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学生处于学习被动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新的学习模式。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高中学生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已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强烈的社会交往愿望,以及相应的交际能力。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教师是课堂单一的主体,往往实行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思维和智力状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学生、组织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合理组合,开展小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以专题教学为主。新课标要求语文选修课程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提供语文素养拓展和提升的空间。在文本信息量大、内容多、时间较紧的情况下,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只能是走马观花,一阅而过,甚至将一些内容上成枯燥的政治课,难以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我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分成多个学习主题,由各学习小组自行选择主题,再由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信息搜集、学习整理、讨论归纳等学习任务,最后,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这种小组协作式的研究性学习,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研究能力。
三、精心设计自学指导方案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对教学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设计上。自学指导方案的编写都以学生认识的“十条心理规律”和学情为依据。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认真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提出恰当的教学要求,精心处理教材和设计指导程序。自学指导方案的设计既能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又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既有点难度,又能让学生经过个体思考能自己解决问题;既创造了促使学生产生“顿悟”的条件,又把握了进行点拨和小结归纳的重点和火候。这样,既使难度较大的内容,通过个体自学,及时消化,又使学生享受到了“自求之得”、“自致其知”的欢乐。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注意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用心读书、发表议论、思考提问、勾圈划点、背诵摘要、认真写作、评改作业等良好习惯,这些习惯是由易到难,严格到底,逐步养成的。因为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获得的认识,容易纳入原来的知识结构。另外,学生通过个体化的思考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参与交流,容易出现顿悟,引起认识的飞跃,并锻炼思维能力。再者,学会熟练运用工具,收集整理资料等读书方法,学生会终身受用。“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当然,开始时仍然离不开老师的启发、点拨,同时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兴趣入手。
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主动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在引导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学时,教师语言要亲切、生动,对学生提出来的疑问,不管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不管是简单的还是难以回答的,都要认真对待,态度要热情、和蔼,切忌在答疑时冷淡、讥讽,也不要匆匆应付,甚至回绝。其次,要培养学生“会问”。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自己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是对别人并不新,而对这些学生却是新的。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跟别人不同的想法,包括跟老师不同的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在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质疑的方法可多样,而关键是要做到集思广益,通过“一疑”而解“群惑”,对学生心理起到刺激、诱导的强化作用,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勤动脑、敢提问、勤查资料的习惯。所以,师生要配合默契,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和踏实、认真追求真理的学风。
六、几点误解
1.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一些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教师缺场。现在的合作学习有这样一种趋向: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教师指导的学习效果也欠佳。
3.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反而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
4.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在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只是交流意见,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经常被推举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高中学生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已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强烈的社会交往愿望,以及相应的交际能力。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教师是课堂单一的主体,往往实行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思维和智力状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学生、组织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合理组合,开展小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以专题教学为主。新课标要求语文选修课程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提供语文素养拓展和提升的空间。在文本信息量大、内容多、时间较紧的情况下,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只能是走马观花,一阅而过,甚至将一些内容上成枯燥的政治课,难以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我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分成多个学习主题,由各学习小组自行选择主题,再由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信息搜集、学习整理、讨论归纳等学习任务,最后,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这种小组协作式的研究性学习,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研究能力。
三、精心设计自学指导方案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对教学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设计上。自学指导方案的编写都以学生认识的“十条心理规律”和学情为依据。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认真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提出恰当的教学要求,精心处理教材和设计指导程序。自学指导方案的设计既能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又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既有点难度,又能让学生经过个体思考能自己解决问题;既创造了促使学生产生“顿悟”的条件,又把握了进行点拨和小结归纳的重点和火候。这样,既使难度较大的内容,通过个体自学,及时消化,又使学生享受到了“自求之得”、“自致其知”的欢乐。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注意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用心读书、发表议论、思考提问、勾圈划点、背诵摘要、认真写作、评改作业等良好习惯,这些习惯是由易到难,严格到底,逐步养成的。因为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获得的认识,容易纳入原来的知识结构。另外,学生通过个体化的思考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参与交流,容易出现顿悟,引起认识的飞跃,并锻炼思维能力。再者,学会熟练运用工具,收集整理资料等读书方法,学生会终身受用。“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当然,开始时仍然离不开老师的启发、点拨,同时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兴趣入手。
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主动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在引导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学时,教师语言要亲切、生动,对学生提出来的疑问,不管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不管是简单的还是难以回答的,都要认真对待,态度要热情、和蔼,切忌在答疑时冷淡、讥讽,也不要匆匆应付,甚至回绝。其次,要培养学生“会问”。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自己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是对别人并不新,而对这些学生却是新的。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跟别人不同的想法,包括跟老师不同的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在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质疑的方法可多样,而关键是要做到集思广益,通过“一疑”而解“群惑”,对学生心理起到刺激、诱导的强化作用,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勤动脑、敢提问、勤查资料的习惯。所以,师生要配合默契,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和踏实、认真追求真理的学风。
六、几点误解
1.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一些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教师缺场。现在的合作学习有这样一种趋向: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教师指导的学习效果也欠佳。
3.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反而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
4.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在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只是交流意见,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经常被推举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