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作家肯·克西的经典之作,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深受好评。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既相互联系,又互相独立,小说通过文字传达力量,电影通过塑造角色来展现人物。在忠实于原著主题的基础上,根据电影本身的艺术特点采用适当的形式对原著进行删除、添加、浓缩以及艺术上的美化和加工等艺术处理,将文字意像形象化,人物性格得以更直观地诠释,更好地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飞越疯人院》;小说;电影;人物
20世纪60年代,正是美国“垮掉的一代”大行其道的时候,是美国近代史在政治和文化上最多姿多彩、最具戏剧性、最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纷繁的社会运动———民主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女权运动等纷至沓来。肯·凯西的小说《飞越疯人院》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美国作家肯·克西是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时期的一位反文化代表人物。他曾经在一家医院精神病房当夜班护理员,认为当时的那种治疗方法不但对患者毫无效果而且会加重病情,于是于1962年创作了带有讽刺意味的小说《飞越疯人院》。小说是以与社会秩序格格不入的叛逆者麦克墨菲在精神病院中的遭遇为主线,以一个病患——布罗姆登酋长的视角,记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精神病院对精神病人们惨无人道的治疗状况。肯·克西认为当时颇为流行的“治疗性团体”,是强迫人的内在精神适应他人的理想外在环境的一种方式。按照这一实践,病人们互相吐露秘密,以努力使病房“尽可能像……民主、自由的社区——一个内部小世界,这是某一天你将会重新占一席之地的那个外部世界的缩影”。治疗性团体成为了一种强迫手段,假意为了民主大众的福祉而帮助人们,但其实只是为了平庸的大多数,以及支持为自身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机构管理者。疯人院其实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疯人院里的“精神病人”和“医生”两类身份恰恰反映了社会中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医生有权根据病人遵守条款的表现而决定病人的自由。医生可对病人实施暴力(比如高压电击)、空间限制、人身活动限制等等,而病人却无权对医生和医院提出意见。这部电影颂扬的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最后还是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时代》周刊称此书“是向体面阶级社会的陈规以及支持这些陈规的看不见的统治者发出的愤怒抗议”。
一、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换
小说是电影创作的重要叙事来源,根据小说而改编的电影不计其数,可见小说与电影能够做到一脉相承,具有通融性。另一方面,小说与电影又是两种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艺术形式。小说以文字为载体,通过人物、事件、情景等叙事元素,利用语言文字的魅力来吸引读者。小说中最小的传达意义的单位是词语,而“词”本身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读者只有通过破译和联想等过程才能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成形象的感受。文本之中的空白和读者联想视域之内的空位留待读者的经验联结和想象弥合,提供相对稳定的视觉符码,虽然观众个人因素的历史经验也会干扰欣赏的趣味和意义的走向,可是艺术形象的歧义性比较少。而电影则是以视听形式,通过故事情节的重构和镜头画面的剪辑等方法来传播一种思想,是由画面、音响、色彩、节奏等因素构成的具有直观性的艺术,它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文学的精神影像的不确定转换到电影镜像的物化固定性,文学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吻合的对应物,而电影的艺术本性,却力图以貌似真实的画面来还原物质现实。
本文节选了小说中对人物的三处细节描述,并将之与电影情节比较。读者赞叹优美的文字的同时,也一定能领略到电影的魅力。
二、叙事角度的改编
许多忠实于小说、批判改编电影的读者认为:电影《飞越疯人院》较之小说将酋长布罗姆登的角色边缘化了。然而,笔者认为,虽然此部小说是以布朗顿酋长的视角并以他的独白叙述,然而小说叙述的主角毕竟是麦克墨非。小说篇幅长,字数达276000,因此除了描述第一主角,读者还能读到酋长布罗姆登出现的许多场景,并且小说中有大量关于布罗姆登心理、虚幻想象的描述。然而电影并没有设置旁白来表达布罗姆登的内心世界,也无法将虚幻想象的代表统治和压制力量的“烟雾”、操控的“机器”以实物的形式展现。且片长仅两个多小时,无法容纳小说中的所有场景,一方面,电影只能就重避轻,突出主角;另一方面,以配角出现的布罗姆登同样能体现他灵魂人物的地位,缄默象征着疯人院的基本结构,在理性世界的压制下,非理性只有彻底失语才能存活下来。沉默不语、目光呆滞的形象总能让观众隐隐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洞察着疯人院里发生的一切,关键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他的出现。例如,麦克墨非力争让大家在电视上观看世界职业棒球比赛这一场景无疑是一次高潮。“大护士”执行“民主”,叫病人们举手表决来决定他们是否能以多数取胜从而可以观看电视上的职业棒球比赛。小说中,酋长布罗姆登的心
三、结语
小说《飞越疯人院》1962年出版后成为本年度最畅销的书籍,堪称经典之作,以惟妙惟肖的文字、叙述者错综复杂的心理和跌宕起伏的故事为读者展示出六十年代的病态、压抑的美国。改编的电影限于时间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等因素,根据电影本身的艺术特点采用适当的形式对原著进行删除、添加、浓缩以及艺术上的美化和加工等艺术处理,将文字意像形象化,不仅主题忠实于原著,且人物性格得以更直观地诠释,更好地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肯·克西著,胡红译.飞越疯人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黄宝富.内心联想与直观视像——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本质的差异转换[J].当代电影,2007(01).
[3]刘伟.从文本到影像——谈《飞越疯人院》的改编[J].电影评介,2009(5).
[4]陈艳龙.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学对传统女性性别角色的解构——以肯·凯西的《飞越疯人院》为例[J].名作欣赏,2011(12).
作者简介:
曾涓涓(1981.2~),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四川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语用学。
关键词:《飞越疯人院》;小说;电影;人物
20世纪60年代,正是美国“垮掉的一代”大行其道的时候,是美国近代史在政治和文化上最多姿多彩、最具戏剧性、最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纷繁的社会运动———民主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女权运动等纷至沓来。肯·凯西的小说《飞越疯人院》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美国作家肯·克西是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时期的一位反文化代表人物。他曾经在一家医院精神病房当夜班护理员,认为当时的那种治疗方法不但对患者毫无效果而且会加重病情,于是于1962年创作了带有讽刺意味的小说《飞越疯人院》。小说是以与社会秩序格格不入的叛逆者麦克墨菲在精神病院中的遭遇为主线,以一个病患——布罗姆登酋长的视角,记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精神病院对精神病人们惨无人道的治疗状况。肯·克西认为当时颇为流行的“治疗性团体”,是强迫人的内在精神适应他人的理想外在环境的一种方式。按照这一实践,病人们互相吐露秘密,以努力使病房“尽可能像……民主、自由的社区——一个内部小世界,这是某一天你将会重新占一席之地的那个外部世界的缩影”。治疗性团体成为了一种强迫手段,假意为了民主大众的福祉而帮助人们,但其实只是为了平庸的大多数,以及支持为自身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机构管理者。疯人院其实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疯人院里的“精神病人”和“医生”两类身份恰恰反映了社会中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医生有权根据病人遵守条款的表现而决定病人的自由。医生可对病人实施暴力(比如高压电击)、空间限制、人身活动限制等等,而病人却无权对医生和医院提出意见。这部电影颂扬的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最后还是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时代》周刊称此书“是向体面阶级社会的陈规以及支持这些陈规的看不见的统治者发出的愤怒抗议”。
一、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换
小说是电影创作的重要叙事来源,根据小说而改编的电影不计其数,可见小说与电影能够做到一脉相承,具有通融性。另一方面,小说与电影又是两种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艺术形式。小说以文字为载体,通过人物、事件、情景等叙事元素,利用语言文字的魅力来吸引读者。小说中最小的传达意义的单位是词语,而“词”本身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读者只有通过破译和联想等过程才能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成形象的感受。文本之中的空白和读者联想视域之内的空位留待读者的经验联结和想象弥合,提供相对稳定的视觉符码,虽然观众个人因素的历史经验也会干扰欣赏的趣味和意义的走向,可是艺术形象的歧义性比较少。而电影则是以视听形式,通过故事情节的重构和镜头画面的剪辑等方法来传播一种思想,是由画面、音响、色彩、节奏等因素构成的具有直观性的艺术,它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文学的精神影像的不确定转换到电影镜像的物化固定性,文学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吻合的对应物,而电影的艺术本性,却力图以貌似真实的画面来还原物质现实。
本文节选了小说中对人物的三处细节描述,并将之与电影情节比较。读者赞叹优美的文字的同时,也一定能领略到电影的魅力。
二、叙事角度的改编
许多忠实于小说、批判改编电影的读者认为:电影《飞越疯人院》较之小说将酋长布罗姆登的角色边缘化了。然而,笔者认为,虽然此部小说是以布朗顿酋长的视角并以他的独白叙述,然而小说叙述的主角毕竟是麦克墨非。小说篇幅长,字数达276000,因此除了描述第一主角,读者还能读到酋长布罗姆登出现的许多场景,并且小说中有大量关于布罗姆登心理、虚幻想象的描述。然而电影并没有设置旁白来表达布罗姆登的内心世界,也无法将虚幻想象的代表统治和压制力量的“烟雾”、操控的“机器”以实物的形式展现。且片长仅两个多小时,无法容纳小说中的所有场景,一方面,电影只能就重避轻,突出主角;另一方面,以配角出现的布罗姆登同样能体现他灵魂人物的地位,缄默象征着疯人院的基本结构,在理性世界的压制下,非理性只有彻底失语才能存活下来。沉默不语、目光呆滞的形象总能让观众隐隐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洞察着疯人院里发生的一切,关键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他的出现。例如,麦克墨非力争让大家在电视上观看世界职业棒球比赛这一场景无疑是一次高潮。“大护士”执行“民主”,叫病人们举手表决来决定他们是否能以多数取胜从而可以观看电视上的职业棒球比赛。小说中,酋长布罗姆登的心
三、结语
小说《飞越疯人院》1962年出版后成为本年度最畅销的书籍,堪称经典之作,以惟妙惟肖的文字、叙述者错综复杂的心理和跌宕起伏的故事为读者展示出六十年代的病态、压抑的美国。改编的电影限于时间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等因素,根据电影本身的艺术特点采用适当的形式对原著进行删除、添加、浓缩以及艺术上的美化和加工等艺术处理,将文字意像形象化,不仅主题忠实于原著,且人物性格得以更直观地诠释,更好地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肯·克西著,胡红译.飞越疯人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黄宝富.内心联想与直观视像——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本质的差异转换[J].当代电影,2007(01).
[3]刘伟.从文本到影像——谈《飞越疯人院》的改编[J].电影评介,2009(5).
[4]陈艳龙.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学对传统女性性别角色的解构——以肯·凯西的《飞越疯人院》为例[J].名作欣赏,2011(12).
作者简介:
曾涓涓(1981.2~),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四川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