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生态绿色牌 走富民兴村路

来源 :绿色中国·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herChen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14日,四川省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批准,包括广元市苍溪县、旺苍县、剑阁县等31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广元市7个县区实现全部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生态是根基、是保障,是事关长远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广元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的自然资源优势,把生态立市战略与生态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走生態路、打绿色牌,做生态环保大文章,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和谐统一。
  如今,绿色生态、碧水蓝天已成为广元的一张闪亮名片。
  栽下一片叶子 富裕一方百姓
  一片片清新嫩绿的叶子,一垄垄墨绿齐整的茶树。
  在四川省星级农业园区——东凡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青龙村,园区茶叶翠绿一片,一梯梯茶园错落有致,村民们正在忙着采茶,欢声笑语打破了山间的宁静。
  万亩茶园吐芬芳,给园区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致。
  汽车沿着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绕过一个又一个山头,便来到有“茶叶村”之称的青龙村。
  “如果没有茶叶就没有园区的建设,更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提起茶叶产业的发展,青龙村6组村民邓会兰一边采茶一边告诉笔者。
  邓会兰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有94岁的父亲和患病多年的丈夫。目前,她家养了5头牛、4头猪、10多只鸡,栽植了一亩黄茶。每年3至8月,她就到园区采茶,每天可挣200元。
  “以前住在山上,每天挑水要花2个多小时,一条扁担用了三代人。”在邓会兰的新家,她拿出两端钩环已锈迹斑斑的扁担说,以前赶场要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卖猪要请4个人抬下山。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邓会兰住上了75平方米的新房,交通条件也彻底改观。“现在住上了新房,吃上了自来水,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她一边诉说着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一边感谢党恩。
  “全村44户148名贫困人口均已于2017年全部脱贫。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800元,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800元。”青龙村党支部书记张全兴告诉笔者。
  “地上无棒,地下无矿”,这是张全兴对曾经的青龙村最形象的评价。
  如何发展生态产业?时任村副主任的张全兴大胆引进业主成立青龙山茶叶公司,租了152亩土地,以公司带动农户种植生态绿茶。通过近20年的发展,青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共种绿茶黄茶3800余亩,95%的农户收入主要以茶叶为主。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作为全省星级园区的东凡茶叶现代农业园区,现有茶园面积达2.63万亩,园区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全国最美茶园、省级农业主题公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等称号,园区创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为突出茶叶高山、有机、富硒富锌特色,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广元通过举办和参加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采茶节活动等,大力打造“米仓山茶”、“广元黄茶”、“七佛贡茶”等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米仓山茶”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首批质量安全可追溯产品,与峨眉山、蒙顶山和宜宾早茶并称“三山一早”,先后获得“中茶杯”一等奖、四川“十大”名茶、四川名牌产品等殊荣。“七佛贡茶”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中华文化名茶”,入选“中国茶叶大词典”,2016年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是四川唯一获得此殊荣的茶叶产品。“广元黄茶”被认定为四川十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荣获第十届国际茗茶评比金奖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7年,广元黄茶登陆CCTV-1,米仓山茶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七佛贡茶和米仓山茶成功入选2018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100强企业,米仓山茶入选2019区域品牌全国百强。
  据统计,广元已建成万亩茶叶现代农业园区12个、村集体经济茶产业园370个、家庭茶园1.8万个,36个规划的重点基地乡镇实现酸性土壤区域茶叶适栽尽栽。此外,认证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20.8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8万亩。
  旺苍、青川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入选四川省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广元被列为四川名优富硒有机绿茶生产基地。2019年,全市茶园面积达47万亩,茶产量1.46万吨。茶叶产业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市5.4万贫困人口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天蓝水清颜值高 生态农业气质好
  暮春四月,在朝天云雾山镇红心猕猴桃、食用菌、凤凰李各个农业特色产业园里,众多村民忙着建园、栽苗、修枝、施肥……
  青山叠翠绿葱茏,东溪河清水兴波。朝天区云雾山镇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该镇党委书记吴正昌说,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特色种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咬定绿色转型,既算增收账,也算生态账、长远账,让“生态农业”落地生根、绿水青山变成“绿色银行”。
  新修的10多公里山地公路,盘绕着新滩村。坡地上,一排排修枝完毕的红心猕猴桃果树伸展着枝桠,枝条上坠满了一颗颗绿油油的猕猴桃初果,树下一群果农们正忙着灌水施肥,一派繁忙的景象。
  河水绕村流过,处处青山绿水,村民却守着好山好水过穷日子。没有上级扶贫项目落户,新滩村哪有今天?该村支部书记郑大海说,就在几年前,一半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收入为零,在当地穷得有名。   小小猕猴桃,成了“金疙瘩”。据郑大海介绍,2015年,该村以本村6组为中心规模化种植红心猕猴桃140余亩;2017年,园区红心猕猴桃喜获第一茬丰收;2018年,该村利用争取到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80万元,进一步完善了生产便道、步游道、微水池、三相变压器、喷灌等一批生产配套设施。目前全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500余亩,参与农户60余户,其中贫困户19户,产值达到600余万元。
  在该镇海拔最高、地理环境最差的梧桐村,当前正是菌菇飘香的时候。菇农穿梭于大棚菇架间,忙着采收尾菇。该村菇农蒲海廷在园区发展香菇2.5万袋。“香菇产业收益见效快,采菇期长,这棚菇从去年10月开始采摘,一直采到今年4月,已经采摘了好几期了。”在大棚内忙碌的蒲海廷满脸堆笑。
  梧桐村主任张钊介绍说,该村食用菌产业发展已近20年,村民们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技术经验,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已发展成为该村的特色优势产业,该村人均收入在全区连续排名第一。目前,梧桐村香菇产业园占地10余亩,有香菇大棚30余个,今年发展袋料香菇10万袋,全部投产后可实现产值40余万元。
  “云雾山镇已经是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之乡。”该镇镇长孙明胜说,在梧桐村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带动下,菜籽坝、哨楼、中坝等村也纷纷搭起了大棚,建起了园区,大力发展香菇、木耳、羊肚菌等食用菌种植产业。现在全镇累计建立食用菌产业园区4个,食用菌产业规模将突破900万袋,实现产值5000万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年以来,云雾山镇在不断壮大猕猴桃和食用菌两大支柱产业基础上,积极探索种植品种桃李、藤椒、中药材、茶叶、竹笋和养殖黄辣丁等产业发展新模式,进一步丰富特色农产品种类,拓展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据了解,该桃李产业园已吸引80户农户发展桃李产业,其中贫困户8户,栽植桃李树苗1000余株,桃李产业投产后每年可实现产业增值、旅游增收200万元。
  如今,在云雾山镇,绿色农业凸显后发优势,以绿色、生态为“符号”的产业竞相争艳,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一颗樱桃树 日子甜如蜜
  4月19日,恰逢周末。朝天区沙河镇金鳌村66岁的贫困户张泽贵天刚亮就起了床,急匆匆吃过早饭后,拿起窗台上的竹篓利索地拴在腰间,就准备上树摘樱桃了。他笑着告诉笔者,“眼下正是樱桃成熟季,又赶上周末,游客多得很,都在树下等着我摘呢。”
  晨曦里,张泽贵家的樱桃树上,一颗颗晶莹剔透、色如玛瑙的红樱桃缀满枝头,活像一个个象征“幸福”的小精灵。
  2014年,张泽贵正值壮年的儿子突发脑血栓去世,留下年仅两岁的幼子;同年,张泽贵的老伴也因病永远离开;贫病交加的家庭岌岌可危。“是党和政府及时地帮扶、还有这些樱桃树,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抚摸着家门口那颗已有60年树龄的老樱桃树斑驳的树干,张泽贵朴实的言语中满满地感激。他说,得益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好政策,他家80余株樱桃树,都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一年能为他家带来纯收入近3万元。而早在2015年,他家就靠着这些樱桃树,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甜蜜的好日子。
  “但如今备受赞誉的沙河樱桃,也曾经历过卖不出的尴尬。”张泽贵回忆说,2013年以前,乡村旅游还没有兴起,大家都是步行背到集镇去卖,费时费力不说,因为樱桃成熟期短,树上的樱桃最多只有三分之一能卖掉,其余的全部烂在了树上。
  “活动搭台、旅游唱戏、群众增收”,“如期脱贫,率先小康,加快建成全区农旅文融合发展示范乡镇”。2013年,沙河镇举办首届樱桃采摘节,第一次以采摘体验的形式将沙河樱桃推向市场,个大色鲜、皮薄汁多、口味甘甜的沙河樱桃就此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销路迅速拓宽;2017年,樱花谷成功创建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而就在这短短7年间,沙河镇樱桃种植面积迅速突破2.5万亩,核心区面积超过1万亩,樱桃的价格更是一路飙升,从当初的每斤几元钱涨到了20元,且供不应求。
  小小的红樱桃,真正成为了扶贫大产业,点亮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梦想。
  作为沙河樱桃的核心产区,金鳌村138户(其中贫困户12户),家家户户都有数十棵樱桃树,春来樱花如雪,游人遍野;樱果飘香时,更是一派丰收好景象!
  “每到采摘季,四面八方的游客絡绎不绝,绵阳的、成都的、甚至还有从北京慕名而来的,老百姓只需要坐在家里,樱桃就能变成钱!”金鳌村村主任张兆全自豪地介绍说,目前,金鳌村樱桃种植面积已超过4000亩,仅樱桃采摘一项年产值就达200余万元,带动本村群众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
  对于既是樱桃产业大户、又是农家乐业主的金鳌村村民刘婷来说,“忙并快乐着”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家里的樱桃园里,400多棵樱桃树都已相继挂果;她一手操办的农家乐“刘家大院”因菜品丰富、品质过硬,更是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一个旅游季下来,收入就超过10万元。
  金鳌村51岁的贫困户张泽林家,家里拥有60余棵本地樱桃树、70余棵核桃树。2016年,他还新培育栽植了40多棵车厘子树。“待全部进入盛果期,一年5万元没有问题!”张泽林朗朗的笑声,是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精准预见。
  深挖生态资源优势 做特做优美丽经济
  4月7日,青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摩天岭保护站工作人员马文虎,在监测作业中发现大熊猫的活动轨迹:一只体型较大的大熊猫躲在树后,“呆萌”地望着工作人员。时隔一天,保护区内又一次拍摄到大熊猫的活动……
  近年来,青川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在持续推动生态旅游提档升级上,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本土旅游资源,做精做特做优旅游文章,不断丰富旅游业态,高质量推进天府旅游名县建设,让生态旅游富民强县。?   青川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因“其水清美”始名于唐天宝年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大熊猫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县名一般,青川山清水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48%,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2.5万个,境内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风景区、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被誉为“天然大氧吧,全域山水画”。
  坐拥天赐的绿水青山,青川立足资源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在大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创建进程中,重点培育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踏雪”等生态旅游品牌。2016至2017年,连续荣获“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魅力生态县等称号,2018年成为四川省首个荣获“乡村振兴旅游目的地”称号的县区,2019年入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游在青川,如梦如幻。生态春风拂面来,生态美景画中游。“青川优美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清澈洁净的水,还是大熊猫的故乡、国际科研交流重要选址所在地,这都是其他地区都无法媲美的优势。”清明假期,重庆游客李新静到青川旅游后说。
  “朋友们,快到屋里坐,新鲜的菜马上就上桌了。”幸福岛马家大苑农家乐里,老板冯国银热情地招呼着客人,热气腾腾的剁椒鱼头一端上桌,立即被游客“抢光”,连汤汁也不放过。豆豉鱼头、泡椒鱼、回锅鱼片……新鲜的河鲜、独特的风味,让游客大快朵颐。
  青川县通过深挖特色,做优青川山珍、白龙湖生态鱼、青溪铜火锅等地方特色美食,积极推荐县内美食参加省市特色美食评选活动,持续开展“名食、名厨、名店”评选、展示活动;持续完善配套,打造青川县城尚品休闲美食街、滨河休闲美食街等3条特色餐饮街区,同时以白龙湖幸福岛为载体,挖掘湖鲜美食,打造“青川湖鲜”品牌;探索自律机制创新,成立餐饮等旅游行业协会,引导商家建立自组织的市场机制,并组织专业队伍对景区农家乐、星级饭店实行服务质量季度评估制度,全面提升旅游餐饮服务质量。
  泡椒黑木耳、龙须老腊肉、青溪水豆腐、白龙湖奶汤鲶鱼、竹荪香菇野菜汤、核桃饼……依托本土传统的饮食特色,青川县挖掘美食文化内涵,推出的十大特色山珍菜、青川山珍宴、青川名小吃等深受人们追捧喜爱。
  随着生态旅游的持续火爆,青川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使得“体验精品民宿、住特色农家乐、赏民俗看美景”成为青川旅游的新时尚,民宿、农家乐也为青川旅游快速发展“锦上添花”。
  “隐于山林之中,藏于葱郁之间,到处都诠释着‘悠然’的氛围。”成都游客邓军说,民宿别具匠心地营造了多处可供阅读、喝茶、烧烤的公共空间,在这里小住几天,巴适得很。
  “引客来,还要留住客。”近年来,青川县在推动旅游发展中,坚持在“住”上下功夫,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遵循做足“乡情乡味”,体现“乡土特色”。积极引导能人返乡、在家居民创业,发展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等,通过民宿、农家乐的发展在不同景点形成“爆点效应”,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目前,全县共有精品民宿和星级酒店15家、星级农家乐300余家,接待床位2.3万余个,旅游从业人数2万余人。
  在青溪镇阴平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乡村旅游乐趣吸引了许多来自省内外的游客。许多的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当地百姓致富的主要渠道。农家乐业主少则年收入七八万,多则达几十万元。据统计,阴平村499户村民已有农家乐178家,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美了村庄,也让当地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加强水土保持,留住绿水青山
  惊蛰到,春雷响,万物长。3月6日,在位于朝天区临溪乡的2019年国家水土保持项目区,一片片贫瘠荒芜的坡耕地摇身变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的高标准梯田。当地群众正抢抓大好春光,因地制宜地栽种下各种高山露地绿色蔬菜。
  “经过水土保持治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该乡望坪村贫困群众杨文堂笑着说,“我们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越垦越瘠薄。如何让“穷山薄田”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近年来,朝天区把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政治责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以贯之抓落实”,从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態综合治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内涵和外延,不仅留住了绿水青山,更将其有效转化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时下,正是春耕生产的好时节,朝天镇小安村50多岁的贫困群众樊永坤和他的老伴迎来了一年中的务工高峰期。2017年,小安村120亩乱石坡地实施了“坡改梯”项目、并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引进业主发展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黄土、乱石、荒坡被生机盎然的生态农业种植基地所取代。像樊永坤这样因病无法干重体力活的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了业。
  “以前一场大雨刮一层泥,粮食产量越来越低。”说起曾经的“苦”,樊永坤感到现在的日子特别“甜”,“菌种装袋、栽植药材、除草、采摘,都是手上活路,一天能挣到120元,我和老伴两人一年仅务工就接近两万元收入。除此之外,还能按时拿到每亩3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和集体经济分红。”
  由“荒”变“绿”、由“穷”变“富”,生态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践中,朝天区把水保综合治理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坚持工程治理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扎实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通过坡改梯、发展经果林、封禁治理等措施,大力发展核桃、小水果、中药材等兼具保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亩均收入增长700元以上,既带动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又巩固提升了治理成果。   荒山披绿衣,沟壑变耕地。得益于水土保持项目的连年连续实施,朝天区大滩镇、李家镇、麻柳乡等众多乡镇地处偏远的村组一改昔日荒芜贫瘠的面貌,不仅生态颜值节节拔高,增收致富的筋骨更是日益强健。据统计,2017至2019年,该区共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3个,累计投入中央、省级专项资金2317.12万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2.04km2。
  1520名“绿林红军”守望259万亩森林资源
  在剑阁县3204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常年活跃着一支头戴红帽、身穿红马褂、肩戴红袖标的森林巡护队伍。他们防林火、防疫病、防病虫、防偷盗、防猎捕,日夜守护全县259万亩森林资源安全。他们是1520名生态护林员,老百姓叫他们“绿林红军”。
  身材瘦弱的杨正勤,今年58岁,土生土长的凉山乡人,参加护林工作以来,一直在联合村、拦马墙坚守护林工作,至今快4个年头了。老人始终坚定着“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人生信条,为一方水土、一片林海默默奉献着。提及自己的工作,不善言辞的杨正勤打开了话匣子。
  “护林工作有时候巡山的时候还是比较辛苦,早上出去要带上水杯、干粮,到晚上才能归家。巡山的时候特别是冬季,遇到了捕猎,放电网的比较频繁,收了电网过后,有时候回去就天黑了。”凉山乡生态护林员杨正勤说。
  杨正勤告诉笔者,经常有人劝他,工作太苦,别那么拼命,山又不是你的。这些话,杨正勤从来都置之不理。
  “在我看来,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要干好,要干彻底,再困难也要坚持下去,我守护的不仅仅是山林树木,我守护的是我自己生存的家园,更是我们子孙后代的家园。”杨正勤说。
  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稀松平常,许许多多像杨正勤一样的护林员,他们始终把护林防火的重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常年栉风沐雨,不畏严寒、不惧酷暑、不怕疲劳,肩戴红袖标把守在每一个山口、路口、沟口、村口、卡口,巡逻在山头、地块、坟地,穿越在山林河谷间,蹲守在望台、观察哨之上。
  “我们不在家的话就家人顶上,每天就是查问过往行人、登记过往车辆、查扣进山入林火种,严密关注林区一切民事活动,确保自己的管辖区域不着一把火、不损一棵树。”下寺镇峰垭村生态护林员梁朝敏说。
  护林员不仅仅肩负着护林防火的重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们更是冲锋在前,化身为疫情防控的宣传员、监测员、监督员和劝导员等,承担着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严格执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巡查、监测和报告制度、严格落实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封控措施等任务,每天还要对全县25家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进行巡查。
  “为切断疫情传播途径,我们卡点蹲点,检查生猪、家禽运输车辆,严防非洲猪瘟、鸟类流感等疫源疫病输入。”凉山乡生态护林员唐彦枝说。
  1520名生态护林员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努力工作,为剑阁县建设绿色家园、维护乡村和谐平安做出了积极贡献,不愧为“绿林红军”的光荣称号。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的要求,2016年至2019年,该县累计整合资金1402万元,共选聘3010名建檔立卡贫困户作为生态护林员从事生态资源保护工作。
  “2020年我县投入资金729.6万元,在57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1250名,每名护林员年均劳务补助4800元,直接带动了3700多人脱贫。”县天然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张旭说。
其他文献
对于小俩口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春节是到父母家过年还是到岳父母家团聚,着实让他们为难了,但最终3个家庭还是能达成共识:除夕一起到饭店吃年饭,守岁过年。这是计划生育带来的一个小插曲。然而,世界人口爆炸或减少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如老龄化、人口结构问题等等,可就没有吃年夜饭那么简单了。  对中国人来说,人太多了,人满为患是共同感受。人们一直认为,人口爆炸对资源有限的地球是威胁。而近年来有人说,如今对地球的
期刊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于偉国书记从制度设计、机构设置、规划编制到具体实施,全过程高度重视、亲力亲为、精准指导、有力推动;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推动体制试点工作,省林业局先后开展三轮“百日攻坚”行动,有力保障了体制试点深入开展。  在国家林草局的精心指导下,经过4年多的努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确定的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期刊
摘要:衢州西安高腔作为婺剧中最古老的声腔剧种之一,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浙江衢州具有代表性的戏剧高腔。2006年,西安高腔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百多年的历史变迁更替,衢州西安高腔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历史使命。本文将通过对衢州西安高腔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以及保护的困境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论
期刊
花萼山,在治东北,为县属诸峰之祖……上有峰名“南天门”,极陡险。  ——民国廿一年(1932)版《万源县志·名胜篇》  在四川省东北部的达州市万源市境内,有一座山名曰“花萼”。她地處川、陕、鄂、渝四省(市)交界处,是长江中上游两大支流(汉江、嘉陵江)的发源地和分水岭。其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嘉陵江和汉江流域乃至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花萼山上的生物物种尤为丰富,拥有
期刊
在广袤的大地上,无数的绿色森林使人类居住的地球多情而美丽。森林里一个个涌动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的勃勃生机,森林也仿佛人类生存的伞盖,遮盖住了许许多多的秘密。在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的原始密林中,一个扑朔迷离的传说至今仍困扰着人们。  这里传说曾有人发现过野人。这是一个谜,曾有人试图揭开这个谜团,但经过千百次的寻找也没有找到切实的答案。  神农架国家公园总面积1170平方公里。园内山高谷深,溪流纵横,
期刊
山环水抱,江峡相拥。因奔腾过境的乌江发出嘭嘭似鼓之声而得名的彭水,掩映在灵山秀水中。担任重庆市彭水县委书记8年来,钱建超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绣师,将这一卷山水画绣得越来越精美,让“生态彭水”品牌更加响亮——  自上任以来,他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功创建1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旅游接待人次增长10倍,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5倍,旅游业从无到有成
期刊
本期休刊
期刊
“于书记,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碳汇造林一期第二批交易的钱回来了,你们二道河子村分配9万多元,近期就能到账。”近日,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千松坝林场副場长何树臣把喜讯传给了大滩镇二道河子村党支部书记于永凤。算上首批碳汇交易,二道河子村7500多亩林地靠卖“森林空气”已收益37万多元。  21年来,千松坝林场在昔日“风沙肆虐、河干井涸”的生态贫瘠之地,克服人员少、资金少、治理难度大、林牧矛盾突出等一系列困
期刊
青海,屹立世界屋脊,北依巍巍祁连、中贯莽莽昆仑、南峙唐古拉山,承担着保护“中华水塔”、三江源的重大使命,是中国乃至东亚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也是一片团结热土。在这个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省,各民族手足相亲、交流交融,率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十四五”开局之年,建党百年之际,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踏上高原,看企
期刊
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武汉,一场抗击疫情的战争打响。  农历大年初一,高能时代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第一批应急团队赶赴武汉,驰援火神山医院建设,在顺利完工交付之后安全撤离。驰援接力棒转交给高能环境火神山医院医疗废物、废水处理的运营团队。  “男人就该有担当”,新婚不久即赴一线  新年伊始,正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与家人准备午饭的熊峰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高能环境运营总监熊辉十万火急,叮嘱他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