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与企业岗位需求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s13241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适应中药事业发展需求的中药学人才是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针对目前中医药学生培养现状,文章对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基于“传承创新、适应社会需求”原则,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考核评价等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满足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资源要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发展。
  【关键词】 科研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It is the key link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innov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we should reform the training mode of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and other resources.
  Key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Demand; Enterprise Post Demand; Applied Chines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中藥治疗疾病历史悠久,中医药理论中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以及“治未病”等思想,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中药产业有较强的发展趋势,但中药产业现代化及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对接、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缺乏、研发平台不完善、创新性不足等亟待解决[1]。人才教育和科研创新是中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广阔的发展前景刺激了市场对中药学人才的需求。面向社会需求的中药专业人才除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外,科研机构和企业都要求其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高校是培养中药专业人员的“摇篮”,培养模式对中药学人才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大部分高校在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存在自编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这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面不合理,实践操作和科研思维训练不足,严重制约了中药学人才的培养质量[2]。因此,笔者以科研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对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 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药学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中医药学、现代中药学方面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还要具备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的工作能力;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及政策的同时,对国际中药研究及贸易发展动态的了解也必不可少。高校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发展。就业和考研是毕业大学生的两种职业选择,面对选择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学校不仅要分析中药产业实际工作调整专业设置,还要根据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来增设相应的实践项目,以实现学校培养的中药学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为了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技术,大学生踏入科学研究领域普遍成为一种趋势,科学研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实践基础,更加强调创新思维。学校在教学模式上应加强学生实践研究和科研学习平台应用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传承创新、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原则下,高校对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极其必要的,这将为创新性中药学教学体系改革提供实践基础。
  2 中药学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大学在中药学专业建设上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各学校对专业定位各有不同,所授课程宽泛而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由于专业整合优化水平不高,难以培养适应整个中药产业的多样性人才;第二,中药学科专业设置缺乏中医药特色,阻碍中药学精华传承;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落后的教育观念和陈旧教学方法,抑制学生的视野拓宽与思维创新;不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难以保证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基于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1 以“中药”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 一种中药或活性成分开发利用需要经历道地药材鉴定、中药性状和物质基础鉴定、药理活性检测、中药加工炮制等以质量标准制定等一系列过程。中药学相关的基础课程联系紧密,缺一不可,中药专业学生应对每个环节熟悉,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储备。除熟知中药的药性、用药特点、毒性等药效学外,还应深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才有助于企业药物剂型开发。中药炮制工程与饮片生产过程、药物制剂辅料与包装材料应用、中药制药的生产设备与管理等知识在企业化生产中亦尤为重要。整个中药产业链融合多种学科,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利用专业资源优势来改变传统的单一模式,实施多元化的授课模式。除中药专业基础课程外,设置与中药学相关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基础课程实现不同学科交叉与融合,另外增设人文课程也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中医学理论发展相对成熟,而注重药学和医学的融合将使整个医药健康行业紧密联系。此外还可通过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互动,不同学科老师可将所教学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并实现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不同地区老师通过使用在线课程的模式,实现高效优质资源共享来解决某些区域优质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各个关联学科知识融合是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2.2 中医药思维的文化建设 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外,开展“第二课堂”锻炼课外能力可使学生切身感受传统中药文化的独特魅力,高校注重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具有中药特色校园项目宣传中医药文化十分有意义。学生可在药用植物园中进行药物种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事件活动,来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这种药物种植的实践活动不仅强化专业知识,而且开发学生对中药资源综合利用的创新思维。“中药文化节”等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氛围中增加对中药的兴趣,从而提高专业水平。除此之外,图书馆内建立中药展览馆及标本馆可让学生通过辨识实际药材来巩固理论知识,并拓宽相应知识,学生掌握鉴别药材要点后,增加对中药材流通、贮存的讨论可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思维提供有利條件。
  2.3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教师在教学质量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学生知识面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效果与教师讲授方式存在联系。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以及老师的讲解,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堂成为现阶段的主要讲授方式,但在短时间内学生难以接收消化大量的知识,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依旧使得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药学的发展现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通过临床案例讨论,加强学生对中药功效的理解;中药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的结合,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中药正确用法;在课堂上提出如感冒、失眠、腹泻等常见病例,让学生对病因以及用药方式进行自由讨论,使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另外,在讲授过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通过课本和网络资源寻找答案,并以组为单位在课堂进行PPT展示介绍,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可加深所讲授内容的理解。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论是CBL教学、PBL教学,还是中药饮片识记教学,药性、功效与应用三位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均处于实践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教师的引导,这要求教师既要具有创新意识,对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有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将新的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中。有效且丰富教学方式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中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学校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离不开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该项工作是学校对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建设全面的监督体制,从专家和学生两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学校邀请专家不定期检查各班各教师的授课情况和教学实施状况,学生通过填写课堂和学期末教学质量评价表来实现监督作用。教师与学生在“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的双向教学评价机制中相互促进。学生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课程考核除了必修课、选修课的理论考核外,还应对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另外,技能考核也同时进行。强化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保证高素质、高水平多样性人才输出的重要环节。老师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对学术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成绩一般划分为平时成绩(课下作业和课堂表现)、理论课成绩、实验课成绩,多方面的综合考评方式体现全方面发展的教育原则。总之,人才创新培养探索离不开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具有中药特色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基础,结合科研与企业岗位需求实现具有独特专业优势的综合性中药人才输出。各个高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需探索应用型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更应以提高中药专业应用领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目的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在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中起推动作用。
  3.1 强化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首先,鉴于专业能力、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基础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有机结合,来提高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关键问题的能力。除了理论学习外,学校还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药物种植和生产、医院和企业见习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训。除校内药植园参观以及药物栽培实践活动外,开展中药学专业学生野外实践、药材市场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能增强其对植物来源性中药的掌握能力。学校与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建设合作,邀请理论基础扎实的企业技术科研专家担任课程主讲人,校企为学生实践课提供见习基地,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得到进一步丰富。依据学生的选择参与不同的实习岗位,如学生在制药企业研发中心实习可掌握中药新产品以及中药制剂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在医院短期实习了解中药临床使用,或进入相关行政单位学习药事管理知识。各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思考、探究,促进形成知识框架、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3.2 “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 在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下,科研机构与学校的联系得到增强。教学为“源”,而科研为“流”,两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种模式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带动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验课程中加入自主设计实验,要求将课本上所学的中药学相关专业知识融入具体实践,从而使学生在基本的实验操作中实践能力亦得到有效锻炼。不同教师可根据专业研究方向给学生制定与教学内容相互补充的研究课题,在完成这些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同时,深刻感受了科研的魅力。另外,完善的科研条件不仅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训练,还能使学生提前接触前沿学科,为日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同时,除硕、博导师日常授课外,学校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一些知名人士来开展学术讲座,实现以教学带动科研发展。学校科研平台以团体形式共同开展项目,增加老师、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交流,浓厚的研究氛围有利于增强本科生对专业性领域的了解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实习阶段,学生进入学院实验室实习并自由开展科研项目,老师及研究生鼓励学生切实参与到中药研究。实习结束后,实验室人员会对学生科研项目进行检查并对查阅文献、技能掌握、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相关实验技术,积累经验的同时,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这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 中药学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成果
  基于我国及我校中药学人才培养的现状,我校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各大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同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和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提出了基于科研与企业岗位需求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这种创新培养模式强调理论知识传授与专业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仅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促进学生与行业、专业的沟通,为科研机构、企业培养定向输送中药学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我校以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为实践对象,对该新模式进行初步探索,在新模式培养下的中药学专业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每年为广东省输送中药学人才近200人。学生具有较为突出的实践能力,为企业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在科研领域也产生了较多优秀的成果与著作。近三年曾获校级、院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第五届全国医药院校中药学实验技能竞赛二等奖、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金银奖等诸多竞赛奖项。我校药学院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办学方针,下一阶段,基于我校侨校的生源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侨校特色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兼顾内招生和外招生特点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扭转当前我校创新型中药学本科人才培养与当地及港澳地区中药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5 小结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既要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也要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中药学人才。中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药学人才参与,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院校以顺应新时代的需要为目的进行创新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中药学人才。以建设中药特色的学科为目标,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措施,以科研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对中药学人才模式进行探索。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同时,还为科研和企业定向输送优秀的创新型中药学本科人才,实现兼顾中医药思想和应用型人才发展。当然,中药学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宏武,黄文龙. 从我国中药企业的现状看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3): 193-196
  [2]黄真,钟晓明,陈建真, 等. 基于“传承创新、社会需求”的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7): 61-62.
  (收稿日期:2020-09-01 編辑:刘斌)
其他文献
【摘 要】 菖蒲在临床应用中常见的有石菖蒲、藏菖蒲和九节菖蒲,这三味药材虽只有一、二字之差,但其来源和功效差异较大。文章通过查阅本草典籍及地方标准,并利用Pubmed、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三种菖蒲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其异名、来源、产地、植物形态、性状、理化鉴别、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等8个方面对三种菖蒲分别进行比较鉴别,以区分其真伪优劣,旨在为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提
期刊
【摘 要】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牡丹皮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以17个产地的牡丹皮药材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没食子酸、儿茶素、氧化芍药苷、芍药苷、苯甲酸、丹皮酚、苯甲酰芍药苷、浸出物、总灰分的含量,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牡丹皮药材质量的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结果:17个产地牡丹皮药材的相对关联度在0.314~0.597之間,山西运城、安徽铜陵、安徽南陵产地牡丹皮样品的相对关联度排名靠前,药材质量较优,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经2个月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经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肛瘘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微创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脱毒法的愈创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肛门功能。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脓腐脱落时间、便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4 d时Wexner评分均比术后1 d低,且观察组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究解毒散结方对乳腺癌患者放化疗后的相关影响。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61例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散结方进行治疗。最后对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血常规和免疫系统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常规和免疫系统指标也要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
期刊
【摘 要】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随着对CHF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通过调控心肌能量代谢来改善CHF越来越受重视。祖国传统医学基于“线粒体”在CHF进程中对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并通过探讨气与线粒体的关系和医家在CHF中对气的运用,得出“益气”可提高线粒体心肌能量代谢水平来治疗心衰的结论。  【关键词】 气;线粒体;心肌能量代谢;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揿针八髎穴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混合痔术后疼痛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换药及中药熏洗联合揿针八髎穴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及1∶[KG-*3/5]5000高锰酸钾溶液熏洗疗法治疗,观察记录两组在术后第1、3、5、7d的疼痛评分,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对比。结果:两组术后第1d疼痛评分对比,未有显著差异(P>0.05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渴络欣胶囊辅助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1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7例),两组均给予降糖治疗,并口服盐酸贝那普利片,观察组加用口服渴络欣胶囊,均连续治疗4周。对两组治疗后肾功能、炎性因子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 )等肾功能指标水平均较治疗
期刊
【摘 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国医大师伍炳彩的散寒除湿抗毒方治疗COVID-19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其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TCMSP数据库查询散寒除湿抗毒方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分别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筛选出COVID-19的疾病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潜在靶点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Metascape富集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下注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76例湿热下注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前列舒乐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前列汤治疗。两组均治疗四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前列腺液白细胞、卵磷脂小体积分及NIH-CPS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前列腺液白细胞和卵磷脂小体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