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的《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 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发表以后,“任务驱动型作文”陡然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关键词。鉴于张先生身份特殊,广大语文老师特别是高三的语文老师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纷纷猜测任务驱动型作文将是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然而,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公布之后却让人颇感意外,全国卷的三套作文题中,只有全国Ⅱ卷有关“语文素养”的命题算得上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而全国Ⅰ卷的漫画作文题和全国Ⅲ卷关于小羽创业故事的作文题都不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其他省市自主命题的作文也基本是材料作文题或新材料作文题。这样,大家又有点犯糊涂了,不知任务驱动型作文仍是一种趋势还只是一种昙花一现的尝试。
任务驱动作文的优与劣
长期以来,材料作文几乎一统天下,它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之前的命题作文而言的。命题作文对审题、材料组织和构思没有任何的辅助,考生必须完全按照自己的积累和思考来作文,一旦审题出错以及没有材料,作文就无从下手。相对而言,材料作文则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提供了基本的写作材料,大大提高了押题的难度。经过多年实践,材料作文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考生只是把作文题的材料当成一个引子,从材料中提炼或者附会出一个观点,甚至直接从材料文字中抽取一个概念或者词汇就展开作文,完全将材料撇开,这样便产生了大量的套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出现,可以说是针对材料作文的漏洞而做的补救。一般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增加了较为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而已,但正是这小小的改动,高考作文为之一变,产生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考生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材料当成一个引子就任意发挥。他们必须遵照指令一步步完成作文,从而很自然地紧紧围绕着命题材料来写作。这种作文类型无疑能比较好地反映出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正如张开先生所说:“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指令”一般在文体、对象、内容和思维等方面进行“驱动”,对考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比如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试题,“写一封信”即为文体指令,“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为对象指令,“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和“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则为内容指令,同时又是思维方面的指令,这就要求考生对命题材料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做出评判——辩证思考各方做法的得失,或者专门论证某一方做法的对错,等等。
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须按要求完成试题所给的所有任务指令。因此,“就事论事,一以贯之”和“析事明理,文明交流”是这类作文在行文思路上最重要的特点。从考场实践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类型,第一个类型是新材料作文,考生抛开命题的任务,把任务驱动型作文当作一般的新材料作文来写;第二个类型是“答题时评作文”,考生亦步亦趋地按照命题的“任务”去写作,几乎清一色地把作文写成了时评文。
显然,时评文满足了“任务驱动”的要求,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那就是本来就稀薄的作文的文学味几乎荡然无存。时评文不讲文采,不用例子,往往就根据一个现象,围绕一个观点变换着角度、翻新着花样反复地说一些大道理。难怪有人说任务驱动型作文好写,不需要练文笔,也不需要背例子。这类作文在形式上基本能中规中矩,没有太大的毛病,但是由于考生的社会阅历、思想认识水平有限,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发表有见地的言说实在有点勉强。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人把时评文当成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模式,而且误以为是唯一正确的模式,这是不正确的。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大势所趋
任务驱动型作文有其优势,也存在不足,就总体而言,我认为高考作文“任务驱动化”是大势所趋。其一,套作是高考作文的一个顽疾,而任务驱动型作文能有效地遏制套作;其二,任务驱动型作文取材于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其三,任务驱动型作文所要求的针对多种选择的思辨,符合语文教育对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其四,任务驱动型作文并不会导致模式化,完全可以满足考生不同写作偏好的需要。
要特別澄清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绝对不只有时评文一种写法。作文的任务必须要完成,但考生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体来写作。
我对2015年的一篇考场作文印象很深刻。该文是一篇小说,大意是说“我”在客厅看电视直播的“最具风采人物评选”活动,主持人分別介绍了三位候选人大李、老王和小刘的情况,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可以根据主持人的介绍进行投票,结果是大李获得了“最具风采人物奖”。在主持人公布评选结果时大李上台做出了惊人之举,他拒绝领奖,并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自己刚得知老父亲病危住院,他非常悔恨自己为了带领团队创新而忽略了家人,因此认为自己不是最具有风采的人。电视机前的“我”看了深受感动,投票虽然结束了,但还是果断将票投给大李——因为他不仅创新成果突出,更淡泊名利,敢于解剖自己……这篇文章完全抛开了按部就班的“答题式”写作方式,直接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来完成写作任务——首先对大李、老王和小刘三人进行比较,之后做出选择,并论证(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
任务驱动型作文评分的第一标准是对照任务落实情况,凡是不按任务要求完成的作文都属于不符合题意的作文,是不可能进入一类卷的。比如2015年“最具风采人物”作文题的主要任务有三个:比较、选择和论证。考生必须对三位最具风采人物候选人进行比较,选出自己认为最具风采的人,再论证自己选择的理由——三个任务都必须完成,缺失任何一个都算没有完成写作任务。对于非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考生可以把它“改造”成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来写作。比如2016年语文高考全国Ⅲ卷的关于“小羽创业”的作文题,我们可以把它改造成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规范市场。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这里的“要求”其实就是写作的任务。如果作文题对命题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加以进一步明晰,将其中蕴含的矛盾明确提出来,成为写作的明确任务,让考生做出回应,那么这道新材料作文题就变成了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例如:
有人认为,小羽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是对仿冒者的妥协和对专利法的破坏,情有可原于法不当;有人认为,小羽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是对知识和专利价值的最大化,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你赞同那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顺着这样的思路就可以写出任务驱动型作文来。
任务驱动型作文最宝贵的是其倡导的思辨性,思辨型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在所有类型的作文中都会受到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类型的作文命题都可以由考生独自将其改造成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再据此写出具有思辨色彩的优秀作文。
任务驱动作文的优与劣
长期以来,材料作文几乎一统天下,它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之前的命题作文而言的。命题作文对审题、材料组织和构思没有任何的辅助,考生必须完全按照自己的积累和思考来作文,一旦审题出错以及没有材料,作文就无从下手。相对而言,材料作文则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提供了基本的写作材料,大大提高了押题的难度。经过多年实践,材料作文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考生只是把作文题的材料当成一个引子,从材料中提炼或者附会出一个观点,甚至直接从材料文字中抽取一个概念或者词汇就展开作文,完全将材料撇开,这样便产生了大量的套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出现,可以说是针对材料作文的漏洞而做的补救。一般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增加了较为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而已,但正是这小小的改动,高考作文为之一变,产生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考生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材料当成一个引子就任意发挥。他们必须遵照指令一步步完成作文,从而很自然地紧紧围绕着命题材料来写作。这种作文类型无疑能比较好地反映出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正如张开先生所说:“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指令”一般在文体、对象、内容和思维等方面进行“驱动”,对考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比如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试题,“写一封信”即为文体指令,“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为对象指令,“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和“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则为内容指令,同时又是思维方面的指令,这就要求考生对命题材料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做出评判——辩证思考各方做法的得失,或者专门论证某一方做法的对错,等等。
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须按要求完成试题所给的所有任务指令。因此,“就事论事,一以贯之”和“析事明理,文明交流”是这类作文在行文思路上最重要的特点。从考场实践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类型,第一个类型是新材料作文,考生抛开命题的任务,把任务驱动型作文当作一般的新材料作文来写;第二个类型是“答题时评作文”,考生亦步亦趋地按照命题的“任务”去写作,几乎清一色地把作文写成了时评文。
显然,时评文满足了“任务驱动”的要求,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那就是本来就稀薄的作文的文学味几乎荡然无存。时评文不讲文采,不用例子,往往就根据一个现象,围绕一个观点变换着角度、翻新着花样反复地说一些大道理。难怪有人说任务驱动型作文好写,不需要练文笔,也不需要背例子。这类作文在形式上基本能中规中矩,没有太大的毛病,但是由于考生的社会阅历、思想认识水平有限,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发表有见地的言说实在有点勉强。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人把时评文当成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模式,而且误以为是唯一正确的模式,这是不正确的。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大势所趋
任务驱动型作文有其优势,也存在不足,就总体而言,我认为高考作文“任务驱动化”是大势所趋。其一,套作是高考作文的一个顽疾,而任务驱动型作文能有效地遏制套作;其二,任务驱动型作文取材于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其三,任务驱动型作文所要求的针对多种选择的思辨,符合语文教育对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其四,任务驱动型作文并不会导致模式化,完全可以满足考生不同写作偏好的需要。
要特別澄清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绝对不只有时评文一种写法。作文的任务必须要完成,但考生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体来写作。
我对2015年的一篇考场作文印象很深刻。该文是一篇小说,大意是说“我”在客厅看电视直播的“最具风采人物评选”活动,主持人分別介绍了三位候选人大李、老王和小刘的情况,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可以根据主持人的介绍进行投票,结果是大李获得了“最具风采人物奖”。在主持人公布评选结果时大李上台做出了惊人之举,他拒绝领奖,并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自己刚得知老父亲病危住院,他非常悔恨自己为了带领团队创新而忽略了家人,因此认为自己不是最具有风采的人。电视机前的“我”看了深受感动,投票虽然结束了,但还是果断将票投给大李——因为他不仅创新成果突出,更淡泊名利,敢于解剖自己……这篇文章完全抛开了按部就班的“答题式”写作方式,直接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来完成写作任务——首先对大李、老王和小刘三人进行比较,之后做出选择,并论证(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
任务驱动型作文评分的第一标准是对照任务落实情况,凡是不按任务要求完成的作文都属于不符合题意的作文,是不可能进入一类卷的。比如2015年“最具风采人物”作文题的主要任务有三个:比较、选择和论证。考生必须对三位最具风采人物候选人进行比较,选出自己认为最具风采的人,再论证自己选择的理由——三个任务都必须完成,缺失任何一个都算没有完成写作任务。对于非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考生可以把它“改造”成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来写作。比如2016年语文高考全国Ⅲ卷的关于“小羽创业”的作文题,我们可以把它改造成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规范市场。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这里的“要求”其实就是写作的任务。如果作文题对命题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加以进一步明晰,将其中蕴含的矛盾明确提出来,成为写作的明确任务,让考生做出回应,那么这道新材料作文题就变成了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例如:
有人认为,小羽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是对仿冒者的妥协和对专利法的破坏,情有可原于法不当;有人认为,小羽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是对知识和专利价值的最大化,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你赞同那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顺着这样的思路就可以写出任务驱动型作文来。
任务驱动型作文最宝贵的是其倡导的思辨性,思辨型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在所有类型的作文中都会受到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类型的作文命题都可以由考生独自将其改造成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再据此写出具有思辨色彩的优秀作文。