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冠疫情对大学生就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供给总量减少,冲击原有就业结构,降低大学生就业薪酬起点,迫使大学生延迟就业;但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会更趋于务实,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新机遇,国家和社会更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等。从扩大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容量、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角度提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進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新冠肺炎疫情 影响及应对
无论业界还是学术界,普遍的共识是,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不可避免[1]。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预计874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2]。原本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压力重重,再加上疫情的不利影响,2020届毕业生就业任务更加艰巨。但凡事有其两面性,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但一定程度上也会有积极作用,如何趋利避害,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大学生实现充分和高质量就业值得思索。
一、新冠疫情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
(一)较大的负面影响
1、就业总量供给减少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20.65万亿元,同比下降6.8%[3],这意味着疫情爆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影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企业影响评估报告》(2020年4月)调查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40%企业反映经营处于停顿状态,30%以上企业反映疫情将导致企业亏损。特别是,疫情对第三产业打击最大,很多企业倒闭,企业用工大量减少[1]。企业运营面临的压力,直接导致企业用工减缩,同时,由于疫情影响,更多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预期趋向负面,投资也会缩减,导致面向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招聘需求大幅度下滑。根据最新的中国劳动力市场调查显示,因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招聘的职位数同比下降接近30%。
2、就业结构受到冲击
从行业角度来看,新冠疫情对服务业冲击最大。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诸如餐饮、旅馆、影院、旅游景区等服务场所无法经营,导致资金流瞬间短缺,濒临倒闭。第三产业占整个中国GDP的一半以上,在稳就业和促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受疫情影响,很多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短期内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其中一小部分会转移到第二、第一产业中去就业。根据北大光华《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中国及全球产业链的影响》的报告显示,2020年1-4月,文化传媒和服务业招聘职位数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超过40%[4]。从区域来看,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跨区域人口自由流动受到限制,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受到冲击,短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趋向于省域范围内。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全球蔓延,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实施出入境管制,很多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升学的通道受到限制,增大了在国内升学、就业的几率。从企业规模来看,根据相关方面的调查表明,100人以下员工的小微企业、100-1000人规模的中型企业和超过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受到疫情影响,企业的职位数量分别降低比例为大于30%、20—30%、10%左右[5]。从企业性质来看,外贸企业受疫情影响最大,相关数据显示,外贸型的企业招聘职位数不及同期65%。食品、医药、物流、网络零售类的企业受疫情影响最小,特别是一些网络零售类的企业,不但没有受到疫情的冲击,反而有向好发展趋势。
3、就业薪酬下滑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企业面临现金流不足、供应链中断、市场需求普遍下滑的压力,从现实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大多数的企业预计营业收入将减少。面对供应链中断、市场放缓等冲击,多数企业倾向于缩减开支成本,其中最直接的决策是对员工降低薪资,其中也必然包括会降低新招员工预期薪资的预算。根据薪智平台发布的疫情后各行业薪酬情况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制造、教育培训、金融和房地产等行业薪酬下降超过30%;餐饮、娱乐等薪酬下降幅度更是超过50%[4]。仅有极少数行业,如医疗、互联网、传媒行业等,薪酬未出现明显下降。按目前疫情发展趋势,劳动市场薪资下降的势头短期内较难改善。
4、就业滞后明显
受疫情的影响,一些原本有招聘计划的企业延迟或直接取消了招聘;大部分的常规招聘、升学工作,如研究生复试、教师招考、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招聘考试等被推迟,这些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因受疫情防控影响,原本计划外出求职、见习的大学毕业生受到限制,被迫延期求职或见习,除了增加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度外,也直接影响了大学毕业生求职积极性。
(二)一定的积极作用
1、就业趋于务实
新冠肺炎的爆发使2020届毕业生就业形式异常严峻,但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特别是在择业观的改变上。根据智联招聘的最新调研数据分析表明,80%以上的大学生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就业的认识渐渐趋于理性务实,一方面体现在对薪资期望上,2020届大学生的期望平均薪资相比2019届下降明显;另一方面,2020届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也趋于理性,不再一味追求“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选择到二线、三线城市甚至西部地区、返乡创业等区域就业的比例比2019届大学生都有5%-6%的上升幅度。
2、提供新就业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不可避免地对全国的经济造成冲击,但从长远来看,疫情终将会结束,国家的经济、社会终究会恢复正常,进入后疫情时期,将出现三个方面的积极变化,为高校毕业生带来新机遇。一是因疫情影响,迫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高校毕业生年轻、有知识、有活力,是承接产业转型升级的有生力量,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发展中优势明显;二是因新冠疫情影响,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快运用到各个产业领域,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培育出新岗位、新职业。三是新冠疫情的出现与蔓延,也加速了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加速了信息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广度,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新路径,也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遇。 3、各级部门更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是2020年两会重点关注的热点,国家提出的“六稳”、“六保”工作中的首要任务都是就业。2020年上半年,国家已经出台了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系列政策措施[6],其中最直接的措施包括:扩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规模;加大事业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开招聘力度,2020和2021年两年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主要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等。同时,为扩大企业吸纳毕业生能力,国家采取很多有效措施,如税费减免、提供贷款等,帮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扩大就业。从高校毕业生升学角度,教育部门2020年年初也宣布通过扩大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缓解就业压力。另外,教育部还积极促进各地各高校对特殊困难毕业生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积极就业帮扶。
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扩大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容量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启动产业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评估课题,筛选对大学生就业带动力强的产业,优先给予投资上的支持。大力发展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区块链、5G等技术为依托的新基建、互联网+产业项目,在融资、用地、开办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二是推动企业发展。要及时研究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难题,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发展实际,制定企业降本减负政策,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尽可能降低因疫情原因给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企业恢复活力。三是支持企业稳定岗位。通过落实社会保险费返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吸纳高校毕业生。
2、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支持各地拿出一定的財政资金,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引导基金,支持有创业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信用担保的作用,统筹推进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群体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民间资本投入机制,引导民间资本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扶持等资本服务方式,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优化创业环境。落实“证照分离”改革,简化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推进“照后减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细致、周到的服务;要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场所上的支持,对于政府部门建设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科技园等公共平台,可以按一定条件、比例,免费提供给大学毕业生使用。三是支持返乡创业。引导大学毕业生发挥所学专长,返乡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对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给予简化市场准入、改善金融服务、落实用地用电支持、子女教育、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返乡创业的园区、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为大学生返乡入乡创业提供场所。
3、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
一是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落实中央和国家行政部门有关要求,提高县级以下基层事业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比重,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村社会治理、社会服务、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农村水利等岗位工作,助力国家乡村振兴事业发展。适当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基层服务项目的招募数量,推动大学生助力基层事业发展。二是探索新型就业模式。鼓励校企合作,引导大学生在毕业年度到用人单位实习见习。从国家层面开展实施大学生见习计划,帮助大学生加强岗位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就业能力,缩短大学生就业适应期,促进完成学业与实现就业有效衔接。提高大学生就业见习单位的就业见习补贴力度。如果见习期还没结束,见习单位就与大学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的,继续对见习单位剩余期限给予见习补贴。三是扩大升学招生和应征入伍规模。2021年、2022年这两年的研究生、专升本等招生规模,在2020年招生规模基础上,继续适当扩大,提高大学毕业生升学率,不仅缓解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也为大学生下一阶段就业质量和层次提升做铺垫。实施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升学加分或免试等激励政策措施,扩大应届大学生应征入伍的规模。
4、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各级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推进各地大学生就业工作。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各地行政一把手担任,分管人事、教育等部门的行政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成员由人事、组织、教育、财政、发改、金融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各部门加强协作、分工,确保大学毕业生稳就业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建议设立大学生就业专项经费,直接下拨到高校,用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诸如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补贴、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补贴、大学生就业安家费、创业场租补助等资金补助措施,为大学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加强就业服务管理。各级政府要将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作为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根据政府制定的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确定大学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具体服务计划,推动落实各地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政策,认真组织实施大学生就业服务项目。全国可以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就业监测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群体就业监测分析,同时,要整理网络课程资源,建立统一的面向大学生的线上就业指导网络课程库。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企业影响评估报告[Z].2020-04.
[2] 程杰.新冠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20(04):39-42
[3] 国家统计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 [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4/t20200417_1739327.html
[4] 苏琦.疫情对中国就业的冲击究竟有多大[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101511153792805&wfr=spider&for=pc
[5] 蔡宏波:疫情对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估测[EB/OL].https://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ke69vh62
[6] 教育部.教育部印发通知进一步部署做好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3/t20200305_427818.html.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新冠肺炎疫情 影响及应对
无论业界还是学术界,普遍的共识是,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不可避免[1]。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预计874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2]。原本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压力重重,再加上疫情的不利影响,2020届毕业生就业任务更加艰巨。但凡事有其两面性,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但一定程度上也会有积极作用,如何趋利避害,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大学生实现充分和高质量就业值得思索。
一、新冠疫情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
(一)较大的负面影响
1、就业总量供给减少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20.65万亿元,同比下降6.8%[3],这意味着疫情爆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影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企业影响评估报告》(2020年4月)调查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40%企业反映经营处于停顿状态,30%以上企业反映疫情将导致企业亏损。特别是,疫情对第三产业打击最大,很多企业倒闭,企业用工大量减少[1]。企业运营面临的压力,直接导致企业用工减缩,同时,由于疫情影响,更多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预期趋向负面,投资也会缩减,导致面向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招聘需求大幅度下滑。根据最新的中国劳动力市场调查显示,因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招聘的职位数同比下降接近30%。
2、就业结构受到冲击
从行业角度来看,新冠疫情对服务业冲击最大。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诸如餐饮、旅馆、影院、旅游景区等服务场所无法经营,导致资金流瞬间短缺,濒临倒闭。第三产业占整个中国GDP的一半以上,在稳就业和促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受疫情影响,很多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短期内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其中一小部分会转移到第二、第一产业中去就业。根据北大光华《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中国及全球产业链的影响》的报告显示,2020年1-4月,文化传媒和服务业招聘职位数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超过40%[4]。从区域来看,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跨区域人口自由流动受到限制,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受到冲击,短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趋向于省域范围内。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全球蔓延,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实施出入境管制,很多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升学的通道受到限制,增大了在国内升学、就业的几率。从企业规模来看,根据相关方面的调查表明,100人以下员工的小微企业、100-1000人规模的中型企业和超过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受到疫情影响,企业的职位数量分别降低比例为大于30%、20—30%、10%左右[5]。从企业性质来看,外贸企业受疫情影响最大,相关数据显示,外贸型的企业招聘职位数不及同期65%。食品、医药、物流、网络零售类的企业受疫情影响最小,特别是一些网络零售类的企业,不但没有受到疫情的冲击,反而有向好发展趋势。
3、就业薪酬下滑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企业面临现金流不足、供应链中断、市场需求普遍下滑的压力,从现实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大多数的企业预计营业收入将减少。面对供应链中断、市场放缓等冲击,多数企业倾向于缩减开支成本,其中最直接的决策是对员工降低薪资,其中也必然包括会降低新招员工预期薪资的预算。根据薪智平台发布的疫情后各行业薪酬情况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制造、教育培训、金融和房地产等行业薪酬下降超过30%;餐饮、娱乐等薪酬下降幅度更是超过50%[4]。仅有极少数行业,如医疗、互联网、传媒行业等,薪酬未出现明显下降。按目前疫情发展趋势,劳动市场薪资下降的势头短期内较难改善。
4、就业滞后明显
受疫情的影响,一些原本有招聘计划的企业延迟或直接取消了招聘;大部分的常规招聘、升学工作,如研究生复试、教师招考、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招聘考试等被推迟,这些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因受疫情防控影响,原本计划外出求职、见习的大学毕业生受到限制,被迫延期求职或见习,除了增加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度外,也直接影响了大学毕业生求职积极性。
(二)一定的积极作用
1、就业趋于务实
新冠肺炎的爆发使2020届毕业生就业形式异常严峻,但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特别是在择业观的改变上。根据智联招聘的最新调研数据分析表明,80%以上的大学生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就业的认识渐渐趋于理性务实,一方面体现在对薪资期望上,2020届大学生的期望平均薪资相比2019届下降明显;另一方面,2020届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也趋于理性,不再一味追求“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选择到二线、三线城市甚至西部地区、返乡创业等区域就业的比例比2019届大学生都有5%-6%的上升幅度。
2、提供新就业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不可避免地对全国的经济造成冲击,但从长远来看,疫情终将会结束,国家的经济、社会终究会恢复正常,进入后疫情时期,将出现三个方面的积极变化,为高校毕业生带来新机遇。一是因疫情影响,迫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高校毕业生年轻、有知识、有活力,是承接产业转型升级的有生力量,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发展中优势明显;二是因新冠疫情影响,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快运用到各个产业领域,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培育出新岗位、新职业。三是新冠疫情的出现与蔓延,也加速了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加速了信息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广度,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新路径,也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遇。 3、各级部门更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是2020年两会重点关注的热点,国家提出的“六稳”、“六保”工作中的首要任务都是就业。2020年上半年,国家已经出台了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系列政策措施[6],其中最直接的措施包括:扩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规模;加大事业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开招聘力度,2020和2021年两年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主要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等。同时,为扩大企业吸纳毕业生能力,国家采取很多有效措施,如税费减免、提供贷款等,帮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扩大就业。从高校毕业生升学角度,教育部门2020年年初也宣布通过扩大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缓解就业压力。另外,教育部还积极促进各地各高校对特殊困难毕业生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积极就业帮扶。
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扩大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容量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启动产业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评估课题,筛选对大学生就业带动力强的产业,优先给予投资上的支持。大力发展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区块链、5G等技术为依托的新基建、互联网+产业项目,在融资、用地、开办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二是推动企业发展。要及时研究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难题,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发展实际,制定企业降本减负政策,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尽可能降低因疫情原因给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企业恢复活力。三是支持企业稳定岗位。通过落实社会保险费返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吸纳高校毕业生。
2、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支持各地拿出一定的財政资金,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引导基金,支持有创业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信用担保的作用,统筹推进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群体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民间资本投入机制,引导民间资本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扶持等资本服务方式,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优化创业环境。落实“证照分离”改革,简化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推进“照后减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细致、周到的服务;要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场所上的支持,对于政府部门建设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科技园等公共平台,可以按一定条件、比例,免费提供给大学毕业生使用。三是支持返乡创业。引导大学毕业生发挥所学专长,返乡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对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给予简化市场准入、改善金融服务、落实用地用电支持、子女教育、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返乡创业的园区、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为大学生返乡入乡创业提供场所。
3、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
一是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落实中央和国家行政部门有关要求,提高县级以下基层事业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比重,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村社会治理、社会服务、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农村水利等岗位工作,助力国家乡村振兴事业发展。适当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基层服务项目的招募数量,推动大学生助力基层事业发展。二是探索新型就业模式。鼓励校企合作,引导大学生在毕业年度到用人单位实习见习。从国家层面开展实施大学生见习计划,帮助大学生加强岗位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就业能力,缩短大学生就业适应期,促进完成学业与实现就业有效衔接。提高大学生就业见习单位的就业见习补贴力度。如果见习期还没结束,见习单位就与大学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的,继续对见习单位剩余期限给予见习补贴。三是扩大升学招生和应征入伍规模。2021年、2022年这两年的研究生、专升本等招生规模,在2020年招生规模基础上,继续适当扩大,提高大学毕业生升学率,不仅缓解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也为大学生下一阶段就业质量和层次提升做铺垫。实施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升学加分或免试等激励政策措施,扩大应届大学生应征入伍的规模。
4、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各级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推进各地大学生就业工作。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各地行政一把手担任,分管人事、教育等部门的行政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成员由人事、组织、教育、财政、发改、金融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各部门加强协作、分工,确保大学毕业生稳就业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建议设立大学生就业专项经费,直接下拨到高校,用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诸如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补贴、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补贴、大学生就业安家费、创业场租补助等资金补助措施,为大学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加强就业服务管理。各级政府要将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作为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根据政府制定的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确定大学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具体服务计划,推动落实各地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政策,认真组织实施大学生就业服务项目。全国可以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就业监测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群体就业监测分析,同时,要整理网络课程资源,建立统一的面向大学生的线上就业指导网络课程库。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企业影响评估报告[Z].2020-04.
[2] 程杰.新冠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20(04):39-42
[3] 国家统计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 [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4/t20200417_1739327.html
[4] 苏琦.疫情对中国就业的冲击究竟有多大[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101511153792805&wfr=spider&for=pc
[5] 蔡宏波:疫情对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估测[EB/OL].https://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ke69vh62
[6] 教育部.教育部印发通知进一步部署做好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3/t20200305_427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