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流动人口群体差异及异地生活感知研究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anjiang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老年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群体多样性日趋明显,城市管理与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亟须对老年流动人口的群体差异进行研究。文章使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6个大城市实地调查数据,采用Logit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老年流动人口群体异地生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长期居住愿望和社会融入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城”型比“乡—城”型老年流动人口异地生活感知更好;“主动型”比“被动型”老年流动人口的生活感知更好;流动距离越长,生理和心理健康越差,但市内跨区(县)的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愿望最低,而省内跨市的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愿望最强;收入水平对老年流动人口生理和心理健康影响不显著,但会显著影响其长期居住愿望和社会融入;“社交型”比“宅居型”老年流动人口异地生活感知更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老有所为是提升其异地生活感受的有效途径;女性比男性老年流动人口有更好的异地适应性,健康自我感知和长期居住愿望均优于男性;学历较高、年龄较轻、配偶健在的老年流动人口有更好的异地生活感知。最后,文章提出改善老年流动人口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文章在对劳动者工作质量进行界定和测度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机器换人"对劳动者工作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能够通过提高劳动者收入和改善工作环境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工作质量,这种正向效应在大规模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效应大小会随着实施时间的推移而减弱。(2)"机器换人"对40岁以下和低技能劳动者获得的工作质量提升更大;女性劳动者工作质量的提升更明显。(3)"机器换人"对极易被替代的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工作质量提升最明显,随着岗位替代难度的增加,提升作
文章使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应用广义Roy模型分析高等教育和个人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影响高等教育决策,高等教育提升了个人综合能力,并影响就业质量。接受高等教育能够提升劳动者的工资和工作满意度,但会降低工作自主性。剥离个人能力后,高等教育使工资平均增长约110.5%,工作自主性下降约18.8%,工作满意度提升约16.4%。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均影响劳动者的高等教育决策,认知能力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非认知能力的3倍。"反事实"分析也表明,如果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
当前,对冲新冠肺炎疫情所引致的经济下行,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以保促稳的核心是就业,关键是企业,基础是产业。为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民生保卫战”的双重胜利,文章提出,要治理实体经济的“断点”“痛点”“堵点”“难点”,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通过保企业促就业;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鼓励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激发灵活就业增量;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大力开展多种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以训稳岗”,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强化对
文章使用中国2003~2018年地级市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了职工平均工资与环境污染状况对地区常住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地级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提升将增加本市常住人口数量;而环境污染则会导致常住人口数量减少。工资对常住人口的提升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中部城市、大型城市群内和省会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提升对常住人口数量会产生较显著的正效应,但在城市群外区域和非省会城市这一影响不显著。环境污染的常住人口减少效应同样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中部城市、城市群外区域和非省会城市的环境污染会对常住人口数量产生显著的负效应
文章通过测算高等教育质量指数,对全国和地区层面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所带来的“就业效应”进行综合检验。结果表明:(1)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给社会就业带来了“直接效应”,即高校扩招以来虽然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幅度总体较小,但较大程度地促进了整体就业水平的提高;(2)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给社会就业带来了“间接效应”,即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通过促进科技创新而间接提高就业率;(3)市场开放、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也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因素,发挥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在这些因素中的积极作用,能够更为有效地提升就业水平。因此,提升高等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的变化不仅对区域劳动力供需平衡产生影响,也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家庭收入结构的优化。文章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回流、再外出的流动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利用2013和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农村劳动力存在反复流动的现象,外出的原因主要为增加收入,回流的原因主要为照顾老人及子女等非经济因素,流出地与流入地在政治、社会及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差异促使回到流出地的劳动力心理成本不降反增而再外出,再外出的原因还与农业经营收入的相对低稳定性有关。厘清农村劳动力回流与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和流动特征的变动,流动人口失业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文章利用2014和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中国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的变动趋势进行初步分析,并通过嵌套模型、奥萨卡模型对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2017年省际流动人口失业率为2.31%,比2014年上升1.19个百分点。流动特征、个人特征和制度特征的变动是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上升的3个主要决定因素。失业保险、流动模式、流出地耕地、宅基地的变动对流动人口失业风险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25
文章基于2005~2018年中国278个地级市数据,将“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渐进DID模型评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系数为正值,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网络基础设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及缓解资源错配等途径促进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中东部地区、大中城市、科技水平较高、传统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西部地
文章使用调整后的中国和发达国家人口死亡数据,运用百分位数法、死因分析等方法,探析1980~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增长的态势、死亡年龄分布规律和死因构成。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中国老年人口死亡状况持续改善,但预期寿命增长速度偏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中国老年男性预期寿命与21个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80年的1.0年扩大到2015年的3.4年,女性由3.5年扩大至4.3年。低龄老人死亡状况改善迟缓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差距逐渐扩大的直接原因。其中,防治低龄老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慢
文章从城市人口规模与房地产及商业市场动态变化的现实条件出发,阐释地铁开通的交通替代和交通创造效应的作用机理,基于2014~2018年中国21个城市19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日度数据,利用断点回归方法系统考察新开通地铁线路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交通替代效应与交通创造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地铁开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异质性:(1)在常住人口规模为400万~700万的城市,交通替代效应大于交通创造效应,地铁开通提升了空气质量;(2)当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700万~900万之间时,交通替代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