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花 何时绽放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jian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但是中国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国和强国,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的屈辱史,中国的现代史是一部充满曲折道路的发展史。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教育”一直是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唯有实施素质教育,并且实施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发展,才能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才能使中国走向真正的繁荣,富强,直至崛起为大国、强国。
  如果把中国的素质教育发展道路比作一只含苞的“蓓蕾”,那么它何日才能真正绽放?
  [关键词]素质教育 民主、自由、平等 文化思想
  
  一个国家要在充满竞争与合作,机遇与挑战的历史长河中生存,发展,壮大,乃至崛起,使其本身繁荣,富强,唯有不断调整其自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推进生产关系向前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有延展性的因素。人的发展,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对其进行教育。所以,教育发展的高低程度,决定了受教育人的道德品质、个人智力、人文情怀、技术能力的高低程度。世界各个国家都在自己的政權范围发展着教育,然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由于受客观地理条件、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原因,各自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使世界为之仰慕,声名远播海内外。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中国落伍了——文化落伍了。这里的文化指广义的文化,即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教育落伍了。因为教育的发展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高度与水平,反过来也最能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发展进程了。中国教育的落后性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时才社会性地全面暴露出来。时至2002年8月,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才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口号和目标——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发展素质教育是中国无数的教育家、政治家、爱国者经过整整162年(从1840年——2002年8月)从失败、血泪、屈辱、彷徨、迷茫、奋斗中探索出来的一个与传统教育决裂的教育发展口号和目标,是新世纪树立的一面鲜明的教育发展旗帜。是一面真正能使中国文化健康发展起来的教育旗帜,是一面能使中国教育真正走向成功的旗帜。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回顾一下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就能清楚地理解了。
  
  一、屈辱的中国近代史,是提出发展“素质教育”的历史渊源
  
  1840年前,代表中国的满清王朝上至皇亲贵族士大夫,下至学子村夫走卒都沉浸在古老帝国的天朝迷梦之中,没有人怀疑过中国的文化已落后于时代了——远远落后于欧、美、俄罗斯等“蛮夷之国”,更不会想到落后于近邻日本国了。然而一次鸦片战争,二次烟片战争先后皆败于大洋彼岸的欧人,再败于欧人的联合体。不得不先后签订了许多令国人蒙羞的不平等条约。我中华帝国的颜面可谓扫尽了,民族自尊心倍受打击。为什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不可能啊?我们是泱泱大国啊!? 皇亲贵族士大夫们一个个惊恐不已,学子村夫走卒们百思不得其解。以魏源、洪仁玕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痛定思痛,最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振国策略,实际也就是当时的教育口号和目标。随后,又有以奕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封建官僚士大夫提出和实施了“洋务运动”的教育口号和目标,发展实业救国。这是当时国人尽其能所想到的振国教育改革措施了,然而,封建士大夫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只提倡学习西方的坚艇利炮技术,却不改革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这就好像是把一个人的手脚紧紧缚住却又让其在运动场上取得冠军一般。
  最终,随着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 被无情的证明是不成功的。即是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指导思想是错误的。
  早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戊戌变法”,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从而改革中国的落后面貌,使国富民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严复在后期提出“与学术则黜伪而崇直,于刑法则屈私以为公”的反对独裁,提倡民主政治的口号。声讨洋务派的教育改革“盗西法之虚声,沿中土之实弊”,提出了西方列国强大的原因在于其先进的文化,中国长期的君主专制的独裁政治体制,使得民智、民力、民德都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国家日益衰落。所以,他不遗余力地翻译了《天演论》、《法意》《原福》、《群已权界论》等八部世界学术名著来宣传西方文化。然而,严复本人从思想深处是不主张彻底推翻封建的专制制度的。维新派是改良派,不是革命派,他们仅仅比洋务派多走了半步,他们只是要求在“传统文化、体制范围内进行外科手术式变革”,希望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统治阶级能够革新传统,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显然是与虎谋皮、画饼充饥。所以,西方先进的文化理论没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革命的作用,中国的素质教育也就没有发展的土壤。
  1905年清王朝废除了实施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是一个划时代的文化发展标志。然而,满清王朝实施的自发式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只是在这个时期在学制上推出了一个“癸卯学制”。实行这种学制主要是由于清王朝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并不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从实质上说任然是纸上谈兵,墙上画虎。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满清王朝,同时也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但是根植在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上的中国教育却积重难返。中国教育的落后性基因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社会血液里了,是不能在一个朝夕就能解决好的。
  于是,中国教育继续落后于世界。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最直接结果是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力量和思想。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1898年立宪维新运动和1911年后的国会运动都失败了,这充分证明仅仅从形式上、表面上抄袭西方是不足以改造中国的。太多的血泪和耻辱,已经逐步地、整体地提高了国民的认识,认识到必须实行最根本的革命式的变革才能以某种方式复兴和整顿中国社会。首当其冲的变革目标是改革文言文。即把长期以来被上层阶级借以独享的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文字,进行大众化和平民化。很快白话文使用和传播起来,经书的独专局面被打破了。随即而来的是科学和民主这一对“双胞胎”。胡适、陈独秀、鲁迅等饱学之士用他们犀利独到的目光指出了如何针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根本的东西进行伦理式的革命。北大校长蔡元培更上一层楼,他是敢于提倡思想言论自由的集大成者。“民主、自由、平等”的文化曙光刚刚露出了一丝亮线,黑暗接踵而来。国民党在地方党部的监督下,通过地方宪兵、秘密警察、新闻检查、教育津贴、保甲制度等措施加紧了政治对文化的控制,目的是在中国重新复活孔孟之道,在古老的民族遗产中寻找能够支持国民党中央政权的政治学说。陈立夫提倡把西方技术同儒家的社会准则结合起来——“儒家思想的精神是调整我国文化以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手段”。这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又一个版本。国民政府推出的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毫无作用与贡献,但是他们是当权派,控制着舆论工具。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人无法从他们那杂乱无章的复古返祖思想中找到任何使中国文化和教育向前发展的方案。
  所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切如旧!
  
  二、奋起直追的现代中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提出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任务和目标。然而,时至今日,止2010年8月《中国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的提出,中国的教育状况依然是不乐观的。甚至问题很严重。
  例如:
  1、传统的应试教育(科举考试的变形)仍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2、职业教育依然没有提高到一个高层次上。
  3、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4、科学技术、创新发明成果一直低下不前。
  ……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我们的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需要有一个能使它成长的客观环境。
  1、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素质教育是一种西方式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目标,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的实现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反映出来。那么中国的教育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呢,素质教育这朵令国人期望已久的“蓓蕾”為什么就不能在祖国大地上绽放呢?我大胆地认为,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素质教育缺乏基本的客观文化环境。这个客观文化环境就是——民主、自由、平等的文化思想(包括能承载这种文化环境的政治制度)。这个客观的文化环境要深深地植入人心并能以生活的形式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而不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喊在口上!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客观内在的规律。素质教育的“蓓蕾”想要绽放,同样离不开生存发展的肥沃土壤——弥漫“民主、自由、平等”文化思想的社会环境。
  2、民主、自由、平等的文化内涵和外延。
  (1)“民主、自由、平等”是建立在古希腊的文化基因上的一枝人本主义文化思想之奇葩。是由闻名于世的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来的人类文明的、人文的、道德的思想基础精华。它阐述和宣扬的精神实质就是——不敬神,不畏俗权,只有真理才能指引人前行。今天的欧美国家,无论在人种上,还是在国家的起源上,大都跟古希腊人没有什么关系,可是,他们的文化坐标上却无一没有那个半岛的位置。在他们的国家建筑上、政府标志、博物馆、文教体系和日常生活的每个领域,都能找到“民主、自由、平等”这个希腊文化的种子基因。欧美及亚洲的日本国先后在自己国家的教育发展中无不引入了这个具有人类高度智慧的哲学理念,来指导他们的文化教育理念向前发展,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文化教育理念下产生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讲结论就是“素质教育”是外在的“形”,“民主、自由、平等”是内在的“魂”。没有“魂”的“形”是行尸走肉;有了“魂”的“形”才是活灵活现的人,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就是二者的关系。
  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是和应试教育对立的。它强调人的发展。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独立个体——人,在人格上、思想上、精神上是独立的,与别人则是平等的,自由的。做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独立体——人,他(她),不论年龄大小,肤色怎样、出生在那个社会阶层,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政治地位怎样,他(她),都要敢于大声地说: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道路上,我,只选择真理!就像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那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像布鲁诺那样说:“在真理面前我半步也不会退让!”。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这样的文化思想才能迸射出素质教育的火花。因为真理才是唯一的,才是至高无上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才能建立起来。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实施和发展。
  什么是真理呢?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本身又被怎么证明是真理呢?那就是实践。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实验、推理、论证,再回到现实中验证,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精益求精,永无止境。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没有神,没有权威,没有等级,没有皇权和专制,没有官本位,更没有暴力。它是超人为的任何因素的。一切对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进行的客观探究的活动以及对这种活动进行的承接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以欧美为代表的实施了素质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一串串光彩夺目的灿烂之星。他们是:达芬奇、伽利略、哥白尼、布鲁诺、费尔马、笛卡尔、凯普勒、牛顿、富兰克林、马森布罗尼、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达尔文、伏特、法拉第、迈尔、焦耳、奥斯特、麦克斯威、赫慈、瓦特、史蒂文森、高斯、韦伯、爱迪生、波波夫、戴维、伦琴、居里夫人、卢瑟福、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海森堡、拉曼、普朗克、李政道、杨振宁、阪田昌一、盖尔曼、赫兹伯伦、罗素、……这些人类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人类生命的精英,他们的身份五花八门,学者、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细菌学家、医生、律师、工程师、仪器修理工、纺织工人、铸造学家、画家、理发师、煤矿工人、发明家,他们研究、探索的科学领域不一而论,然而都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从而造福人类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
  任何时候听到、看到、想到这些闪耀着光华的名字和他们的成果时,整个人类都会无比的激动和憧憬,心中都会升起无限崇敬和仰慕,为他(她)们树起宗教徒般的虔诚礼赞。他们的品格和才华使人类从野蛮走向了文明,从黑暗走向了光明、从愚昧走向了科学,从弱小走向了强大。而他们的品德、才华正是素质教育结出的硕果。
  反观中国的教育怎么样呢?
  中国的教育至今还被牢牢的束缚在“应试教育”这辆沉重的辘轳车上。从中央到地方,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方法、措施层出不穷,花样各异,然而,有个不争的事实是:以分数定结论的应试教育的“魂”自始至终没有消失过。从胎教、幼教、早教,再到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学生有做不安的作业,教师有教不完的知识,学校有考不完的试。然而,受教育者的终极目标都是相同的——学而优则仕!每个人都想走的是“升官发财”的仕途经济生活。遵循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腐朽剥削阶级思维。中国式的教育培养的学者和官员,事业心和责任感很是淡漠,有的只是名利之心。“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中国教育阶级化和商业化带来的必然结果。个人学习的目的是邪恶的,学知识不是为了探究自然,不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社会,不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这是非常可怕的。学习的过程中对道德品质的认识与理解是否定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个人利益与名望,对社会无奉献之心,对他人则是薄情寡意。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荡然无存。长此以往,我们如何能够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如何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4、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直至思想的形成是从婴幼儿时期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到社会的教育过程中最终形成的。中华民族不缺智慧,缺的是取智于民的文化环境以及确立在这个文化环境上的政治制度。中国的教育现状之滞后性比比皆是,我们固然有很多的托辞来为我们自己辩护,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今170年过去了,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我们在科技、教育上不但没有缩小与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一直不能从“中国制造”走到“中国创造”。一个最直接的例证就是近、现代的这170年中,我国的教育事业没有培养出一位荣获诺贝尔奖金的人才。这个现实的同等意思就是说没有一位中国人在将近两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能代表中国向人类的文明贡献了中华民族的力量和智慧。
  我国教育是如此的现状与结果,这就不得不使我们每一个国人应该发自内心的去把这个现状当作一个问题去思考了。就像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所追问的那样——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答案至此已经是显而易见了。
  我们的教育要想进一步发展,或者说要想走进世界教育的前列。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文化思想的发展,唯其如此,别无他途。因为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因,是基础,是原动力,是永动机,只有“民主、自由、平等”这些最根本的文化思想发展了,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才不会倒塌,才不会再一次出现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代表的教育思想与措施,才不会再一次出现“盗西法之虚声,沿中土之实弊”的现象,从而使中国的教育又一次走向误区与歧途,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不可预测的深重灾难,也才能真正做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深深地、殷切地期望中国的教育之花早日绽放!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桑咸之,林翘翘.编著
  [2]《美国与中国》[美].费正清
  [3]《自然科学概要》.田杰.主编
  [4]《人民教育》(半月刊)
  [5]《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小江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增大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机会,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新颖    课堂气氛,有称班级社会气氛,课堂心理气氛,它是一种社会心理气氛,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
期刊
中学语文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情况:一些学生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成绩很好,甚至成绩名列班级前茅,可上了初中后语文成绩却明显下滑。这一问题给我也带来新的课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反思我们的教学工作,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怎样指导学生顺利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呢?结合我这些年教学经验,我分析应该从如下问题入手:  首先分析原因:1.学生方面:小学到初中年龄基本是12—15岁之间,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当他们遇到问题时
期刊
那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一,这里学校周边的农村都习惯把这天当做端午节,上午第四节下课后,三个同学拿着请假条跑到我面前要求我签名批准请假,说“下午要在家过端午节”。  “今天不是传统的端午节,学校没有规定今天放假,谁也不准请假回家过节。”我果断地回答说,这时这三个同学都毫不情愿地退了回去,到了下午第一节课上课,我刚走近讲台,一张请假条映入了我的眼帘,请假人落款分别是:罗强、陈小刚、钟逢明(化名),我用熟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新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取代了过去课程的封闭性和预定性。“要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才干。”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标准》中的这一处处文字,象针一样刺着我这个作了十五年班主任教师的心,不得不让我深思,觉醒,使我清楚的认识到开放式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下
期刊
[摘要]动漫作品的大量引进,对中国小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论文通过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动漫作品的分析,重点研究动漫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成长所产生的正面影响。  [关键词]动漫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心理成长 影响    曾有瑞士笔迹学者认为:有意识的书写就是无意识的绘画②。这样的表述也许是因为书写需要让所有人都看懂,这样的束缚和压力并不是所有人能够承受的。当个体不敢或者不愿
期刊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生都在不同程度的接受新事物。他们无论从身体还是知识都处于迅速发展、日臻成熟的时期,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也需要情感的宣泄。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注意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关键词]情感 提高 培养 激发    作为一个教师,我总认为,只要自己精通业务,勤奋工作,对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殊不知,只有这一点是远远适应不了现代教育要求的。二十一世纪
期刊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从小学抓起,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教育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小学生意识的提高、习惯的养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能力
期刊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靠在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行为养成习惯,好习惯的养成如此,坏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如何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一、注重习惯教育,让习惯根生于理念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士,都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小学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将
期刊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首先要搞清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基本途径。    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閱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
期刊
[摘要]《果树栽培学》是农业职业学校《园艺》、《果树》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它是将果树生产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专业课。要学好这门课,必需要掌握这门课实用性强、综合性强、地域性强、季节性同期性强的特点,同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常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果树栽培 课程 教学    《果树栽培学》是农业职业学校《园艺》、《果树》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它是将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