地方如精灵一样飘来,古老的调子,舒缓的节奏,好像唐诗宋词一样温厚,朦胧诗一样温婉。
不知何时,飞来几只黑蜻蜓,我在故乡水边,见惯了绿蜻蜓,蝉翼一样的翅膀,还是第一次见到这别样的精灵。它们一会儿飞远了,拖曳你的目光凝聚于河流之上;一会儿又掠到你的眼前,俯瞰蔓草的随意,它们也诧异于这些草花儿长在临岸,如《诗经》吟咏的古老诗行一样。
当我离开这些草木,借助网络得知,它的名字为“野慈菇”,喜欢依傍在水岸,质朴野性,慈爱善良,纯洁无瑕,这与瀑河岸边居住的勤劳持家的农妇何其相似,草不过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它与人的秉性一脉相通。放眼看一看河岸之湄的田禾,精神茁壮,农妇的滴滴汗水落入泥土,光影倏忽,绿禾的叶子、根脉乃至秋熟的果实哪一样没有农妇的辛劳呢?
草茂水深,即使隔了很遠的距离,草的目光与溪水的目光也汇聚在一起。草厚实了,湛蓝天空上浮游的云朵喜欢草绿色的纯净,挥一挥云袖,落下多少雨丝。草尖上,草茎子、一瓣瓣的花儿上雨珠晶莹闪亮。无数的草,蓄积了难以胜数的雨的因子。在深厚的泥土中,草根扎得很深。一片片茂盛的草是天上的雨水变成的。
草深了,鸟儿虫豸们自然欢快自由了。旅人沿河的脚步很轻,在草畔栖息生命的重量。不知何时,几只白肚皮黑翅膀长尾巴的鸟儿扑棱棱从草丛扶摇而起,草儿紧跟着欢呼雀跃起来,涌起绿色的波浪,飘过来刷拉拉的潮水一样的音响。几只胖乎乎的刀螂并不在意天空的深远,只是静静伏在草梗子上,等待,一双双绿色的触角轻微摇动,似乎在与周围的草儿耳语。
谁能听得懂它们的话,那一定是绿色的诗歌。
我一直管它叫水牛,最后一个字读的时候为平调还有略微的延长音,明显是本地方言,以显示它与江南水田默默耕耘的庞然大物的区别。故乡的人们,喜欢给草木之间生活的各种生灵赋予一个个通俗形象的称呼,如麻雀为家雀儿,水牛在生物学里为天牛,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喜欢水牛这称呼。
穿城而过的河流,是否在雨后飞出一只只水牛,我不得而知,在我的意象里,它不喜欢抛头露面。只有故乡的泥土地,才是它自由飞舞的天堂。
平时它躲在哪里?是钻进深厚的泥土层隔离了燥热与蝉鸣的喧嚣,还是隐藏于草木的绿色中?当雨从天空洋洋洒洒出淡墨一样的湿润朦胧,云朵也从高空落下,在山腰之间盘桓,平日里沉默的勇士在一隅磨砺铠甲,等待最后一滴雨离开,飞舞在湿漉漉的气息中,寻觅天敌,与之一决雌雄。
儿童的敏锐目光已经发现了它的存在,有几只胖肚子的水牛或许在老巢待的时间太久了,没有天天在晨曦光影里飞翔,落在黄泥水滩中,黑色的翅膀黏了不少,宛如一抹灰黄的笔涂在那里,它们试图张开翅膀滑翔,只可惜刚刚开始第一个动作,已经被一个小孩子轻轻摁住脊梁,瞬间,已落在他的手掌里。
我的心咚咚地响着,小孩子从兜里扯出一条线,绑在水牛的一条腿上,阳光吹干了湿淋淋的如黒蝉一样的背甲壳。水牛有没有意识到那条线已经拴住了它重返伙伴的距离。它踩在小孩子如牡蛎一样的手掌中,黑色的翅膀小扇子一样细密舞蹈,宛如从高高的山崖飞出,一道黑色的闪电瞬间拖曳黑色的棉线,翅膀摩擦,好像脆裂的炸豆。水牛自鸣得意,然而几秒钟后它已经落在泥水中,重新陷入了难以排解的忧郁。
我看着水牛一次次飞舞,一次次跌落,直到小孩子已经厌倦了单调的滑翔轨迹,索性一挥手,将水牛扔得远远的。其时我那时并非懂得多少,天生的怯弱让我不敢捏住一只小蚂蚱,至于水牛也是如此。我喜欢雨后的天空,欢腾的溪水,喜欢在村前的河流岸畔倾听,看天空呢喃的燕子划过,还有这小小的水牛,在雨后湿润的空气里自由地飞舞。
当童年的光影渐渐隐去,水牛们已经远离了我的视线,故乡孩子们手里拨弄色彩艳丽、声光炫目的玩具,已没有人关注雨后飞翔的水牛了。而我已经从李时珍 《本草纲目》中觅到了故乡人称呼它为“水牛”的缘由:“此虫有黑角如八字,似水牛角,故名。亦有一角者。”关于它们的藏身之地,另一著作《尔雅》云:“啮桑,体有白点,善啮桑树,作孔藏之,江东呼为啮发。”
多年前,河岸南侧的田里长了很多桑树,弱冠者其叶沃若,养蚕人家喜欢,实为水牛纳凉避暑、饕餮锦食之胜地。现在的水牛们比之以往,可以更自由地在雨后湿润的空气里飞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