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我不是京剧票友,但我是媒体人,更是汽车行业媒体人,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汽车行业,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酷的挑战和生存压力。一方面我们看的到媒体和汽车行业的新机会,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深感自身平台的瓶颈与不足。包括我们特约撰稿人在内的众多媒体从业者都在深思,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作为一名传统媒体人,现在考虑最多的是——传统媒体是否能活下来?因为移动互联网来了,日子越发不好过,这不仅指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投放越来越少;更为要命的是,用户接触媒体的渠道几乎被手机所垄断,如果不是电子内容,已经很难比手机屏幕到达离人更近的地方,这种对用户时间的分割和占据,成为最为致命的地方。
不过,我们也许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反思原先的媒体工作方式。比如,我的老同事、现在《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主编何伊凡曾经给我们传统媒体打过一个比喻,咱们这是“挑滑车”。
“挑滑车”是京剧里传统的一出武生戏,讲的是岳飞帐下大将高宠,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与金兀术对阵,对方从山上放铁滑车下来,高宠枪挑十多辆,最后力竭,还是被铁滑车轧死。
这个故事说明个什么问题呢?原先媒体的工作方式原始,它还以一个手工工匠的方式来生产内容,然后把内容放在自建的渠道里售卖,同时,为了支撑整个生产,它要去把一些位置拿出来提供给广告商。说白了,它把全部流程都做下来了。
如果是做百达翡丽的手表,抑或是定制西服,具备技术不可替代性,这种一人全流程的方式尚可。但是,信息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原先的渠道不可替代性都消失了。此时,危机就来了。媒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必须解构,它也会分成生产、渠道、销售……衡量一个产业的成熟度,我觉得两个指标:它是否足够细分;细分领域是否经历过整合。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还有一些产业没有出现细分和整合,那是因为没有出现让劳动效率发生根本改变的技术。
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这两个指标均没实现,它没实现的原因有很多,在国内根本的原因是竞争不充分,市场化不充分。反过来看汽车呢?与媒体是一样一样的啊。最近,与一位主机厂搞研发的高管交流,他觉得汽车产业的变化已经山雨欲来。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上述三类公司,一直以来都存在,比如麦格纳就一直为奔驰、宝马和克莱斯勒代工;比如莲花、乔治?亚罗这样专门从事汽车设计的公司;再比如动力总成设计的吉孚、AVL、FEV,甚至以经销商集团为代表的销售渠道。
但是,上述任何一方都没有撼动整车生产商,它们要么委身于厂商;要么绝对听命于厂商。这种占据所有资源,左右全流程生产的方式,说白了这就是汽车界的“挑滑车”,就是一个厂商干了所有的事。在过去120多年中,显然厂商本来的组织方式最为先进,最富效率。但是现在,它必须更加分工。
促动这种变化的方式来自各个方面,首先厂家全控制的模式,已经变成了一场“规模”竞赛。正如马尔乔内说的那样,年产400万辆的汽车集团才能生存,单平台超过100万台才能赚钱。国内那些组织效率低下、由政府挡风遮雨的厂家,都可以扪心自问跨过这个门槛没?
事实上,跨过这个门槛后,人力、渠道、原材料、研发等,都会变得不可承受之,它们早已不是什么黄金产业(除非技术变革带来更好的想象空间,例如新能源、车联网),这点看看底特律的情形即可。
因此,我们发现产量排名靠后的厂家(假如不是豪华品牌的话),它们其实都处在一种岌岌可危的状态,如果用手机做类比,就是飞利浦、西门子或者摩托罗拉。
当然,更为可怕的还是新玩家,它们带来的是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比如Tesla采用的初级众包模式(假如我们将苹果视为高级众包的话),这种基于互联网普及而诞生先进生产组织方式,事实上在手机领域已经被用的无以复加。很多汽车行业的看多者会说,汽车产业链更长,但越长不是说明裂变的机会越多吗?
此外,汽车销售模式在变,我们看到有厂家在尝试直销;汽车使用方式在变,比如我们看到分享模式在变。汽车在120年来,从组织方式来看,大变化有两次:福特的流水线,丰田的精益生产。摩尔定律让PC产业18个月发生一次变化,而移动互联网让产业模式6个月发生改变。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产业60年不改变,特别是新技术风起云涌的时候,还在那“挑滑车”,我们能不能不要一个人挑?我们能不能不要挑?我们能不能和金兀术谈谈和平统一的事情?
作为一名传统媒体人,现在考虑最多的是——传统媒体是否能活下来?因为移动互联网来了,日子越发不好过,这不仅指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投放越来越少;更为要命的是,用户接触媒体的渠道几乎被手机所垄断,如果不是电子内容,已经很难比手机屏幕到达离人更近的地方,这种对用户时间的分割和占据,成为最为致命的地方。
不过,我们也许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反思原先的媒体工作方式。比如,我的老同事、现在《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主编何伊凡曾经给我们传统媒体打过一个比喻,咱们这是“挑滑车”。
“挑滑车”是京剧里传统的一出武生戏,讲的是岳飞帐下大将高宠,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与金兀术对阵,对方从山上放铁滑车下来,高宠枪挑十多辆,最后力竭,还是被铁滑车轧死。
这个故事说明个什么问题呢?原先媒体的工作方式原始,它还以一个手工工匠的方式来生产内容,然后把内容放在自建的渠道里售卖,同时,为了支撑整个生产,它要去把一些位置拿出来提供给广告商。说白了,它把全部流程都做下来了。
如果是做百达翡丽的手表,抑或是定制西服,具备技术不可替代性,这种一人全流程的方式尚可。但是,信息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原先的渠道不可替代性都消失了。此时,危机就来了。媒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必须解构,它也会分成生产、渠道、销售……衡量一个产业的成熟度,我觉得两个指标:它是否足够细分;细分领域是否经历过整合。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还有一些产业没有出现细分和整合,那是因为没有出现让劳动效率发生根本改变的技术。
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这两个指标均没实现,它没实现的原因有很多,在国内根本的原因是竞争不充分,市场化不充分。反过来看汽车呢?与媒体是一样一样的啊。最近,与一位主机厂搞研发的高管交流,他觉得汽车产业的变化已经山雨欲来。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上述三类公司,一直以来都存在,比如麦格纳就一直为奔驰、宝马和克莱斯勒代工;比如莲花、乔治?亚罗这样专门从事汽车设计的公司;再比如动力总成设计的吉孚、AVL、FEV,甚至以经销商集团为代表的销售渠道。
但是,上述任何一方都没有撼动整车生产商,它们要么委身于厂商;要么绝对听命于厂商。这种占据所有资源,左右全流程生产的方式,说白了这就是汽车界的“挑滑车”,就是一个厂商干了所有的事。在过去120多年中,显然厂商本来的组织方式最为先进,最富效率。但是现在,它必须更加分工。
促动这种变化的方式来自各个方面,首先厂家全控制的模式,已经变成了一场“规模”竞赛。正如马尔乔内说的那样,年产400万辆的汽车集团才能生存,单平台超过100万台才能赚钱。国内那些组织效率低下、由政府挡风遮雨的厂家,都可以扪心自问跨过这个门槛没?
事实上,跨过这个门槛后,人力、渠道、原材料、研发等,都会变得不可承受之,它们早已不是什么黄金产业(除非技术变革带来更好的想象空间,例如新能源、车联网),这点看看底特律的情形即可。
因此,我们发现产量排名靠后的厂家(假如不是豪华品牌的话),它们其实都处在一种岌岌可危的状态,如果用手机做类比,就是飞利浦、西门子或者摩托罗拉。
当然,更为可怕的还是新玩家,它们带来的是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比如Tesla采用的初级众包模式(假如我们将苹果视为高级众包的话),这种基于互联网普及而诞生先进生产组织方式,事实上在手机领域已经被用的无以复加。很多汽车行业的看多者会说,汽车产业链更长,但越长不是说明裂变的机会越多吗?
此外,汽车销售模式在变,我们看到有厂家在尝试直销;汽车使用方式在变,比如我们看到分享模式在变。汽车在120年来,从组织方式来看,大变化有两次:福特的流水线,丰田的精益生产。摩尔定律让PC产业18个月发生一次变化,而移动互联网让产业模式6个月发生改变。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产业60年不改变,特别是新技术风起云涌的时候,还在那“挑滑车”,我们能不能不要一个人挑?我们能不能不要挑?我们能不能和金兀术谈谈和平统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