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效教学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有效教学需要课堂诸多环节的密切配合,无缝连接。其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而提问则是对话的发端、引擎,其方式、方法乃至艺术则关乎对话进行的质量,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名师课堂对话实录的分析、研究,探讨课堂提问方式方法的途径,提出改善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 提问 对话 良性互动 氛围 教学相长
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哲人睿智的言语无不昭示“问题”之于工作、学习乃至人生是多么地重要。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之于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思考这一过程,就要有问题意识,有提问的自觉,否则所谓的思考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笔者认为,借鉴名师富有启发的课堂问答实录,举一反三,融贯于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在切磋琢磨中不断叩开课堂提问、对话的艺术之门。
一、叠床架屋,烘云托月,课堂提问要有“慢艺术”
在新课标理念观照下的今天,我们追求的是素质教育的本真意义,就应该培养一种平常心态,以避免浮躁与急功近利,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慢艺术”应当成为今天教学的一种哲学与心态。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师生对话节奏中,更是要强调“慢艺术”。
于永正《燕子》教学片断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什么是赶集?
师:请读读全句。
生:(读)“清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生:我在农村赶过集,就是到市场上去买东西。
师:又去买的,还有去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或者到农贸市场买东西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赶集的人很多,很热闹,春天的花、草到处都是,很多,也显得很热闹。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赶集的人是一起到集市的吗?
生:赶集的人有先有后,春天的草、叶不是同时长出来的,花也不是一起开的。
师:同学们,我们就要这样读书,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理解得比较透彻。
于老师不急不躁引领着学生去读课文中的句子,当学生理解“赶集”这个词的意思后,又稍加点拨:“请说说赶集或者到农贸市场买东西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的课堂提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教师巧妙地启发,智慧地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动脑,留下了思考的痕迹。
我们提问需要“慢”的艺术——慢慢铺垫。可以把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以若干个小问题串联起某个环节的教学,环环相扣,问题的解决在舒缓有度的进程中展开,这种问题“分析”的方法,着眼于“各个击破”,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兴味,破解难题的乐趣,其实也是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妙法;教师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主旨的“一以贯之”,课堂节奏的张弛有度。
二、敞开翅膀,让思维飞,课堂提问应有好氛围
自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提问就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成为读文、理解词句和说话的最重要手段。“苏格拉底模式”也往往被教学中人模仿借鉴,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或者说是预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一个自认无知的哲人,也往往在各种对话中扮演无知的角色,来向对方“讨教”,使得对方在全然不知的情形下,通过“诘问”、“求证”不断接近真相。这对时下教师们的启示是:一个良好、健康的、“民主”的对话氛围对于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对教师在提问设计上提出了要求,如果因循传统的提问对答,仅仅只着眼于知识点的灌输,犹如(下意识的)客观选择题,如此将会失去“对话”的原初意义。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巧妙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畅所欲言”的发言气氛。教师的提问要给学生回答以足够的思考空间、主观发挥的余地。
三、换位思考,打破成规,课堂提问应凸显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平等对话,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也要求我们在提问环节凸显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新思维。在新课标理念统摄下,要求对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进行审视,需要我们跳出框框想问题,譬如把问题留给学生,然而,如何把有限的时间安排给学生去提问、质疑?这里也有一个课堂时间管理、统筹安排的问题吧!
传统的“学习三步走”(预习、学习和复习)在今天看来有着其“历久弥新”的意义。在当下,预习环节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欠缺对学生这方面的方法指导,预习应该成为“发现问题”、“促发兴趣点”和激发求知欲的重要阶段,为下面的课堂学习迅速进入状态做准备。也就是说学生来上课的时候是应该带着问题来的,如此这般,他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呈现一番“兴致勃勃”的面貌,而不是对冷冰冰的文本的“突然的遭遇”、被动的接受和迟缓的反应。
教师对带着问题来的学生可以尝试在课内选择一个时间区块,有代表性地“答学生问”,藉此“以点带面”,在相当程度上“释疑解惑”,促进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课内顾及不到的学生问题,则可以安排课后某个时间回答。这种尝试也许是方法论上的一点思考,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完善细节。
课堂提问、对话教学在教师、学生两个维度上加以考虑也许更为全面的,偏废一方面,可能对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都是一个削弱。本文提出的课堂提问,应该与课堂对话是“同义语”,笔者认为,执“提问”(问题)这个牛耳,便可体现课堂对话教学的本义之所在。打造有效课堂,从关注课堂提问艺术开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一《张祖庆讲语文》张祖庆 著 于漪,刘远 编
[3]《课堂提问艺术》刘显国 编著
[4]《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考试周刊2011年87期 冯晓明著
[5]“快”与“慢”的哲学 人民论坛 2010年 280期 邹广文
关键词 提问 对话 良性互动 氛围 教学相长
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哲人睿智的言语无不昭示“问题”之于工作、学习乃至人生是多么地重要。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之于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思考这一过程,就要有问题意识,有提问的自觉,否则所谓的思考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笔者认为,借鉴名师富有启发的课堂问答实录,举一反三,融贯于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在切磋琢磨中不断叩开课堂提问、对话的艺术之门。
一、叠床架屋,烘云托月,课堂提问要有“慢艺术”
在新课标理念观照下的今天,我们追求的是素质教育的本真意义,就应该培养一种平常心态,以避免浮躁与急功近利,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慢艺术”应当成为今天教学的一种哲学与心态。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师生对话节奏中,更是要强调“慢艺术”。
于永正《燕子》教学片断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什么是赶集?
师:请读读全句。
生:(读)“清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生:我在农村赶过集,就是到市场上去买东西。
师:又去买的,还有去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或者到农贸市场买东西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赶集的人很多,很热闹,春天的花、草到处都是,很多,也显得很热闹。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赶集的人是一起到集市的吗?
生:赶集的人有先有后,春天的草、叶不是同时长出来的,花也不是一起开的。
师:同学们,我们就要这样读书,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理解得比较透彻。
于老师不急不躁引领着学生去读课文中的句子,当学生理解“赶集”这个词的意思后,又稍加点拨:“请说说赶集或者到农贸市场买东西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的课堂提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教师巧妙地启发,智慧地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动脑,留下了思考的痕迹。
我们提问需要“慢”的艺术——慢慢铺垫。可以把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以若干个小问题串联起某个环节的教学,环环相扣,问题的解决在舒缓有度的进程中展开,这种问题“分析”的方法,着眼于“各个击破”,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兴味,破解难题的乐趣,其实也是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妙法;教师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主旨的“一以贯之”,课堂节奏的张弛有度。
二、敞开翅膀,让思维飞,课堂提问应有好氛围
自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提问就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成为读文、理解词句和说话的最重要手段。“苏格拉底模式”也往往被教学中人模仿借鉴,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或者说是预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一个自认无知的哲人,也往往在各种对话中扮演无知的角色,来向对方“讨教”,使得对方在全然不知的情形下,通过“诘问”、“求证”不断接近真相。这对时下教师们的启示是:一个良好、健康的、“民主”的对话氛围对于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对教师在提问设计上提出了要求,如果因循传统的提问对答,仅仅只着眼于知识点的灌输,犹如(下意识的)客观选择题,如此将会失去“对话”的原初意义。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巧妙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畅所欲言”的发言气氛。教师的提问要给学生回答以足够的思考空间、主观发挥的余地。
三、换位思考,打破成规,课堂提问应凸显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平等对话,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也要求我们在提问环节凸显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新思维。在新课标理念统摄下,要求对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进行审视,需要我们跳出框框想问题,譬如把问题留给学生,然而,如何把有限的时间安排给学生去提问、质疑?这里也有一个课堂时间管理、统筹安排的问题吧!
传统的“学习三步走”(预习、学习和复习)在今天看来有着其“历久弥新”的意义。在当下,预习环节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欠缺对学生这方面的方法指导,预习应该成为“发现问题”、“促发兴趣点”和激发求知欲的重要阶段,为下面的课堂学习迅速进入状态做准备。也就是说学生来上课的时候是应该带着问题来的,如此这般,他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呈现一番“兴致勃勃”的面貌,而不是对冷冰冰的文本的“突然的遭遇”、被动的接受和迟缓的反应。
教师对带着问题来的学生可以尝试在课内选择一个时间区块,有代表性地“答学生问”,藉此“以点带面”,在相当程度上“释疑解惑”,促进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课内顾及不到的学生问题,则可以安排课后某个时间回答。这种尝试也许是方法论上的一点思考,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完善细节。
课堂提问、对话教学在教师、学生两个维度上加以考虑也许更为全面的,偏废一方面,可能对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都是一个削弱。本文提出的课堂提问,应该与课堂对话是“同义语”,笔者认为,执“提问”(问题)这个牛耳,便可体现课堂对话教学的本义之所在。打造有效课堂,从关注课堂提问艺术开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一《张祖庆讲语文》张祖庆 著 于漪,刘远 编
[3]《课堂提问艺术》刘显国 编著
[4]《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考试周刊2011年87期 冯晓明著
[5]“快”与“慢”的哲学 人民论坛 2010年 280期 邹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