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值得广大物理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开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牢固掌握”、“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示。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8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力求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该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学生,分析研究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探寻实现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多年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笔者来谈谈自己对于有效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顾怜沉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内,对学生最有意义的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对于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做好。”这就像我们指明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善于创设生动有趣、活泼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稳定、良好发展,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时,就在课前找来了许多关于抛体运动的图片,像学生投篮时的场景,洲际导弹发射的图片等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抛体运动,意识到生活中存在许多的抛体现象,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熟悉感。接着笔者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木槌打击静止放在桌面的小球,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是怎样运动的?产生了怎样的运动轨迹?接着笔者又在多媒体课件上演示了小球从桌面落到地面的全过程,展示出小球具体的运动轨迹,并且以此为基础讲解平抛运动的定义、特征、条件等知识点,顺利地展开了教学。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让学生在动态的、真实的情境中思考知识、探寻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展开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牢固掌握
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目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分析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合作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该善于展开合作探究,采取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良好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分享经验、态度、想法等,最终获取知识、掌握规律、提升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笔者在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时,就选取了几道典型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讲解各自的解题思路,探究更好的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其中一道题是关于“细线与小球形成摆”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就“摆长是多少?小球的最大摆角是多少?小球的最大速度是多少?”展开分析、讨论和研究,然后借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答案并且邀请学生加以讲解。在此过程中,笔者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和要点,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在解答物理题目时借助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巨大优势,即不用考虑加速度和速度,只需要在守恒的条件下考虑初末状态,比牛顿运动定律更加简便和容易。通过开展合作探究,不仅提高了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参与度,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和定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发源地,只要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的物理现象,物理中的许多概念、规律、定理都是从这些生活现象中总结归纳得出的,而得出这些知识的重要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之为生活服务。因此,教师在展开高中物理教学时,应该善于引入生活实例,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如果家里出现没电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电路知识对线路故障进行排查和分析,如果不是客观停电的原因,那么是否出现了短路、短路,或者用电器太多,导致电流太大,超出负荷等。通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实用价值和魅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实践型人才。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同时注重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应用与实践中逐渐发展各项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丽.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7(63):162-162.
【2】霍文娟.浅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17(5):135-135.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8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力求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该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学生,分析研究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探寻实现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多年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笔者来谈谈自己对于有效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顾怜沉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内,对学生最有意义的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对于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做好。”这就像我们指明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善于创设生动有趣、活泼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稳定、良好发展,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时,就在课前找来了许多关于抛体运动的图片,像学生投篮时的场景,洲际导弹发射的图片等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抛体运动,意识到生活中存在许多的抛体现象,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熟悉感。接着笔者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木槌打击静止放在桌面的小球,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是怎样运动的?产生了怎样的运动轨迹?接着笔者又在多媒体课件上演示了小球从桌面落到地面的全过程,展示出小球具体的运动轨迹,并且以此为基础讲解平抛运动的定义、特征、条件等知识点,顺利地展开了教学。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让学生在动态的、真实的情境中思考知识、探寻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展开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牢固掌握
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目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分析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合作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该善于展开合作探究,采取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良好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分享经验、态度、想法等,最终获取知识、掌握规律、提升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笔者在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时,就选取了几道典型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讲解各自的解题思路,探究更好的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其中一道题是关于“细线与小球形成摆”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就“摆长是多少?小球的最大摆角是多少?小球的最大速度是多少?”展开分析、讨论和研究,然后借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答案并且邀请学生加以讲解。在此过程中,笔者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和要点,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在解答物理题目时借助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巨大优势,即不用考虑加速度和速度,只需要在守恒的条件下考虑初末状态,比牛顿运动定律更加简便和容易。通过开展合作探究,不仅提高了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参与度,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和定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发源地,只要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的物理现象,物理中的许多概念、规律、定理都是从这些生活现象中总结归纳得出的,而得出这些知识的重要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之为生活服务。因此,教师在展开高中物理教学时,应该善于引入生活实例,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如果家里出现没电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电路知识对线路故障进行排查和分析,如果不是客观停电的原因,那么是否出现了短路、短路,或者用电器太多,导致电流太大,超出负荷等。通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实用价值和魅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实践型人才。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同时注重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应用与实践中逐渐发展各项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丽.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7(63):162-162.
【2】霍文娟.浅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17(5):13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