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怎样,直接关系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只有采用多种创设富有情趣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活起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意味着语文教学将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那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小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和保证。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多边活动的场所,学生主体参与是这种多边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保证,而师生间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则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氛围不宽松,要想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创新,那是不可能的。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形成,要靠教师。需要教师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需要教师废除“师道尊严”的思想,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注意塑造以渊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师要从知识传播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鼓励者。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还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爱上语文,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会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这位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切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四、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火眼金睛”,留心学生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注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课堂中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真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和鼓励教学法,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作业,如果做对了,答对了,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其在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评价。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更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动了脑筋,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见解很独特!”……诸如此类的评价,让学生充满了自信,由此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活起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意味着语文教学将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那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小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和保证。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多边活动的场所,学生主体参与是这种多边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保证,而师生间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则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氛围不宽松,要想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创新,那是不可能的。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形成,要靠教师。需要教师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需要教师废除“师道尊严”的思想,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注意塑造以渊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师要从知识传播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鼓励者。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还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爱上语文,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会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这位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切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四、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火眼金睛”,留心学生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注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课堂中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真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和鼓励教学法,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作业,如果做对了,答对了,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其在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评价。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更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动了脑筋,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见解很独特!”……诸如此类的评价,让学生充满了自信,由此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