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我有幸一直带高考队训练,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也着手对如何提高快速跑成绩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其中激励法是最成功的一种。结果表明:用激励法进行训练,运动员成绩提高幅度大,但易出现“两极”分化。下面,我就如何把激励训练法应用于快速跑训练中加以总结,与大家共勉。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江苏省金湖中学2009届、2010届报考体育专业的男运动员,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心理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及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1.2.2实验法
1.2.2.1实验组在正常训练时,每周两次采用激励的方法刺激学生。
(1)追逐跑分组:将100m跑成绩相近的运动员分成6个小组,每小组4人。分别按成绩由低到高编成1—6组。
方法:第2组在第1组跑出10m左右后开始起跑(其余的小组两两对应)。在到达终点时,看每组学生超越的人数,同时也看前一组有几个被超越。
激励方法:如后一组有1名学生超过前一组所有人,素质练习(如立卧撑、俯卧撑等)就不用做;超过3个做1组(10—20个为l组)素质练习;超过2名做2组;超过1名做3组;一个都没有超过的做4组。相反,前一组被1人超过做1组;被2人超过做2组;被3人超过做3组;被4人超过做4组。
(2)对抗比赛分组:12人分两组,各选队长1名,采用选秀的形式轮流选择自己的组员,直至12个人全部选齐,如遇个别队员有伤病,人数不等的从对照组临时借用,人数相等的不借用。
方法:12×100米接力,三场定胜负。
激励方法:胜出者享受赛后失败者按摩15分钟。中途有运动员退出比赛的,立即判该组负,罚做素质练习5组,并为对方赛后按摩一星期。
1.2.2.2对照组采用正常的训练方法。
训练安排:两个组每次训练的总距离大致相同,实验组除了每周两次的激励训练外,其他训练同对照组。实验从每年10月1日开始至12月30日结束。
1.2.3测量法
测量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100m跑的成绩。编排时将两组人员混编,按高考要求进行测量。
1.2.4比较法
将测得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进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成绩对比显示:实验前,两个组的成绩相近;实验后两个组的成绩差距拉大,两年分别为0.22秒和0.26秒。实验组的男生进步0.53s(P<0.01),对照组提高0.6s(P<0.05)。对照组的男生提高0.40s(P<0.05),对照组进步0.41s,实验组的标准差缩小幅度明显比对照组小。说明两个组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效果要好。
2.2分析与讨论
2.2.1分析
学生在运动训练时,当争强好胜之心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变成一种稳定的行为趋向后,就会升华成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内部驱动力量。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讲,运动员的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神经过程灵活性较高,神经细胞的物质代谢比较旺盛,表现为活泼好动。采用激励机制来进行快速跑训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实验后,两个组的100m跑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实验后,两个组学生之间的成绩拉开了距离,这是因为实验组同学的兴奋程度超过对照组。因为激励机制,他们在竞赛中竭尽全力。对照组同学则相对不明显,表现为兴奋性不够,从而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只要有竞争,就会有胜负,胜者可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并对自身力量有所认识。从心理学角度上讲,18、19岁的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潜在的心理暗示:我是最强的。在这种心理暗示的趋驶之下,他们在竞赛时,每次都会竭尽全力,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在这种你追我赶的氛围中,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激发。
实验组的竞赛方法是以个人为单位和以集体为单位的,做几组素质练习,首先取决于个人在竞赛中的表现,再由其他人的表现来决定。对每个人都是如此。不管基础好坏,每个人都要尽全力跑,以争取减少被罚做素质练习的次数。因此,学生的潜能被无限地挖掘出来。但是,这种训练往往是超体能的,常会发生运动损伤,因此不可太多使用;另外,技能较差的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心理压力往往很大,因为同伴被罚往往是他们的原因,所以他们常为失败的情绪所笼罩,深感在同学面前有失体面,想方设法避开比赛,有时还会出现诈伤现象。结果,原来跑得就慢的同学,会跟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以后将要研究的课题。对照组则不同,他们没有明确的激励机制,不存在胜负之分,所以训练强度不容易上来,也就不容易产生过度疲劳和受伤。
2.2.2讨论
阿特金逊研究表明:“目标定的难度在成功确切率的50%左右,学习成绩最好。”这表明,目标定得过低,学习动机可能降低;目标定得过高,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时,目标就失去了诱因的作用,动机也就无从引起与激发。因此,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目标,随时调整对照组先跑的距离,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采用分组追逐跑法教学时,教师要尽量使组内各个人的成绩相近,追逐的距离要尽可能接近组间差异。在用分组接力跑法教学时,要使两组的成绩难分伯仲。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对学习的结果产生成功感、满足感或失败感、不满感。只有这样,这两种教法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在运动队训练时,教师引入激励机制,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等优良品质,促进良好组风的形成。采用激励训练法,对于优生来说,激励效果比较明显。而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则易弱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利于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上海: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祝蓓里.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李伟民.体育课程与教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江苏省金湖中学2009届、2010届报考体育专业的男运动员,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心理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及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1.2.2实验法
1.2.2.1实验组在正常训练时,每周两次采用激励的方法刺激学生。
(1)追逐跑分组:将100m跑成绩相近的运动员分成6个小组,每小组4人。分别按成绩由低到高编成1—6组。
方法:第2组在第1组跑出10m左右后开始起跑(其余的小组两两对应)。在到达终点时,看每组学生超越的人数,同时也看前一组有几个被超越。
激励方法:如后一组有1名学生超过前一组所有人,素质练习(如立卧撑、俯卧撑等)就不用做;超过3个做1组(10—20个为l组)素质练习;超过2名做2组;超过1名做3组;一个都没有超过的做4组。相反,前一组被1人超过做1组;被2人超过做2组;被3人超过做3组;被4人超过做4组。
(2)对抗比赛分组:12人分两组,各选队长1名,采用选秀的形式轮流选择自己的组员,直至12个人全部选齐,如遇个别队员有伤病,人数不等的从对照组临时借用,人数相等的不借用。
方法:12×100米接力,三场定胜负。
激励方法:胜出者享受赛后失败者按摩15分钟。中途有运动员退出比赛的,立即判该组负,罚做素质练习5组,并为对方赛后按摩一星期。
1.2.2.2对照组采用正常的训练方法。
训练安排:两个组每次训练的总距离大致相同,实验组除了每周两次的激励训练外,其他训练同对照组。实验从每年10月1日开始至12月30日结束。
1.2.3测量法
测量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100m跑的成绩。编排时将两组人员混编,按高考要求进行测量。
1.2.4比较法
将测得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进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成绩对比显示:实验前,两个组的成绩相近;实验后两个组的成绩差距拉大,两年分别为0.22秒和0.26秒。实验组的男生进步0.53s(P<0.01),对照组提高0.6s(P<0.05)。对照组的男生提高0.40s(P<0.05),对照组进步0.41s,实验组的标准差缩小幅度明显比对照组小。说明两个组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效果要好。
2.2分析与讨论
2.2.1分析
学生在运动训练时,当争强好胜之心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变成一种稳定的行为趋向后,就会升华成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内部驱动力量。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讲,运动员的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神经过程灵活性较高,神经细胞的物质代谢比较旺盛,表现为活泼好动。采用激励机制来进行快速跑训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实验后,两个组的100m跑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实验后,两个组学生之间的成绩拉开了距离,这是因为实验组同学的兴奋程度超过对照组。因为激励机制,他们在竞赛中竭尽全力。对照组同学则相对不明显,表现为兴奋性不够,从而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只要有竞争,就会有胜负,胜者可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并对自身力量有所认识。从心理学角度上讲,18、19岁的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潜在的心理暗示:我是最强的。在这种心理暗示的趋驶之下,他们在竞赛时,每次都会竭尽全力,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在这种你追我赶的氛围中,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激发。
实验组的竞赛方法是以个人为单位和以集体为单位的,做几组素质练习,首先取决于个人在竞赛中的表现,再由其他人的表现来决定。对每个人都是如此。不管基础好坏,每个人都要尽全力跑,以争取减少被罚做素质练习的次数。因此,学生的潜能被无限地挖掘出来。但是,这种训练往往是超体能的,常会发生运动损伤,因此不可太多使用;另外,技能较差的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心理压力往往很大,因为同伴被罚往往是他们的原因,所以他们常为失败的情绪所笼罩,深感在同学面前有失体面,想方设法避开比赛,有时还会出现诈伤现象。结果,原来跑得就慢的同学,会跟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以后将要研究的课题。对照组则不同,他们没有明确的激励机制,不存在胜负之分,所以训练强度不容易上来,也就不容易产生过度疲劳和受伤。
2.2.2讨论
阿特金逊研究表明:“目标定的难度在成功确切率的50%左右,学习成绩最好。”这表明,目标定得过低,学习动机可能降低;目标定得过高,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时,目标就失去了诱因的作用,动机也就无从引起与激发。因此,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目标,随时调整对照组先跑的距离,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采用分组追逐跑法教学时,教师要尽量使组内各个人的成绩相近,追逐的距离要尽可能接近组间差异。在用分组接力跑法教学时,要使两组的成绩难分伯仲。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对学习的结果产生成功感、满足感或失败感、不满感。只有这样,这两种教法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在运动队训练时,教师引入激励机制,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等优良品质,促进良好组风的形成。采用激励训练法,对于优生来说,激励效果比较明显。而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则易弱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利于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上海: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祝蓓里.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李伟民.体育课程与教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